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才流動、分佈不均,武漢工程大學教授為留住人才支“新招”

文:《千人》雜誌記者 李連娣

原標題:《姜興茂:為人才栽好“梧桐樹”》

注:原文載於《千人》雜誌2018年第68期(內容有刪減),轉載請註明來源,未註明來源轉載將視為侵權。



近些年,各地各校針對人才引進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各地區的人才引進政策豐富多樣,有的地區為人才引進、落戶提供一站式服務,有的地區為人才提供醫療便利服務,還有的地區大力扶持人才在本地區創業。各高校則大多以“待遇+房補+科研啟動費”的組合政策來吸引人才。

諸多政策的背後,體現了各地區、高校對人才的重視,同時也暴露出人才缺乏和人才分佈不均的問題。我們應如何實現人才結構優化?又如何才能長久地留住人才?為此,本刊特邀武漢工程大學化工製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姜興茂教授,請他簡單聊聊人才流動和人才引進的這些事。


面對人才流動、分佈不均,武漢工程大學教授為留住人才支“新招”

姜興茂,武漢工程大學化工製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千人》:目前中國中西部地區人才流失嚴重,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您認為有哪些解決措施?

姜興茂:中西部人才流失現象已經存在多年,人才大部分流向北上廣深以及江浙滬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這主要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國家目前已經認識到了這一問題,正在下大力氣解決。對於經濟不太發達的中西部地區來說,要想留住人才,首先要從人才政策上給予更多優惠,尤其對於高層次人才,要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可以採取減免稅收、提供配套的住房和便利醫療服務、妥善安置高層次人才的配偶和子女等措施。更重要的是,通過加大研發和產業的投入、招商引資,讓人才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讓他們能看到美好的未來,他們才會安心留下來,致力於科學研究。

《千人》:有報道稱,“雙一流”大學的建設讓新一輪高校人才流失現象再次出現,從高校角度看,您認為如何才能解決這一問題?

姜興茂:國家建設“雙一流”高校是為了讓中國高等學府達到世界級水準,從而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人才來我國發展並做出貢獻,這個大方向是對的。但是,有些時候我們卻過分看重所謂“雙一流”的名頭,這就會衍生出很多問題。

從生源流失的角度上看,很多地方的大型企事業單位招聘,指定要“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雙非”院校概不考慮,這就導致即使再優秀的學生,只要不是“雙一流”高校畢業,就找不到好工作,因此非“雙一流”高校畢業的本科生考研、讀博就非“雙一流”不可。

從教師流失的角度上看,“雙一流”的光環在很多地方的項目申報、評獎評優等方面很管用,導致很多省屬、市屬院校在科研項目和人才評定方面處於較大劣勢,為了獲得更多的項目,教師自然更傾向於去“雙一流”高校。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做到一視同仁,以能力作為評價標準,而不是看名頭和光環;再者,各地方政府要加強對“雙非”院校的投入,比如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雙非”院校優秀的學生留下來讀研、讀博,支持“雙非”院校的優秀教師獲得更多的科研項目等。

《千人》:您認為各地區在引進人才時,哪些條件對高層次人才具有吸引力?

姜興茂:高層次人才一般都對工作平臺和未來發展空間十分看重。因此,我認為高校首先要能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崗位,崗位要與高層次人才的知識、技能水平高度匹配,工作條件要好,配套基礎設施要完備;其次,人才激勵政策要到位,能夠保證貢獻與待遇掛鉤,使高層次人才在生活上無後顧之憂,心情舒暢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再次,對創業型高層次人才能夠提供所需的創業環境、創業資源等,讓引進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此外,要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服務制度,在提高人才待遇、完善科研配套設施等前提下,採取彈性的人才引進措施,也就是人才共享,只要人才能為我所用,並不需要人才必須為我所有。由於很多高層次人才已經在其他經濟較發達地區安家立業,實現舉家搬遷尚有難度,因此只要高層次人才能對地區做出貢獻,同樣可以考慮引進。

《千人》:目前在我國,有較多的科研人員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擁有很多技術成果,而大量企業缺乏技術和專業人才,您認為如何才能解決專業人才/技術與企業發展需求脫離的問題?在這中間,政府能做些什麼?

姜興茂:的確如此,專業人才/技術和企業發展需求脫離是個常見的問題,關鍵的原因是中間缺乏良好的紐帶連接。高校和科研院所擁有很多成果和一系列的創新技術,而企業著重於生產,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創新,因此成果轉化方面往往會遇到“賣家買家互不相尋”的尷尬局面,可以說兩邊互需而又不能達成合作,這就使得很多原本可以產生很好效益的成果“胎死腹中”。

這時候政府可以作為中間紐帶,組織企業和科研院校多交流、多合作,政府應主動去了解企業所需,瞭解科研院所的技術成果。例如,政府應專門設立一個平臺(如網絡共享平臺),來蒐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信息,企業也可以利用該平臺獲取相關信息,以提高成果轉化的效率,這對科研單位和企業都是有益的;還可以以政企聯合的方式發佈橫向基金,讓具備相關知識技能的科研單位去競標或進行多方會談,達成企業與科研院所接洽的目的;政府也可以組織企業的技術人員定期到高校進行學習,同時組織高校老師在課業之餘到企業進行一線考察,就企業存在的技術問題進行現場交流。

總之,政府需要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溝通搭建好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