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城這個地方出了五位歷史名人,還有80多個進士

秀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東漢建安15年(公元210年)建立的富城縣,其縣治就在秀市境內。歷經秀市公社、秀市鄉、1995年撤鄉設鎮。秀市被譽為"文獻名區、人才淵藪",歷年歷代都是人才輩出的地方。晉代(公元317年)在豐城史載首任縣令、豐城劍發現者雷煥、宋朝(宋鹹淳十年)進士熊朋來、宋禮部尚書黃時若、明工部尚書雷禮、探花孫曰恭等80餘位進士是秀市歷史名人的傑出代表。因為這個,秀市別名叫秀才埠。境內人文、自然景觀資源豐富。自然景觀有含秀湖、鄧子龍岳母墓、古楠木群、中國道教第三十七佛地始豐山、古秀水橋、九桂坊等不勝枚舉,美不勝收。

今天,著重介紹雷煥、雷禮、熊朋來、孫曰恭四位名人,因宋禮部尚書黃時若的資料不祥,待今後完善後再詳細介紹。

雷煥,東晉人,生卒年不可詳考(又載265-334),曾為豐城縣令,字孔章,豐城秀市鎮雷坊村人,博物士。在任期間,雷煥還“施仁政,廢霸道,謙和待百姓,廉潔撫民怨,寬厚感民心”,深受古代豐城百姓敬重。


豐城這個地方出了五位歷史名人,還有80多個進士


《晉書·張華列傳》記述豐城縣令雷煥掘土得寶劍干將、莫邪,傳其子雷華。後雷華渡河,"劍忽於腰間躍出墮水。使人沒水取之,不見劍。" 晉司空張華,夜見異氣起鬥牛之閒。華問煥見之乎。煥曰。此謂寶劍氣也。華曰。時有相吾者雲。君當貴達。身佩寶劍。此言欲效矣。乃拜煥為豐城令。煥到縣。移獄。掘獄基入四十餘尺。得青石函一枚。中有雙劍。琢錯文采。翳而未明。煥初經南昌。遣人取西山北巖下土二升。黃白色。用拭劍。光豔照耀。莫不驚愕。乃送一劍並少黃土與華。自留一劍。華得劍。喜置坐側。曰此干將也。莫邪何以不至。然天生神物。終當合耳。此土南昌西山北岩土也。不如華陰山赤土。乃更封華陰赤土一斤送與煥。答書雲。詳觀劍體。真干將也。君更用赤土磨拭。劍鮮光逾益精明。及華誅。劍亡玉匣。莫知所在。後煥亡。煥子爽帶劍經延平津。劍無故墮水。令人沒水逐□。見二龍長數丈盤交。須臾光采徹發。曜日映川。御覽三百四十三。又三十七略。

雷禮(1505-1581年),字必進,號古和,生於明弘治18年(1505年),江西豐城縣(豐城市)秀才埠(今秀市鎮)雷坊村人。官至明代工部尚書,三十七年九月,江西豐城雷禮為添注工部尚書,督三殿大工。雷禮器重李鍵,令總督諸務。四十一年,三殿成。工部上奏有功臣吏覆稿六冊,奸相嚴嵩恨其不附己,匿其名不奏。九月,三殿工竣,改奉天為皇極,華蓋為中極,謹身為建極(今故宮太和殿)


豐城這個地方出了五位歷史名人,還有80多個進士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升任工部尚書(位同宰輔),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雷禮又加升太子太保,既而加太子太傅。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晉升少保,既而晉太傅柱國。著有《大政紀》36卷、《列卿表》139卷、《南京太僕寺志》16卷、《閣臣行實》8卷、《列卿紀》165卷、《真定府志》32卷、《鐔墟堂稿》20卷。明萬曆九年(1581年)7月卒,贈太保(正一品)。

熊朋來(1246-1323)元文學家、音樂家。字與可,號天慵子,豫章(今江西豐城秀市鎮善坑村,宋末遷董家塘頭)人。


豐城這個地方出了五位歷史名人,還有80多個進士


宋鹹淳十年(1274年)進士,入元為福清州判官。熊朋來為人頗有志氣,他面對國破家亡的殘酷現實,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在宋亡以後,他不肯到元廷作官,情願當個郡學教授,撫瑟歌詩,用以寄託自己的情志。他認為,詩歌之所以能感人,不僅在歌詞,還要靠“聲音”(曲調)。他不滿足於前代所傳的“詩舊譜”,在教學之暇,選取《詩經》中的古詩,重新譜寫了20多首新曲,命為“詩新譜”,收在他編的《瑟譜》一書內。該書記載了宋末元初鼓瑟之法,併為後世提供了大量的曲譜資料。據說該書裡的3個曲子,因民族感情過分明顯,“寓歌哭之意”,而未能刊印傳世。

熊朋來博學多識,以教授《周禮》、《儀禮》、《禮記》“三禮”聞名遐邇。他一生致力於著述、講學,著有《燕京志》、《五經說》、《魏氏樂譜》、《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瑟譜》、《小學標註》、《家集》(30卷)等。另有《天慵文集》(32卷)傳世。《五經說》共7卷,內容為詮釋易、詩、書、禮、樂、春秋、書篆、音韻、章牒等。

孫曰恭(?~?),字恭齋,江西省豐城秀市鎮同造村人(該村因建潘橋水庫而折遷,共萬餘人遷出,其中部分遷至現南昌灣裡區,部分在周邊鄉鎮,少部分人在距原址的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建現今的灣裡村,目前有400人左右)。 明成祖永樂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邢寬榜進士第三人。


豐城這個地方出了五位歷史名人,還有80多個進士


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孫曰恭自負滿腹經綸,懷著報效國家的宏志,躊躇滿志地上京應考,考場上,他文思如湧,筆走龍蛇,錦繡文章一揮而就,被主考官取為第一名,只等皇帝欽點,就是當然的狀元了。殿試時,皇帝親自閱卷,很喜歡孫曰恭的文章,有心把他點為頭名狀元。大臣們也擬定第一名為孫曰恭。但明成祖朱棣一看名字,卻又連連搖頭:“孫暴怎能做狀元?”主持閱卷的大學士楊士奇連忙解釋:“不是孫暴,是孫曰恭。”但古代直行書寫,曰與恭上下一合,看上去就像個暴字。不管楊士奇如何解釋,朱棣就是覺得不順眼。最後按皇帝的意思,將第三名的邢寬點為狀元,因其姓名諧音為刑寬。永樂爺朱棣為何忌“暴”崇“寬”呢?原來有著很深的心理因素。因為他不是靠正統的嫡長子繼承製坐上金龍椅的,而是靠武力從侄子建文帝手中硬奪過江山,故而對“暴”字有著特殊的敏感。

孫曰恭鼎甲及第後,授編修。宣德五年(1430)五月,升為翰林院修撰。宣德十年(1435)七月,擔任《宣宗實錄》-官。正統三年(1438)四月,《宣宗實錄》成,升為翰林院侍讀。孫曰恭為人端志雅操,學行醇篤,為文簡古有法度,受到內閣“三楊”的特別器重。孫曰恭的兄弟子侄中,有四人都是科舉出身,後人冠以“同胞四進士”的雅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