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農村空心村的問題?

梅花石緣


農村空心村是一段時間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村空心村的問題將迎刃而解,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農村空心村的產生源自人們對於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不斷提升,原有的農耕經濟已經無法滿足農民的需求,外出務工成為這批農民的新選擇。

農村賴以生存的農業經濟目前仍然需要靠天吃飯為主,營收形式與創收手段單一,導致農民的財富不斷貶值。而日益增長的物品價格,無形中對農民形成新的衝擊。生存之本遊走在合格線內外的農民,外出增收是唯一的出路。

隨著外出務工營收的逐步穩定,農民在城市有了立足之地,外遷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農民放棄農村的衣食住行,背井離鄉定居城市。隨著農村外遷與定居城市的農民日漸增多,農村空心化就出現了,也就是形成了空心村。

農村空心村的形成是經濟發展和農民對更好生活追求的結果。物極必反,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民的工作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略於城市原著居民,競爭的加劇加上新農村建設的突飛猛進,城市邊緣的農民迴流農村也是必然的趨勢。

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國外,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都在原本所在的城市的發展,這是全球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們的發展較晚,隨著經濟的不斷提速,城市競爭的不斷加劇,出現空心村的現象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緩解。

返鄉創業、落葉歸根等形態將成為未來人群遷徙的主流,農村空心村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退出歷史舞臺。


三農綠小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量農村勞力和年輕人外出務工,農村的常住人口不僅逐年減少,而且老齡化嚴重,呈現村莊空殼、農房空置、農田空閒、公共設施和服務機構缺失,大家習慣將這樣的村莊稱之“空心村”。

空心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當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機械化水平普遍提高,物質生產趨於飽和,人類不再僅僅滿足於溫飽,而取向追求更高品質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服務行業在不知不覺中崛起,相對應農村的傳統耕作模式盈利甚微,都市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更大,吸引大批農村勞力和年輕人進城務工或創業,必然使得農村空心化,淪為空心村。

空心村是城鎮化的必然

再者社會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城鎮的交通、生活、醫療、教育水平得到質的提升,城鎮生活更加便捷周全,加之撤鄉並村,城鎮化進程加快,基層的一些服務、教育、醫療機構撤離,迫使農村很多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方便,逐漸向城鎮聚集,城鎮化加速了空心村的形成。

空心村更有利於鄉村振興

存在就是合理,其實空心村的出現並非像某些人說的那麼可怕,空心村的出現反而會有利於鄉村振興,打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 有利於推動城鎮化建設

農村人口的分流,聚集到更適合家人居住生活、孩子學習的集鎮,會推動集鎮的建設和發展,加速農村城鎮化進程,從長遠來看,更利於民眾長治久安。
  • 有利於節約土地、整合耕地、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

閒置的宅基地可以復耕,零散的土地也便於整合,通過加大機耕路、水利設施建設,可以將空心村的土地資源進行整合,改造成適合大型機械耕作的標準化農田,能夠加速農村農業生產現代化。

而各地正在開展的“三變”正是應對農村空心村趨勢的前瞻性工作,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引進、打造龍頭企業,推進農村農業生產現代化進程,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新農村。

  • 有利於打造基礎設施更完備、服務功能更強大的集鎮

通過空心村改造整治,集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加強中心村、集鎮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商業供銷服務業、醫療健康養老休閒業、各齡級的教育業,打造建設基礎設施更加完備、服務功能更加強大、生活更加舒適的新型集鎮,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

所以,空心村的出現,暫時看是一種“蕭條”,凝聚著很多人揮之不去的鄉愁,但長遠來看,未必是壞事,它只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短暫的陣痛,會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的進程,有利於新時代鄉村振興工程的推進。


基層林業


幾年來,農村各地都出現了空心村或無人村的現象。 造成這種現狀有多方面原因:

一是農村環境條件差,比如生活困難、出行難、孩子上學難、就醫難等原因,迫使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城裡去!

二是政府為了調整農村生活和發展佈局,要求農村向城鎮集中,也就是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建設,農民離開故土聚集進入城鎮居住;

三是政府引導農民進城務工,緩解農村發展壓力導致的。 所以“空心村”也成為了農村改革的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 怎麼解決“空心村”這個問題呢?筆者認為由以下幾個途徑:

1、農村人口轉移計劃。貧困地區和偏遠地區人口進行大轉移,國家安排遷移人口生活,包括居住條件改善、孩子上學、就醫等問題,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使農民心甘情願樂意搬遷!搬遷後的連片土地可用於國土規劃建設,增加農業耕地和建設用地,用於發展現代農業和其他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2、實施農村振興計劃! 人們都有落葉歸根意識,國家可以出臺建設新農村迴歸計劃,拿出資金進行農村建設,改善農村惡劣的環境,鼓勵農民迴歸農村,重新激發農村活力,吸引人來進行返鄉創業。

總之,“空心村”問題是目前農村改革過程中遇到的一個特殊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好的建議?請你也來出謀劃策!是對農村改革的一點貢獻!也是對農民朋友的關愛!




河南鄉土鄉音


親親網友們:晚上好!

我是凡塵觀生活!一直從事農村工作。我來說說“如何看待農村空心村問題?”的話題。

在現階段,出現農村空心村的問題是勢在必然。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一是農村出現空心村是小村並大村、城鎮化、新農村社區發展的必然結果。

農村小村並大村,城鎮化,新農村社區建設這幾年如火如荼,它加速了一些偏遠村莊、交通不便、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青山惡水村莊的快速遷徙,原有的這些村莊、背街小巷逐漸萎縮是理所當然的。而且不僅僅是出現空心村的問題,出現空心村只是徹底消亡中的一個過程,最終是走向徹底消失復墾成為耕地。

二是進城創業就業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的村莊出現人員減少的現象。

國家鼓勵農民進城創業就業,子女進程就讀老人陪讀,獨子帶老人進城養老,年輕人外出打工等等這些現象,促使農村人員大量減少,有宅基地無人居住,有耕地不種,收取流轉費的現象持續發生,出現了間歇性的空心村莊。每到豐年過節時,村裡明顯人員增多。

三是空心村的出現並不是意味著農村人口的快速減少。

空心村的出現,說明了居住農村的人的居住地發生了顯著變化。譬如,小村裝的萎縮使得原村莊的絕大多數人遷移到了農村鎮點,農村社區、中心村、大村,而不是絕大多數人都進城居住。從總量上來說,農村人口變化不大。就如小村並大村,三個村合併成了一個村,但是,三個村的總人口並沒有發生變化一樣。

四是空心村的出現是農村發展文明進步的結果。

農村出現空心村並不是什麼壞事。而恰恰說明了農村的發展是向好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進步,農村公共設施發展不斷完善、整合。使農民提高居住條件、提高生活水平的具體體現。由公共設施較差的小村莊居住到了新型社區,使得農民享受的公共服務水平,幸福指數大大提升。

總之,空心村的出現是一種積極現象,不必糾結。但也可能帶來一些不便,如,居住地距離耕地較遠,耕種不方便等,那麼,親們,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歡迎留言、探討!

我是凡塵觀生活!

謝謝!

再見!


凡塵觀生活


我來回答此問題主要從空心村的成因,現狀和改變辦法三方面來回答。


空心村的成因主要是因為社會發展,農民在農村賺不到錢,因此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不足,人員流失導致出現空心村。

空心村現狀是隻有老人存在,過去有留守兒童,現在是留守兒童少了,孩子基本被媽媽帶到城裡讀書了,家裡只有老人。農村的老人在家守著中國的農村,他們從砸鍋賣鐵吃大鍋飯,到渾渾噩噩非人的十年,再到現在留守空殼農村,這一代人太不容易了。


要改變空心村現狀,就必須實現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並非一時半會兒的事,人才流失很簡單,人才迴流太難了。農村需要創造能夠賺錢養家的條件或者適合養生的環境,這樣才能帶來人才和資本。

近郊的農村可以發展半日遊,新進環保型工業,增加就業渠道,讓更多的人到農村生活。


邊遠的農村,可以發展特色旅遊或者民宿民居,或者傳統手工藝,不管發展什麼,都要形成產業發展。


以上就是我關於空心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用!我是秦嶺大白,喜歡請關注我


秦嶺大白


山東德州寧津縣柴胡店鎮小辛莊村



18266126909


社會在快速發展,受政策影響,城鎮化進程不斷深入,農民種田成本不斷上升收入卻未見增長甚至逐年下降,原農村居住的紛紛奔向城市定居或轉為城市居民,使大部分的村落變成了空心村。不少農村,很多房屋緊鎖,雜草叢生,現在這種現象在今後很長一斷時間將不斷增加中。農村的學校特徵更是明顯。在過去基本一個村子至少有一所學校,現在很多鎮上也就有那麼兩三所小學,一所學校也就那麼兩三百人,村子裡住最多的就是老人,他們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鄉,不願意背井離鄉。可10年20年後呢,當這些老人離我們而去後,農村怎麼辦?

“空心村”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怎麼辦,其實國內有很多地方探索的經驗可以借鑑。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宅基地復墾。按照一定價格統一收回村內老宅基地,對宅基地上建築物進行適當的經濟補償,拆除破舊房屋及附屬設施,復墾為耕地,作為機動耕地或建設留用地,由村集體統一管理與安排。

二是新村建設。大力推行以拆老建新的新村建設來改造“空心村”,重新安排農戶建房或調整為道路、管網、綠化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把破爛角落改建成新的居民點,建設小康型示範新村。

未來的農村將是這樣子的:

全程機械化操作輕鬆自得

百萬城歸人重回農村

文明富裕

花園式


張KingXu


大家好,我是大偉瑋!我是一個80後農民!關於空心村問題,我有話說!

說起空心村,就不的不說什麼是空心村!從字面的理解意思就是,心裡空了的村,是的,就是人口大多聚集在村外環居住了,村的內部居住人口過少,導致大量房租或者宅基地空閒!!!

那為什麼會有空心村!以前由於經濟不是很好,人們對於居住的場地大小,出行是否方便,沒有多大需求,導致村子裡聯通不方便,宅基地過小,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就去村外面去蓋大房子!

空心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大偉瑋


近年來,隨著大量農村人員外出務工,導致土地荒蕪、村舍閒置、農業發展停滯,造成農村大面積的資源浪費和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化服務等公共服務體系總體性衰敗現象。“如今很多村,只有留守翁。地荒雜草生,孩童更難尋。”這首打油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村現狀,尤其是偏遠地區,村莊幾乎都成了“空心村”。長遠來看,這種現象對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居生存環境的全方位發展帶來阻力。

造成“空心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破解“空心村”問題,首先要尋找造成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筆者認為,造成空心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多年來的糧食市場低迷,農民種地的收益遠不及付出,導致農民不想種地;

其次,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青壯年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他們隨著城市擴張的步伐,包括他們的整個家庭逐漸融入城市,而且,這部分人大都是農村的精英,他們的遷出,帶動了其他人的效仿,造成農村人員外流潮,這一現象從2004年左右開始出現,經過井噴式的外遷,到2008年左右偏遠山區村莊基本成“空心村”。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1月1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底,我國城鎮人口69079萬人,鄉村人口65656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51.27%,2011年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已接近2.3億,佔全國總人口的17%。至今,這種農村人員外流現象有增無減。由於人員大量流失,導致農村公共資源無法正常維護、運轉,造成學校師資流失,醫療設施滯後,部分本可以在家務農的人家也為了子女的教育、醫療等問題只好背井離鄉;

其三,村民的大量外遷,最終導致學校關閉、醫療系統癱瘓、公共設施無法維護、耕地荒蕪;其四,有資料顯示,2000年後,我國財政支農資金大幅度增加,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政策,但這並沒留住農民進城的腳步。那麼在財政支農資金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何在?這方面包括相關主導部門都有必要進行探索。

解決“空心村”的五點建議

針對偏遠山區“空心村”現象,三晉都市報《縣區觀察》在10月24日《黃土高原上的獨影村落》、11月14日《臨縣青蒿溝:一個沒有孩童的山村》的報道中,均有詳細描述。結合這一現象,我們應該思索並尋找解決“空心村”問題的途徑;制定合理利用“空心村”資源的方案;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者創造、提供有利條件,引導、提倡有識之士、能人志士回鄉創業。綜合這些,筆者概況性的提出五點建議:

首先,用激勵機制恢復荒蕪耕地的正常種植。由於目前農村推行的種糧補貼是按耕地面積補貼,而不按實際種植情況補貼,導致部分農民領取耕地補貼款的同時卻將耕地荒蕪。針對這種現象,是否將現行的糧食補貼改為更直接的方式,對正常耕作者給予一定獎勵,對荒蕪耕地者進行相應懲罰。這樣,既可減少因土地荒蕪造成的資源浪費,又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

其次,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方式把荒蕪土地利用起來。在空心化嚴重的村莊,將農民外出打工空留出來的耕地以合作社的方式進行流轉,形成有效的以專業合作社為組織的現代農業種植模式。早在2006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57號主席令就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這部法律的頒佈,對支持、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作,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行為,保護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社員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法可依、於法有據,農村創業者應當大膽實踐。

其三,完善健全教育、醫療、交通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高,不僅能夠改善農村生產、發展的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消費水平,也能夠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尤其是在教育、醫療、交通這三大塊,要下大力氣。

其四、打造農產品品牌和原生態民俗旅遊品牌。通過引導性的組織農民或農民專業合作社走品牌化道路。挖掘、包裝、打造農產品品牌,發展精細農作物、製造精細農產品。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如農家樂、旅遊農業、創意農業等。對於日益消亡的自然村落,恢復原始生態環境,根據村情打造原生態民俗旅遊村莊,達到將農村民俗文化及農產品品牌化的效果。

其五、培養農村新型人才,提升農民素質。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包括農民科技帶頭人、農產品營銷人才、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發展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等。積極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提高涉農職業教育的質量。在培養新型農民的同時,注重推動各種農村組織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組織化水平,從而引導農村創業者用科學、理性的思維全去參與、管理農村建設。

農村“空心村”問題亟需解決,如果農村“空心村”問題能夠破解,勢必會帶動農村新一輪的生產積極性,從而達到資源合理利用,城鄉同速發展的效應。


鄧兆中1


“空心村”是指那些大量房屋空置,長期無人居住的村落。這些地方或偏遠,或分散,或零碎,與日新月異的大城市形成鮮明對比。被邊緣化的處境,使“空心村”在當地的社會生活中幾乎沒有什麼影響,也引不起世人的關注。

一.農村空心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城市的擴張與農村的萎縮無疑也會成為一種必然性, 是社會發展的規律, 任何人任何力量也阻檔不了的. 相反, 我們應當為這種變化趨勢高興.

記得小時候, 中國十多億人大部分生活在農村裡, 都是靠著人均一畝來地吃飯, 有時為了爭一點點水,或爭田硬那麼丁點兒的地, 而發生打架死人的事. 吵架更是常事.

那時候, 大部分人都吃不飽飯, 為了活下去, 就顧不了多麼多的道和禮了.然而這幾年,隨著外出打工, 就業,創業, 農村的人口少了, 留在農村的農民的田地多了起來, 再也沒有因為爭水爭地而打架的事了, 農村也文明瞭不少.

所以,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 農村的物質文明也豐富了起來,精神文明也提升了不少.

二.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空心村”是個籠統的稱呼,現實中因地域和社會條件不同,"空心"的形式和原因也有所不同.

1.因年輕人考上大學後在城市就業,安家而造成的空心村.

人才作為市場要素之一, 自由的流動, 是市場調配資源的有效方式的體現. 讓年輕人通過教育學到專業知識留在城市而養活自已,過上更好的生活, 把自已的那份地, 留給留在農村的其他更需要的農民,這樣是良性的一個循環, 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必經過程.

2.因外出務工造成的“空心村”。

一部人, 因為外出務工, 而留在了城市工作,就業. 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勞動力, 自已也得到了比在家務農相對比較高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 開闊了視野, 更新了觀念, 已然轉化為工人. 對破解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封閉保守的小農經濟與小農思想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扶貧搬遷或文物保護而形成的空心村

這幾年, 一方水士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或因文物保護而整村搬遷的地方也不少。 讓農民遷到物質條件更好的地方生活,也是一種巨大的貢獻.

三.空心村的出現正是農業現代化解決之契機

社會發展到現在, 農業現代化所需要的主要因素皆已具備. 如農業機器,農業種業, 金融投資等等. 唯需要把農村的地塊進一步的由分散到集中, 然後平整連片, 適合機器化規模化作業. 而這就需要農民慢慢的自然的由農村轉入到城市中學習就業創業居住. 由農民轉化為市民, 不再依賴幾畝田地生存. 這個歷史進程會經歷比較長的時間. 但終究是歷史發展的規律與趨勢. 但不可用行政力量強求,而應因勢而利導, 從空心村開始實現一定規模的農業現代化.

所以, 大家沒必要對空心村問題太過負面的看法, 而因站在更長的歷史進程中來看這件事,從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角度來看這件事. 這或許正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歷史性的突破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