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僧玩了一場商業遊戲,讓企業用“打怪升級”的方式賺錢!

實習僧玩了一場商業遊戲,讓企業用“打怪升級”的方式賺錢!

有人說,實習招聘是最適合小程序的場景之一。

據教育部數據統計,2018年高校應屆畢業生預計將突破820萬,在就業壓力上行的情況下,不少大學生選擇用實習作為正式工作的跳板,實習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們的剛需。

而實習與其他領域相比,相對來說又是低頻的需求。

剛需、低頻”這兩個特徵正與小程序“用完即走”的特性十分契合。

為了印證這一說法,曉程序觀察(yinghoo-tech)找到了專注於實習招聘領域多年的「實習僧」團隊,和其創始人陳俊宇聊了聊小程序做實習招聘平臺優勢,以及在To B 和To C兩個方向打法的不同。

實習僧玩了一場商業遊戲,讓企業用“打怪升級”的方式賺錢!

實習僧聯合創始人、COO陳俊宇

陳俊宇的分享乾貨滿滿,所以我們決定用採訪實錄的方式展現給大家,保持內容的原汁原味。

以下為陳俊宇的自述:

1、App是將軍,小程序是士兵

簡單介紹一下「實習僧」,我們從2012年開始切入實習招聘領域,目前算是全國最大的實習招聘平臺,從2016年開始,我們只有160萬的用戶,到現在已經有900多萬的用戶了,所以整個增速和增長的曲線是比較好的。

回到小程序上,因為小程序有著獲客成本低,裂變屬性強等特點,所以我們做小程序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拉新,最終都會引導到App上做留存,促活。

用一個比喻來看,我把全線的產品視為一支軍隊,我們的數據團隊就是軍師,而App就像是將軍,是軍隊的核心,小程序就是我們整個產品線最外圈層引流的渠道,像行軍打仗站在最前面的士兵,一次戰役死了沒關係,它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

實習僧玩了一場商業遊戲,讓企業用“打怪升級”的方式賺錢!

這樣的考慮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實習這種場景相對低頻,一般以3個月為週期,用戶時不時來看一下,所以實習招聘的小程序很容易被遺忘在歷史列表裡,我們從數據來看,確實從歷史列表入口來的量很少,大部分都是搜索。

所以我們在設計小程序的時候,也只保留了填寫簡歷、投遞簡歷這樣的核心功能,它跟外賣這種高頻剛需的產品形態很不一樣,定位就不同。

實習僧玩了一場商業遊戲,讓企業用“打怪升級”的方式賺錢!

第二,一開始我們也覺得這種業務形態App的用戶生命週期會不會也比較短,後來發現並不會,通過數據觀測,1月份註冊的有效用戶*,半年後的留存率仍在20%以上,這麼高的原因是App裡的場景更加豐富

*注:有效用戶指填寫簡歷達到60%完成度的用戶

在App裡除了有投遞簡歷的功能,還有實習經驗交流論壇,職場知識的視頻課,名企宣講會的預告等等。

實習僧玩了一場商業遊戲,讓企業用“打怪升級”的方式賺錢!

用戶投簡歷的動作是低頻的,但交流經驗,學習知識的需求卻是高頻並且長期存在的,我們就用這種以高頻帶低頻,協同共振的原則來做留存,現在連續18個月App的月留存達到40%,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把流量往App導的原因。

具體的做法來看,我們會告訴用戶在App上能夠多投遞5次,這是一種差異化玩法,另外也會提示用戶在App上還有論壇、個性化職業資訊推薦、視頻課程等等,用戶可以去App上交流學習,這讓找工作不再是一件孤單而痛苦的事情。

當然,這並不是絕對的,會根據我們的業務發展階段進行調整。

2、To B與To C的兩套不同打法

因為我們是招聘平臺,可以說即To B也To C,在這兩個方向上有不同的原則和打法。

說不同之前先說相同點,打法的相同點是效率,對學生而言就是能夠更快找到合適的職位,投遞獲得更好的反饋;對企業來說就是能夠花更少的時間,更低的成本,找到更合適的人,這是底層的產品邏輯。

由此延伸出來的設計原則是,對C端學生群體而言一定顯得年輕,要好看,比如我們所有活動海報都是設計師手繪的,這能吸引學生。但B端用戶不重視這個,企業更講究實用、效率,所以整體設計會更簡潔,清晰。

實習僧玩了一場商業遊戲,讓企業用“打怪升級”的方式賺錢!

實習僧手繪海報

1.C端打法:

從推廣策略上說,C端用戶的拉新主要是每個月的專題活動,寒暑假實習風暴,包括線下的招聘會等等。

暑期活動是全年的最高峰,單個活動的PV在500萬左右,平均一天投遞10萬分簡歷。

它是一個純線上的活動,我們在活動裡面會加入特殊的玩法,主要是一些體驗性質的實習,比如去大理的民宿打工,幫老闆比如收銀結賬打掃房間,或者去海外當志願者等等。

因為找工作本身是一個很枯燥的事情,這種體驗式實習就增加了趣味性,特別受用戶歡迎,有一家西藏民宿的老闆一天內收到了500份面試,實際上他只要3個人,這麼多簡歷都不知道如果篩選,當然他還是很開心的。

具體結合小程序的能力來看,我們有一個分享送妞幣的玩法,直接送現金肯定拉新效果最好,但微信有一條誘導分享的規則,所以我們加入了妞幣作為介質,分享簽到都能獲得妞幣,然後用妞幣兌換簡歷投遞次數、人工修改簡歷的機會等等,

在避免了誘導分享的同時,也變相篩選掉薅羊毛黨

實習僧玩了一場商業遊戲,讓企業用“打怪升級”的方式賺錢!

當然這裡還有個小心思,為了防止被封掉,我們做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實習僧高薪版,把這種容易違規的都放在高薪版上,也算留條後路。

2.B端打法:

而B端的推廣策略不同,因為企業是首先看中平臺的C端流量,所以我們把推廣重心放在C端,隨著C端流量增加,企業的自然增長已經足夠滿足平臺的供需平衡,之前暑期實習風暴前後一共有5萬多家企業參與,每天能提供15000個實習崗位。

當然我們也會做一些推廣,主要是在HR的社群裡做分享裂變,畢竟HR這個圈子並不大,再加上產品推介會,最佳僱主這種評獎的活動就足夠了。

3、玩一場300萬用戶的商業遊戲

最後,談到商業模式,我們的商業模式是大部分是To B的,跑通商業模式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平臺流量要足夠大,第二要效率足夠高,企業在短時間內能找到合適的人。

這裡就誕生了機會,首先企業要想快速招到人,他的排名就要靠前,我們在後臺會根據HR的反映速度,用戶的評價決定,用AI分析得出企業的美譽度勤奮度,美譽度和勤奮度越高的企業排名越靠前,曝光的機會隨之增大。

這有點像遊戲裡的打怪升級,需要不斷積累經驗才行,但有時候想要快速變強怎麼辦?購買道具。

在「實習僧」裡,企業可以購買諸如關鍵詞排名,刷新次數等服務快速提高排名。還有一種“代練”的玩法,就是你把需求給我,比如你3天內要30個簡歷,我到時候就直接給你這麼多,這也是一種盈利方式,當然流量更精準之後,廣告也是一塊大的收入。

最後一塊是跟小程序矩陣有關,我們有專注實習的「實習僧」和校園招聘的「校園招」,還有職場學習的知識付費類小程序「前輩課堂」,我覺得做矩陣一個核心是要有一套打通的數據,不論用戶在哪個場景內都被精準識別,這樣才能實現場景互補。

實習僧玩了一場商業遊戲,讓企業用“打怪升級”的方式賺錢!

比如你在「實習僧」裡投百度Python崗位好多次沒過,這個時候我就會適當提示,之前投過類似崗位成功的人,他們一般都具備了哪些技能,而這些技能的學習「前輩學堂」裡都有,這就巧妙地將招聘與教育兩個場景打通,在C端用戶上也做到一定的轉化。

曉程序說:

與陳俊宇一番交流之後,我們發現實習僧的打法非常清晰:實習這一場景是低頻剛需,小程序很適合做深入微信生態,攫取流量的馬前卒。

但最終目的一定是為了引流至App,用App做留存,據陳俊宇透露,流量轉移至App的比率有10%左右。

此外,任何平臺化的企業都會面臨To B和To C兩種打法,在陳俊宇看來,To B要簡單凝練,To C要輕鬆有趣

但提升B、C兩端的撮合效率是不變的核心。而商業模式也正是用優質的C端流量吸引B端用戶,用“打怪升級”的方式從B端實現盈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