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式聯運力推運輸結構調整再展新藍圖

多式聯運力推運輸結構調整再展新藍圖

調整運輸結構,減少公路貨運量、增加鐵路貨運量,這是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簡稱《行動計劃》),明確了工作目標,細化了行動任務,將有力推動提高綜合運輸服務效率、促進物流節能減排和降本增效,支撐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勢已至,就當順勢而為;明大勢,更要乘勢而上。調整運輸結構,必須進一步提升多式聯運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核心戰略地位,通過政府和市場“雙引擎”驅動,大力推進大宗物資及集裝箱多式聯運加快發展。

拓展多式聯運範圍延伸貨主企業擔當

調整運輸結構乃勢所必然。一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必然要求。鐵路、水運相比公路運輸的單位能耗及汙染物排放量更低,充分發揮鐵路和水運的環保優勢,是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然要求。相關測算表明,“公轉鐵”每轉移1億噸公里,即可減排氮氧化物約80噸、顆粒物約4噸,運輸模式轉換的生態環境效益相當可觀。二是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的必然趨勢。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的目的,就是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把不合理的公路長途貨運轉向更經濟、更環保的鐵路和水運。三是促進物流降本增效的必然選擇。若多式聯運銜接順暢,幹線運輸儘可能使用規模效益更好的鐵路和水運,物流降本增效的發展潛力將十分可觀。

調整運輸結構要謀勢而動。2016年年底,交通運輸部等18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鼓勵開展多式聯運工作的通知》,初步構建起我國多式聯運發展的頂層框架。然而,由於歷史欠賬太多,加之體制機制掣肘,我國多式聯運發展進程依然緩慢。為此,《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推進運輸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為“公轉鐵”“公轉水”,拓展了多式聯運的範圍領域,延伸了貨主企業的責任擔當。

促進企業資源要素優化整合高效利用

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大型貨運物流企業已開始認識到整合和集約利用資源的重要意義。抓住多式聯運發展和調整運輸結構的機遇期和窗口期、加快謀篇佈局,對我國貨運物流企業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十三五”期,預計我國多式聯運貨運量複合增長率超過20%,2020年多式聯運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0億元以上,到2030年有望達到1萬億元以上,發展空間很大

國內企業實踐表明,若多式聯運各環節銜接順暢,平均運輸成本可低於單一公路運輸成本36%左右。多式聯運將傳統分方式、分環節的物流運輸有機串連起來,能夠促進企業內外部資源要素的優化整合和高效利用,提高物流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效能和全要素生產率。

《行動計劃》在加快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方面作出了具體安排,指明瞭運輸裝備集裝化、廂式化、標準化、清潔化的發展方向,在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和平臺建設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對推進多式聯運、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作出了安排部署,並在設立多式聯運產業基金、完善用地用海支持政策等方面推出了創新政策,營造了更好的市場環境。

企業應主動淘汰落後運能

當前,打贏藍天保衛戰對加快調整運輸結構形成“倒逼”之勢,企業模式轉換和組織創新急需較大投入,短期內會增加成本,唯有喚醒環保責任意識,方能使企業自覺把更多資源投向“公轉鐵”“公轉水”。同時,企業也需提高綠色發展的政治站位,主動淘汰落後運能,帶動廣大物流、工礦企業加快從“倒逼”落實向主動作為轉變。

歐美國家綜合運用法規制度、政府投資、財政補貼等手段支持多式聯運發展。現階段我國要全面實現《行動計劃》發展目標,尚需進一步加大產業政策供給力度,尤其是在貨運車型標準化、多式聯運節能減排量化獎勵等方面,有必要強化財政支持,同時引導創新產業基金等多元化投融資模式,為多式聯運提速行動提供強大支撐。

當前,我國推進多式聯運系統建設,具有裝備製造、信息化等先進技術的社會基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多式聯運裝備智能製造、信息便捷交互、路徑優化選擇、模式組合創新等創造了良好條件。

破解跨方式、跨行業、跨部門體制機制掣肘和制度性障礙,是加快發展多式聯運的關鍵。需要進一步優化完善物流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推進鐵路貨運市場化改革,切實強化多式聯運部門間協同聯動機制,為多式聯運更快發展營造更好的市場環境。

只有將資源環境意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交通物流的健康發展與藍天白雲的美好生活方能相映生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