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 青島解決城建“短板”

衣食住行,“住”是民之歸屬

生改善的基礎,是家庭安樂、社會穩定、實現夢想的基本條件。去年,為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住房迴歸居住屬性的定位,市城鄉建設委創新性地統籌推進棚改、老舊小區整治、節能保暖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四項工程,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跨越,榮獲2017年度全市政府系統創新工作案例。從“住有所 居”到“住有宜居”,一字之差,卻讓市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四項改造惠及居民20餘萬戶

以前,人們多住集體宿舍、筒子樓,環境差、無配套,最多是解決了有地方住的問題。如今,市場供應的商品房種類繁多,可滿足不同層次的居住需求。在住房條件逐步改善的同時,居民擇居觀念也悄然發生變化。當前,居民擇居,更願意選擇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小區,住得好、住得安全、舒適,成為新時代的居住考量標準。

去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我市高度重視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把棚改、老舊小區整治、節能保暖工程、農村危房改造四項民生工程列為市辦實事,以改善居民居住環境作為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和居住幸福感的重要抓手,實現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整體提升。重點把筒子樓、破舊平房、倒危房及陋舊村等列入棚戶區改造範圍,這些房屋大多都是基本生活設施不配套、居住條件惡劣且房屋破舊和存在安全隱患房屋,亟需得到改造。另外一些還具備居住條件的小區通過進行節能保暖改造,統籌開展老舊小區整治,加強危房改造。僅這四項改造累計爭取上級補助資金29億元,惠及居民20餘萬戶,推動了全市城鄉居民住房從“有所居”向“有宜居”大步邁進。

老百姓感受城市“內在美”

我市的棚戶區改造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青島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啟動了政府購買服務,有效緩解老城區人口擁擠現狀,2017年共啟動棚戶區改造50677套(戶),棚戶區改造工作獲得住建部高度肯定。農村危房改造則向精準扶貧發力。我市創新農村危房改造中“五統一”做法,多次得到了國家住建部、省住建廳肯定,在全省進行推廣。老舊小區整治讓老樓院面貌一新。2017年完成老舊住宅小區改造285個,改造面積882萬平方米,惠及居民12.3萬戶,改造中還堅持以人為本,注意同步考慮老樓加裝電梯,在全省率先出臺老樓加裝電梯獎補資金管理辦法,積極融入海綿城市理念,通過標本兼治切實改善群眾居住環境。節能保暖工程暖房也暖了人心。2017年我市完成節能保暖改造339萬平方米、惠及居民4.3萬戶,創新性的建立了“先幹後獎”的節能保暖改造工程市場運作機制,引導供熱單位、節能服務公司等企業組織居民共同出資實施改造,平均每戶室內溫度提升3℃—5℃。

宜居,是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覺追求,也是政府長期以來的致力所在。對於一座城市來說,生活幸福、生態宜居,才能讓居民住得舒服,讓外來的遊客覺得羨慕,讓投資者們覺得靠譜。四項改造突出解決了城市建設中的“短板”,通過基礎設施再完善,設施功能再提升,讓居民切實感受到整治使環境變得更加優美,生活更加便利,讓居民最關心、最急切的改造訴求得到有效解決,使所居民心中更敞亮,居住更舒心,有效推動居民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轉變,也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內在美”。同時,在四項改造中,我市堅持改革創新、總結經驗,推出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走出了“青島模式”,把青島打造成一座環境優美度高、生活便捷度高、文明和諧度高、城市品質品位高的美麗之城。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記者傅春曉

棚戶區改造 搬出筒子樓住進“大房子”

市民矯洪軍家住市北區開平路22號水清新居小區,小區環境優美、配套完善,房子有71平方米,水電齊全,傢俱都是嶄新的,佈置得十分溫馨,老兩口住在裡面真是又大又寬敞。以前,矯洪軍做夢也不敢相信自己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原先我們住在開平路15號的職工宿舍,老樓是1975年蓋的,只有20.5平方米,是筒子樓,我們在裡頭住了半輩子。”5年前,矯洪軍家所在的片區進行棚戶區改造,矯洪軍添上15萬元,“換來”了這戶大房子。“現在住在這邊真是太好了,小區環境好、很安靜,風景也好,住起來特別舒心。”

老舊小區整治 院裡能休閒社區變公園

市北區遼源路街道佳木斯路社區去年進行了老舊小區整治,完成小區硬化綠化、樓道粉刷、安裝防盜門等工程,將樓院原有佈局、綠化植株進行重新調整,新增休閒、健身場所,安裝防腐木座椅,給居民提供了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極大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社區黨委書記王婧說,社區在每個樓院都新修建了一個小花壇,還新建了四個公共大花壇,裡面種上了月季等花草,“別看現在花壇裡沒有綠葉紅花,但一開春保證春色滿園。”不少居民自告奮勇當花壇管理者,提高了居民參與社區環境治理的積極性。

針對原來小區樓院外側耐冬過大過密的問題,借這次老舊小區改造,佳木斯路社區將耐冬矮化處理,並將其移植到遠離樓院的位置,既不減少社區綠植,又解決耐冬夏天易招蚊蟲的情況。“社區裡種上花草,建上公園感覺就是不一樣,不僅讓人看了心情舒暢,關鍵還為我們提供了活動場地,天氣暖和的時候大家都願意在公園裡喝喝茶、聊聊天。”社區居民李先生說。

節能保暖改造 老樓穿“棉襖”家裡暖和了

“去年冬天開暖氣也沒覺得暖和,看電視都得蓋著毯子,今年冬天就暖和多了,在家裡穿著單衣也沒問題。”在市南區弘信海濱新村小區,64歲的居民李清梅家中十分溫暖舒適。她告訴記者,節能保暖工程沒開始之前,冬天就算開著暖氣,家裡也一直不是很暖和,自從貼上了保溫層,家裡的確暖和了許多,屋裡的溫度明顯提高了3℃~4℃。

讓李清梅欣喜的並不止這一點,“改造項目把我們小區的路面修整得很平坦,整個小區看起來提高了一個檔次。”

據介紹,弘信海濱新村小區建成於1997年,小區共有住宅樓6棟,居民270餘戶。因小區建成時間較長,道路年久失修、損壞嚴重,影響居民出行。此次改造不僅對外牆進行了節能保暖改造,還對該小區的道路進行了鋪裝,通過整治改造,改善了小區環境,居民出行難的問題也得以解決。

農村危房改造 危房變新房寬敞又舒心

今年春節,平度市蓼蘭鎮馬戈莊村低保戶馬光顯一家人特別高興。改造後的新房節前順利竣工,讓她和家人可以團聚在寬敞亮堂的新房子裡吃上一頓熱氣騰騰的年夜飯。以往,馬光顯一家只能擠在光線不足,略顯狹窄的泥磚房裡過春節,但得益於農村危房改造的好政策,今年馬光顯一家告別了危險的舊房,在新房裡迎接新年的到來。

春節前,馬光顯和老伴兒齊心協力將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大年三十,更是準備了豐盛的大餐,等待親戚朋友的到來。“因為之前居住的老房子又破又窄,而且採光不好,所以親朋好友來拜年常常感覺很擁擠。通過危房改造,我們在寬敞亮堂的新房子裡吃上了熱氣騰騰的年夜飯,親朋好友來了也不會覺得侷促和緊張了,現在生活舒適多了!”說起搬進新房的感受,馬光顯的興奮和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