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藥企花20年才做完驗證,聖濟堂擬3億押注幹細胞“錢”路漫漫

基於日益擴大的患者人群和需長期治療的慢性病特徵,糖尿病治療一直是相關藥企重點關注的領域。在普通藥品競爭已成“紅海”且市場競爭格局趨於穩定的情況下,多家企業另闢蹊徑——投入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的研究。

在2016年通過併購跨入醫藥領域的聖濟堂(600227,SH)則是該領域的“後入局者”之一。今年6月,聖濟堂發佈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該預案已獲公司股東大會表決通過,但截至11月23日發稿時,尚沒有此次發行獲批的消息披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幹細胞治療糖尿病也許又是一片“紅海”。目前,不僅有知名跨國藥企已經進行多年研發,而國內眾多同業企業也投身其中,但目前均遠未實現盈利。而聖濟堂在宣佈募投計劃的前7個月,還在招募幹細胞項目負責人,資金與研發實力相對單薄的聖濟堂是“目標遠大”還是“蹭熱點”,目前還未可知。可以確認的是,至少要應用於臨床,還需要相當的時間。

跨国药企花20年才做完验证,圣济堂拟3亿押注干细胞“钱”路漫漫

聖濟堂的募資使用使用計劃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截圖

競爭激烈 聖濟堂轉型瞄上幹細胞

由於原主營業務長期低迷,2016年9月,赤天化(後更名為聖濟堂)發行股份購買實控人丁林洪旗下的貴州聖濟堂製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濟堂製藥)100%股權,實現化工與醫藥的雙主業運營。

聖濟堂製藥官網顯示,公司創立於1996年,是一家糖尿病藥品專業化研發生產企業,主營糖尿病藥物為聖敏(鹽酸羅格列酮片)、聖平(格列美脲片)、聖特(鹽酸二甲雙胍腸溶片)等化學藥。

今年1月,聖濟堂製藥被查出虛增業績,此外,公司在2016和2017年連續兩年未完成業績承諾。未完成承諾的原因中,除“兩票制”的大環境因素外,激烈的市場競爭也是原因之一。

競爭激烈的表現之一是同類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顯示,聖濟堂的主營糖尿病藥物鹽酸羅格列酮片,共有8款產品取得國藥準字批號。另一款產品格列美脲片,有20多款產品取得同類批件。鹽酸二甲雙胍腸溶片和格列吡嗪片,則分別有14和超過70款產品獲國藥準字批號。

不僅同類藥品繁多,來自興業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近十年來,全球糖尿病市場由諾和諾德、禮來、賽諾菲、默沙東4家巨頭合計佔據近80%的降糖藥物市場份額,大型醫藥公司已經形成寡頭壟斷式競爭格局。

而此次瞄準幹細胞治療糖尿病,聖濟堂也在非公開發行預案中表示:通過本次募投項目,將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增強市場競爭力。

多家企業試水乾細胞業務“無果”

早在聖濟堂之前,已經有多家同行業公司涉足幹細胞治療糖尿病領域。但可以看到的是,從涉足到盈利,道阻且長。

2011年,主營細胞資源存儲的A股上市公司中源協和(600645,SH)就在公告中提到,幹細胞對糖尿病等多種病症治療的動物實驗已在全球完成,並已陸續在臨床開始應用。

後在2013年,中源協和又收到相關部門對“研究脫細胞基質工程在治療I型糖尿病中作用”的財政補助。2014年,有媒體報道稱,中源協和控股子公司申報的“誘導脂肪間充質幹細胞向胰島樣細胞分化的培養液及誘導方法和用途”已獲專利證書。

此後,中源協和的此項技術研究便鮮有消息傳出。“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的表述此後僅出現在2016年年報中,中源協和稱已經有十餘項幹細胞臨床研究通過當時的衛計委備案,其中就包括一種“糖尿病性皮膚病”。

另一家新三板掛牌企業漢氏聯合(834909,OC)也已經連續多年對幹細胞治療糖尿病展開研究。公開資料顯示,漢氏聯合的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和董事長韓忠朝已經與幹細胞打了30多年交道,官方資料顯示,早在2011年,韓忠朝及其科研團隊就與遼陽糖尿病醫院合作展開胎盤間充質幹細胞治療II型糖尿病的病例研究。

就在今年11月21日,漢氏聯合披露,公司自主研發的1類新藥“人胎盤間充質幹細胞凝膠”,已收到了國家藥監局核准簽發的新藥申請受理通知書。在公告中,這款凝膠產品被明確屬於幹細胞藥物,適應症為慢性創面(糖尿病潰瘍等)。

雖然已經到了申請受理階段,但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我國目前進行的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研究,只能叫做“個體化的臨床研究”,而不屬於“藥物的臨床試驗”。在醫藥行業,

新藥獲得受理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個階段,距離成果出爐獲取利潤還有漫長的等待和鉅額的投入。

跨国药企花20年才做完验证,圣济堂拟3亿押注干细胞“钱”路漫漫

在公眾公司中,還有賽萊拉(831049)、天晴股份(832035)、弘天生物(832979,OC)都曾宣佈過開展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研究。這些企業,大多有知名的學科帶頭人領頭,或是與海內外知名院校合作,他們的回報週期預估都較長,通常採取分期投入模式。在宣佈研發幹細胞治療糖尿病技術後的數年,這些公司的公開披露和官方備案的臨床研究進展中,目前都鮮有進一步的消息傳出。

去年底還在招募項目負責人

相較於同業企業,聖濟堂起步已經較晚。2018年1月,聖濟堂收購貴州中觀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觀生物)80%股權,才由此切入幹細胞治療領域。

工商資料顯示,中觀生物成立於2016年,註冊資本為1250萬元。

今年6月,聖濟堂在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中表示,目前公司已完成從胎盤和臍帶提取分離不同來源間充質幹細胞的相關實驗,正在進行幹細胞相關特性的檢測分析及優化、幹細胞誘導分化為胰島細胞等相關實驗及不同動物糖尿病模型的建立。

今年7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實地探訪中觀生物辦公地。當時

中觀生物的辦公場所剛剛裝修完畢,多件實驗儀器放在地上尚未拆封。當天雖為工作日,但現場並無幾人辦公。當記者詢問公司的幹細胞治療糖尿病項目研究進展時,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研究正要開始。”一位李姓主任則表示,公司的研究項目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記者注意到,李主任當時正忙於面試與招聘工作。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在多個招聘網站和醫學院校網站上看到,2017年11月前後,中觀生物還在招聘幹細胞研究項目負責人等職務。

跨国药企花20年才做完验证,圣济堂拟3亿押注干细胞“钱”路漫漫

在聖濟堂後來發佈的非公開發行預案中,Xiaoqing He博士和Kai Wang博士為中觀生物研發團隊核心。公司聲明科學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幹細胞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研究、幹細胞技術支持服務等。

但在聖濟堂收購中觀生物的公告中,中觀生物的科研團隊帶頭人顯示為陳志英和謝亦武。陳志英的研究領域為基因和細胞治療研究,謝亦武承擔的科研項目則在“人免疫球蛋白的臨床前研究” 等。Xiaoqing He本人,則是中觀生物的股東之一,以技術作價持股20%。

在收購和非公開發行預案中,研究團隊核心成員為何不一樣?前述李姓主任表示,陳志英和謝亦武目前仍在公司進行相關研究,但幹細胞治療糖尿病的研究工作主要由Xiaoqing He和Kai Wang負責。

對比聖濟堂起步較晚的幹細胞研究,一些在糖尿病治療領域佔據絕對優勢的跨國藥企早已佈局多年,目前卻還處在等待臨床試驗的階段。

以世界上最大的胰島素產品和其他糖尿病治療產品的生產商之一的諾和諾德為例,今年5月,諾和諾德曾宣佈增加對幹細胞治療的投入,並將對I型糖尿病的關注擴展到其他慢性疾病領域。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官網刊載的相關文章中,

諾和諾德進行了20餘年針對多能幹細胞分化成胰島β樣細胞的研究,才完成了臨床前的概念驗證。

雖然諾和諾德並未透露進行相關研究的資金投入,但丹麥《商報》一則發佈於2015年底的信息顯示,諾和諾德基金會將追加2.35億丹麥克朗(目前約合人民幣2.5億元)投資,資助相關的研究中心進行幹細胞研究,僅為加深對癌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認識。

今年5月,諾和諾德執行副總裁兼首席科學官唐邁之曾對媒體表示:“一般情況下技術實驗會安排50個左右科學家在一個基礎研究裡,但現在諾和諾德已經有100名科學家在幹細胞的治療領域,這個比例在未來進入臨床試驗後還會增加。”可以想見的是,進入臨床試驗後,這方面的投入也會增加。

研發時間長、資金投入大、科研力量要求高、回報不確定性大,是跨國藥企與國內多家同行企業在試水乾細胞治療糖尿病技術後得出的經驗。

而在起步階段募及3億元資金,扣除其他投入後僅用1.73億元投向研發的聖濟堂有多大幾率走向成功?又將等待多久才能迎來回報週期?記者多次就相關問題致電聖濟堂,但截至發稿時,其公開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跨国药企花20年才做完验证,圣济堂拟3亿押注干细胞“钱”路漫漫

2018年7月,貴州,記者前往中觀生物瞭解公司情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星 攝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