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相聲俱樂部能跟德雲社相抗衡嗎?你怎麼看?

愁容騎士114


第一,衡量標準,兩個相聲團隊的衡量標準不同,所以基本來說沒有回出現相互抗衡的共同點,德雲社的主要衡量標準是商演,觀眾喜歡就是他們做相聲藝術好壞的最佳標準,但是北京相聲俱樂部不同,他們是有工資,有固定的演出安排。他們的主要作用還是在歌頌、文藝性的內容,他們基本來說衡量標準就是能否正常上班,能否安排的藝術下鄉活動順利進行等等。

第二,演出陣容,北京相聲俱樂部的主席是李金斗老師,目前演出陣容200人,實際上臺表演人數59人,除了李金斗、孟凡貴、宋德全能有點名以外,其餘的人幾乎沒有名氣,比如說賈倫,是侯耀文先生的弟子,但是一提到侯耀文的徒弟,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郭德綱,很少能看到這位。德雲社目前400多位演員,上臺表演人員201位(八大隊),能獨自撐場面的組合超過10對。從演員陣容來說,基本後者秒殺前者。

第三,相聲段子,北京俱樂部目前開展15週年惠民演出,從相聲段子來說,總體沒有很多有新意的,都是以前李金斗老師,孟凡貴老師等等的老段子,有種“老酒換新瓶”的架勢,德雲社目前在全球巡演還有全國的相聲專場,各種相聲組合有不同的相聲段子出爐,最新的張鶴倫《沙漠駱駝》、餓了麼,張雲雷的新曲等等。

第四,觀眾受眾,這個就不用說了,有人說北京相聲俱樂部常年保持20元的票,很親民,但是這個受眾群體就跟蘋果手機一樣,大家都知道蘋果手機很貴,但是大家都還喜歡買蘋果手機。一個道理,即使北京相聲俱樂部依舊堅持20元的票價,觀眾不喜歡看,即便是免費也不管用,德雲社張雲雷的專場,6000元一張的門票都有粉絲去搶著買,這本身就是一種群眾受眾多寡的一種折射。

通過這四點的描述,應該來說高下立判了吧,且說能否抗衡,感覺想沾邊都特別的難,很多的粉絲壓根都不知道這個所謂的相聲俱樂部。


純手打,希望各位看官不吝評論、關注和點贊!謝謝!


雪球財略


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來頭不小,成立於2003年,李金斗擔任俱樂部主席。恰巧!郭德綱在北京摸爬滾打多年後,同年正式將他的團隊更名為北京德雲社,規模也擴大到了十幾個人。從這兩個專業相聲團體陣容來看,當年德雲社無法與相聲俱樂部抗衡。因為當年相聲俱樂部的演員陣容是由知名演員帶領的團隊,甚至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大腕。例如:李金斗、孟凡貴、宋德全、賈侖、田立禾、王彤等。這只是平時演出陣容,若俱樂部舉辦活動時各路曲藝名家是紛紛到場,例如:姜昆、李增瑞、方清平、劉蘭芳、馮鞏……等等,就這麼說吧!你能想到的相聲演員基本都到齊了。論人脈、論排場、論氣勢當年的郭德綱在他們面前是畢恭畢敬:




德雲社當年只是一個十幾個人的小小團隊,最大的腕就是郭德綱自己(無人知曉),也無人把他放在眼裡。相聲俱樂部以低廉的票價(20元),面向工薪階層。短短一年就榮獲各種表彰,05年還被曲協評為德藝雙馨團體,被文化局評為優秀品牌團體。筆者注意到有些網友提出質疑:20元的票價,場館也不大即使都坐滿也就398個座位,能夠養活這麼多大腕嗎?確實就算是場場爆滿,一個星期下來也只有不到8000塊錢(每週一次演出),恐怕連場地費也不夠吧?何況還得200多人的團隊去分。其實大家有所不知,這些演員大多數是拿體制內工資的,並非是個人成立的相聲團隊。即使賣20元也不虧本,相當於由政府扶持的一個團體,主要以惠民慰問等演出為主,不在於賺錢。



相聲俱樂部成立之初目的也不是與誰抗衡,目前俱樂部團結了全國800多位相聲演員(全國除德雲社恐怕都到齊了吧),個人團體根本無法與之抗衡。誰曾想兩年後2005年,郭德綱打破常規,異軍突起迅速火遍全國。恰恰將相聲推向高潮的不是“週末相聲俱樂部”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德雲社”,相聲行業能有現在的春天,郭德綱功不可沒。楊議楊少華父子多年從事影視劇工作,也都回歸相聲劇場了。新的相聲團體也在不斷的誕生,例如:相聲新勢力不但有了自己的團隊,商演票價甚至超越郭德綱約一倍(3333元)。
筆者認為:這是好事,如果德雲社一家獨大未必是好事,缺乏競爭。那麼自從德雲社風生水起後,幾乎淹沒了所有同行包括“相聲俱樂部”。當下論相聲的水平實力,德雲社必須在塔尖之上(無論你願意不願意)這是事實,無人能與其抗衡。



論人脈、關係、輩分、榮譽等德雲社與相聲俱樂部是無法比迪的。不過總的來說,德雲社是以商業的運營模式維持400多人的團隊,而相聲俱樂部是以惠民慰問演出為主的團隊,兩家並不衝突井水不犯河水。現在百花齊放,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對於相聲發展來說是個好事。其實筆者覺得把這兩家放在一起比較,不太合適。畢竟相聲俱樂部不是商業運營模式,多大的腕來演出都是20元(網站預訂30元c位)。其實如果相聲俱樂部真能抗衡德雲社話,當年火的應該是相聲俱樂部才對。如今德雲社全球巡演,萬人的場館商演不斷,這就更談不上“抗衡了”德雲社了(沒什麼可比性)。不知大家是如何看的呢?


明辨是非123


這兩家沒有太多可比性,除了都屬於“同行”之外。德雲社屬於民企,民間相聲團體,靠市場規律生存,得不到曲協扶持,反而時不時要被“搞”兩下。“北京週末相聲俱樂部”是體制內相聲演員的聚集地,基本沒企業性質,估計連國營院團都不是,更像是領固定工資的相聲演員週末兼職賺點外快的“臨時搭班”(無貶義),所有門票肯定親民的低。

除了“俱樂部”主席李金斗,以及孟凡貴、宋德全等三人稍有知名度外,現有演出相聲演員基本都是在行業內默默無聞,藝術水平肯定也是一般。畢竟只要能耐夠硬,誰也不願意賺那點門票錢。

這些年李金斗不時給一些不知名產品代言,賺點廣告費(也因此沒少被工商總局點名),還經常給相聲演員收徒儀式、婚慶、企業開業等當主持人,說明是真缺錢,更說明“俱樂部”效益很一般,甚至不賺錢。

德雲社除了八支相聲隊伍在各個劇場和分社駐點演出和輪值演出外,還有國內主要城市的巡迴商演,以及國外特邀商演,最近還登錄了英國脫口秀殿堂。不僅靠自己養活了五百多名演員和職工,還賺了個盆滿缽盈。在名氣聲,別說郭德綱和于謙,就是岳雲鵬、張雲雷或八隊隊長,隨便拎一個搭檔出來,基本都可以分分鐘秒殺“俱樂部”,所以一開頭就說“沒有可比性”。

如果說在2003年“俱樂部”剛剛創立時,憑藉新生事物的雄心壯志,以及體制內的協助和扶持,還可能把尚未走紅的德雲社比下去。但經過了十五年的此消彼長,距離已經太遠了,就好比兩個同時從海南島赴京趕考的秀才,一個坐汽車已經到了河北,一個走路才到湖南,只能相忘於江湖了。


岑詮


北京相聲俱樂部就是無作為,有工資拿就懶得想進步。十幾年票價都二十元這是為人民服務的級別啊!點贊👍為人民著想是好事,可會不會沒利潤也就沒激情所以也不好好說相聲,反正有工資拿應付了事。還有公家單位不讓唱十八摸,觀眾不愛聽了吧?德雲社也就郭 於說得好,別人不怎麼樣,對比郭炒作的好,建議北京相聲俱樂部也拿出好作品多上衛視演,希望不要違背了侯寶林先生的心血。


jsy29193261


其實嘴皮子功夫是都練過的,真要是拿同一段相聲說,各有各的特色,也不一定誰比誰差太多。關鍵在於腦子,不是嘴皮子。郭德綱有多少段子?姜昆李金斗有多少段子?郭德綱會的段子能不能是他們的總和?為什麼非要提段子數量?我和你的車都是同款車,我油箱比你大10倍,你怎麼能跑的過我?在談段子質量,,,還用談麼?談人品的話…反正,李金斗嫖 娼我是不相信的哈~

其實不用比,壓根兒就不是同行業競爭,都不是同一個工種。前者要養活自己要賺錢要自立,後者要教育別人要傳播正能量


忍不住想說下


如果真可以抗衡其實也不錯,那樣就都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寫出好作品了,就拼實力了。受益的是廣大相聲愛好者了。可目前看,怎麼抗衡?德雲社票價一千多,少則好幾百,還一票難求。他們票價二十,這是抗衡嗎?就是別人吃肉,他後面弄點湯喝,怎麼抗衡?


帶刀侍衛55470432


北京相聲俱樂部票價還是很親民的,李金斗先生曾經說過,二十塊錢票價十幾年沒變過,票也比較好買。而德雲社郭老師就不那麼親民了,幾百幾千的票價,而且還那麼難買!兩家一對比,其結果不言而喻!


千方萬計了了了


抗衡不抗衡的,除了繼續挑撥,還有別的意義麼?

能活下去的都是好團體,各有各的活著的方式,這才叫百花齊放。

老郭很優秀,既有才華,又夠勤奮,還做到了了常人做不到的堅持,才有了今天的德雲社。但是,一個時代,只有一個角兒是不夠的,更是不對的。

那些黑老郭的,還沒見老郭想逼死所有同行吧,老郭也僅僅是想給自己留一條活路罷了。

那些吹老郭的,你們希望看到千人一面麼?如果中國相聲只剩下老郭及其一脈,相聲這個行當基本也就差不多了。


王鵬SPS


任何說相聲場所(硬件)都一樣。說相聲藝人是有區別的。(軟件)門票自主定價。消費者選擇說相聲場所是主要的。藝不如人。不是門票親不親民。消費者就賣你的帳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每一個經營者都打算自己的成本。人工成本。經營者就是為了賺錢。不賺錢,幹這個幹什麼?德雲社有一整套完整的運作體系。學不來的。因為你是說相聲的外行人。承認事實。自找內因。遵循經濟市場的規律。不要人為惡性的打票價戰。誰破壞了經濟市場的規則。經濟市場就淘汰你。


用戶9450444899321


德雲社2017年5000人以上的商演111場,5000人以下包括小劇場3000多場。李金斗有本事公佈你商演次數及人數?就有比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