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重慶市“十三五”信息化規劃的通知

渝府發〔2017〕32號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

印發重慶市“十三五”信息化規劃的通知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重慶市“十三五”信息化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此件公開發布)

重慶市“十三五”信息化規劃

信息化代表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是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推動我市信息化持續健康較快發展,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根據《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現狀。

“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強信息化工作的統籌協調和頂層設計,作出了實施網絡強市、“互聯網+”行動、大數據戰略、互聯網經濟戰略等一系列重大部署,有力推動了我市信息化發展。

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15年,全市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達1254萬個,是“十一五”末的3倍,其中光纖到家庭/光纖到辦公室(FTTH/O)端口數698.6萬個,佔比提升至55.7%,8Mbps以上寬帶用戶比重達75.3%。光纖網絡高速發展,光纜線路長度達65.4萬皮長公里,是“十一五”末的2倍多。各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城區和鄉鎮的

經濟信息化成效明顯。信息化與工業化(以下簡稱兩化)融合取得新進展,2015年,全市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77.3,高於全國平均指數4.6個點。現代信息技術在“6+1”支柱產業廣泛深入應用,重點企業信息化專項規劃率58.7%,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普及率78.26%,製造企業生產過程執行管理(MES)系統普及率34.78%,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系統普及率45.65%,供應鏈管理(SCM)系統普及率76.09%,工業電子商務採購環節應用32.61%、銷售環節應用21.74%,裝備數控化率57.78%。我市成為全國首批工業雲創新服務試點省市、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省市;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宗申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格力電器(重慶)有限公司及重慶山外山科技有限公司成為首批國家級兩化深度融合示範企業;50家企業成為國家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重慶豬八戒網絡有限公司建設的工業服務眾包平臺,已入駐工業設計師5.8萬餘人,入駐設計機構和企業3.6萬餘家,完成交易額超過5億元。工業機器人瞄準搬運、焊接、裝配等市場需求較大的品種,發展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環節,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取得突破。2015年,全市機器人產業形成40億元產值規模,工業機器人整機產量達到1046臺。

社會信息化穩步推進。推動實施了社會公共信息資源整合,建設了自然人信息、法人信息、地理空間信息三大基礎數據庫和政務共享應用、信息惠民應用、信用建設應用、社會治理應用四大公共應用平臺。建成了覆蓋市、區縣兩級行政機關,全市所有鄉鎮(街道)和部分村(社區)的全市電子政務外網基礎網絡,建立了全市統一的網上行政審批平臺。依託兩江國際雲計算產業園,搭建了全市統一的電子政務雲平臺。完成社會安全事件應急聯動指揮系統建設,為城市應急聯動、治安防控、反恐、自然災害、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智能交通等提供視頻應用。信息惠民應用平臺和微信“城市服務”正式上線,為市民提供多項公共服務。建立衛生信息三級網絡,接入信息平臺的衛生機構1411家。建成基礎教育資源庫、中小學數字圖書館、大學城資源共享平臺等數據庫。累計發放“城市一卡通”智能卡1300萬張,發放交通信息卡1100萬張,高速公路收費站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ETC)覆蓋範圍超過60%。

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2015年,全年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產值5951億元,同比增長13.5%,其中,電子製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300億元,軟件主營業務收入1651億元,為全市工業穩健增長和轉型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2015年,生產電腦5674萬臺,佔全球出貨量的32%;生產顯示器1950萬臺、打印機1447萬臺、手機1.7億部。信息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數字傳媒、文化等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年產值突破600億元,數字內容創意和版權交易產業集群逐步形成;電子商務發展勢頭強勁,2015年網絡零售額378.6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6000億元;跨境結算能力明顯提高,2015年離岸金融結算額1061億美元,重慶易極付科技有限公司獲中西部首塊電子商務跨境外匯支付牌照。

網絡安全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全市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平臺進一步完善,對500家重點網站進行統一的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建立健全了網絡安全風險評估和應急工作機制,制定了全市網絡安全事件應急預案,規範了網絡安全信息通報。網絡信任體系逐步完善,實現網絡行為可核查、網絡事件責任可追究,截至2015年底,數字證書累計發放180萬張。全市工業控制企業信息安全責任制逐步落實,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水平逐步提升。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進一步落實,全市3393個單位的5732個系統開展了等級保護工作。

“十二五”信息化發展基本情況

指 標

2015年規劃目標

2015年實現情況

信息產業

1.信息產業銷售收入(億元)

5700

6170

信息基礎設施

2.移動電話普及率(%)

90

93.2

3.行政村通光纖率(%)

85

76

4.移動互聯網用戶(萬戶)

1500

2288.2

5.光纖入戶用戶數(萬戶)

170

275

6.固定寬帶互聯網用戶(萬戶)

600

506.3

7.數字電視用戶(萬戶)

480

505

8.互聯網出口帶寬(Tbps)

3.5

4.74

9.光纜線路總長(萬皮長公里)

50

65.4

信息經濟

10.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務收入(億元)

1500

1650

11.電子商務交易額(億元)

2000

6000

信息服務

12.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萬人)

2800

3324

13.電子健康檔案城鄉居民覆蓋率(%)

70

86

14.網上行政審批覆蓋率(%)

76.69%

(二)發展形勢。

當前全球形勢複雜多變,一場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科技風暴席捲全球,互聯網技術創新、應用服務和兩化深度融合方興未艾。“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家層面相繼出臺《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中國製造2025》《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一系列文件,深入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國內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信息化的戰略地位日益提升。

我市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總體上機遇大於挑戰。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有利於我市融入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新格局。從自身看,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不斷加強,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互聯網產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有利於我市實現創新發展。區域協調發展、聯動發展的潛力不斷釋放,信息經濟正在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引擎。同時,我市信息化發展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行業壁壘眾多,信息孤島現象嚴重;創新要素聚集不足,創新驅動能力較弱,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信息化基礎設施開發利用程度不高,新生經濟規模與創新不足;三次產業與信息化融合不夠;網絡安全制度不夠完善,現代化社會治理能力亟需提升。我市信息化發展相比發達省市仍有較大差距,在區域競爭中面臨巨大壓力。

謀劃我市“十三五”時期信息化發展,必須把握好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趨勢,立足重慶基本市情,搶抓機遇,搶佔先機,破除瓶頸,補齊短板,務求未來五年信息化整體水平邁上新臺階。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構築融合創新信息經濟體系,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加快完善現代信息產業生態體系,推動產業協同創新,增強信息化發展能力;加快完善公共服務信息普惠體系,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精準化,服務經濟升級和民生改善;加快改革開放,積極防範網絡風險,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大力實施網絡強市戰略,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決勝全面小康、加快建成城鄉統籌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強大動力。

(二)基本原則。

統籌兼顧,協同發展。圍繞我市“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的戰略定位,全面提高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加強信息資源共享開放利用,充分發揮信息化引領支撐作用,服務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重大需求,促進全市一體化發展。

惠民為本,服務發展。堅持將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發揮信息化促進公共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推進政府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提高社會公共治理和服務水平,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更好地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破除不利於信息化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競爭有序、多元參與的信息化全面推進格局。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促進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中的作用,加快推進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

示範引領,融合發展。堅持應用需求和應用實效為導向,先行先試,示範引領,加快“互聯網+”跨界滲透,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深度融合應用,促進資源配置優化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雙輪驅動,安全發展。堅持安全與發展並重,正確處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的關係,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全面提升網絡安全能力。堅持依法管網治網,加大網絡安全監管力度,推動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良性互動、互為支撐、協調共進。

(三)發展目標。

信息化發展指數躍居全國前列。到2020年,我市信息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信息化發展指數由2015年的72.18提升到89,位居全國前列。基本建成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信息產業集群,信息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數字鴻溝”明顯縮小,數字紅利充分釋放,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建成城鄉統籌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堅實支撐。

信息基礎設施水平達到中西部領先。國家通信信息樞紐建設加速推進,到2020年,完成“寬帶中國”戰略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建成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光網·無線重慶”目標基本完成,光纖網絡實現全市行政村及其周邊有條件的自然村全覆蓋,光纖入戶用戶佔總寬帶用戶的比率達到90%,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80%;

信息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到2020年,電子製造業實現年產值1萬億元,成為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電子製造業基地。全市軟件信息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500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15%,其中軟件業務收入超過1800億元。信息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性和先導性作用進一步凸顯。

信息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網絡空間法治化加快推進,嚴格執行網絡空間法律法規,與信息化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基本建成。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力打擊,維護清朗的網絡空間。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得到全面落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得到有效保護,網絡安全防護和處置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十三五”信息化發展主要指標

指 標

2015年

2020年

總體發展水平

1.信息化發展指數

72.18

89

信息技術與產業

2.信息產業收入規模(億元)

6170

13700

2935

7900

4.電子製造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

7

13

5.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億元)

1650

3500

6.IT項目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例(%)

4.5

5.5

信息基礎設施

7.光纖入戶用戶佔總寬帶用戶的比率(%)

55

90

8.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

40

80

9.移動寬帶(

55

90

10.貧困村光纖寬帶網絡覆蓋率(%)

75

100

11.互聯網省際出口帶寬(Tbps)

4.74

20

信息經濟

12.信息消費規模(億元)

1100

4500

13.電子商務交易額(億元)

6000

18000

14.網絡零售額(億元)

378.5

1200

15.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億元)

7.9

700

信息服務

16.網民數量(萬人)

1504

1900

17.社會保障卡普及率(%)

99.8

>99.8

18.電子健康檔案城鄉居民覆蓋率(%)

86

>90

19.基本公共服務事項網上辦理率(%)

20

80

20.電子訴訟佔比(%)

<1

>15

三、重大任務和重點工程

堅持以現代信息產業生態體系為牽引、泛在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為支撐、統一開放的大數據體系為核心,切實增強我市信息化發展能力,著力提高信息化在驅動信息經濟發展、推動社會治理創新、信息惠民等重點領域的應用水平,著力優化網絡空間治理、網絡安全保障等發展環境,促進我市信息化水平和網絡安全支撐能力快速提升。

(一)建設泛在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

推進“光網·無線重慶”建設。深入實施“光網·重慶”工程,實現城市家庭用戶寬帶平均接入能力超過100Mbps,農村家庭用戶寬帶平均接入能力超過50Mbps。加快實施“無線·重慶”工程,推進

優化骨幹直聯網絡。建設完善國家互聯網骨幹直聯點,提升互聯互通能力,加強與國內主要城市之間的直聯電路建設,進一步調整優化網絡結構,擴容網內和網間帶寬,降低網內、網間的時延和丟包率,全面提升我市骨幹網絡的傳輸性能和傳輸質量。

統籌配置無線電頻譜資源。加強無線電頻譜資源管理,維護安全有序的電波秩序。推動無線電管理法規體系建設,創新無線電頻率管理模式,推動頻率資源科學分配和高效利用,進一步優化無線電臺(站)管理,加強無線電管理技術能力建設,滿足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用頻需求。

加快農村地區網絡覆蓋。在行政村通光纖的基礎上,推進寬帶服務向自然村延伸,開展“光纖到戶”建設。繼續推進行政村

專欄1 國家通信信息樞紐建設工程

“光網·重慶”工程。加快推進全光寬帶網絡建設,加速老舊小區寬帶接入網絡的改造工作,新建區域直接部署光纖寬帶網絡;加快有線電視網絡和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NGB)建設;優化網絡結構,大幅提升寬帶用戶速率。

“無線·重慶”工程。加快推進

互聯互通能力提升工程。進一步優化我市互聯網網絡架構,加快骨幹直聯點網內、網間互聯帶寬擴容,實現網內、網間時延小於30ms、網間丟包率小於0.3%、網內丟包率小於0.03%的標準,全面提升我市骨幹網絡的流量疏導能力和互通效率。

國際信息出口大通道建設工程。加快建成中新國際數據通道,推動重慶至東盟等國家及地區的國際數據通道建設,優化提升現有155Mbps國際專用數據通道能力,全面提升我市國際通信網絡傳輸能力與傳輸效率。

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完善工程。加快光纖網絡和

(二)建立統一開放的大數據體系。

加強數據資源規劃建設。加快推進政務數據資源、社會數據資源、互聯網數據資源建設。編制全市政務信息資源目錄,按照業務領域、共享等級進行分類分級管理。深化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完善電子政務雲平臺功能。統籌推進社會公共信息資源整合與應用,加快完善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間、宏觀經濟、證照等基礎信息庫。全面推進交通、健康醫療、環境保護、社會公共安全等重點領域大數據高效採集、有效整合、安全利用,深化政府數據和社會數據關聯分析、融合利用,提高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精準性和有效性。探索推進離岸數據中心試點,建立完善互聯網數據資源庫。

推動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完善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應用機制,制定重慶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加快推進政務信息系統互聯和公共數據共享。依託電子政務外網和電子政務雲平臺,構建全市統一的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實現數據的及時、高效聯通。加快完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以及數據傳輸、交換、共享等技術標準規範,形成高效、便捷、安全的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體系。升級完善政務共享、信息惠民、信用建設、社會治理四大應用系統,適時推進其他跨部門信息資源共享應用系統建設,切實提升政府服務民生、促進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強化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出臺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實施意見,明確部門權責劃分,形成數據共享和開放的工作管理體系。搭建全市統一的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平臺,推動政府和公共部門數據資源統一匯聚和集中向社會開放。制定公共數據開放清單和開放計劃,優先推動信用、環境、地理、交通、氣象、醫療、科技等公共服務行業領域數據向社會開放。建立公共信息資源目錄更新、動態管理制度和數據採集、管理、交換、體系架構、評估認證等標準制度,規範大數據提供方、購買方、中間商等各類交易主體的交易行為,提高數據準確性、可用性和可靠性。

培育大數據生態圈。引進和培育大數據軟件開發商、互聯網企業,加快構建國際國內融合發展的大數據產業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以及不同行業間的數據交換和共享,鼓勵企業運用大數據思維開發新產品和服務,優化生產組織和運營管理、創新商業模式,推動大數據傳統產業協同發展。培育大數據新模式、新業態,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的創新應用,創新行業運營模式、企業管理模式,培育大數據增值應用新業態。

注重數據安全保護。加強數據資源在採集、傳輸、存儲、使用和開放等環節的安全保護,推進數據加解密、脫密、備份與恢復、審計、銷燬、完整性驗證等數據安全技術研發及應用。切實加強對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安全、商業秘密、個人隱私、軍工科研生產等信息的保護,嚴厲打擊非法洩露和非法買賣數據的行為,保證數據全生命週期的安全。完善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與安全風險評估體系,提升防攻擊、防洩露、防竊取的監測、預警、控制和應急處置能力。

專欄2 大數據發展工程

大數據採集體系。逐步完善大數據採集體系,通過政府數據公開共享引導企業、研究機構、公共組織等主動收集並開放數據,形成全市經濟社會數據的大開放,為大數據技術研究和應用開發提供豐富的原材料。鼓勵採用行政收集、網絡獲取、傳感採集等多種方式,建立特定主題的基礎數據庫,持續收集、更新數據。

統籌推進基礎數據資源建設。加快完善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間、宏觀經濟、證照等基礎信息庫。統籌推進社會公共信息資源整合與應用,構建全市統一的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

深化大數據應用。制定公共數據開放清單和開放計劃,推動政府和公共部門數據資源統一匯聚和集中向社會開放,優先推動信用、環境、地理、交通、氣象、醫療、科技等公共服務行業領域數據向社會開放。

發展大數據技術。發展海量數據存儲、深度學習、區塊鏈、機器學習、流計算等前沿技術;以應用為牽引,培育和發展大數據採集與集成、大數據分析與挖掘、大數據交互感知、基於語義理解的數據資源管理等平臺產品,研發具有行業特徵的大數據檢索、分析、展示等技術產品,形成垂直領域成熟的大數據解決方案及服務。

培育大數據生態圈。加快培育大數據龍頭企業,培育和引進一大批大數據創新性企業,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的創新應用,探索建立大數據資產登記、評估、定價等機制。加快推進重慶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

(三)構築融合創新的信息經濟體系。

推進兩化深度融合。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支持發展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築牢工業發展根基。進一步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提高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夯實智能製造基礎,培育新模式新業態,營造融合發展新生態,全面推動我市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基於互聯網的“雙創”平臺及體系建設;加快核心軟硬件研發、信息物理系統(CPS)、工業雲和工業大數據等建設;加快製造企業生產線自動化改造、數字化車間建設及智能化工廠創建;鼓勵製造企業發展網絡協同製造等新模式;推動企業業務創新和組織變革,建立基於數據驅動的組織管理新模式;鼓勵製造企業與互聯網、信息服務、商貿流通、金融等企業開展戰略投資、品牌培育、物流配送、供應鏈金融等領域合作,打造製造、商貿、物流、金融等高效協同的生產流通一體化新生態。加快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普及推廣,推動汽車、電子、裝備、消費品、醫藥等重點行業的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示範應用。加快服務型製造新模式和新業態培育,加強工業信息安全保障,常態化制度化開展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檢查防控,提升工業領域信息系統風險防範能力。

專欄3 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工程

製造業“雙創”平臺及體系建設。支持重點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基於互聯網的“雙創”平臺,推動互聯網企業構建制造業“雙創”服務體系。激發製造企業創新活力。

融合發展提升工程。支持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工業核心軟硬件並推動產業化;推動信息物理系統(CPS)研發建設,加快製造企業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建設;鼓勵探索打造以行業雲平臺為支撐的互聯工廠;加快工業雲和工業大數據發展,構建中小企業智能製造產業生態。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大力發展基於互聯網的網絡協同製造和設計、個性化定製、工業電商等,提升製造企業快速響應和柔性高效的供給制造能力。

服務型製造專項行動。聚焦總集成總承包服務、供應鏈管理、產品全生命週期管理、信息增值服務等領域,提升工業設計服務能力、供應鏈協同能力、全生命週期管理服務能力、在線支持服務能力等,推動工業企業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型發展。

工業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強化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檢查防控,支持建設工業信息安全仿真測試及攻防演練平臺,構建工業信息安全應急防控機制,保障我市工業健康穩步發展。

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圍繞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推動鄉村治理現代化,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推進信息技術與農民生產生活、農村公共服務、農村社會管理的深度融合,探索信息化助推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提高農業農村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構建統一的“涉農”數據資源平臺,實現各部門涉農信息的無縫對接,實現資源共享。加快農業農村信息化推廣應用。推進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及農機作業的深度融合和應用,提高農業生產精準化、信息化水平。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培育農產品電商市場主體,鼓勵有條件的國家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和工商業以自主品牌為支撐,創建門戶商務網。構建農產品電商運營模式,探索農場會員宅配、農產品眾籌、社區支持農業等“基地+城市社區”的直配模式。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打通服務三農“最後一公里”,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專欄4 農業農村信息化工程

發展智慧農業。緊緊圍繞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任務,加快物聯網、大數據、空間信息、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生產及農機作業的深度融合和應用,提高農業生產精準化、智能化水平。

發展農業和農村電子商務。鼓勵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網絡營銷平臺,開展農產品同城配送業務。扶持一批有成長潛力的本土電商企業及大型批發市場等主體提升網絡營銷能力,構建農產品電商運營模式。合理規劃和建設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推進區域性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分撥)中心共建共享。

農村大數據平臺工程。建立涉農大數據中心和農業資源要素數據共享平臺,加強大數據關鍵技術研發,完善相關數據採集、傳輸、共享基礎設施,推進各地區、

各行業領域涉農數據開放共享。加快推動大數據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以及農產品市場價格監測預警等方面的應用示範。建立上下聯動的數據採集維護機制,開展對區縣、鎮村農業農村經濟數據資源的集成,推動形成覆蓋全面、業務協同、上下互通、共建共享的發展格局。

農業信息綜合服務能力。深入實施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以農民需求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12316”農業公益服務體系向鄉村延伸,從根本上解決信息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加快“益農信息社”服務站點建設,創新機制、豐富內容、整體推進、形成規模。依託信息進村入戶全國平臺和重慶“在村頭”模式,推進農業電子商務進村落地,提升農產品生產、消費、市場、農村生活信息服務能力。推進“互聯網+”水利、旅遊、環境、養老等重點領域應用,利用信息化助推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

增強農業信息化發展支撐能力。建立農業信息化科研創新體系,完善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產、學、研機制,加快培育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提升農業信息化關鍵核心技術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創新能力,加快研發性能穩定、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維護方便的適用信息技術產品。

培育壯大新興業態。加快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進一步深化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重點推動“互聯網+”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等領域跨界融合與創新應用。推進生產能力、生活資源、創新能力三大重點領域的分享工程和相應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實現生產要素高效利用。大力提升電子商務平臺創新發展水平和技術支撐能力,推進電子商務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中國(重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構建集交易、支付、物流、服務於一體的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體系。建設物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推動平臺與企業、行業管理部門信息系統對接,促進行業供需信息精準對接和智能決策,實現物流資源優化,提高物流組織效率。加快發展面向移動智能終端、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平臺的無線支付、位置服務、社交網絡服務、數字內容服務以及智能應用、虛擬現實等新型互聯網運營服務。加快培育面向數字化營銷、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遊戲動漫、人工智能等領域的互聯網技術服務平臺和解決方案,創新發展醫療、衛生、教育、養老、社保等公共服務領域新型互聯網服務模式。

專欄5 互聯網經濟高地工程

建設“互聯網+”產業基地。建設一批“互聯網+”產業基地,打造產業集聚區。大力支持和鼓勵引入優秀互聯網龍頭企業落戶,培育有實力的中小企業壯大為骨幹企業,圍繞“互聯網+”有關領域延伸產業鏈條,形成專業化分工、上下游協作的產業鏈,加快形成產業集聚發展。

分享經濟。面向產能設備、科研儀器、緊缺人才、知識技能、醫療健康、文化教育、交通出行、金融服務、商貿流通等領域創新發展需求,鼓勵建立分享經濟平臺。

電子商務。培育和引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電子商務平臺,提升電子商務平臺創新發展水平和技術支撐能力,推進電子商務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行業領先的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培育有實力的網商(微商);培育和引進跨境電子商務外貿綜合服務平臺,打造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鏈和生態鏈;推動國際電子商務交易認證中心發展。

智慧物流。整合末端配送資源,建成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末端物流配送體系;發展自動化物流倉儲中心,建立智慧化倉儲管理信息系統,提高貨物調度效率;佈局建設跨境電子商務“海外倉”。

新型互聯網運營服務。發展無線支付、位置服務、社交網絡服務、數字內容服務以及智能應用、虛擬現實等新型互聯網運營服務。培育互聯網技術服務平臺和解決方案,創新發展公共服務領域新型互聯網服務模式。

(四)加快完善現代信息產業生態體系。

加快發展電子製造業。堅持產業集群化發展,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重大項目為載體,以服務保障和招商引資為抓手,以補鏈強鏈為重點,打造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電子製造業基地。打造電子核心零部件產業集群,以大尺寸芯片製造和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為突破,加強引進上游原材料配套企業,培育完善集成電路(IC)設計和封裝測試、顯示模組和終端,打造全流程產業體系。重點發展

加快發展軟件信息服務業。順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和變革趨勢,著力開發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關鍵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鼓勵平臺型企業、平臺型產業發展,加快培育新業態和新模式,形成“平臺、數據、應用、服務、安全”協同發展的格局。推動各行業信息系統向雲平臺遷移,促進基於雲計算的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支持大型企業開放雲平臺資源,推動中小企業採用雲服務,打造協同共贏的雲平臺服務環境。面向重點行業領域,開發推廣大數據產品和解決方案,促進大數據跨行業融合應用,助力重點行業轉型發展。加快發展移動互聯網應用軟件和服務,鼓勵建立分享經濟平臺,支持發展基於軟件和移動互聯網的移動化、社交化、個性化信息服務,積極培育新型網絡經濟模式。加強物聯網運行支撐軟件平臺、應用開發環境等研發應用,進一步深化物聯網軟件技術在智能製造、智慧農業、交通運輸等領域的融合應用。加快發展車聯網、北斗導航等新型應用,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北斗導航軟件技術及應用平臺發展。

推動產業技術創新。佈局前沿技術研究和發展,加快研究開發應用

專欄6 信息產業提升工程

集成電路產業。設計業發展高可靠性高壓功率器件、模數/數模轉換(AD/DA)、導航、放大器、射頻等數模混合集成電路,顯示驅動等專用集成電路,工業控制、信號處理、射頻識別、設備通信等芯片和成套解決方案,存儲器接口和控制芯片;物聯網、可穿戴設備通用及專用系統級芯片(SoC)。製造業發展大尺寸、窄線寬工藝技術,研發化合物半導體、微機電系統(MEMS)等特殊工藝,提高現有生產線的工藝技術水平。封測業發展芯片級封裝(CSP)、晶圓級封裝(WLP)、硅通孔(TSV)、倒裝芯片(FC)、多制層封裝芯片(MCP)、系統級封裝(SIP)、3D等高密度先進封裝技術以及滿足高可靠性、非標準規格要求的各種特色封裝技術。

平板顯示產業。發展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窄邊框、寬視角、低功耗、高清、全高清、超高清、零延遲、高色彩飽和度等關鍵製造技術;重點發展8.5代及以上非晶硅(a-si)、氧化物半導體(Oxide)大尺寸面板、5.5代及以上低溫多晶硅(LTPS)、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級體(AMOLED)中小尺寸面板。積極培育和探索量子點、碳基、全息、激光、柔性等新型顯示技術。

通信產業。發展

計算機產業。發展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高性能服務器、工業控制計算機的設計和整機制造;發展主板、存儲卡、硬盤、顯示器件、電池、電子元件、適配器、光電器件、精密模具、散熱器件、連接器、機構件等計算機配套設備;發展激光打印機、3D打印機、智能攝像頭、網絡存儲設備等計算機外圍設備。

智能家居與智能穿戴產業。發展高清晰智能網絡平板電視、環境感知的智能空調、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機等智能家電產品及系統;發展智能安防、高清投影儀等數字視聽產品。發展智能手環、智能手錶、智能眼鏡等可穿戴設備及增強現實/虛擬現實(AR/VR)產品。

應用電子產業。發展智能流量儀表、能量計量儀表、航天遙測設備及儀表等智能儀表和集成系統產品;發展超聲醫療設備、可控膠囊內鏡、血液淨化系統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化、智能化醫療電子產品;發展發動機控制、車身控制、GPS導航、控制器局域網絡/總線局域互聯網絡(CAN/LIN)總線、車用傳感器等汽車電子產品。

雲計算產業。發展容器、漏洞修補、虛擬化、大規模資源管理與調度等關鍵技術;發展面向個人信息存儲、家居生活、學習娛樂的雲服務,研發提供辦公、生產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企業級SaaS服務;發展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租用、應用軟件開發平臺等雲服務;發展面向重點民生領域的公共雲服務;發展高等級綠色數據中心。

互聯網產業。發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瀏覽器內核、下一代超級文本標記語言(HMTL5)應用集成開發工具等關鍵技術;推動傳統產業在網絡協同設計、數字精準營銷、企業間電子商務支付等方面加快生產、管理、營銷和結算模式的變革。

物聯網產業。發展新型敏感材料、MEMS傳感器、測量和數據處理、信息傳輸、多源信息處理等關鍵技術,拓展射頻識別、通信傳輸、多媒體採集、導航定位、運營服務等技術和服務應用;發展開源開放開發平臺。

(五)建立高效的社會治理體系。

推進“互聯網+黨建”。加強黨委系統信息化工作協調,落實軟件正版化要求,開展信息化業務規範化應用。支持統籌建設和完善全市黨員信息庫和黨員管理信息系統、黨員遠程教育信息化平臺,提高黨組織建設、黨員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網絡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發揮重慶群工系統作用,推動整合基層黨建信息化工作平臺和網上民生服務,促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支持建設監督執紀問責信息化平臺,完善群眾監督和宣傳平臺,豐富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數據資源,助力全面從嚴治黨。

優化電子政務發展模式。統籌健全電子政務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全市電子政務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為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管理和服務效能,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積極作用。加快現有電子政務應用的清理和整合,加大業務系統重構和數據資源開發力度,提升電子政務發展質量和綜合效益。探索運用電子印章、電子簽名、電子文件密級標誌等技術,實現政府系統公文、信息、簡報等電子文件的上傳下達和橫向傳遞,推動重點領域業務協同。創新電子政務投資、建設及服務模式,探索建立第三方建設運行維護機制。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以信息化為支撐,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精準化,提升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智能化水平。建立和完善自然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安全生產監管信息系統建設,推進綜合治理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社會安全事件應急聯動指揮系統,提高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和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水平。建立城市運行動態監測體系,完善自然資源監管體系。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提升區域流域環境汙染聯防聯控能力。加快建立地質環境監測預警網絡建設,有效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專業化信息化水平,助推美麗山水城市建設。加快建設全市信用建設應用平臺,整合工商、金融、稅務、交通、安全、質監等領域信用信息,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層級信用信息共享與應用,實現與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對接。全面推行網上受理信訪、舉報制度,拓展網上政民互動,暢通群眾利益協調和權益保障渠道。全面落實網絡實名制、互聯網聯網備案,推動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在網絡管控中應用,提高社會防控體系立體化和精準化水平。

助力民主法治建設。加強人大信息化建設,助力民主法治建設。加快政協信息化建設,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實施“科技強檢”,建設電子檢務,開展基於檢務大數據的智能化服務。建設“智慧法院”,深度打造“法智雲”中心,提升案件受理、審判、執行、監督等各環節智能化水平,促進司法公開、司法為民。

專欄7 創新社會治理工程

智能化防控體系建設。建成大數據警務雲計算中心、指掌紋數據庫。優化完善公共視頻監控防控網,新建、升級改造公共高清視頻監控鏡頭,推進背街小巷視頻監控建設,擴大公共區域、重點單位、重要部位視頻監控覆蓋範圍;加大社會單位視頻資源整合,優化完善治安、交通卡口建設,推動城鄉視頻監控一體化,拓展智能感知識別,實現“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全面應用”,不斷健全可視化、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新建小區、老舊小區、單體樓等物業,以及複雜場所、敏感區域、治安亂點等區域部位的智能門禁、視頻卡口、自動報警等設施建設,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

“三位一體”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完善實體訴訟服務中心,為當事人訴訟提供更為便捷的信息化服務。升級網上訴訟服務中心,整合網上立案、卷宗查詢、網上送達、網上庭審及證據交換質證、庭審公開等功能,優化多方交互性功能應用,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開放透明的網上司法服務。建設移動智能訴訟服務中心,探索多元的訴訟服務載體和形式,讓當事人足不出戶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終端享受到全方位的訴訟服務。

生態環境大數據雲平臺建設。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監管精準化、公共服務便民化,促進生態環境監測信息互聯互通。不斷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點位,形成空天一體的環境監測網絡,依託電子政務平臺實現與水利、氣象、農業、林業、國土、規劃等部門網絡互通和數據共享;推動“互聯網+環保”政務服務,利用物聯感知和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提升為社會公眾服務的能力。

(六)建立完善的信息惠民體系。

拓展民生服務渠道。深入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拓展優化我市信息惠民應用平臺功能,加快向區縣推廣。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立覆蓋全市的整體聯動、部門協同、安全可靠、一體化辦理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和服務體系,大幅提高政務服務智慧化、精準化、便捷化水平,優化服務流程、升級服務形式、暢通服務渠道,提高政務事項辦理效率。全面公開政務服務事項,進一步夯實政務服務信息化基礎,進一步提高政務服務制度化、標準化、平臺化、網絡化水平,初步形成全市網上政務服務工作體系。

創新民生服務供給模式。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完善“渝教雲”公共服務體系,深化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與應用,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全面覆蓋。整合行業各類資源,構建開放共享的智能交通體系,實現高效智慧的交通管理與服務,方便居民出行。加快建設健康醫療基礎資源數據庫,建立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及應用體系,共享優質醫療資源。建設金保工程(二期),統籌建設城鄉全覆蓋的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系統,建成人力資源數據庫和企業用工數據庫,實現就業培訓信息自動匹配及主動推送。深入實施網絡扶貧行動,加快貧困地區互聯網建設和應用步伐,縮小城鄉“數字鴻溝”。加快構建覆蓋全市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的信息平臺,推進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執法、檢驗檢測、互聯網信息監測、審評認證管理、應急管理等信息系統建設。

專欄8 信息惠民工程

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提高均等普惠水平,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推進大數據在健康醫療行業治理、臨床與科研、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創新應用,培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新業態。加快“渝教雲”在線教育服務平臺建設,鼓勵傳統教育和培訓機構發展教育雲服務,推動優質教育資源聯網共享。推進出行路徑規劃、線上約車、實時打車等互聯網出行服務新業態規範化發展。加快建設覆蓋全市、聯通城鄉的統一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系統,推動社保信息資源跨部門、跨區域共享,創新社會保障服務模式。

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推動建設集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居民自治、互助服務於一體的智能化、精細化、人文化、社會化綜合社區信息服務體系。梳理整合教育、醫療衛生、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區服務、婚姻登記、勞動就業、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障、計劃生育、住房保障、法律服務、法治宣傳、公共安全等民生服務領域的網上服務資源,聯通各個網上辦事渠道,構建便民服務“一張網”,實現一次認證、一網通辦。

推進政務公開。各區縣政府、市政府各部門要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進一步推進“五公開”(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按照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新要求以及公眾關切,明確政務公開年度工作重點,把握好公開的力度和節奏,穩步有序拓展“五公開”範圍,細化公開內容。認真做好政策解讀工作,強化政策解讀實際效果。著力加強政務公開能力建設,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和管理,擴大公眾參與政策制定、執行和監督,強化政務公開工作責任追究。

(七)完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

加強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進一步推進互聯網域名、IP地址、網站等基礎資源和網絡互動平臺真實身份信息註冊登記工作。建設網絡可信體系,探索建立全市統一的網絡證照服務體系,推進網絡身份可溯源和信息保護工作。

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上正面宣傳,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加大依法用網管網治網力度,凝聚和壯大網絡正能量,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構建清朗網絡空間,助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強從事新聞信息服務、具有媒體屬性和輿論動員功能的網絡傳播平臺、新聞信息服務和相關業務從業人員管理,強化新聞網站動態考核,依法完善互聯網信息服務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健全網絡與信息突發安全事件應急機制,完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執法聯動機制。加強網絡空間精細化管理,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加大對網絡謠言、網絡敲詐、網絡詐騙、網絡色情等違法行為打擊力度,依法懲治網絡違法犯罪行為。

創新網絡社會治理。加強對屬地互聯網企業的引導,促進互聯網企業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互聯網界聯合會作用,加強屬地網信領域社會組織的建設、登記審查和監督管理,規範網絡社團發展。動員多元主體參與網絡治理,推進互聯網行業自律自治。加強網絡道德、網絡文明、網絡誠信建設。

專欄9 網絡內容和網絡文明建設工程

網絡內容傳播工程。發揮互聯網優勢和特點,創新傳播形式,實施網上理論傳播工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上傳播工程、“中國夢”踐行者故事網絡傳播工程,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網絡文藝創作傳播工程,推動理論通俗化、大眾化,講好中國故事。鼓勵和利用各類網絡平臺開展主題宣傳,激發網上優質內容生產積極性,多出優秀網絡作品。

推進媒體融合發展。著力提升重點新聞網站傳播力影響力,支持建設一批有較強區域影響力的垂直門戶網站。加快推進以手機報、新聞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現代傳播體系建設,不斷鞏固壯大全市網上思想文化陣地。

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強化網站主體責任,維護積極健康的涉渝輿論生態。開展“爭做中國好網民工程”系列活動。廣泛發動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等資源,

傳播“中國好網民”理念,引導廣大網民文明上網、文明用網,進一步提升網民網絡素養。建立一批網絡文明示範基地,開展一批網絡文化活動,創作一批網絡文化精品,推薦評選一批先進典型,打造一批具有重慶特色的“好網民”活動品牌。

開展網絡公益活動。依託市級重點網站,打造網絡公益宣傳平臺,開展網絡公益主題宣傳及網絡公益正能量作品徵集活動,吸引網民廣泛參與。依託屬地網絡公益組織、網絡公益平臺及相關志願者組織,加強網絡公益志願者隊伍建設,提升志願服務技能和水平。

(八)健全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認真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規和技術標準要求,建立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責任制。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制度,防範重要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網絡安全風險。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目錄,研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保護政策,進一步明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要求。明確行業主管部門和運營單位的網絡安全主體責任機構,在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基礎上,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行重點保護。落實國家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建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防護和監管平臺,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核心技術裝備威脅感知和持續防禦能力。統籌組織開展對黨政機關、重點行業、智慧城市和大型互聯網服務平臺等的網絡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逐步實現重要信息系統先評估後使用。加強重要領域密碼應用,提升網絡與信息系統的密碼安全保障和風險管控能力,推動國產密碼在基礎信息網絡、重要信息系統、重要工業控制系統和麵向社會服務的政務信息系統中全面應用。

提升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和預警處置能力。建立統一高效的網絡安全風險報告、情報共享、研判處置機制,準確把握網絡安全風險發生的規律、動向、趨勢。建立健全政府、行業、企業網絡安全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網絡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加強網絡安全大數據挖掘分析,更好感知網絡安全態勢,做好風險防範工作。加強對網絡安全信息收集、分析和通報工作的統籌管理,完善網絡安全信息通報制度,規範網絡安全信息報告、通報和發佈程序。完善網絡安全檢查、風險評估等制度。實施黨政機關互聯網安全接入工程,加強網站安全管理,加強涉密網絡保密防護監管。落實分級保護制度,健全安全保密測評和風險評估常態化工作機制,構建全面覆蓋的安全保密防護監管體系。

強化網絡安全科技創新能力。實施網絡安全專項,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信息系統和涉密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能力。實施網絡安全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全面提升網絡信息技術能力。加快推進安全可靠的信息技術產品創新研發、應用和推廣,積極推廣應用國產涉密專用計算機、服務器、安全存儲、核心網絡設備和常用辦公自動化設備等,組織開展安全可靠信息技術產品應用試點示範,推進黨政機關電子公文系統安全可靠應用。建立有利於網絡安全產業良性發展的市場環境,加快培育我市網絡安全龍頭企業。加強對新技術、新應用和新業務的網絡安全保障和前瞻佈局。

專欄10 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證能力提升。組織實施信息安全專項,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平臺,開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風險評估,建設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應急技術支撐隊伍,對重點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開展培訓,整體提升安全防禦能力。

網絡安全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政府、行業、企業網絡安全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網絡安全信息共享平臺和網絡安全威脅知識庫,建立統一高效的網絡安全風險報告機制、情報共享機制、研判處置機制。

強化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建立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對網絡安全態勢信息進行關聯分析、數據挖掘和可視化展示,繪製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態勢地圖。

黨政機關互聯網安全接入。完善黨政機關互聯網信息匯聚平臺,提升信息匯聚存儲能力。建設失洩密監管系統和防竊密技術支持系統,推進黨政機關網站集約化建設,逐步向安全可靠雲服務平臺遷移。

網絡應急指揮中心建設。搭建全市網絡應急指揮系統,建立網絡應急指揮硬件平臺,完善全市網絡輿情研判和安全風險識別體系,形成市、區縣兩級“一體化”“一盤棋”的網絡應急大格局。

四、優先行動

(一)新一代信息網絡部署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啟動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商用部署,建成覆蓋全市的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NGB)骨幹網絡;到2020年,力爭成為全國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

推動IPv6規模化應用。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積極推動IPv6由高等院校向全面商用部署,加快基於IPv6的移動互聯網商用進程,引導我市商業網站、政府及公共企事業單位門戶網站由IPv4向IPv6遷移,實現IPv6規模化應用。密切關注未來網絡發展,推進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空間互聯網等新型網絡設施建設。

推動

推動NGB網絡融合發展。推動有線無線衛星融合一體化及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構建天地一體、互聯互通、寬帶交互、智能協調、可管可控的廣播電視融合傳輸覆蓋網,支持移動、寬帶、交互、跨屏廣播電視融合業務的開展。大力推進NGB網絡及其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完成有線電視網絡雙向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加快建成覆蓋城鄉的NGB網絡體系。

(二)應用基礎設施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雲計算和物聯網核心創新能力逐漸形成,新建大型雲計算數據中心電源使用效率(PUE)值不高於1.5;到2020年,初步形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雲計算和物聯網產業體系,兩江國際雲計算產業園服務器支撐能力達30萬臺。

加快兩江國際雲計算產業園建設。實施“水土雲揚”工程,加快推進全市服務器向雲計算基地集中。積極引進互聯網內容服務、IaaS雲服務和國家級災備中心等“海存儲”項目,重點推動金融、醫療健康、軍民融合等領域的數據清理加工、共享交換和開發利用。支持第三方企業在兩江國際雲計算產業園建設邊界網關協議(BGP)多線機房。

增強雲計算服務能力。支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加速向雲計算轉型,發展雲計算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培育一批有技術實力和業務規模的雲計算企業。支持骨幹龍頭企業豐富雲計算服務種類,提升服務能力,創新商業模式,打造生態體系。大力發展面向雲計算的信息系統規劃諮詢、方案設計、系統集成和測試評估等服務。完善雲計算公共支撐體系,培育和完善雲平臺、雲軟件、雲服務、雲終端等雲計算產業鏈。

積極推進物聯網發展。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佈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積極推進窄帶物聯網(NB-IoT)等低功耗廣域網技術的商用部署,推動產業協同創新,深化工業物聯網應用。實施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推進物聯網應用區域試點,分門別類研究物聯網相關標準體系,建立城市級物聯網接入管理與數據匯聚平臺,推動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物聯網基礎設施和平臺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開放。深化物聯網在城市基礎設施、生產經營等環節中的應用。

推進高分辨率衛星數據共享和區域應用。推動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慶數據與應用中心建設發展,以高分辨率遙感數據為基礎信息源,按“1+6+N”架構建設產業化體系,提高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三)數據資源共享開放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形成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開放的法規制度和政策保障,全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功能更加完備,建成全市公共信息資源統一開放平臺,全面支撐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政務信息共享交換和行業應用;到2020年,實現重點領域政務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與開放。

構建全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制定全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梳理制定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目錄體系,加快完善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間、宏觀經濟四大基礎數據庫,提升全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功能和部門數據接入水平,推動政務共享、信用體系、信息惠民、社會治理、電子口岸、涉稅服務等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政務信息共享交換和行業應用,構建形成“4+1+X”的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體系。

穩步實施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各區縣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根據職能,梳理本區縣、本部門所產生和管理的數據集,編制數據共享開放目錄,依法推進數據開放。依託全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建立全市統一的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平臺,設立獨立門戶網站,並與市政府門戶網站實現關聯對接。率先推動行政審批、社會信用等一批高價值政務公共信息資源向社會開放。加強對開放數據的更新維護,不斷擴大數據開放範圍,保證動態及時更新。

規範數據共享開放管理。加強共享開放數據的全生命週期管理。建設統一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預警平臺,深度分析挖掘各黨政機構共享交換和互聯網接入口匯聚信息數據,及時通報重大網絡安全風險。嚴格落實各級政務系統身份認證、訪問授權和責任認定等安全管理措施,加快應用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及軟硬件產品,完善公共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應急機制、追責機制,提高數據開放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強公共信息資源匯聚關聯綜合分析,完善數據再利用安全責任追究機制。

(四)“互聯網+政務服務”行動。

行動目標:2017年,建成覆蓋各區縣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門的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統一服務入口,全面公開政務服務事項,初步形成網上政務服務工作體系。到2020年,建立覆蓋全市的整體聯動、部門協同、安全可靠、一體化辦理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和服務體系,實現跨區縣、跨層級、跨部門“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

構建全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依託市政府門戶網站和市網上行政審批平臺,構建集政務服務、行政審批、政務公開等於一體的全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形成全市統一的網上政務服務入口,為社會公眾提供便捷、高效、簡約的政務服務。推進政務服務平臺與政府部門各業務系統以及第三方在線支付平臺、物流配送平臺等其他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現有實體政務大廳服務能力,形成線上線下融合、多級聯動、業務協同的政務服務新模式。

夯實政務服務基礎設施。依託市電子政務外網和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加快推進自然人、法人、空間地理、社會信用等基礎信息庫互聯互通,打通數據壁壘,實現各部門、各層級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充分共享。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互聯網+政務服務”技術體系建設指南,建設電子證照庫和統一身份認證體系,為政務服務平臺應用提供支撐。夯實政務服務信息化基礎,提高政務服務制度化、標準化、平臺化、網絡化水平。

推進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理。依託全市統一的網上政務服務平臺,提高政務服務在線化水平,推動服務事項跨區縣異地辦理、跨層級聯動辦理、跨部門協同辦理。對與企業註冊登記、年度報告、變更註銷、項目投資、生產經營、商標專利、資質認定、稅費辦理、安全生產等密切相關的服務事項,以及與居民教育醫療、戶籍戶政、社會保障、勞動就業、住房保障等密切相關的服務領域,推行網上受理、網上辦理、網上反饋,實現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全程在線”。

(五)美麗山水城市信息化專項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監管體系基本建成,能源互聯網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到2020年,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水平大幅提高。

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結合國家石油天然氣行業深化改革要求,完善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功能,促進能源共享經濟發展和能源自由交易。開展智能變電站、配電自動化、用電信息採集等智能電網綜合應用示範建設,實現示範區內智能電網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的統一融合。

加強自然資源動態監測和監管。構建涵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等環境要素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汙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整合環境保護、國土房管、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衛生計生、林業、氣象等部門相關信息資源,推動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全市聯網,信息集成共享。強化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物聯網和調查統計等技術的綜合應用,加強環境質量監測預報預警、汙染物排放監控預警和生態環境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能力。逐步構建天地一體化的生態遙感監測系統,實現對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範圍內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禁止開發區的監測評估、預測預警、監察執法,支撐生態保護區域聯防聯控。進一步提升生態服務功能,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增值發展。

創新區域環境汙染防治與管理。初步建立生態環境大數據框架和共享服務體系,建立全天候、多層次的汙染物排放與監控智能多源感知體系。支持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衛星遙感、數據融合等技術,開展大氣、水和土壤環境分析,建立汙染源清單,推進三峽庫區等重點區域環境監測信息化建設,提升區域流域環境汙染聯防聯控和共治能力。

大力發展綠色智慧產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環保技術裝備水平,增強環保服務能力。探索培育排汙權網上交易市場。大力推動全市“互聯網+”固體廢物回收利用、危險廢物處置、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立規範有序的回收利用體系,提升正逆向物流的耦合度,推動垃圾收運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的“兩網融合”。鼓勵老舊高耗能設備淘汰退網和綠色節能新技術應用,鼓勵企業研發、應用節能型服務器,降低設備能耗。依託大數據技術,助推環保裝備製造、環保產品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環保綜合服務等產業發展。

(六)網絡扶貧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初步建立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網絡扶貧試點地區城口縣、奉節縣基本實現網絡覆蓋、信息覆蓋、服務覆蓋;到2020年,完成對全市貧困村的網絡覆蓋,電商服務通達貧困村,通過網絡教育、網絡文化、“互聯網+鄉村旅遊”等方式,增強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造福更多貧困群眾。

實施網絡覆蓋工程。加快推進貧困地區互聯網建設和應用步伐。繼續推進行政村光纖網絡和

實施電商扶貧工程。建立貧困地區電商公共服務體系,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創建工作,加快貧困縣電商公共服務中心、貧困村電商扶貧村級站點建設。推動大型電商企業與貧困區縣的深度合作,鼓勵電商平臺在貧困村建立服務站(合作社)、生產基地和物流中心。建立完善區縣、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加強貧困地區優質特色農產品、民族手工藝品、休閒農業的宣傳推介,舉辦消費扶貧體驗活動,促進貧困地區特色產品銷售。開展美麗鄉村網上行活動,打造“互聯網+鄉村旅遊”品牌。

實施網絡扶智工程。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推動貧困地區教學點與區縣教育城域網接入,教學點寬帶網絡接入率達100%。建立貧困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課室,推進優質教育資源進鄉村課堂,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村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應用。開展網絡培訓,實施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訓計劃,提升貧困地區電商運用水平,增強農村電商致富能力。實施就業創業幫扶,加大貧困村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平臺投入力度。支持大學生村官和大學生返鄉開展網絡創業創新,吸引優秀本土人才回鄉創業。

實施扶貧信息服務工程。建立扶貧開發大數據平臺,開展扶貧對象信息採集、動態管理,以及扶貧資金項目管理,建立及時更新、動態監測的數字化檔案,為扶貧對象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和精準脫貧提供數據支持。依託全市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實現扶貧辦與扶貧開發相關部門的數據共享。推進智慧鄉村建設,利用組織、教育、衛生計生、人力社保、旅遊、民政等部門信息服務資源,向邊遠貧困地區村社延伸。

實施網絡公益扶貧工程。開展網絡扶貧試點,大力推進城口縣、奉節縣國家網絡扶貧試點建設。充分發揮我市入選全國網絡扶貧“雙百”企業和項目典型示範作用,引導和鼓勵網絡信息企業致力全市網絡扶貧工作。依託重慶市互聯網界聯合會,推動網絡信息企業成立“網絡扶貧聯盟”。開展網絡公益扶貧主題宣傳活動,策劃推出網絡扶貧專欄、網絡公益扶貧活動月、網絡公益專家訪談及廣告展播等系列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七)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建成國家新型示範性智慧城市,形成一批建設成效明顯的區縣示範樣板。到2020年,基本建成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融合同步發展,智慧化水平和網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國內領先的國家中心城市。

推動新型智慧城市試點示範。結合寬帶鄉村、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等國家重大專項推進情況,擇優在部分區縣開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按照國家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對試點區縣的監督考核,推動試點區縣儘快形成建設成效和試點效應,促進全市新型智慧城市發展。

打造智慧高效的城市治理體系。重點推進政務共享服務、政府決策支持、政府數據開放、信用體系建設、社會綜合治理、城市治安管理、應急管理、電子口岸管理、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生產安全監管、生態環境監控、城鄉規劃管理、城鄉建設管理、稅務管理、市政管理、國土資源管理、水資源管理等系統建設,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創新政務服務和社會管理,提高透明度及業務辦理效率,實現服務手段智慧化、管理過程精細化、管理方式多樣化,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

優化完善智慧城市公共服務。採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醫療健康、優質教育、社會保障、養老關懷、就業幫扶、交通出行、文化傳播、旅遊便民、氣象預報、智慧社區、智慧商圈、室內導航等以人為核心的智慧化體系建設,加快便民利民信息資源彙集,著力打造信息惠民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城市管理創新和公共服務方式轉變,提升全市城鄉居民幸福感。

強化智慧城市網絡信息安全。加強智慧城市網絡安全規劃、建設、運維管理,研究制定城市網絡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對智慧城市建設涉及的重要網絡和信息系統進行網絡安全審查和風險評估,保證安全可靠運行。

(八)網上絲綢之路建設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基本形成中國―土耳其網上絲綢之路經濟合作試驗區框架,建成與新加坡等東南亞有關國家的信息經濟合作大通道,促進規制互認、設施互聯、企業互信和產業互融;到2020年,推動重慶與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信息經濟合作,力爭打通與東南亞及“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信息經濟合作大通道,信息經濟合作應用範圍和領域明顯擴大。

建設中國―土耳其網上絲綢之路經濟合作試驗區。推動重慶與土耳其開賽利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推動兩地企業和機構共同開展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創新探索電子商務市場準入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推進關檢稅匯、跨境物流、在線支付、在線保險及投融資等領域合作,建立高效便捷的中國―土耳其信息經濟合作樣板。

建設國際數據專用通道。以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為契機,建設中國―新加坡國際數據通道,改善中國與新加坡間國際通信網絡現狀,提高通信網絡質量,降低整體運營成本,打造國際信息交換樞紐。

建設互聯網國際合作綜合試驗區。基於合規性和以項目合作為導向的原則,積極爭取國家支持,以“離岸數據中心服務”試點為突破口,以技術合作方式開展相關業務,打造全國領先的互聯網產業發展集聚核心區、國際業務合作試驗區、互聯網業務創新試驗區、互聯網先行先試政策集成區。

探索推進離岸數據中心試點。引進國內外知名數據中心運營企業和雲服務企業,創新合作模式,為國內外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企業提供國際數據處理服務,拓展國際數據存儲市場,實現外資企業“引進來”,國內企業“走出去”。

(九)繁榮網絡文化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網絡文化服務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比重明顯上升,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移動互聯網為核心的現代傳播體系;到2020年,建成3―5家擁有較強實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和網絡文化企業,構建起網絡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整體格局和良好生態。

推進文化資源數字化進程。搭建數字服務平臺,推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建設項目。統籌實施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文化社區、數字農家書屋等項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現代傳播能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物聯網建設,逐步整合全社會文化資源,實現群眾在線點單、政府按需購買、社會主體競爭性供給。建立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徵集機制,對各類文化單位藏品、作品資源進行數字化加工,構建公共數字文化資源庫。實施網絡文藝精品創作計劃,促進傳統文藝與網絡文藝互聯互通,資助扶持網絡文學、網絡電影、網絡劇、網絡音樂等新興文藝類型。鼓勵運用網絡創作傳播優秀文藝作品。

實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行動計劃。推動傳統媒體原創力、公信力向互聯網延伸,打造紙媒、視聽、固網、移動網立體傳播的新型主流媒體。調整完善市級媒體的佈局和結構,以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廣電集團(總檯)為龍頭,加快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3―5家擁有較強實力和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新型媒體集團。

加強網絡文化陣地建設。推進市內骨幹新聞媒體的網絡化建設,支持人民網、新華網等中央新聞網站重慶頻道,以及騰訊網、新浪網等全國重點商業網站的重慶頻道發展壯大。做大做強華龍網,積極打造視界網、上游新聞等特色品牌,加強垂直和區域型網站建設,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重點新聞網站。推出“上游新聞”等手機客戶端(APP),實現重慶手機報訂閱量、重慶政務APP裝機量及微信公眾號關注數量“三個1000萬”目標,構築本土移動互聯網傳播支柱。

規範發展網絡文化市場。規範網絡文化傳播秩序,將從事新聞信息服務、具有輿論動員功能的網絡傳播平臺納入媒體管理範疇,對新聞信息服務和相關業務從業人員實行准入管理。加強網絡文化執法,加大“掃黃打非”力度和嚴厲打擊網絡盜版行為。建立健全市、區縣兩級網絡執法機構和執法體系,規範執法程序。充分發揮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作用,健全完善網上舉報機制。依託重慶互聯網界聯合會,推動網絡社會組織在促進網絡空間清朗、維護網絡安全、促進行業自律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十)在線教育普惠行動。

行動目標:以重慶市教育信息化工程為載體,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取得顯著進展。到2020年,基本實現所有區縣和各級各類學校網絡全覆蓋,基本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基本建成“渝教雲”信息化服務體系。

推動“渝教雲”信息化基礎環境建設。按照“雲網端”架構,推進市級教育數據中心、重慶教育寬帶網和各級各類學校信息終端建設。加快建成重慶市教育服務門戶及綜合業務支撐雲平臺,有序推動“渝教雲”政務數據共享,打通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信息通道,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深化在線教育資源應用。提高數字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水平,擴大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面,消除城鄉、校際之間的教育“數字鴻溝”。運用仿真實訓、數字化實驗等數字資源,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深化高校開放在線課程平臺應用,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創新教育管理制度。推進國家核心系統、市級通用系統與區縣、學校特色系統相互對接,推動大數據教育決策、智能教育監測、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等管理創新,促進教育管理組織扁平化、服務精準化,加快提升教育管理現代化和教育治理能力。

加強對外交流合作。豐富教育信息化合作內涵,推進教育信息化國際化,發展和引入國內外先進技術和優秀資源,支撐教育互助協作與資源共享。

(十一)健康重慶信息服務行動。

行動目標:到2018年,信息技術在促進健康醫療服務公平可及、方便快捷方面發揮突出作用,建立完善全市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到2020年,實現健康醫療信息數據全面採集、動態更新、集成應用,新型信息技術和產品普遍應用於居民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實現健康醫療服務智能、精準。

推進健康醫療信息精準普惠服務。實施居民電子健康信息服務計劃,推動居民健康信息線上線下“一卡通用”,打造基於個人信息識別的健康醫療全流程信息服務體系,預約掛號形式多樣、方便快捷,分時診療普遍開展、有序精確,診間結算、無線支付全面推廣,檢驗檢查結果查詢、隨訪監測智能便捷。

強化人口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優化以市、區縣兩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為核心的區域人口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在整合人口家庭信息、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數據庫基礎上,融合市民健康監測信息、健康醫療服務資源、醫療衛生決策知識庫等數據,實現健康醫療信息資源區域集成共享。創新“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模式,大力推進以防治干預、康復檢測和健康管理為主,覆蓋全生命週期的健康信息服務。實施健康雲服務計劃,完善遠程醫療應用體系,拓展健康醫療信息便民惠民服務。全面建成支撐業務協同應用、信息互通共享、標準統一規範的智慧健康信息服務體系。

加快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安全及個人隱私保護,全面建成自主、安全、可控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平臺。健全健康醫療大數據開放共享應用機制,實現與自然人、法人、空間地理等基礎數據資源的跨部門、跨領域交互協同。加快健康醫療大數據在行業治理服務、公共衛生監測、臨床科研教育等領域的規範應用。促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與健康服務深度融合,創新健康醫療大數據運行機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在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建立重大信息化項目會商制度,統籌全市信息化重點工作,協調解決信息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區縣政府、市政府各部門要切實提高思想認識,把信息化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對照本規劃重點任務分工(見附件)分解細化任務,明確完成時限,加強協調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地實施。及時制定本規劃的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指導督促重大任務和重點工程實施。加強政府性投資重大信息化項目的專家論證和績效評價,嚴格落實項目投資審批制度,推動信息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建立信息化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加強對信息化發展情況的統計監測和評估工作。統籌推進國家、市級信息化試點工作,組織實施一批基礎好、成效高、帶動效應強的示範項目。

(二)加大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對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利用現有的政策資金和重大專項渠道,重點支持信息基礎設施升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創新性應用的示範推廣等。發揮財政資金對社會資本的帶動作用,鼓勵採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推動和引導設立信息化投資基金,引導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金融機構加大對重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企業的資金支持,擴大融資規模和渠道,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其他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信息化建設投融資體系。鼓勵創新信息化項目推進和運作機制,建立覆蓋項目全生命週期的市場化運營管理和動態考核評估機制。有序推進信息化領域有關政府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完善政府採購信息化服務的配套政策,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

(三)優化發展環境。規範信息化管理和建設,研究出臺一批先行先試的扶持政策。充分發揮標準在引導和規範行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以國家標準為主體、層次分明、分類明確、相互銜接、滿足需求的規範體系。深入實施網絡“提速降費”專項行動,實現網絡訪問速率、質量、性能的不斷提升和單位流量、語音套餐費用的有效下降。探索建立互聯網融合創新負面清單,營造開放包容的信息化發展環境。強化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為支撐的新型監管方式,持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登記註冊便利化。強化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力度,依法嚴懲各類破壞信息基礎設施和其他危害信息化發展的違法行為。

(四)強化智力支撐。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我市相關人才政策、引智政策,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力度,打造關心人才、愛護人才、成就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加強網絡安全、微電子、雲計算、大數據等緊缺學科專業建設,引導在渝高校爭創國家微電子示範學院。鼓勵在渝大專院校、職業學校開設信息技術相關院系,增設信息技術相關學科,不斷壯大我市信息化人才隊伍基數。鼓勵企業、院校、科研機構之間開展形式多樣的信息化人才交流活動,委派信息化業務骨幹到國內外知名企業、院校、機構學習培訓和交流鍛鍊,不斷壯大信息化中堅人才隊伍。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大力培育和引進信息化領域的領軍人才、研發團隊和商務精英,不斷充實我市高端信息化人才隊伍。建立和完善市級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和專家庫,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和信息化專家在政府決策、企業發展中的智力支撐作用。

(五)深化開放合作。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支持網絡信息企業走出去。高起點、高水平、創新型推動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信息通信合作,探索智慧城市、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領域合作。加強長江經濟帶信息化合作,實施沿江城市寬帶提速工程,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試點,率先建成網絡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加強成渝城市群之間信息化合作,建成高速連通、服務便捷的城市群信息網絡,搭建城市群信息服務平臺,拓展“一卡通”結算範圍,逐步實現城際公交、市政代繳費、醫療健康、文化教育等領域無差別化結算。

附件:重點任務分工

附件

重 點 任 務 分 工

序號

重 點 工 作

責 任 單 位

一、建設泛在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

1

實施“光網·無線重慶”建設,加快推進“光纖到戶”、“光纖到桌面”建設;推廣三網融合,推進電信、廣電業務雙向進入。

市通信管理局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市文化委、各基礎電信運營商、市廣電集團(總檯)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

優化骨幹直聯網絡,組織實施國家通信信息樞紐建設工程。

市通信管理局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各基礎電信運營商、市廣電集團(總檯)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

加強無線電頻譜資源管理,維護安全有序的電波秩序。

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

加快農村地區網絡覆蓋,推進寬帶服務向自然村延伸,開展“光纖到戶”建設,實現農村地區廣播電視信號全覆蓋。

市經濟信息委、市文化委、市通信管理局牽頭,各基礎電信運營商、市廣電集團(總檯)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建立統一開放的大數據體系

5

加強數據資源規劃建設,加快推進政務數據資源、社會數據資源、互聯網數據資源建設。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

深化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完善電子政務雲平臺功能。

市經濟信息委、市財政局牽頭,市教委、市衛生計生委、市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

制定重慶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構建全市統一的社會公共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加快完善政務信息資源目錄以及數據傳輸、交換、共享等技術標準規範。

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8

升級完善政務共享、信息惠民、信用建設、社會治理四大應用系統,適時推進其他跨部門信息資源共享應用系統建設。

市政府辦公廳、市綜治辦、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9

出臺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實施意見,搭建全市統一的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平臺,優先推動信用、環境、地理、交通、氣象、醫療、科技等公共服務行業領域數據向社會開放。

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0

培育大數據生態圈,培育大數據新模式、新業態,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

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1

加強數據安全保護,明確數據採集、傳輸、存儲、使用、開放等各環節保障安全的範圍邊界。

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通信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構築融合創新的信息經濟體系

12

加快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組織實施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工程。

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3

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組織實施農業農村信息化工程。

市農委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務委、市質監局、市供銷總社、市通信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4

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培育農產品電商市場主體,構建農產品電商運營模式。

市商務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農委、市通信管理局、市供銷總社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5

培育壯大新興業態,實施互聯網經濟高地工程。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務委、市金融辦、市通信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構建現代信息產業生態體系

16

加快發展電子製造業,組織實施信息產業提升工程。

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7

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培育新業態和新模式。

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18

推動產業技術創新,加強共性基礎技術突破,佈局前沿技術研究和發展,加強信息技術服務創新,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集群。

市經濟信息委、市科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建設高效的社會治理體系

19

推進“互聯網+黨建”,推動整合基層黨建信息化工作平臺和網上民生服務。

市委組織部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0

統籌發展電子政務,加快現有電子政務應用的清理和整合。

市政府辦公廳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1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精準化,提升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智能化水平。

市委網信辦、市綜治辦、市規劃局、市公安局、市國土房管局、市環保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2

助力民主法治建設,加快推進人大信息化、政協信息化、“智慧法院”、“智慧檢務”建設。

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市政協辦公廳、市高法院、市檢察院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建立完善的信息惠民體系

23

拓展民生服務渠道,深入實施信息惠民工程。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4

創新民生服務供給模式,加快發展教育、醫療、交通、社會保障、網絡扶貧等信息化服務。

市委網信辦、市教委、市交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衛生計生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5

加快構建覆蓋全市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信息平臺,推進食藥監相關信息系統建設。

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務委、市公安局、市工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6

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綜合社區信息服務體系。

市民政局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完善網絡空間治理體系

27

加強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建設網絡可信體系,推進網絡身份可溯源和信息保護工作。

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28

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健全網絡與信息突發安全事件應急機制,完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執法聯動機制。

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牽頭,市文化委、市國家保密局、市通信管理局、市廣電集團(總檯)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9

著力增強網絡內容供給能力,組織實施網絡內容和網絡文明建設工程。

市委網信辦、市文化委牽頭,市公安局、市廣電集團(總檯)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0

創新網絡社會治理,推進互聯網行業自律自治,加強網絡道德、網絡文明、網絡誠信建設。

市委網信辦牽頭,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文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健全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31

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提升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和預警處置能力,組織實施網絡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工程。

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市政府應急辦、市國家保密局、市通信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2

落實分級保護制度要求,健全安全保密測評和風險評估常態化工作機制,構建全面覆蓋的安全保密防護監管體系。

市國家保密局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3

強化網絡安全科技創新能力,實施網絡安全專項,提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要信息系統和涉密信息系統安全保障能力。

市委網信辦牽頭,市政府辦公廳、市委機要局、市經濟信息委、市科委、市公安局、市國家保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優先行動

34

組織實施新一代信息網絡部署行動。

市通信管理局、市經濟信息委、市文化委牽頭,各基礎電信運營商、市廣電集團(總檯)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5

組織實施應用基礎設施建設行動。

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6

組織實施數據資源共享開放行動。

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7

組織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行動。

市政府辦公廳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8

組織實施美麗山水城市信息化專項行動。

市發展改革委、市國土房管局、市環保局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39

組織實施網絡扶貧行動。

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市扶貧辦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0

組織實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行動。

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1

組織實施網上絲綢之路建設行動。

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委、市通信管理局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2

組織實施繁榮網絡文化行動。

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市文化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3

組織實施在線教育普惠行動。

市教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44

組織實施健康重慶信息服務行動。

市衛生計生委、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保障措施

45

建立重大信息化項目會商制度,統籌全市信息化重點工作,協調解決信息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委網信辦、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6

制定信息化規劃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指導督促重大任務和重點工程實施。

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委網信辦、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7

加強政府性投資重大信息化項目的專家論證和績效評價,推動信息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財政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8

嚴格落實政府性投資重大信息化項目投資審批制度,防止盲目跟風和重複建設。

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區縣政府、市級有關部門和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

49

建立全市信息化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加強對信息化發展情況的統計監測和評估工作。

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0

統籌推進國家、市級信息化試點工作,組織實施一批基礎好、成效高、帶動效應強的示範項目。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1

加大政府對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利用現有的政策資金和重大專項渠道,重點支持信息基礎設施升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創新性應用的示範推廣等。

市財政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科委、市通信管理局等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2

鼓勵創新信息化項目推進和運作機制,建立覆蓋項目全生命週期的市場化運營管理和動態考核評估機制。有序推進信息化領域有關政府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

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3

完善政府採購信息化服務的配套政策,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

市財政局、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4

規範信息化管理和建設,研究出臺一批先行先試的信息化政策法規。

市經濟信息委、市委網信辦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5

深入實施網絡“提速降費”專項行動,實現網絡訪問速率、質量、性能的不斷提升和單位流量、語音套餐費用的有效下降。

市通信管理局、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各基礎電信企業按職責分工負責。

56

持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登記註冊便利化,營造開放、包容的信息化發展環境。

市工商局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57

強化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力度,依法嚴懲各類破壞信息基礎設施和其他危害信息化發展的違法行為。

市公安局、市通信管理局、市經濟信息委、市城鄉建委、市交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8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我市相關人才政策和引智政策,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

市人力社保局、市委組織部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市科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9

鼓勵在渝大專院校、職業學校開設信息技術相關院系,增設信息技術相關學科,不斷壯大我市信息化人才隊伍基數。引導在渝高校爭創國家微電子示範學院。

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60

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大力引進掌握信息化領域的領軍人才、研發團隊和商務精英。

市委組織部、市人力社保局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1

建立和完善市級信息化專家委員會和專家庫。

市經濟信息委牽頭,市委組織部、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2

深化開放合作,推動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信息通信合作。

市經濟信息委、市通信管理局、中新示範項目管理局牽頭,市級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63

加強長江經濟帶信息化合作,率先建成網絡化、標準化、智能化的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市通信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4

加強成渝城市群之間信息化合作,建成高速連通、服務便捷的城市群信息網絡,搭建城市群信息服務平臺。

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經濟信息委、市通信管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抄送:市委有關部門,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市政協辦公廳,市高法院,

市檢察院,重慶警備區。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