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 以命鑄之

“新型戰機都是試飛員用命飛出來的。”一位空軍試飛員曾這樣評價自己的職業。試飛員對一架新型戰機列裝有多重要?德國科學家奧托·李林塔爾說:“發明一架飛機算不了什麼,製造一架飛機也沒有什麼了不起,而試驗它才艱難無比。” 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院士說:“航空科學的每一次突破,都以試飛員技術突破為基礎。”

飛行員,試飛員,一字之差,風險程度卻不一樣。對試飛的風險,有人這樣形象比喻:如果說飛行員是在高速公路上開一輛定型的好車,試飛員就猶如在懸崖邊上開一部新車;飛行員不允許半個車輪懸空,試飛員卻要去試驗有幾個輪子懸空才可能墜落懸崖。

恩格斯說:“任何一門學科,如果能夠用數字來描述,那麼它才能說是科學的。”試飛中到底會遇到多少風險?數據最有說服力。統計顯示,每型戰機列裝前,都要完成1500-4000架次的飛行試驗。在“飛豹”戰機定型試飛中,平均18分鐘遇到一次險情。

飛天之路,是一條“血路”。上世紀80年代末,法國研製的4架“幻影”戰鬥機,在試飛中全部墜毀;美國僅在超音速飛機顫振和操穩試飛中,就摔掉了56架飛機,犧牲了72名優秀飛行員;60多年來,我軍也有試飛員在蒼穹試劍中血灑長空。

李大釗曾說:“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的時候。”試飛員之所以在試飛中臨危不懼、遇險無畏,敢於跳“刀尖上的舞蹈”,在“必須犧牲的時候”敢犧牲,是因為他們知道“國之重器,須以命鑄之”,能否試飛成功,事關國家鉅額財產,事關科研人員心血汗水,事關科技強軍進程。

有位哲人說過,平庸的人只有一條命,叫性命;優秀的人會有兩條命,即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會有三條命,即性命、生命和使命。它們分別代表著生存、生活和責任。翻閱李中華、鄒延齡、梁萬俊等試飛英雄的事蹟不難發現,“使命”是一個關鍵詞。李中華說:“心裡裝著使命,試飛就有了更大力量。”鄒延齡講:“不把試飛當崇高使命,就會把試飛當負擔。”梁萬俊道:“我的幸福感,來自對心頭使命的擔當。”心無旁騖,精於本職,不忘初心,銳意進取,一位位英雄試飛員用行動詮釋了崇高的使命感。

歷史上,履行任何一項偉大又神聖的使命,都不能缺少崇高的獻身精神。一位位試飛員之所以能在試飛戰線上不斷取得突破,最根本的是靠牢記使命、為國奉獻的高度政治覺悟。正是這種使命,讓他們始終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充滿風險的科研試飛崗位。

詩人這樣說:“知識的確是天空中偉大的太陽,它那萬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如果說以前的試飛員最需要“藍天拼刺刀”的勇氣,那麼今天的試飛員還必須全程參與新型戰機設計研製,成為“會飛的工程師”。在殲-10試飛過程中,李中華先後提出了10多項設計改進意見和建議。連飛機的駕駛杆模型,都是李中華和戰友們用橡皮泥一點一點捏出來,再移植到生產工藝中。

“欲與群梟比矯健,南天浩溟誓縱橫。”正如一首歌中唱道:“英雄不過是為理想獻身的凡人。誰的心中只要裝著祖國,誰就會在平凡中顯得超群……”

国之重器 以命铸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