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黨的政治建設回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黨的政治建設”概念,並且強調黨的政治建設“突出”“統領”“擺在首位”的重要地位。報告對“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所作的論述,是對黨的政治建設內涵最完整、準確的規定。改革開放40年來,黨中央通過中央全會部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通過修改黨章來實現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通過全黨的集中教育使黨的政治建設落到實處,黨的領導人高度重視和有力推進黨的政治建設。回顧這段歷史,可以幫助我們總結黨的政治建設的優良傳統和歷史經驗。

改革開放40年黨的政治建設回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黨的政治建設”概念,並且強調黨的政治建設的“突出”“統領”“擺在首位”的重要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論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八個明確”的最後一個明確中提出,“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十四個堅持”的最後一條中提出,“必須以黨章為根本遵循,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在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中提出,“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具體部署黨的建設八個方面工作時,第一條就是“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並作了展開論述。這段論述講了八句話。前兩句是總論,是對於黨的政治建設重要性的肯定和強調,“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後六句是分論,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要做的六件事或政治建設六方面的內容。從關鍵詞和重點句來看,一是保證全黨服從中央,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二是全黨要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三是要尊崇黨章,嚴格執行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四是完善和落實民主集中制;五是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六是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加強黨性鍛鍊。這六句話是對於黨的政治建設內涵最完整、準確的規定。應該從這六個方面入手來回顧和總結我們黨的政治建設的優良傳統和歷史經驗。

毛澤東在1939年10月《〈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將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看作是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關於黨的建設,我們黨的歷史上長期沿用思想、組織、作風三大建設。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十六大提出“制度建設”,黨的十七大提出“反腐倡廉建設”,黨的建設形成了五大建設佈局,即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在以前黨的文獻中有政治路線、政治綱領、政治立場、政治紀律等概念,沒有明確使用過政治建設,這是黨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的新概念。新時代黨的建設總佈局是“5+2”,即“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這標誌著黨的建設總佈局的重大變化,增加了政治建設、紀律建設,而且“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這是對於我們黨的建設優良傳統的總結和凝練,是對黨的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和創新。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輝煌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或歷史經驗就是中國共產黨一直十分重視黨的自身建設,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堅持黨的指導思想的不斷創新、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確保黨始終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通過中央全會部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通過黨的中央全會來部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40年來,召開了八屆黨的代表大會,每一屆黨代會都要用一至兩次全會專門研究黨的建設問題。據統計,共有10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黨的建設工作。例如,十一屆五中全會(1980年2月)討論通過《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年6月)作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十二屆六中全會(1986年9月)作出《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十三屆六中全會(1990年3月)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繫的決定》。十四屆四中全會(1994年9月)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四屆六中全會(1996年10)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十五屆六中全會(2001年9月)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十六屆四中全會(2004年9月)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十七屆四中全會(2009年9月)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八屆六中全會(2016年10月)審議通過《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

從中可以看出,有兩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精神文明建設問題。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作出的第一個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1996年10月十四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這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第二個精神文明建設決議。

有兩次全會討論通過黨內政治生活準則。一次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後、改革開放開始不久的1980年2月,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這對於當時恢復和健全黨內民主、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嚴肅黨的紀律、促進黨的團結,實現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的撥亂反正,實現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30多年過去了,黨面臨的形勢任務和黨內情況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黨的建設既積累了大量新成果新經驗,又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2016年10月,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央就新形勢下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作出新的決定、提出新的要求。

有兩次中央全會研究黨的建設的若干重大問題。1994年9月,十四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2009年9月,十七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這些兩次內容相同的中央全會可以看出來,每過10年、15年,甚至更長一些時間,形勢和任務變化了、黨內的狀況變化了,黨的政治建設也要與時俱進,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

通過修改黨章實現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

黨章是黨的總章程、總規矩,確定黨的指導思想,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最高依據,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根本。

黨的十二大實現黨章的撥亂反正,成為現行黨章的藍本。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轉折,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歷史決議,完成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但要從根本上鞏固撥亂反正取得的成果,還必須制定一部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黨章。十二大黨章在總綱中,對黨的性質和黨的指導思想,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總任務,對黨在國家生活中如何正確地發揮領導作用,都作了規定。新黨章對黨員和黨的幹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組織上的要求,比過去歷次黨章的規定都更加嚴格。這使黨章更加充實和完善。它是黨的歷史經驗和集體智慧的寶貴結晶,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的重要保證。

十五大黨章最鮮明的特點是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行動指南。十六大黨章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十七大黨章首次寫入科學發展觀,十八大黨章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黨的十九大對黨章修訂的要點和亮點就是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進黨章,確立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黨章的修訂體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從嚴治黨”。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第一次把“從嚴治黨”寫進了新修訂的黨章“總綱”。黨的十四大以來,在黨章“總綱”中一直強調“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而且內涵不斷豐富。從黨的歷史發展來看,從嚴治黨是我們黨長期形成的優良傳統。黨的十八大以來, 提出“全面從嚴治黨”,並將“全面從嚴治黨”與另三個全面並提為“四個全面”,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佈局。

通過全黨的集中教育使黨的政治建設落到實處

加強作風建設和整頓黨風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手段。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共進行了9次全黨集中學習教育活動。整頓黨風,做合格共產黨員的教育,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即將開展的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是第10次全黨集中學習教育。

這些全黨的集中教育活動,或從上至下,或從下至上,分階段、分層次地集中學習,使黨員幹部提高了思想認識和理論水平,明確了政治方向,堅定了政治立場。教育活動堅持問題導向,對照檢查,觸及靈魂,整頓作風,立行立改,使黨員幹部增強了政治紀律,嚴肅了政治規矩。通過集中教育使各級黨的組織增強了全黨“四個服從”的組織意識,加強了民主集中制,強化了黨內監督,增強了黨內團結,使黨增強了政治定力和執政能力。全黨的集中教育成為加強黨的政治建設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把黨的政治建設落到了實處。

黨的領導人高度重視和有力推進黨的政治建設

改革開放40年來,黨的歷任領導人都十分重視和有力推進黨的政治建設,以黨的政治建設優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發展進程。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十分重視黨的政治建設,撥正改革開放的航向。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在題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中說:“中央認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前提。這四項是: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認為,我們必須堅持這四項基本原則,決不允許動搖這些原則。如果動搖了四項基本原則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四項基本原則的提出使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更加清晰、全面、完整。

鄧小平多次強調講政治在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性,並高度重視政治領導在黨的建設尤其是在黨員幹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鄧小平主持制定了《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對撥亂反正、恢復和健全黨內政治生活、推進黨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1980年12月25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強調,“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係,等等。”鄧小平在這裡是第一次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涵作出規定和闡發。他一直強調兩個文明建設要同時抓,“兩手抓,兩手都要硬”。1989年6月,鄧小平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嚴肅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裡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對於艱苦創業,對於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這種教育很少,這是我們很大的失誤。”鄧小平說,今天回頭來看,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一硬一軟不相稱,配合得不好。因此要認真總結經驗,對的要繼續堅持,失誤的要糾正,不足的要加把勁。

“我們黨的領導集體,是從遵義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全黨服從中央,這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1986年8月,鄧小平在視察天津時指出,“改革,現代化科學技術,加上我們講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麼時候都得講政治,外國人就是不理解後面這一條。” 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講政治是突出的特點和優勢。沒有強有力的政治保證,黨的團結統一致就是一句空話。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還提醒我們,改革開放要辨清政治方向,防止兩種錯誤傾向,“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

1998年11月到2000年底,在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中,用整風精神開展了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活動,這是我們黨面向新世紀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一個新的創造性探索。江澤民說過,“講政治,對共產黨人來說任何時候都要堅持。……有的同志產生了一種誤解,以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可以不注意政治了。這完全不符合鄧小平同志的思想和中央的要求。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明確提出,搞經濟建設、搞現代化建設,必須有政治保證。” “講政治,核心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我們搞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搞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些根本問題上,中央歷來是十分明確的。現在,我們有些幹部埋頭於事務,很少考慮政治方向、政治立場問題,缺乏應有的政治辨別力、政治敏銳性。問題的癥結就在於不講政治,頭腦裡缺乏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政治。”“沒有離開政治的經濟,也沒有離開經濟的政治。沒有強有力的政治保證,經濟建設是搞不好的。”

進入21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這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成為黨面臨的重大現實任務。為了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黨中央決定從2005年1月開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這對於新形勢下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胡錦濤強調,“要堅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黨員領導幹部要擺正自己在黨內政治生活中的位置,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堅持在黨紀面前人人平等,帶頭維護黨紀的嚴肅性,自覺接受黨組織和群眾監督。” “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決維護黨的集中統一,始終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切實保證政令暢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戰略佈局,特別強調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嚴明黨的紀律,首要的就是嚴明政治紀律。黨的紀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紀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紀律,遵守黨的政治紀律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的重要基礎。政治紀律是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言論、政治行為方面必須遵守的規矩,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根本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嚴厲批評黨內存在的無視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七個有之”的種種表現,特別強調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應該做到“五個必須”。

全面從嚴治黨堅定了全黨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明確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這充分反映了全黨的共同意志和人民的共同心聲。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定執行黨的政治路線,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黨的十八大結束後不久,中央政治局就出臺《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緊接著又在全黨開展了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四風”。2014年10月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古田召開。為了確保全面從嚴治黨工作的規範化、常態化、制度化,黨中央還先後制定、修訂、頒佈了一系列黨內法規文件,從制度上保證黨的政治建設紮實推進。2015年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2016年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

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淨化黨內政治生態。黨要管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批評了黨內政治生活不正常的狀況,例如搞“圈子文化”、潛規則,做“兩面人”。在黨和國家各種監督形式中黨內監督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黨內監督要同有關國家機關監督、民主黨派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合力。黨內監督必須把紀律挺在前面,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黨內監督要破解“一把手”監督難題,對高級幹部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注重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倡導清清爽爽的同志關係,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係,讓黨內關係全面迴歸正常化、純潔化,促進政治生態的山清水秀。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老虎”“蒼蠅”一起打,著力紮緊制度的籠子,實現了中央和國家機關紀檢和監察機構派駐全覆蓋和巡視全覆蓋。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做到零容忍的態度不變、猛藥去痾的決心不減、刮骨療毒的勇氣不洩、嚴厲懲處的尺度不松,凡腐必反,除惡務盡。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戰略部署,為進一步開創黨的政治建設新局面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行動綱領。中央出臺《中共中央政治局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細則》和《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若干規定》。今年8月,重新修訂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

回顧改革開放40年,我們黨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主要經驗是:在政治綱領方面,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出發,堅定黨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在政治路線方面,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條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政治紀律方面,維護黨章權威,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民主集中制,貫徹“四個服從”;在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方面,強化“四個意識”,加強作風建設,加強黨內監督,淨化黨內政治生態;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運用好全黨整風和集中教育,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黨員幹部的黨性鍛鍊,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

(作者簡介:馮俊,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部長級院務委員、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