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兵五萬即奪國:袁世凱的總統之路

1913年初,袁大總統從恭王府搬進了中南海。

這位從清國重臣華麗轉身為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的能人,雖然使計把中華民國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把北京的老恭親王府設為總統府,但最屬意的地方,還是清帝居住的地方。於是,中南海就成了中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的官邸。


擁兵五萬即奪國:袁世凱的總統之路


史料記錄,入駐中南海後,袁世凱就很少走出府邸,就連公務也大都在家裡辦理。顯得異常高貴和神秘。他在前宮辦公,後宮還住著“一妻九妾”,以及32個公子公主。可謂家業興隆。這還不算,袁世凱還要光耀祖宗,加派人手,去老家祖墳專守,期待“祥瑞”。

此時的中南海書房,雖然“人非“,但是“物是”。皇帝走了,皇帝的很多傢什物件還在。皇家書架上,多是給天子定製的“精神食糧”,除了《四書五經》,便大多是《資治通鑑》一類治術古書。對於這些文言文書籍,不知袁世凱是否讀得懂。但可以肯定的是,像孫中山那樣,從小讀的西方啟蒙思想家書籍,諸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富蘭克林的《自傳》、拜倫的《詩選》等等,可能他聽都沒聽說過,遑論去看,有興趣讀了。

但能人自有他人不及的強項。根據史料描述,可以說,袁世凱人除了讀書不行,其他樣樣在行。比如在錢財的使用,人情練達方面的情商,無人能及。

清末民初學者胡思敬曾書《大盜竊國記》,書中道出了袁世凱的一個發跡手段:“敢於用財,視黃金直如土塊”。換成好詞,這叫“仗義疏財、揮金如土”。這裡所說的“視黃金直如土塊”不是指他自己亂花錢,而是他的錢大多到了別人口袋裡,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部屬、下人。送長輩,送親友,送同事,真金白銀,絕對捨得。

史料記載,做了武官大員後的袁世凱,有一次與同僚張之洞閒談,張問袁世凱做官統兵之道,袁世凱說:

“很簡單,一手拿著官和錢,一手拿著刀,服從就有官和錢,不從就吃刀。”

這段話道出了袁世凱的發跡之道:精明幹練、深諳世情,將錢與刀這兩物件運用得如火純青。同時也說明,他沒有什麼政治信念,只是一個實用至上的野路官僚,極其識時務。

實用主義,權力至上,永遠跟著風頭走,哪邊風硬,就倒向哪一邊,為了權力和利益最大化,朋友和義氣都是可以出賣的——擁有這種品性的袁世凱,固然處世靈活,卻難道一個好人。

不是好人,亦非新人。但卻掌握了新生民國的最高權力,之後要幹什麼恐怕也是“司馬昭之心”了。

靠著最強的軍事實力、掌握了最高權力後的袁世凱,最想做的事,當然就是利用軍力、擴大權力。權力擴大到什麼程度他才滿意?

首先,受監督的總統沒意思,他要去掉監督。

孫中山辭任時,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給他量身定做了《臨時約法》,把權力歸於內閣。但袁世凱對此約法嗤之以鼻。1913年3月,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教仁,率領本黨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位,即將出任內閣總理執政。而眼見大權旁落的袁世凱,於3月20日指示親信將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槍殺。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2月,指令成立“約法會議”,炮製“袁記”《中華民國約法》,並於5月1日公佈施行,以取代革命黨之《臨時約法》。新《約法》規定,“大總統總攬統治權”,凡一切內政、外交、軍事、制定憲法和官制、任免大權,統由袁世凱獨攬。

其次,有任期的總統沒意思,要搞個終身制。

1914年12月,袁家班“約法會議”通過《總統選舉法》修正案,規定大總統無限期連任,袁世凱可以終身獨攬統治權。

還有,自己光當總統不行,再搞個具有大清特色的繼承製。

“約法會議”規定,大總統的繼承人由大總統推薦。 而且為了保密起見,推薦時由總統密寫推薦者的姓名,然後裝在一個金盒內,置於中南海的某一假山裡,在內鑿一石室,將金盒放入石室,再加封固,總統日後身故,由國務大臣會同其他要員,共同開啟石室,找開金盒。如果推薦書上不止一人,則由參政院就中選舉出一人作為總統,這個金盒和石室,稱為金匱石室”。

金匱石室的創意,顯然是受了清世宗雍正的啟迪。為了鞏固家天下,穩定皇室內部繼承最高權力,清朝第五任皇帝雍正於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創建“秘密建儲”制度。方法是:由皇帝宣佈太子人選已定,但不公開其名,只將其名寫於密詔;密詔一式兩份,一份帶在身邊,一份封存在建儲匣內,置於乾清宮正間寶座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後;皇帝死後,顧命大臣會同廷臣核看兩份密詔,並擁戴密詔內所定皇子為皇帝。“秘密建儲”是皇位繼承製度上的一個有特色的制度,被清朝統治者奉為“建儲家法”。200年後,又被袁世凱繼承發揮了。他金匱石室中的名單與雍正正當光明牌匾後的傳位詔書有什麼區別?

袁世凱做了上述三件事,是沒遇到多大阻力的,反對的聲音是有,但卻被他輕易消滅。

為什麼會這樣呢?

說到這裡,我們還要把話頭追到民國建立初。孫中山為什麼讓位袁世凱?既然日本學者當時都看出袁的本質,久經沙場的孫中山黃興就看不出來嗎?當時孫黃為何把中國命運交給這樣一個人?作為民國的開創者,孫黃為什麼要走呢?

這裡,有高風亮節的成份,更是妥協的結果。

為什麼要妥協呢?因為打不過。

袁世凱在正統史書中,被冠以“竊國大盜”,竊者偷也,靠的是伎倆。但準確地說法,不是竊是搶。因為他靠的是硬實力:武力。

且看他的“搶國”過程。為什麼革命黨人不是他對手——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0月14日,清廷下旨授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袁稱疾不出。

10月20日,袁提出了包括組閣的六大上位條件。

10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接替蔭昌去湖北前線督戰。

10月29日,袁致書黎元洪,首提和議。

11月16日,袁內閣成立,軍政大權獨攬。

12月1日,武漢停戰。

12月7日,派唐紹儀去武漢、上海與革命軍議和。

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當日電袁:雖暫代,然虛位以待。

1月9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

1月17日,袁密奏太后勸其贊成共和。

2月12日,清帝下詔退位。第二天,孫中山辭職。

15日,袁當選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僅用了百日,新生民國就到了袁某人手裡。憑什麼?

憑他手裡掌握著那隻當時中國最具戰鬥力的軍隊——北洋新軍。

世所共知,北洋新軍是近代中國最早的現代化陸軍,是1894年年底甲午戰爭清軍堪堪就敗時的急就章,原名定武軍,駐天津小站練兵,聘當時世界最強陸軍德軍軍官為教練,1901年,出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的袁世凱接手此軍,改名新建陸軍,兵力達到七千餘人。後進一步擴大,編為北洋常備軍,六鎮(師)七萬餘人。這七鎮中,一鎮為皇家親軍,其餘五鎮五萬多人盡歸袁世凱掌控,依靠這五萬來人的軍隊,袁世凱即成為清末民初橫掃全國的政治強人。可見持兵者對中國命運的影響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