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式联运力推运输结构调整再展新蓝图

多式联运力推运输结构调整再展新蓝图

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货运量、增加铁路货运量,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工作目标,细化了行动任务,将有力推动提高综合运输服务效率、促进物流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势已至,就当顺势而为;明大势,更要乘势而上。调整运输结构,必须进一步提升多式联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核心战略地位,通过政府和市场“双引擎”驱动,大力推进大宗物资及集装箱多式联运加快发展。

拓展多式联运范围延伸货主企业担当

调整运输结构乃势所必然。一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必然要求。铁路、水运相比公路运输的单位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更低,充分发挥铁路和水运的环保优势,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关测算表明,“公转铁”每转移1亿吨公里,即可减排氮氧化物约80吨、颗粒物约4吨,运输模式转换的生态环境效益相当可观。二是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把不合理的公路长途货运转向更经济、更环保的铁路和水运。三是促进物流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若多式联运衔接顺畅,干线运输尽可能使用规模效益更好的铁路和水运,物流降本增效的发展潜力将十分可观。

调整运输结构要谋势而动。2016年年底,交通运输部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初步构建起我国多式联运发展的顶层框架。然而,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之体制机制掣肘,我国多式联运发展进程依然缓慢。为此,《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运输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为“公转铁”“公转水”,拓展了多式联运的范围领域,延伸了货主企业的责任担当。

促进企业资源要素优化整合高效利用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型货运物流企业已开始认识到整合和集约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抓住多式联运发展和调整运输结构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加快谋篇布局,对我国货运物流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十三五”期,预计我国多式联运货运量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20年多式联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有望达到1万亿元以上,发展空间很大

国内企业实践表明,若多式联运各环节衔接顺畅,平均运输成本可低于单一公路运输成本36%左右。多式联运将传统分方式、分环节的物流运输有机串连起来,能够促进企业内外部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提高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效能和全要素生产率。

《行动计划》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指明了运输装备集装化、厢式化、标准化、清洁化的发展方向,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平台建设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推进多式联运、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作出了安排部署,并在设立多式联运产业基金、完善用地用海支持政策等方面推出了创新政策,营造了更好的市场环境。

企业应主动淘汰落后运能

当前,打赢蓝天保卫战对加快调整运输结构形成“倒逼”之势,企业模式转换和组织创新急需较大投入,短期内会增加成本,唯有唤醒环保责任意识,方能使企业自觉把更多资源投向“公转铁”“公转水”。同时,企业也需提高绿色发展的政治站位,主动淘汰落后运能,带动广大物流、工矿企业加快从“倒逼”落实向主动作为转变。

欧美国家综合运用法规制度、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手段支持多式联运发展。现阶段我国要全面实现《行动计划》发展目标,尚需进一步加大产业政策供给力度,尤其是在货运车型标准化、多式联运节能减排量化奖励等方面,有必要强化财政支持,同时引导创新产业基金等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为多式联运提速行动提供强大支撑。

当前,我国推进多式联运系统建设,具有装备制造、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社会基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多式联运装备智能制造、信息便捷交互、路径优化选择、模式组合创新等创造了良好条件。

破解跨方式、跨行业、跨部门体制机制掣肘和制度性障碍,是加快发展多式联运的关键。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切实强化多式联运部门间协同联动机制,为多式联运更快发展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

只有将资源环境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交通物流的健康发展与蓝天白云的美好生活方能相映生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