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文化|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

門道提示: 農曆十月十六

豫劇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河南謳,豫西山區則稱之為靠山吼。它是我國梆子聲腔劇種中極為重要的一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主要流行於河南省,在全國各地都有流傳。和門道君一起欣賞豫劇的藝術特色。

門道文化|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

豫劇

豫劇起源於明朝中後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時尚小令(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北曲絃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藝術後發展而成的。宋代志書《東京夢華錄》明確記載,北宋東京開封當時有桑家瓦子、北瓦、次裡瓦等,勾欄瓦舍遍佈全城,一個勾欄棚可容數千觀眾之多。當時在開封已經演出了大型雜劇《目連救母》。

門道文化|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

豫劇

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縣誌》記載,當時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等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門道文化|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

豫劇

辛亥革命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和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參加演出。

門道文化|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

豫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職業豫劇表演團體在大陸相繼成立,新編曲目、劇目大量出現。河南梆子被官方正式命名為“豫劇”,國家攝製了大量的舞臺藝術紀錄電影片、電視片,保存紀錄了許多藝術家和劇團的表演藝術。

門道文化|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

豫劇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門道文化|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

豫劇

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鬆的喜劇,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