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父母從不主動聯繫孩子的現象?

尋樹人


中國絕大部分的父母感情是內斂沉默,很少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擁抱的動作不會做,謝謝的話不會說,愛得深沉。

大部分父母還是自覺懂事的,孩子讀書什麼都不用管讀書就好了,家務什麼的怕影響孩子學習,外出上大學了打電話怕影響孩子上課,出來工作了怕影響孩子工作,打個電話之前會想很多很多。

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像大多數的中國父母一樣,務實勤勞,供養孩子上學,也像很多父母一樣,他們幾乎從不主動聯繫我,從外出上大學到工作,平時聯繫,90%的電話都是我打回家的,有段時間可能忙得忘了,忘打電話回家,他們才會打一次,開頭總是“你沒在上課吧?”

我媽絮絮叨的時候,才會透露出更多的信息,“你爸不讓說”、“本來前兩天想給你打電話,我們怕你在忙”、“你爸又嫌我多說了”、“這些事情告訴你沒用”等等之類的,直到現在父母還是這樣,不會主動打電話給我,為此我專門還設置了提醒“打電話回家”。

大部分的父母也是不會表達愛的,做得很多說得很少,孩子只覺得父母越來越嚴厲,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緊張,尤其到青春期時,溝通甚至完全無效。

從現在起,學做一個會表達的父母,父母先學會如何溝通、如何表達愛,才會收穫一個充滿愛的孩子。

這樣溫暖有愛的家庭,以後才不會出現孩子不打電話回家、父母從不主動聯繫的情形。


甜甜圈伐木累


哈哈,這個問題我可以用我和老公的實際情況來回答。我們兩個人的故事或許就代表著兩種家庭,代表著兩種家庭溝通相處的模式。沒有好壞,就是長久以來形成的這種模式,深深的影響著父母子女孩子的日常相處交流。如果想改變,那就從自己當爸媽開始,改變自己家庭的溝通模式。


我老公家的情況

我公公婆婆也都是很好的人,當然也深深的愛著自己的孩子,傾盡全力的給我們幫助,哪怕自己再苦再累,都希望我們能過的好,能減輕壓力。老公呢人品好脾氣好,也孝順自己的父母。可是呢,他平時很少會主動的給我公公婆婆打電話,一年難得打兩次,還每次說兩三分鐘就掛掉了。不僅他這樣,他姐姐也是這樣,也很少給父母打電話。即使逢年過節一家人聚在一起感覺也不是特熱情那種,就是有事說事,沒事各幹各的。我公公婆婆呢也很少給她們打電話,除非有什麼事。


我們家的情況

我們家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家裡孩子比老公家多。雖然姐弟幾個都已成家,而且在不同的城市,相隔甚遠,而且工作都比較忙,但我們總是會利用一切機會相聚,一起去玩一起逛街一起聊天,總是有說不完的話。跟爸媽也是這樣,從小啊,我們家最幸福的事兒,就是一家人圍在一起聊天,我們說好多學校的新鮮事給爸媽聽,爸媽講講村裡的事兒親戚家的事兒給我們聽。我們有什麼煩惱也會說給他們聽,即使他們幫不上忙。而爸媽呢家裡有什麼事兒也會跟我們商量,即使我們並沒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


現在回家仍然是這樣,一年難得回去一次,回去以後家裡最多的娛樂活動就是一家人在一起聊天,即使弟弟是個男孩子也特別熱情,已經是孩子爸爸了還特別有趣,經常聊得大家開心的不行。而平時大家分散在各地,我和妹妹都在千里之外,可平時的電話,視頻是很頻繁的。,有時候我們忙了,忘記了,幾天沒聯繫,老爸肯定會給我們打電話。現在有微信裡,怕打擾我們工作就發語音問問我們,等到週末就會跟我們視頻。而每次不管是通話還是視頻基本都是30分鐘以上,想說的話總是很多。


現在我們一家三口的相處模式

我和我兒子很喜歡在一起聊天,我會把自己的事情說給他聽,他也會把自己的事情,學校的事情說給我聽,我們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我也喜歡邀請兒子參與家庭事務,從他上幼兒園開始我們家就有個活動吃吃喝喝家庭會,這是我兒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其實就是弄點吃的喝的擺在桌子上,三個人圍坐在一起倆聊天看看書,反省自己最近不好的行為,接受他人的監督,表揚好的行為,鼓勵保持。還有家裡有什麼事情,大家一起討論討論拿個主意。


我經常跟老公說我最怕的就是一家人卻無話可說,都藏在心裡。愛要表達,要讓對方感受得到。所以我從不吝嗇跟兒子說愛,同樣兒子也是。而且我覺得這樣對孩子的教育也有好處。如果孩子有什麼話都不願意跟我們說,我們又怎麼了解他,怎麼引導他呢。前幾天,我在加班,兒子用奶奶手機給我打個電話,你們知道他要說什麼嗎?他學拼音了,第一次學拼音,學了a,o,e。他特別激動,急於要跟我分享,要讀給我聽。


我和兒子也慢慢的影響著老公,從一個不怎麼喜歡說話不怎麼善於表達的人,慢慢的也會經常跟兒子聊聊天,爺倆的話題也挺多。也會積極的參與家庭活動,甚至都開始加入我和兒子的日常鬥嘴了。而且特別善於製造冷笑話。讓我和兒子事後哈哈大笑開心不已。帶的我兒子都經常會跟我講冷笑話。而且講完了我還必須配合著演一下瑟瑟發抖。


這種相處模式也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簡單很多,很多事情都可以通過有效的溝通達成一致。既鍛鍊了他獨立自主,又讓我們之間保持親密。


所以我覺得長久以來形成的家庭氛圍,家庭相處溝通的模式都會影響著家裡的每一個人,包括家裡的孩子們長大以結婚以後新家庭的相處模式。我不能說孰好孰壞。但我更喜歡父母子女之間能夠保持溝通交流和互動的相處模式,感覺更親密更幸福更能感受到愛。


小晗晗愛閱讀


女兒十四歲離家求學,一直是女兒主動聯繫我們,有時老公叨叨想聯繫我也按住他,靜等女兒聯繫。

有時女兒也會希望我們主動聯繫她,記得一次我無意中碰到電話,女兒說自己很激動地接電話,結果發現沒有回應……

我跟女兒解釋:我們的生活很有規律,而我們希望你的生活豐富多彩,我們聯繫你擔心影響你的生活,我們沒有什麼怕打擾的,下班時間都可以聯繫,不主動聯繫不代表不牽掛。

至今女兒離家已經十年,一般都是每週六聯繫,如有特殊情況,女兒會提前告知,以免我們擔心。

剛開始的時候女兒也曾羨慕過每天都要被聯繫的同學,我告訴她:這不是媽媽的風格,否則你也不會那麼獨立;如果我換個風格,每天電話騷擾你,也許你會煩呢!

後來出國,室友的母親就是喜歡奪命連環call,對比之下她感覺還是喜歡我們的方式,讓她擁有生活上的自由。

孩子長大以後離開家庭,我們應該把牽掛藏在心裡,放手鍛鍊孩子的精神獨立能力,為以後的獨立生活做準備。


媽咪老師


不知道為什麼一直看到這樣類似的文章 我努力剋制自己不要太關注這方面的問題 這就像揭開傷疤撒上一層鹽 撒的多了 稍稍麻木了點 沒有那麼疼了

對此問題 我以前一直想 為什麼?打個電話或發個信息 這不是需要多少時間和精力去思索猶豫 到底要不要做的事 按我的情況來說 只是不想做或者沒想過去做 好像只要知道我還是一具有口氣的軀體...

我不喜歡自己有時不受控制的過度思考 一邊怨恨一邊理解 而對方卻照常生活不受影響 最後剩自己自怨自艾

回想過去多年一個人的身影 如果這是我的孩子 我無法想象她怎麼獨自面對那麼多 我會盡力給予她幫助和支持 不說經濟上如何幫助 起碼精神上會讓她有闖蕩的信心和勇氣...幸運的是 我不會結婚生子

最後為自己祈禱 這輩子在有生之年 多行善 下輩子說不定會生在一個有愛的家庭


yoccccc


如何看待父母從不主動聯繫孩子,這個問題,我可能和別的家長答案不太一樣。現實就是,不是家長不主動聯繫孩子,而是主動聯繫孩子,往往十次有八次會被孩子怒懟。

給孩子打電話,想問問最近怎麼樣了,她常常不會接你的電話。我每次遇到不接電話的情況,就會胡思亂想,害怕孩子有什麼事情?就會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結果就是因為緊張而不停的給孩子撥打電話,然後孩子生氣了,衝著我一通嚷嚷,最後就是不歡而散,兩人都不痛快。

要不就是打電話孩子接了,然後會問啥事,忙著呢,你能說啥,你能說想聊聊天?想知道孩子的情況?美死你了,兩句話不到,電話放了,沒時間和你聊天。

我女兒就和我明確的說,有事微信,她看到了會回我的。一般情況不要打電話,打了也不接。女兒還說,家裡有事需要她做隨時打電話,聊天沒時間,她的一切,想和我說的自然就說了,不想說的,問了也沒用。所以,做父母的,哪是不主動聯繫孩子,是沒法聯繫。

打電話不能聊天,他忙。打電話不能問她工作生活怎麼樣了,你知道了也幫不上忙,知道有什麼用。還剩下什麼需要打電話的?

做父母的,知道孩子在外打拼不容易,知道孩子生活工作壓力大,所以不會輕易打電話給孩子的。主動給你打電話,那是實在想你了,想和你說說話。不要除了要錢的時候有電話,其他的時候杳無聲音。

做父母的還能奢求什麼,就希望你平平安安,開開心心,健健康康。我想說的就是,孩子,在閒暇之餘,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說說閒話,時間一晃,父母就會老去,等你想打電話的時候,父母不一定還能和你嘮叨啥了。


書妖紈衣


不主動聯繫孩子並不代表不愛自己的孩子。我就是不喜歡主動聯繫孩子的人。平常有事說事,沒事最多問候幾句,叮囑幾句,怕打攪孩子學習,工作,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空間。閒時看看書,下下棋,養養花,種種草,逛逛街,自由自在挺好的,一直說話會很累的。沒什麼事報平安就可以了,還繼續聊事就是聊是非。我有個兒時夥伴,不管是跟她爸爸媽媽打電話,還是跟她孩子打電話,不管跟同事打電話,還是跟小姐妹打電話,一聊就是大幾十分鐘,甚至一個多小時。有次她打電話我恰巧在她身邊,居然打了兩個多小時。兩人那是從村東頭一直聊到村西邊。從河溝邊一直聊到大深山。從吃的一直聊到穿的。從白天一直聊到深夜。從冬天一直聊到夏天。村東頭某家兒子結婚了,女方彩禮多少?金銀首飾多少?房子多少平方?車是多少萬?新娘子又是如何如何?個子如何如何?皮膚如何如何?結婚多久懷孕與否沒?婆媳之間如何如何?做事能力如何如何?文明素質如何如何?……此處得省去一億字😄😄😄?繼續村西頭某家閨女出嫁了,男人如何如何?村南邊某家生了兒子,幾斤幾兩?如何如何?村北邊某家又生二胎,如何如何?……?今天某叔家兒子創業如何如何?……?如何如何?昨天某姨家閨女考試如何如何?……?那是跟彙報工作一樣一樣的,一家不落下挨排排的說。那表情,那神色,那語氣,有喜,有悲,有善,有惡,有誇讚的也有貶低的,有同情的也有打抱不平的。打了兩個多小時才依依不捨的掛了,我問你媽媽打電話都說什麼事了?她說其實也沒什麼事。我說肯定是大事聊了那麼久?她說:真的沒什麼事。我就是有事說事,沒事解決不談其他事。😄😄😄


心靜唯美LHJ



無論孩子多大,只要父母健在,都是父母的牽掛。

孩子永遠是父母的心頭肉,可憐天下父母心。

孩子冷暖,飢飽時時牽掛父母,父母為啥不主動聯繫孩子?

說到家,就是怕給孩子煩麻煩。當父母那個不盼望孩子在外一切順利,一切平安。

不常聯繫孩子,是對孩子的愛。

如果一有點事情,就向孩子回報,這樣不但影響孩子工作,會造成分心的,鬧不好會出事故。這是害孩子。

聰明的父母不主動孩系孩子,並不代表他們不想孩子,而是少插手孩子的事情,放手讓孩子成長,少聯繫,報喜不報擾,這是聰明父母之舉。

這種現象看似父母不經常聯繫孩子,似乎不親。

其實不然,不常聯繫,是對孩子的愛。


用戶zmj情感嘚啵嘚


父母從不主動聯繫孩子的現象,根本就不存在。但是把“從”字去掉,父母不經常主動聯繫孩子的現象,的確是客觀存在。但它僅限於部分家庭裡面,在沒有什麼大事發生的情況下,不會主動聯繫孩子的人較多。

每一個人在成家立業為人父母后,都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畢業之後有一份讓人羨慕的、穩定的、高收入的職業,光宗耀祖。

在孩子的孩童時期:

當一個新生命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其父母註定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生長環境而打拼奔忙……。父母想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幼稚園,接受良好教育,甚至報考各種各樣的特長培訓學習班。其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在孩子的青少年時期:

希望孩子上一個好的學校,營造出一個好的學習氛圍,使孩子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之後能順利的通過全國統一高考,再上一所知名品牌高校,接受優質的高等教育。這是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望。

在孩子參加工作、結婚生子後:

在孩子長大成人,參加工作結婚生子後,隨著當今社會快節奏性的發展步伐,做父母的深知孩子工作生活的壓力山大。為了給孩子解決工作的後顧之憂,不管是男方或女方的父母,都義不容辭的肩負著看護孫兒的責任。這部分人佔老年人群85%以上。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制度以來,第一代獨生子都是70~90年代公民,其父母大多數是50~60年代的生人。他們把自己的獨生子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他們把辛辛苦苦一輩子積攢下來的全部積蓄,在孩子結婚時都給了他(她)們買房買車……。希望自己的獨苗苗能夠健康快樂的獨立生活。

獨生子女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他們沒有兄弟姐妹。獨處的他們,在父母的眼裡稀罕又傷不起啊!

說到此處,我們不難看出,孩子成人前,父母會無微不至的呵護孩子長大;孩子成人後,父母還會一如既往的支持孩子奮發。孩子在父母的眼裡永遠是長不大的嬌兒觀念,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無論到什麼時候,父母不可能成為“從不主動聯繫孩子”的人。父母不願意主動聯繫孩子,主要是怕麻煩孩子、打擾孩子。

究竟是哪些人不會經常主動聯繫孩子呢?


他們是:

孩子長大成人後,明智父母選擇放手。為了讓孩子有自己的自由空間環境,被動的選擇了不經常主動聯繫孩子

孩子長大成人參加工作以後,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社交圈。他們時常會參加一些社交活動,朋友的聚會等。時間上會出現一些與老年人作息規律發生衝突的矛盾。故此,不論貸款或拿出畢生的積蓄,竭盡全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孩子結婚時也要給其買房分居另砌爐灶。父母不會和孩子一起居住,沒什麼要事也不會主動聯繫或麻煩孩子。

文化程度越高的人退休後,退休金相對較高,生活比較安逸的他們不願意去打擾孩子,也就不會經常主動去聯繫孩子

文化程度高的人,職業收入相對也較高。在年輕時既要忙工作又要自己照顧孩子,無暇顧及自己的感受,興趣愛好一股腦兒的拋在身後。忙忙碌碌,辛辛苦苦的操勞了一輩子。退休後,在忙碌的人生嘎然而止,寂寞感突然襲來,退休金夠吃夠花的情況下,他們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休閒旅遊、跳舞散步、種花養草、養魚養貓、上老年大學結交新朋友等等,活得有滋有味。在孩子長大成家立業後,不用在過多操心的情況下,也不想給孩子添麻煩,打擾兒女的生活。

國家的退休保障制度日益完善,有退休金的人群,不願經常主動聯繫孩子

我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國家對老年人的關愛也越來越重視,比如:養老保險基金的建立、大病慢性病保險制度、退休養老金制度等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基本上解決了老年人養老的後顧之憂。所以,父母在沒病沒災的情況下也不願意給兒女添麻煩。久而久之養成了不會經常主動聯繫孩子。


老年人的生活習慣與年輕人不同,也是父母不會經常主動聯繫孩子的原因之一

父母隨著年齡的增大,更年期綜合徵期間,脾氣也隨之見長,心情也隨著喜怒哀樂易於色。做為父母害怕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孩子發生不必要的爭吵,就儘量不麻煩孩子。

有些性格比較內向的父母親退休後,平時就不喜歡熱鬧、剛退休時變得更加不愛說話喜歡獨處,也就暫時不會經常主動去聯繫孩子。

還有個別老年人嫌兒女因工作忙,造成沒時間隨時陪伴,孩子又沒有及時溝通。老年人為此慪氣,不會主動聯繫孩子。這類人比較少,世上哪有和自己“心頭肉”較勁的父母。

……。

由此看來,父母不會主動聯繫孩子與地區文化差異有關,與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有關,與個人的經濟實力有關,與家庭傳統觀念有關。


“可憐天下父母心”,“兒行千里母擔憂”,“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這些老話,自古以來就不斷的演繹著動人心魄的親情故事。也無不體現出父母與孩子的感情存在。父母不主動聯繫孩子不代表不管不愛,只是怕給自己的孩子添麻煩而已。

僅為個人觀點!


墨讀娛


不主動給孩子打電話是怕影響孩子。上學時怕影響孩子學習,工作後怕影響孩子工作。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們經常會加班,所以也沒有正常的工作時間,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哪裡?在幹什麼?不是不想孩子,而是時刻在想。

我每次打電話前都會先在微信中問一句:幹嘛呢?如果孩子說在地鐵上,我就等她回家再打電話。有時候是剛剛進門,那就等她吃飯,或者洗澡後再給我打電話、視頻。有時候孩子一邊和我視頻,一邊還要在電腦上工作,聽見敲鍵盤的聲音,就快趕結束,好讓孩子早點結束工作,早點休息!

父母的心一直牽掛著孩子,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多,家務勞動又少。閒的時候多,就更想孩子了。


藍色幕布


我有一兒一女,都參加工作了,工作前,我還經常給他們打電話,上班參加工作了,基本上不給他們打電話,因為他們工作忙,有時還要加班,電話打地不是時候,很誤他們事,我們全家建了一個群,誰想說啥就在群裡言一聲,我只要知道他們平安健康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