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兩江總督的權力非常大,為何沒有機會推翻清朝皇帝?

盧廣奎


兩江總督,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

清朝的地方行政架構屬督撫制。總督一般為從一品,比巡撫官階要大(插一句,巡撫-----“巡行天下,撫軍安民”,在沒有總督的情況下,巡撫也掌軍權),巡撫並不歸總督管(末期)-----

總督:正二品,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從一品;

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正二品。

巡撫: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

總督官銜略高於巡撫,前期督權遠過於巡撫,如兩江總督按例兼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兩撫即不再聽命於總督。

他們都是要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總督的權利可跨三省,巡撫只管轄一省,總督側重軍事,巡撫側重民政,只要巡撫不跟著造反,總督心懷不忠的話,首先要解決巡撫,這動靜就有點大了。

總督的權利雖大,但只能在體制內發揮作用,請注意,任何下屬聽命與他,都源於對朝廷的服從,因為總督是朝廷或說是皇帝派來的,所以要聽命,而不是因為總督本人如何如何強勢。

總督看似可以調用一方部隊,但那是造反,是用身家性命去賭,對一個野心極大的總督來說掉腦袋的風險是首先就要考慮並承受的,也是豁出去的“基礎”,但是他的家裡人未必甘心提頭和他一起造反。比如哈達格格--莽古濟,最終是他的丈夫瑣諾木出賣了她,導致莽古濟被凌遲處死。這個世界從來不乏內奸,報信就能保命的情況下,這種造反的消息會很快傳到皇帝耳朵裡。

其次是關係相對更為疏遠的同僚,自家人不反水就不錯了,還要讓同僚和同僚的全家一起來瘋,這要求可就不是一般的高了。造反是滅九族的大罪,但是如果事先知道消息而舉報,那就是大功一件,榮華富貴這類好處,未必就比造反成功來的少。

起事之前,還需要提前考慮的是,你是在和全國做軍事對抗,實在挑戰全國,巡撫已經被自己幹掉了,自己的後勤補給是否充足,自己的持續戰鬥能力夠不夠,自己的智囊團是不是很專業,四面八方都是敵人,你可以大戰八方,“任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一個人轉著圈的打敗所有敵人,你的補給線也禁得住四面八方的攻擊麼,補給斷了是會被餓死的。

古代對名正言順是非常講究的,朱棣這個掌握兵權的藩王還得找個“靖難”的由頭,吳三桂喊出“興明討虜”,以他尷尬的身份來說,也算是個藉口,你一個外姓奴才有啥理由,走向共和?Σ( ° △ °|||)︴

按照正統思路,手下這些將士到底是忠於朝廷還是忠於總督呢,總督的權柄也是朝廷給的,朝廷不給總督權利誰能聽命行事,所以這些下屬是因為忠於朝廷而接納了作為頂頭上司的總督,可不是因為你的個人魅力超群。

自己是否養得起私兵,即便養得起如何訓練,天天在操場跑圈?沒等練出來自己就被圍了。

每個省都有綠營兵和八旗兵,指望八旗跟著總督(尤其是後期的漢總督)造反,還不如憧憬皇帝禪讓,主動把位子空出來。

朝廷對兩江總督的防備一直都沒有放鬆,清朝歷任兩江總督的任期,我們可以發現一個規律,2-4年居多(也有任期更長的),原因多種多樣,多以調任結束,不會給兩江總督“根深蒂固”的機會。朝廷在官吏系統的控制力還是非常強的,兩江總督權利雖大,但最終還是朝廷想怎麼調就怎麼調,幾十人中也沒聽說過有不聽調遣的。

簡單說,總督權利雖大,但那是朝廷給的,如果朝廷不給,總督大人的命還不如草,總督只是皇權在地方上的代表,您說狐假虎威也可以,所有人聽命都是因為朝廷,而不是朝廷手裡的令牌(總督)。


古今通史


太平天國都沒推翻清朝,何況一個地方官。

這些官員都是“培訓上崗”,忠君愛國,不會做出格的事,特別是發展到封建社會後期。

權力大,但是受著身邊其他官員制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