朱棣承諾寧王事成平分天下,為何坐上位後卻翻臉不認賬?

ataman


叔叔和侄子的皇室戰爭

話說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為了鞏固明朝的統治,把自己的子子孫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那個時候沒有計劃生育一說,龍子的繁衍能力太快,藩王的勢力日益膨脹。本希望仁義忠厚的太子朱標來管控藩王之事。可知朱標一病,嗚呼!計劃趕不上變化。還好有個好太孫朱允炆,聰明伶俐天資過人。朱元璋對江山社稷的期望寄託與朱允炆,也就是我們後世所說的建文帝。建文帝繼位以後。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召開帝國內部政治局協商會議。’

朱允炆:嗯,藩王的勢力應該被關進籠子裡,是時候表演真正的技術了,從中央到地方要好好開展,以朱允炆同志為核心的帝國中央的領導。有些不聽話的藩王必須打擊他們的勢力,比如朱棣同學。(朱允炆同學)


這是整個故事的開始,
防守反擊的皇叔

我們再來說這位正義要麼法律,要麼靠武力的朱棣同學,早年跟老爹朱元璋抗元立下赫赫戰功,有一次戰況激烈,可能朱元璋覺得這次凶多吉少,就順口一說,他日我們如果還有下文,我將立你為太子,結果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立了朱標為太子,朱棣也無可奈何。畢竟皇位傳給老大,也是天經地義。再後來,朱標駕鶴西去,朱棣覺得機會來了,有句話怎麼說來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結果朱元璋把龍椅傳給了朱允炆,朱棣這次就開始不淡定了,論戰功,誰能壓我?論謀略誰能壓我?論輩分是不是也該是我?這太不科學。當時造反的心就已經開始生根發芽。只是蓄積力量還是地下工作,結果朱允炆繼位後,身邊出現了幾個牛人,不厭其煩的告訴年輕的皇帝怎麼走位,各種壓制反補,朱棣一看,如果繼續下去,皇帝那邊不久以後會出6神裝,我這邊就一把小菜刀啊,與其那時GG,還不如現在直接跟他們玩命幹,於是起兵靖難,先開戰,朱棣的勢力遠遠不如建文帝。

就好比打牌,別人建文帝手上四個2加雙王,朱棣手上連四個A都沒有,我們的皇叔可是在元末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的,老謀深算,沒有軍隊我們可以借嘛。我大寧的弟弟朱權可是有四個A的人啊。

(朱棣大帝,歐巴剛狼style)

軍事實力強大的寧王

說說朱權:朱權為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是諸子中較小的,然而朱元璋很喜歡這位好學博古的皇子,命其十六歲開始鎮守北疆重鎮大寧,防禦蒙古殘餘勢力。朱元璋以皇子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排行十七的寧王朱權能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勢力相當,足見他不容小覷。

朱棣來到大寧先是按皇家套路出牌,哭訴兄弟之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寧王又不是傻子,當然繼續看朱棣表演,朱棣見親情不能打動寧王。

便說, 那我們來點實際的,直接強勢忽悠:”如果以後我坐穩江山,我朱棣分你一半”。
這就好比開公司,我朱棣現在手上有項目,但是實力還差點,你朱權來個天使投資,項目做起來了,你我呵呵噠,你懂的。(小編要補充一下,寧王當時手中可是擁有明朝初年最強大的騎兵部隊朵顏三衛)寧王被朱棣連哄帶騙的拉幫入夥,此後朱允炆各種豬隊友和操作失誤,(因為太長我就高度濃縮說結果)送去了N血,一手好牌,被打成最後雙爆對三,丟掉了江山。朱棣終於如願以償的坐上了龍椅。

(朱權:寶寶心裡苦啊,坑爹的朱棣。。。)

這個時候寧王問朱棣:兄弟,是時候兌現你的承諾了。

朱棣:你說什麼?我聽不見。

寧王:兄弟,是時候那什麼的什麼了,你懂的。

朱棣:呵呵噠,我看你就在南昌享享福,畢竟管理國家太累,我來就好了。

寧王:這不科學啊。。。。。

最後寧王在其南昌的封地上被朱棣嚴密監視,並加以迫害,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不過後來寧王的孫子輩的起兵造反,那是很多年以後的以後了,畢竟壓迫久了,生死看淡,不服就幹還是有的)

自古以來,至高無上的黃金龍椅,是多少人頭滾地,才能坐的上啊,國家不比開公司,好的合夥人,也許會在事成之後,跟你一起放飛自我,一起笑看人生。但是問鼎帝王之位的人,至親之人亦可殺。朱權當時相信朱棣平分天下的諾言,無異於與虎謀皮。在本人看來,一個山上怎麼可能有兩隻猛虎,除非你是HELLO KITTY。


獨霸藍星的兔子


隨便一個有頭腦的人都不會認賬

建文帝朱允炆大刀闊斧削藩之時,深知自己已經無路可退的朱棣毅然選擇造反,當擊潰耿炳文30萬大軍之後,朝廷再派李景隆率軍50萬進攻燕王。實力相對微薄的燕王,選擇了向寧王朱權求救。朱棣大肆收買寧王人馬,脅迫寧王,寧王也在半推半就中跟著朱棣起兵謀反。寧王為朱棣帶來八萬大軍以及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這為朱棣的獲勝增加了不小的籌碼。同時,燕王答應朱權,事成之後,中分天下。

然而,當靖難成功,朱棣成功的登上自己夢寐以求的皇位之時,卻並沒有履行自己與寧王中分天下的諾言。朱棣既不想與寧王中分天下,也不想讓寧王迴歸屬地,同時自己還不能背上食言的名聲。所以,朱棣在自己的龍椅旁邊擺放一個座位,讓寧王坐在那裡,和皇上同坐,可見地位之高,任誰也不能說朱棣說話不算數。然而,朱權做了幾天便趕緊跑路了,自稱這樣不合規矩。

這種情況也是朱棣最想看到的,這樣,自己就不用背上食言的罵名了,你看,是我兄弟自己放棄的。朱棣削去了寧王的軍隊,將寧王安置在了南昌,而寧王自己也懂得審時度勢,知道進退,不敢有任何非分舉動,最終還是得到了善終。

那麼為什麼朱棣不想和寧王中分天下呢?但凡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中分天下。朱棣為什麼起兵?因為朱棣活不下去了,因為朱棣想當皇上。皇位上,只應該有一個皇上,中分天下了,自己還是皇上麼?中分天下的話,難不成像朝鮮那樣,南北劃疆而治?如果這麼做,打天下的意義就不復存在了,老子辛辛苦苦給寧王打了個天下?

實力才是王道

雖說寧王為燕王提供了作戰的部隊,然而幾年下來,這些軍隊早就聽命於朱棣了,實際上,朱權也在被軟禁的狀態,自己已經沒有任何實力了,他沒有了實力,朱棣就沒有了後顧之憂,他沒了實力,自然沒有想和朱棣中分天下的資本了。

寧王朱權很鬱悶,但也同樣很滿意,雖說不能當皇上,但當個瀟灑快活的王爺,何樂而不為呢,這總比朱允炆時期,整天惶惶不可終日的好。


御史三大人


向敬之

朱棣承諾寧王朱權事成平分天下,語出《明史·朱權傳》:“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這是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時對朱權的承諾。

他之所以這般利誘,無非是看中了朱權的能力和兵力。朱權為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是諸子中較小的,然而朱元璋很喜歡這位好學博古的皇子,命其十六歲開始鎮守北疆重鎮大寧,防禦蒙古殘餘勢力。朱元璋以皇子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排行十七的寧王朱權能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晉王朱棡、老四燕王朱棣勢力相當,足見他不容小覷。

《明史·朱權傳》有云:“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所以,朱棣起兵時,對諸將說: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

於是,朱棣利用建文帝懼怕寧王反叛,而強制詔令其回京,而採取援手的方式,把朱權綁上了造反的戰車。

朱棣造反成功,朱權出力不少。成為皇帝的朱棣,馬上對朱權採取了防患措施,不但不兌現當初的承諾,而且兩次拒絕朱權易藩的請求,將他改封到荒涼貧瘠的南昌,還採取了秘密監控的手段。

朱棣這樣做,也就是擔心朱權對自己的威脅。蔡東藩有云:“燕王善戰,寧王善謀。”對於能與相當的人,朱棣在利用之外,就是防患與監控。


以禮觀書


朱棣靖難起兵的時候,因為自己手裡無兵,往大寧借兵,許諾平分天下,借來朵顏三衛,才扭轉了靖難的局勢。

但我們要認清楚朱棣是怎麼“借”來的兵。寧王本來打的主意就是朱棣跟朱允文死磕,他好漁翁得利,朱棣卻直接將寧王綁架到北平,強行將朱權綁上了戰車。

朱權號稱甲兵八萬,戰車六千,在四年靖難中,又能剩下多少?就算剩下的,他們是服從四年一同戰鬥的袍澤朱棣還是原先的主子朱權?手裡沒兵,朱棣怎麼會把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跟你平分?

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奪了天下,當然不會再讓藩王做大,直接將沒有兵的寧王改封南昌,甚至連他的編制都取消了。


魔智


這要看朱棣是何種情況說出的話,先來了解下說這話的背景。

朱權,洪武十一年出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正統十三年病逝。封寧王,封地為寧國(今內蒙古寧城)。寧國,即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且朱權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均驍勇善戰。

寧國朱權與燕國朱棣位置圖

朱棣在起兵前就有奪取寧國的想法,一是寧國位於朱棣燕國以北,奪得寧國可斷絕腹背受敵、南北夾擊的危險。二是寧國兵強馬壯,且有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騎兵,得此可勢力大增。利用建文帝派兵對寧王朱權削藩之際,朱棣帶兵營救寧王朱權,將朱權和王府妃妾世子劫持帶回北平,同時收納大寧諸軍及朵顏三衛騎兵為己用。而朱權入北平之後,時常為朱棣草擬檄文。起兵後,為穩住朱權,朱棣便承諾事成平分天下。

王府妃妾世子皆隨入松亭關,歸北平,大寧城為空。權入燕軍,時時為燕王草檄。燕王謂權,事成,當中分天下。

“平分天下”是在寧王朱權被軟禁與北平,手下兵將與朵顏三衛騎兵都已歸朱棣所用,只是為了穩住朱權。且起兵造反從古至今就不吝惜官爵與承諾,只有這樣才能聚合人心,使將士賣命。起兵成功後,有誰又能要求朱棣實現承諾呢?劉邦當年還承諾項伯結為兒女親家呢,結親家尚且不算數,何況分天下呢?這不是要朱棣的命嘛。

因此寧王朱權有自知之明,朱棣當上皇帝后,這種話是絕不可能兌現的。因此他也很聰明,朱棣登基後便要求改封至南方的蘇州,不許。求封錢塘,不許。最後封在南昌,以江西布政使衙門為王府,就封時朱棣親自寫詩送行。

不久,有人告發朱權用巫術詛咒皇帝,最終查無實證,不了了之。朱權為活命,避朱棣猜忌便用隱晦之術,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明仁宗是又上書說南昌不是其封地,請求改封,仁宗不許。

仁宗時,法禁稍解,乃上書言南昌非其封國。帝答書曰:“南昌,叔父受之皇考已二十餘年,非封國而何?”

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權病逝。諡獻,稱寧獻王。世子朱盤烒早死,由孫朱奠培繼承王爵。朱奠培,明武宗時起兵造反的朱宸濠爺爺。


治史局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特別是在古代封建王朝,歷朝開國之君建國之後往往會清除一批追隨自己打天下的權臣,只因對於帝王而言,皇權是至高無上的,任何可能對皇權造成威脅的因素都要被扼殺在萌芽狀態之中,寧可錯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兄弟之間的感情和承諾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遊俠令謝文良


誰都會啊,孩子。


換個角度說事請


這種事沒有幾個人會認賬,有幾個朝代沒有削藩的?特別是朱棣他自己就是藩王造反成功的,還給你這個機會?保你後代衣食無憂已經是皇恩浩蕩了,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離,不聽話分分鐘咔嚓。


清風照佳人


跟流氓談誠信,不是很可笑麼?


史海搜奇


但凡腦子正常點都不會認賬好嗎,要是寧王強朱棣弱還有可能,我都攻下南京君臨天下了你還做夢呢?有點眼力的話還能保證你子孫後代衣食無憂,否則分分鐘削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