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票友”與“票房”

今日推送之《漫談“票友”與“票房”》錄自《京華感舊錄》,作者李克非(1924-1995)。《京華感舊錄》一書為李先生的隨筆集,書中回憶了很多關於老北京的

雜聞軼事,我們將此書中與梨園有關的內容分期連載推送。

漫談“票友”、“票房”

 當年,北京的京劇愛好者們,一般被稱之為“票友”,而“票友”中有由業餘愛好者轉為專門以演戲為生者則叫“票友下海”。“票友”們經常“消遣”(聚集在一起進行排練活動)的地方叫做“票房”。

漫談“票友”與“票房”

《碰碑》奚嘯伯飾楊繼業

 “票友”,這個名稱的來源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在清代雍正年間,清兵與中國西北地區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的亂民作戰,為了鼓舞作戰士氣,在軍營中編寫太平鼓詞的這批八旗子弟,被稱之為“票友”。因為八旗子弟演唱均屬於義務性質,不許另討酬金,後來世人就把一些業餘愛唱京劇而又不拿酬勞的人,也稱為“票友”。

 另一種說法是:清代道光年間,封建王朝為了防止旗籍士兵進民間戲園看戲,遂專設一種只唱太平鼓詞一類的娛樂場所。因這類場所繫專供旗籍士兵娛樂之用,於是,凡旗籍士兵均發給免費入場票券一張。久而久之,在這批旗籍士兵中出現了一些業餘演唱者,遂稱其為“票友”。而供“票友”演劇活動的場所,就名之曰“票房”。

 “票房”是隨著京劇業餘愛好者的增多而出現的。北京當時四城都有“票房”組織,最著名者有:齊化門(今朝陽門)大街的“關帝廟票房”,西城的“松筠庵票房”,後門(即地安門)大街的“南月牙票房”等。其中歷史最久、名聲最著者,當屬同治末年創立的“翠峰庵票房”。這家“票房”

座落在西直門內盤光衚衕,原址是個尼姑庵,故名。

漫談“票友”與“票房”

民國時著名票房“雅歌集”成員合影

 因為“票友”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水準,所以對於劇情戲理的研究往往要高於一般口傳心授的藝人,因此有不少著名京劇演員都是所謂“票友下海”的。例如:京劇形成時期的鬚生藝人張二奎、盧勝奎,花臉藝人慶圃春,丑角藝人劉趕三;同治,光緒年間,唱鬚生的孫菊仙、許蔭棠、汪笑儂、劉鴻聲、唱小生的德珺如,唱花臉的黃潤甫、何桂山、金秀山、郎德山,唱旦角的孫春山、常子和,唱老旦的龔雲甫……“票友”出身的著名京劇演員,真是數不勝數。

漫談“票友”與“票房”

袁世凱次子袁克文雅嗜京昆 為京津名票

 辛亥以後,“票友下海”的著名演員有:時慧寶、金仲仁、言菊朋、郝壽臣、奚嘯伯、管紹華等等。當然,也有終生為“名票”而不曾“下海”者,而這些人又往往是專業演員的良師益友。如:紅豆館主溥侗,遜清貝勒載濤、臥雲居士、袁寒雲,張伯駒、陶默盦、郭竹銘等。

 憶四十餘年前,予常陪同戲迷友人到西單商場樓上的一家票房——“桃李園”去聆賞清音皮黃,至今憶起,仍恍如昨日。

(《京華感舊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