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艇的基本技術包括這些,你知道嗎?

技術

賽艇的基本技術是提槳(入水)、拉槳、按槳(出水)和推槳。提槳就是把槳葉插入水中,臂肩前伸至最遠點時用手腕使槳柄作向上、向後的弧線運動,接著用力作蹬腿、拉臂、倒肩,全身配合拉槳,使船獲得最大的推進力。按槳是在拉槳結束時,使槳葉快速地垂直跳出水面,用雙手的前臂和手腕使槳柄作向下、向前的弧線運動。緊接著是推槳。這時兩腿逐漸收攏,滑座連同身體向艇尾運動,兩臂前伸,上體前傾,全身肌肉放鬆,保持船艇滑行的平衡,待槳柄推伸到最遠點時,下一週期的提槳便又開始。

賽艇的基本技術包括這些,你知道嗎?

19世紀賽艇技術隨著滑座的出現而分成“保守式”和“自然式”。前者又稱“經典派”,強調全體槳手身體動作的完全一致。後者則著眼於槳葉的實際划水效果,講究全身配合用力,身體動作要求自然而不要“機械”,允許有個人特點。“自然式”很快地戰勝和取代了“保守式”。到1881年“自然式”技術已大為普及。20世紀50年代,為了加快提槳速度,使提槳和拉槳更加快速有力,入水前槳葉“高揚式”技術曾風靡一時。全程速度分配上也盛行前半程速度快於後半程速度的戰術。採用這種技術、戰術,一度使力量和速度好的隊在比賽中佔上風。20世紀60年代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拉茨伯格,在技術上又將“高揚式”換為“平推式”,改善了划槳用力的有效幅度,訓練方法上貫徹了以速度耐力和全程勻速為主的指導思想,使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隊在20世紀60年代取得了突出成績。此後“平推式”取代了“高揚式”,全程勻速快劃取代了前快後慢的戰術。在划槳頻率上歷來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加寬槳葉增大每槳的力量,划槳頻率相對地低些(34~36槳/分),這是“力量型”選手常採用的技術類型;另一種是槳葉相對地小些,划槳頻率較高(38~39槳/分),適合於內臟功能好、技術協調性高的選手。這兩種技術風格都取得過良好成績。但從技術發展看,“後者”加強腿的作用,強調動作協調、用力均勻,划槳頻率較高,更有利於挖掘人體機能的潛力,有利於艇的勻速前進。目前這種技術正為更多的國家所接受。在訓練上,各國都重視以發展耐力和力量為主的身體素質,做到陸上和水上訓練相結合,身體素質和技術並重,並用專項“測功儀”等幫助改進技術,提高訓練效果。

賽艇的基本技術包括這些,你知道嗎?

器材

20世紀60年代以來,賽艇器材有不少革新,8人艇由原來的19米長縮短到17米,既減輕了重量又保持了一定的浮力。有舵手艇的舵手座位,由傳統的設在艇尾的坐姿,改為在艇前艙部臥姿,近年又出現設在艇中央的舵手座。槳葉形狀也由長方形改為蒲扇形和橢圓形,並減小了槳葉彎度。制艇材料除優質木材外,許多國家還採用玻璃鋼、鋁合金等,使賽艇造得既堅固而重量又輕,並研究尋找阻力最小的合理“線型”。賽艇水平較高的國家,大多根據本國運動員的特點和體重來設計艇只,安裝各種附屬裝置。賽艇有專門的船庫和碼頭,平時船艇都放置在船庫專設的架子上。

賽艇的基本技術包括這些,你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