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自己的貪婪?

鄭偉悅


許你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才會片面的說人總是自私的貪婪的,畢竟人無完人,我們不應該用局部來否認全面,而看不見人們美麗善良的一面。

有一句話說“順境使人膚淺,逆境使人深刻”上帝用心良苦,他為了不讓世間的人們因為世俗的生活而變得膚淺,所以他就給人們製造一些陷阱一些挫折來考驗人類激發我們的意志和各種美德,而我相信不是每個人在面對考驗的時候都控制不住自己,相反現代人具有獨立自主的個性,自控能力都是相當強的,所以我相信你也可以擁有很好的自控力 的


陳v黑金古刀


正視它,控制它!



一、正視貪婪

人都有慾望,貪婪也不可避免,不要因為自己有這種心理就覺得自己不高尚或有心理負擔。誰敢說自己從沒有過貪婪的想法?比如刮彩票中獎十元,總會想著怎麼不是一百?中了一百又想著怎麼不是一千?中了一千又想中一萬,這種心態很正常。



貪婪有時指自己沒有得到,只是對別人的過分羨慕,心裡總想著要比別人得到更多更好。但更多時候指自己得到了一些東西卻總不滿足,還想要更多。

二、控制貪婪



對於生出的對未得到事物的羨慕之感,這種貪婪完全可以轉化為你前進和奮鬥的動力,通過努力也得到別人的美好一切。

對於已得到的不滿足,跟腫瘤一樣分良性、中性和惡性。良性的相當於一種動力,促使你做得更好,走向更大的成功。中性的可以多想想自己比別人幸運,比別人得到的多,貪婪的心思會緩和一些,若明知是趨向不良的想法,儘量不要去想,若控制不住想法也不要讓它向惡性轉化。惡性的就需要控制思緒和行為,不要為了不該得到的更多而作奸犯科,那隻會讓你失去已經擁有的。

貪婪最可怕的是無限化,要正視自身能力,量力而行,利用有益的貪婪,控制並克服邪惡的貪婪!


景入心間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趨利是人的本性,人是自私的,你我皆凡人,不可能做到無慾無求。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若取之無道,那便成了貪婪。


貪,本指愛財;婪,本指愛食。貪婪二字,第一次出現的文獻是屈原的《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與大多數原本褒義後被用做貶義的詞語不同,這個詞一出生運氣就不好,滿滿的惡意。



貪婪指貪得無厭,對與自己的力量不相稱的某一目標過分的欲求。它是一種病態社會心理,與正常的欲求相比,貪婪沒有滿足之時,是一種明顯的不良心理與行為。


話又說回來,只要是人,就會有些貪婪的痴性,不同的是程度各異罷了。


貪婪心理具有四個特點:


1.無滿足性。貪婪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永遠都無法滿足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普希金的《漁夫與金魚》裡就刻畫了一個貪得無厭的老太婆。


2.公開性。凡貪婪的人,都是被利慾薰心的。古有“齊人盜金”,說齊國有一人很貪婪,有次路過集市,看見攤子上擺著黃金,拿起一塊就走。被人捉住後,他說“吾不見人,徒見金”。有貪婪心理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往往會喪失理智,不顧社會道德、法規和和輿論,瘋狂貪汙、無止境的掠奪。



3.心存僥倖。貪婪會侵犯到他人、集體甚至國家的利益,歷來為人民與國家所不容。古往今來,那些貪官汙吏,總是利用僥倖心理,貪汙國家錢財滿足一己私慾,損害國家與人民的利益。對於這樣的,只能告誡以陳毅市長那句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4.意志薄弱。貪婪之人大多意志力薄弱,在慾望面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貪婪的原因分析


1.主觀方面。


(1)錯誤的價值觀念。

極端的個人主義,自己的利益至上,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損他人之有餘,而補自己之不足”。



(2)行為的強化作用。貪婪之心不可怕,可怕的是貪婪遇上僥倖,一次僥倖一次強化,最終讓貪婪者膽子越來越大,進而無所顧忌。


(3)攀比心理。有些人原本並不貪婪,但是與周圍的人一比較,心理產生不平衡,激發了自己的貪婪之心。


(4)補償心理。有些人原本可能家庭條件有限,或生活裡磨難較多,一旦地位提升,便會利用手中的便宜補償曾經的不足。


2.客觀原因

社會的一些病態文化的消極影響,如“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社會輿論的誤導,社會控制不嚴都會滋生出貪婪之心。



如何剋制貪婪


貪婪行為,輕者害己,重則害人。不擇手段的財欲、難以滿足的食慾、難以填補的權利慾、欺世盜名的名欲,都可能對自己、周圍的人甚至是集體國家造成不必要的損害。那麼,該如何剋制貪婪呢?


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只有憑藉自己努力得來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因此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是至關重要的。


2.知足常樂法。

一個人不應該執著於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人各有長短,也別輕易的與別人攀比。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需求和慾望,但這些應該與自己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匹配。所以心理調適的最佳方法就是知足常樂,保持樂觀健康的心境。



3.努力工作或學習

與其沉溺慾望的海洋,不如攀登知識的山峰。人活一世,不可能沒有慾望,慾望可以激勵我們不斷向前,克服未知的困難,最終獲得成功。但不能執著於與自己能力不相符的慾望,生出貪婪之心。怎樣剋制貪婪,最好的方法自然是努力學習和工作,若你自己足夠強大,何需貪婪?


五好心理


首先,要正視慾望是一個很正常的需求。人人生來就有。有需求才會有生存的動力,動力會觸發和引導行為。而行為塑造了個人。

其次,慾望有兩面性,有正向,也有反向。正向慾望激發人為了達到其目標而為之奮鬥。例如:積極工作、熱愛生活、提升生活品質、提升自我能力……而反向慾望卻可能摧毀人的正向意志,不僅不能促使人身心健康發展,反而會導致其萎靡貪婪,身心俱傷。

所以,慾望本身不可怕,關鍵在於慾望本質,和你的做出的選擇。



玥諾安


貪婪它會慢慢吞噬我們的快樂,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慢性毒藥。一點點吞噬人們的心靈。當你允許它駐紮在你心裡,貪婪就會使你失去快樂。它是一種掘取遠遠超過自身需求的一種慾望。

貪婪往往是有害的。很多時候會不在乎身邊其他人的感受。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又因為人是在不斷進步中,所以,人人都有貪婪之心,所以努力去爭取。這就是社會的意義。

在自己的個人觀點和感情中,一個人雖然能得到很多,但是他還不滿足。貪婪就使人內心膨脹。當人的願望得到滿足時,貪婪而帶來的快樂很容易你使你迷失心智。

貪婪可能是描繪人品有問題的一種代名詞,每個人都有貪婪的慾望,誰都會有。比如說六零後或者70後,現在的生活和以前相比已經算夠好了,但是他們可能還不知足,還不滿足。

貪婪可能是前進的動力。但是它很多時候釀成了悲劇。可能是以前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現在加倍的去擁有,去獲得,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心理的滿足。

這可能是個性的弱點。

此貪婪非彼貪婪。它來源於物質現實。那只是為了想留住並非屬於自己的一切,簡而言之。由於金錢的誘惑,忘記了理想原則甚至利益。甚至禮義和廉恥。

這些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過好當今的生活就好。


貪戀自由又什麼都不怕


我覺得在什麼年齡段,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這個很重要。凡事能滿足生活所需就好。知足的人活的會快樂一些。


本原茶道


貪婪是索取的動力。尤其是錢的方面


A佳繡繡花打版中心


主要看你貪婪在哪方面,貪婪是一種慾望,它不一定就是壞的,有不好的貪婪,也有積極的貪婪。

我渴望奮發,渴望成功,我貪婪著不斷催促我前行的力量,我貪婪著登上山頂的激動感覺。我不想失去這一刻的溫暖,我渴望這一刻能停留,我貪婪的汲取,只想擁有這一刻,我不怕別人嘲笑,我直面自己的貪婪。

錢權曾是我追逐的,但我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明白對這種渴望不能過頭,當我站到了懸崖邊上,我會剋制住貪婪,感受眼下的生活。


小孩3595


人活著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慾望,有慾望就一定會有貪婪之心。所以貪婪本身就是人出生就有的本性。想剋制自己的貪婪就得時刻提醒自己的清醒,明白對某件事某個物的貪婪是不是有必要的。還要學會自己尋找所貪婪物的替代品,從而轉移貪婪之心的作祟。也就是慾望轉移的方式來消減慾望所形成的貪婪執著。


敗家講談


貪婪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如果你實在沒法剋制自己,那麼建議你開始運動,每天把自己累到碰床就睡,一段時間以後,慾望是會降低的。

如果還是不行,那麼我覺得你得趕緊就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