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

三鹿的腦洞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會有其兩面性,都會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會有其不利的一面。在教育實踐中,寄宿製成為很多中學教育的普遍方式,尤其是在縣城、鄉鎮中學中,這種寄宿制教育是最主要的方式,這種方式也是為了保護學生的人身安全,同樣也是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時間,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在寄宿制教育的推行下,也給孩子帶來的一定的傷害。

寄宿制教育下的學生一般都是定期與父母團聚的,往往都會失去父母的時刻陪伴,在需要父母的關愛時,並不能及時的與父母見面溝通,獲得父母的關心與照看。長期以往,有些學生可能就會因為缺乏父母的愛,而產生厭學、性格孤僻、學習成績下滑、心理脆弱等負面現象,而且也經常會出現負面情緒,導致學生的價值觀產生扭曲,甚至產生對社會失去希望的悲觀情緒。

當然,在這種情況之下,就需要家長、老師、同學的適當關心,家長要經常到學校與孩子見面,多與他們溝通;老師要細心觀察學生的實時表現,及時發現負面情緒的苗頭;同學要做好知心朋友,幫助有這種情緒的同學。但是最為關鍵的還是自己,只有自己努力適應這種遠離父母翅膀的庇護,完全靠自己獨立自主的生活、學習。

筆者從農村出來,從初中就開始接受寄宿制教育,一直到大學畢業,數十年的寄宿制教育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肯定。寄宿制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傷害,但在筆者看來寄宿制教育更多的給予我們帶來有利之處。在寄宿制學校,鍛鍊了我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父母幫助我做決定,面對任何選擇時都是我自己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在寄宿制學校,鍛鍊了我獨立出世的能力,與老師、同學採用何種方式交流,如果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這都需要我自己的處理;在寄宿制學校,鍛鍊了我獨立生活的能力,沒人再幫我洗衣服、洗襪子,這些生活瑣事都得由我自己來做,在這種情況下,我的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強。

綜合來講,寄宿制教育的確讓一些學生的心理、生理、甚至身體受到了一定的傷害,但筆者認為寄宿制教育更多的是提高了學生的獨立能力。只有能夠獨立面對各種事情,才能在今後的社會上有獨立處理各種事情的能力,因為在社會上打拼,不會再有父母為我們隨時解決各種問題,所有事情、問題都得靠自己。


東愛雨小公




首先,我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寄宿了,一直到大學,然後工作又在外地,從二年級開始,到大學畢業,在家待的最久的就是高中畢業後那三個月!現在工作七年了,下面分析一下寄宿制的利弊,這裡說的是利弊,而不是傷害!

小學二年級,爸媽工作特別忙,姥姥身體不好總是住院,所以爸媽就把我送到了臨進縣的一個私立學校,當時學費還挺貴的!從那時開始,一直到小學畢業,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大學畢業,再到工作,就一直在外面,在家最久的一次就是高中畢業那三個月!現在我的工作是小學音樂教師,但是我們學校不是寄宿制,但是好多也是家長工作特別忙的,一天天的都顧不上孩子。

首先解剖一下自己吧,從性格方面分析一下寄宿了這麼多年對自己性格的影響。首先是好的影響,從寄宿制開始,我就變得獨立起來了,剛開始連食堂的飯的字都不認識,需要問旁邊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到最後一路走來,發展最大的優勢就是獨立和快速適應環境!寄宿制大多數日常問題都需要自己解決,我們小學有一個生活老師,但是一個老師管著好幾個班,根本顧不上太多,所以日常的大多問題還是需要自己解決,時間一長,就成了習慣,習慣自己想辦法解決,實在解決不了了再找人幫忙。還有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從二年級開始,到五年級換了一個寄宿制學校,初中又換,高中又換,大學又換,工作的前兩年又是各種出差,所以這麼多年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強了,到什麼環境裡面,我都能快速的適應並且融入進去!

下面說一下弊端,中小學最需要的就是和父母溝通和交流的時候,因為平時跟父母交流少,就只能跟老師和同學交流,所以話比較多,上課下課愛說話,什麼都跟別人說也不設防,因為一直在學校待著,對外面接觸比較少,所以把社會想象的也比較美好,所以一路走來也吃了不少虧!一直到大學畢業,對社會了解還特別少,所以大學做的很多事現在回想起來也是夠二的了!

還有就是初中開始,因為和同學關係處的不好,總被人欺負,再加上自己又比較獨立,不願意尋求幫助,所以慢慢的性格就有點孤僻了,幸好高中學了音樂,性格又慢慢的恢復了很多!但是直到現在,性格里面還是有需要多疑的成分,幸好自己明白自己的問題,也能夠調節,所以還好!所以說尤其是初中住校,正是青春期,性格形成的最佳時間,其實是最不該住校的,因為一有問題沒法跟有經驗的爸媽溝通,他們也看不到,特別容易對將來的性格造成不好的影響,我在大學跟我同學說我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住校了,他們都說我,你沒變壞就是很不錯了!

雖然我在外面住了這麼久,但是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分析,我建議最早也要到高中才住校,如果有條件不住最好。因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他有什麼問題,你都能跟他溝通討論,這樣對他將來都是有很大優勢的,而且作為孩子來說,其實也願意跟父母溝通一些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因為你是他們最親近的人,所以,我的建議就是最早高中住校,不住更好!

不知大家都是什麼看法,歡迎討論!


陽光趙老師


我來說下吧,我家孩子今年初一,住校,我的家在城西,他的學校在城東,週五下午回來,週日返校,到現在住了兩個月的校了,每天在學校給我們打三個電話,有時更多,想我們,想家,我們一直給他做工作,效果不明顯,前兩週回來,晚上哭了,告訴我們他在學校很想我們,上週拿回學校的體檢驗血報告,其中總膽紅素之類的超高,帶去醫院做檢查,目前稍微超高,醫生說這和心情有關,我終於知道氣大真的會傷肝,我們一直在給孩子做心理疏導,這周運動會,孩子心情稍微好點。問初中的老師,學生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則一學期一年,甚至於更久。我家孩子好多同學現在到另外的城市去讀初中,我們所處城市小,教育趕不上大點的城市。我孩子成績也不錯,但我們不願意把正進入青春期的他送出去讀書,我們希望陪伴他的成長。


沒事隨便逛逛


我來說一個我的親身經歷。我在上初中的時候就離開了家,去了百里之外的學校去上學,當然是寄宿在親戚家裡。這個親戚,我從小就見到過那麼一兩次,自然沒有什麼感情。

在這個親戚家裡,親戚沒有在肉體上虐待過我,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我就像空氣一樣,沒人打罵我,也沒人理我。我的一切在親戚家裡都變了形,可以說是手足無措,無所適從,越怕說錯話越說錯,越怕做錯事越做錯,一切都是不自然的。我很想融入那個家庭,也想像他們的女兒那樣回到家眉飛色舞的說學校裡的所有事情,可是人家根本就不理會我。

在這樣一個冷漠的環境裡,我每天每天晚上就是哭。現在也不知道當時怎麼那麼多的眼淚,就是不自覺地淚就能夠無聲地默默地流啊流。到現在我遇到傷心的事都沒有多少眼淚了,以至於我都認為初中的那三年我把一輩子的眼淚都流完了。

所以我認為寄宿制是弊大於利的。有利方面當然也有,就是自理能力確實強一些,能夠自己洗衣,還會做飯,洗碗,打掃衛生等等。可是相對於心靈受到的創傷,心靈沒父母愛的滋潤,沒有一個自己的家給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沒有一個家的溫度,家裡人的歡聲笑語,這點不得已的自理能力,值得嗎?


近荷心香11


因為種種原因,有些學生上學的時候不得不在校住宿,週一到週五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校度過的,週末的時候可以回家。寄宿的話對孩子有一些壞處。

1.休息不好.

往往中學時期的學生宿舍住的人都挺多的,這麼多人住在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裡面,晚上休息的時候還是比較嘈雜的,雖然晚上會有學校的老師來督促學生們休息,但是老師們一走,宿舍裡面可能就又開始吵鬧起來了。就像我上初中的時候,晚上熄燈後並且老師們檢查完宿舍以後,宿舍裡面可能就又開始嘈雜起來了,自己去管的話可能會被攻擊,甚至當時還有學生晚上在宿舍打撲克,其它學生們也是敢怒不敢言,這樣吵鬧的住宿環境是很影響學生們的休息的,白天的時候可能就會出現睏乏的現象,影響學習效果。

2.被帶壞.

還有一些孩子在寄宿制學校裡面,被裡面的壞學生給帶壞了,這些往往是這些孩子們自制力不強導致的。

3.住宿環境一般.

很多寄宿制學校的宿舍環境很惡劣,裡面僅有基本的床鋪,像我上初中時候的宿舍,一間僅有十平方的房子裡面擠滿了上下鋪的床位,學生們在裡面吃東西、睡覺、玩樂、洗漱,還有很難聞的腳臭味,這些因素混合成了整體的混亂的住宿環境。

4.缺少家庭的監督.

寄宿制學校裡面的學生往往是缺少家庭的關懷、監督的,往往學生們在思想上出現問題以後家長們也不能及時的發現而影響孩子繼續上學的信心,最終抱憾終身。


饕餮視聽


寄宿就一定造成傷害麼?未必。有沒有傷害,或者怎樣的傷害,要考慮幾點要素:

1.開始寄宿的年齡。

2.寄宿學校的老師和硬軟件如何。

3.父母和家庭氛圍,親子關係。

4.孩子自身的心理調節能力。

本人12歲初中開始寄宿,一週回家一次,高中一個月放假回家一次,大學半年回家一次。身邊也有很多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住校的同學,情況各異。

如果有傷害,一般是送去寄宿的年齡太小,還處在離不開父母的階段,寄宿學校也良莠不齊,原生家庭親子關係和溝通不那麼順暢。負面影響有:

1.安全感缺失。

2.和父母關係疏離(只是有可能)。

好的方面是寄宿的孩子大部分相對獨立性更強,更適應集體生活。性格開朗隨和的孩子也一大把。如果不是萬不得已,初中之前還是讓孩子住家裡吧,寄宿學校的生活老師再好也比不上親生父母的愛。



媽媽俠007


我曾經在十三歲的時候因為上初中就寄宿了。寄宿制有好處,但是大部分是壞處。



比如:一,孩子上學期間,真是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如果寄宿,吃得飯菜的質量和衛生條件等都不能和在家中的條件相比。 二,最重要的一點,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親情的呵護。當孩子碰上困惑的時候父母不能及時解決,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或多或少的障礙。



三,由於長期遠離父母,我覺得親子關係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互動方面。 四,孩子的成績,日常行為是容易波動的,但是寄宿制使家長長期看不見孩子,也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一些不良傾向從而防患於未然。



五,從我自身而言,我初中的時候由於貪玩,所以成績下降又不敢和家長說,那時還沒有電話網絡等所以通訊不便,所以就騙父母。導致自己的學業下滑了。 雖然也養成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是和寄宿的害處相比還是得不償失的。


麗人離


寄宿制學校越來越多的被家長所選擇,作為一名寄宿制學校的老師,實際上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弊端。

第一,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安全感最初是來自於家庭和父母。而父母將孩子過早的放入學校,容易造成孩子安全區域的破壞,從而讓孩子安全感缺失。而安全感的缺失是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心理健康的。

第二,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淡漠。

我們知道,一段關係最好的維繫方法是溝通陪伴和交流。而寄宿制的孩子大多數和父母見面的時間很少,父母對孩子的陪伴時間明顯是不足的,如果孩子回家父母再不及時和孩子做溝通和交流,那麼親子關係的淡漠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所以我們經常會看到寄宿制長大的孩子對人對事漠不關心,是因為ta自行關閉了對外溝通的渠道。

第三,容易造成家長對孩子過分的溺愛。

孩子從學校回家,家長基於補償心理,會給予孩子溺愛的種種補償。一方面有違學校老師的要求,另外一方面也會給孩子兩個不同世界的感受。這樣對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是非常致命的。

總之,凡事有利就有弊。一方面寄宿制給家長和孩子帶來了諸多的便利,也確實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不能把握好度,則弊大於利。取捨在自己,重點是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怎樣,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和家是孩子最安全的地方!


我是宸媽,小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喜歡我的頭條歡迎關注!


宸媽碎碎念



的確,現在想嘗試讓孩子從更低的年級開始住宿的父母越來越多,一些是因為工作忙碌,無暇顧及孩子;另一些則是認為高質量的寄宿學校有利於更早地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父母在做出選擇前,寄宿可能會給孩子,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造成哪些痛苦呢?


情感上帶來溫暖陪伴的缺失

不同於初高中的孩子,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剛剛開始進入有競爭和挑戰的群體,他們需要在新環境中找到歸屬感,獲得認可,在情感上需要陪伴和支持,如果在這時能向父母傾訴,並且獲得父母的指導,那麼孩子會更自如的接受挑戰。小年齡段的孩子情感需要旺盛,並且調整情緒的能力弱,如果情感沒有得到支持,可能會感到寂寞和無助,而由於不能經常見到父母,也會讓孩子難以體會到家庭帶來的溫暖和愛的連接。

孩子上寄宿學校後,如何彌補情感上的缺失?


有些情況確實父母們很難選擇,就是父母因為家庭的原因不得不讓孩子讀寄宿,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來彌補這樣的缺失呢?


首先,和老師保持良好聯繫,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因為孩子在學校的情感波動,很有可能週末回到家自己就不願意提及。不提不代表孩子不需要幫助,也不意味著這件事對他的情感沒有影響。所以除了詢問孩子之外,也需要從老師那裡瞭解具體的情況。


其次,週末安排豐富的家庭活動。孩子需要的溫暖和歸屬感都可以通過豐富的家庭活動獲得。比如電影、博物館、野餐、吃飯,所有的遊戲都能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也能讓父母的愉悅感增強。


第三,如果有可能,每次孩子離家去學校,可以帶上有父母情感意義的物品。孩子們回學校的時候,父母有時候可以給孩子寫封信,或者錄語音,還可以錄視頻。讓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同時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有父母情感意義的陪伴物,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隨時在身邊。


最後,就是關於愛的表達。父母對孩子情感的表達也需要給到孩子。不表達的愛,不是愛。父母的表達對孩子很重要。中國父母在情感表達上,大部分都非常的內斂,父母需要把自己對孩子的愛說出來,這對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如果孩子沒有讀寄宿,父母在情感支持和幫助上什麼都沒做,也就和讀寄宿沒有什麼區別,這點也需要父母們特別注意。


超級育兒師蘭海


“寄宿制”作為一種特殊教育體制,是必然存在的,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存在“寄宿制”。我是一名小學班主任,我們班既有住校生,也有非住校生。十來歲的孩子要一週才能看見爺爺奶奶,一年甚至幾年才能看見爸爸媽媽,看著這些孩子,我真的很心痛,真想告訴他們的爸爸媽媽,請留一個在家裡陪陪孩子。

1、非住校的孩子性格活潑,開朗。

我想這是這兩種孩子最大的區別。我們班有個孩子家長很注意對孩子的教育。為了多陪陪孩子,爸爸就在附近務工掙錢,媽媽呢?就在家開網店,早晚負責接送孩子。他的生活費是按住校生的標準繳的,但從沒住過校。我曾跟這位媽媽交流過,他們就是不放心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教育,才放棄外面豐厚的收入,寧可少拿錢,也要多陪孩子。能夠親眼見證孩子的每一次成長,是多麼幸福的事情。看著孩子這樣活潑開朗,家長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2、非住校生自理能力一點都不比住校生差。我所帶的班級是五年級。我非常注重對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養,對孩子們要求較嚴。寢室、教室、書桌都必須整潔、整齊。每次檢查時,卻發現大部分住校生還沒有非住校生做得好。因為住校生只有老師的管理和提醒,非住校生還有家長的教育。



3、非住校生抗壓能力更強。

學校即社會。住校生的教育完全落在了老師身上。遇到挫折時,很多時候不願主動給老師說,因為在家要就沒有傾訴對象,他也不知道要向老師傾訴。在老師沒有發現之前,或者沒有人向老師反應之前,孩子就只會悶悶不樂。作為老師,一天教學任務繁重,如果孩子沒主動反應情況,老師不一定能完全注意到孩子的異常。

而非住校生就不一樣了,在學校沒解決的問題,回家可以給家長傾訴,家長可以和老師溝通,對孩子的教育肯定要好得多。能夠主動與人傾訴的孩子往往更能經受打擊。

4、非住校生與家長的關係更親密。

沒有住校的孩子每天都能看見家長,每天能感受到家長的關愛,每天都有情感的交流。他們與家長的關係肯定會更好。就說我自己的孩子吧!小學初中一直在家,一天拉著我說東說西,到高中、大學時,沒在家裡長住,明顯感覺孩子沒以前跟我親。我想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不僅僅是孩子大了,更多的是我們的交流比以前少了,情感上就有所疏離了。



所以,我覺得“寄宿制”對孩子的傷害挺大的,不管是從性格、心理上還是情感上,都對孩子有著巨大的影響。家長朋友千萬不能圖清閒,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趁著孩子還沒長大,多陪陪孩子吧!因為他們真的很需要你們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