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頭鎮:改革仍在繼續 發展從未止步

桥头镇:改革仍在继续 发展从未止步

□ 記者 曾鵬程

“榮縣橋頭公社團結九隊,黃竹資源豐富。三中全會以後,他們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實行專業承包,大搞竹編,與焊條廠、供銷社掛鉤,簽訂合同,編制焊條包裝箱和柑橘包裝箱出售。去年竹編產值15000元,人平收入108元。產值比前年增加36%。”1982年1月1日,《自貢日報》報道了橋頭公社實行專業承包的可喜成果。

桥头镇:改革仍在继续 发展从未止步

作為當時的改革試點公社之一,貢井區橋頭鎮(原榮縣橋頭公社)率先在全市農村農業改革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前都吃大鍋飯,掙工分,老實點的還能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懶漢就曉得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11月2日,記者來到橋頭鎮,探尋改革開放的痕跡,時任橋頭公社二大隊(橋頭鎮永順村)黨支部書記的萬聯方已是76歲高齡,回憶曾經“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苦日子,仍是唏噓不已。那個年代,許多人心裡想著“反正是公家的”,莊稼種不把細,生產積極性不高,偷懶磨洋工更是層出不窮,導致吃飽飯成為許多人的奢望。

“我們從報紙上曉得了小崗村的‘田坎上的文章’,大家都在偷偷摸摸討論,但是幹還是不幹都有顧慮。”萬聯方回憶,二大隊第十生產隊的隊長是有名的“傻大膽”,不計後果地將田埂分到戶頭,還統一口徑,對外說還是公家的。在那個年代,“逮資本主義尾巴”是很嚴重的罪名,村民們偷偷摸摸種“自家”的田埂,收了糧食在心裡笑。

“其他生產隊的人也不是瞎子,慢慢地就曉得了,也跟著偷偷分田坎。”生產隊的動作猶如冰層下的暗湧,看似平靜實則澎湃。1982年,《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精神傳來,徹底為農民鬆了綁。二大隊的村民們歡欣鼓舞,丈量土地、包產到戶、發展生產,整個鄉村一年四季都熱騰騰。“大家都像有使不完的勁,甩開膀子幹,很多人每天天不亮就上坡,一個人頂以前兩三個。”萬聯方說,生產積極性提高,生產質量提升,當年糧食產量就實現了翻番。逐漸的,家家戶戶都有餘糧,都建起了糧倉,從最開始的竹圍子,到磚石材質。

如今,橋頭鎮被確定為自貢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核心起步區之一,漫山遍野的柑橘樹茁壯成長。整村流轉、連片發展,為農業產業發展注入了更多活力。越來越多的村民向職業農民發展,基本收入大幅度增長。改革開放的變化還沒停止,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再一次吹響了農村農業鉅變的衝鋒號角。

“年輕人陸陸續續出去打工,剩下的老的老、小的小,種包產地沒得勞動力,撂荒長草看著又心痛。鎮上引進業主流轉土地,最開始好多人還不願意。”在萬聯方看來,土地流轉解決了勞動力缺乏、土地撂荒等問題,農民收入有了基本保障,有勞動力的還能務工增收,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但一些村民始終有顧慮,不願將土地流轉出去。2017年,土地確權頒證,為農民打消了最後顧慮,今年初,永順村實現整體流轉,全村人向職業農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我們連片流轉,不存在只要好地,不要瘦地,流轉以後整體打造,統一規劃改良。”自貢市現代優質雜交柑橘基地負責人顧剛強介紹,永順村整村流轉後,雜柑基地建設推進迅速,在橋頭全鎮已打造優質雜柑標準化生產示範片5000多畝,完成400畝種苗培育。同步推進的還有白廟、成佳、龍潭等鄉鎮,總面積超過1萬畝。僅橋頭鎮,基地每天用工量都有六七十人,按天支付酬勞,解決就近就業等問題。

被確定為全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核心起步區之一,橋頭鎮在新一輪的農村農業改革中,再一次率先“衝鋒”。“我們依託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高起點謀劃現代農業發展,做優做強產業支撐,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橋頭鎮副鎮長俞琍介紹,橋頭鎮沿旭水河、S309規劃特色果蔬產業帶,鼓勵發展生態農業,充分發揮近郊優勢,發展現代觀光體驗農業,促進農旅融合發展。以永順、白房、玉麒三個村為核心區,打造現代優質雜柑基地,做強產業支撐。同時,依託紅毛燒等酒企,繼續推廣擴大優質高粱種植,鞏固傳統優勢產業。通過引進業主、示範帶動,不斷調優產業結構,推進農村農業振興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