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一輩子拼死拼活為孩子,孩子大了卻常因為父母的一點問題而恨父母?

用戶69330831


樓主這種提問,有為過那些孩子所考慮過嗎?

樓主的這種片面的想法——自顧的認為那些被孩子抱怨的父母給到了所有父母應該給到的東西,當然這裡說的,都是物質層面上的東西,吃飽穿暖類的事宜。但有很多父母,在這些物質生活滿足了之後,就處於根本不理、不教育孩子的狀態。甚至總是用打擊的、嘲諷的、謾罵的、野蠻的、甚至是暴力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而這樣的教育模式,直接影響了孩子。

所以導致孩子在一些心理上有一些缺失,而這樣的缺失,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人際交往,甚至人生軌跡。

在這個方面看來,那些吃飽穿暖又算得上什麼呢?

是的,不否認物質條件重要,但在此,我想要提醒各位家長,孩子的心理建設同樣重要。如果,家長們,不理會孩子心理這片土壤,那在孩子成人之後,家長只收獲到吃掉自己的霸王花,也只能默默承受。


柏燕誼心理諮詢師


正好看到李玫瑾老師的一個視頻,覺得有些道理。

她講,第一是孩子早年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都是老人帶大的,他們對父母的依戀感情,遠遠沒有與老人深。而且老人都慣著孩子,父母把孩子接過來之後,管理得稍嚴了,孩子就容易記恨父母。




李玫瑾老師始終強調孩子早年撫養的重要性,尤其對孩子的母親,有能力一定要親自撫養。你看生活中小時候和老人生活一起的孩子,老人說的話孩子都會聽,父母說的話就聽不進去。這就是懷胎10月,不如養孩10月的道理。

她講,第二是父母沒有很好的盡到教育培養孩子的責任。我們是給了孩子生命,但我們不能以此作為孩子必須孝敬父母的藉口。


她講一個事例,說有一個刑警,因為經常出勤,也沒有時間點兒,對孩子很好很少教育。孩子稍大一點,有一次她母親說,孩子好幾天不回家,就告訴了他的父親,他父親找到了孩子,把孩子揍了一頓。後來,孩子的父親翻到家裡的相冊,發現凡是孩子父親的相片臉上,都有刀子的劃痕。這名父親問李玫瑾老師,說你看是不是孩子乾的。李玫瑾老師說,肯定是。因為從小你沒有盡好一個父親的責任,等你想管的時候就晚了。

所以說,孩子們問題都源於早期的教育。在孩子小時候,因為沒有反抗能力,還體現不出來。實際上等過了12歲,到了孩子青春期,這個問題就已經開始逐步體現了,特別容易,因為一點小事,孩子就開始記恨父母。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把孩子的性格塑造好,長大了才不會讓父母操心。


名師育兒


你每天都給孩子準備豐盛的早餐,然後叫孩子起床上學,一年200多天都是如此,有一天,你突然病了,沒有做早餐,沒有及時叫孩子起床,孩子就對你發脾氣,說你不稱職,不是一個好媽媽,你一定會覺得很委屈?為什麼我做了200多天,就一天沒做好,孩子就不理解呢?太不公平了。

是的!你的確做得很好,就是因為做得太好了,孩子把你對他的愛當成應該,當成習以為常,所以,當你哪一天做不好時,就會對你非常不滿。

中國的父母比較內斂,不善於表達,對孩子的愛往往是通過行動默默地奉獻,總以為自己的辛苦付出,孩子會理解,但事實可能並不是如此。

我的堂叔揹負了二十多萬的債務給兒子買了房,買了傢俱,房子的名字是兒子的,可當兒子看到父母買的傢俱時,卻非常不滿,因為在這個三居室裡,他心裡根本沒想過給父母留一間,想著做一個健身房,買跑步機放在裡面,想著做一個書房,然後留著一間,將來和女朋友結婚用。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不是掏心掏肝地對孩子,孩子也會這樣對你,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一是要講給孩子聽,二是讓孩子適當吃苦,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愛他是應該的,要讓他明白愛是相互的,你想讓別人愛你,你也必須要付出愛。


沛澤媽讀心理


父母拼死拼活為孩子,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劉德華的腦殘粉楊麗娟。從網絡裡摘抄了一段:

楊麗娟(1978年—),女,甘肅蘭州阿幹鎮人,是一位極端崇拜劉德華的瘋狂歌迷。她的父親楊勤冀是一位老師,母親無業、殘疾。從16歲開始痴迷香港歌手劉德華,此後輟學開始瘋狂追星。楊麗娟的父母勸阻無效後,賣房甚至賣腎以籌資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尋見劉德華。

2007年3月25日歌迷會後當晚,溺愛楊麗娟的楊父寫抗議信後跳海身亡,3月26日香港警方在海中發現了楊勤冀的遺體。

楊麗娟事件是個極端事件,家長無限滿足孩子的意願,但總有滿足不了的時候,這時候父母就只能被埋怨了。在廣大群眾眼裡,楊父為了自己女兒楊麗娟追星,賣房賣腎,甚至自殺,是可憐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恨的(恨鐵不成鋼),可笑的(孩子可以指揮老子),不可思議的。

楊父看似不可思議的行為,其實是因為楊父“我好,你不好”心理地位。

按照TA人際溝通理論,“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指的是家長沉浸在自己全知全能的心理地位裡,漠視了孩子的能力,覺得孩子“這不行,那不行”,沒有培養孩子的自信和獨立意識,久而久之,孩子真得覺得自己不行。有什麼難處就時時處處,想著父母可以代勞,所以,自己追星卻伸手向父母要錢,甚至父母賣房賣腎都支持,也就不足為奇了。

家長如果有了“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就像一個拯救者。

作為家長的“拯救者”一般都會做什麼呢?

卡普曼的戲劇三角形

包辦替代:

事事代勞孩子,例如追著餵飯,給孩子穿衣,事無鉅細照顧孩子一切飲食起居,即使孩子可以自己做。

一直把孩子當嬰兒帶

沒有體現孩子的自我價值。

例如“放著我來”,“看你笨的,還是我做吧”,“看你做事這架勢就不對”。

讓孩子依賴性太強。

“放心,一切有爸爸媽媽呢。”“一切困難,爸爸媽媽幫你頂著。”“我都為你鋪好路了,你只要按著走就行了。”“要聽話,爸爸媽媽一切都給你。”

依賴性過強,什麼都不敢做,退縮

沒有界限感。

“你是媽媽的一切。”“誰要欺負你,就是與爸爸媽媽為敵。”過分插手孩子婚戀,即使孩子成家,也把孩子的小家當做自己的家,自己是主人。

家長為孩子做牛做馬,孩子卻不領情,出了一點問題就埋怨父母,讓父母很寒心,覺得養育孩子很失敗,進入“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地位。這就是楊父自殺的原因。他無力滿足孩子,也感知到自己教育的失敗。

如何破除這個魔咒呢?

我好,你也好

轉變成“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地位:

  1.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在孩子想要自己做的時候,讓孩子嘗試做。並且鼓勵孩子做。

  2. 鼓勵孩子:“你能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遭遇很多挫折,一次次的失敗。家長可以在孩子覺得挫敗的時候鼓勵孩子繼續下去。

  3. 分析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給出答案,不如讓孩子學會思考:如何提升孩子的思考力?如何培養孩子在觀察摸索中總結經驗?用心的家長都可以得到答案。

  4. 讓孩子承擔後果,注意人際界限。孩子遲到或者人際關係不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這需要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但孩子可以想辦法請求外援,外腦--家長。可是,這始終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在路上的Nancy


沒有打草稿,就手打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吧。

1. 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拼死拼活為孩子的。有很多父母覺得,為了養這個孩子我花了多少錢多少錢啊,但是,不是有句話說了麼,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所以,只是在孩子身上花錢,並不是“拼死拼命”。

2.有的為孩子好其實本質是為了自己養老。其實,養兒防老,大家都心知肚明,也能接受的。但是,如果你養兒只為了防老,你就會花錢買心安。比如,有的孩子學習不好,家長就花錢給他上輔導啊,上什麼輔導班呢?送一個貴的吧,不管適不適合,至少錢花下去了,不是嗎?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你“拼命”花了錢,卻沒有給孩子想要的東西。

3. 孩子大了記恨父母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呢?我們先說一個例子:今天我幫了你,對你好了,那明天我要不小心傷害到了你,你是不是也不應該生氣?如果你把父子關係換成平等的人際關係,那麼,父母如果做過傷害你的事情,你難道不會生氣嗎?積累多了,就成了一種記恨。這只是得出“孩子大了記恨父母”這個結論的一種可能,當然,還有種可能,就是孩子告訴父母他們曾經做錯或者被孩子討厭的行為。這時候,父母會有點玻璃心吧。

4. 最後,我們說到,公不公平的這個問題。如果你把養孩子當成一種投資,“父母一輩子拼死拼活為孩子,孩子大了卻常因為父母的一點問題而恨父母”無疑是非常失敗的投資,是不公平的。但是,養孩子是投資嗎?你能把一個活生生的人當成股票嗎?按照這個邏輯,如果你給小姑娘很多愛很多包很多口紅,她必須把愛你作為回報,現實嗎?


PS:最後討打的說一句,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孩子完全可以反過來質問父母,我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我所受到的苦難都是父母給我的。我拼死拼活奮鬥了一生,卻不能改變父母的影響,父母不應該因此感到自責嗎?


恐龍快樂英語


社會上確實會有不公平,但是存在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不公平,不太多!

看起來,孩子只是因為一點點問題恨起了父母,但是這一點問題,也許只是冰山一角,看起來只是從土裡冒出來的一個枝丫,但是這個枝丫的根卻在土裡長了很多年,長得錯綜複雜、龐大冗長,實在憋不住了才破土而出,冒出了頭!

而且,也許這問題的根,在土裡也是在與父母的根蜿蜒纏繞,無法剝離!

在土的上面看起來是三株獨立的植物,但是在土的下面,卻是亂亂分不清楚。

我是美國認證的正面管教講師,有的家長找到我,訴說孩子的各種問題,說了一大堆,表達出的意思就是:

我做的沒錯,只是很不幸,生了一個倒黴孩子。

往往這時,我都推薦她去看看正面管教的書籍,或者歡迎她來上我的課。

我不能直接說出“孩子是複印件,家長是原件,複印件出了問題,要從原件修改。孩子的問題只是照出了父母養育過程中的不足。

因為說出這句話,她在當下不會意識到對,她會覺得我在胡說八道。

只有她來到課堂,體驗到育兒中的感受、想法和決定時,她才能慢慢的意識到,原來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就是在家長及與孩子聯繫密切的人,對孩子所說所做中累積形成的。

會恨父母的孩子,大多產生於溺愛的家庭,或者控制型的家庭。

溺愛型的家庭中養育的孩子,大多不知道感恩,覺得家長的一切辛苦都是應該的,父母應該為我操勞為我忙碌為我犧牲。

控制型的家庭對孩子沒有尊重,讓孩子嚴格按照自己的期望做事情,包括上什麼學校,上什麼特長課,考不到一百分就打罵……孩子沒有尊嚴,感受不到尊重的愛,自然也學不會尊重別人,包括不會尊重父母。學會感恩,估計也很難。

育兒先育己,家長越早學習育兒理念和方法,孩子就會越早受益。

當孩子大了出了問題再去學習,再去改善,非常難。

預防大於治療,這個道理,大家都懂的。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導語:感覺對父母來說,真的很不公平啊

關於“為什麼父母一輩子拼死拼活為孩子,孩子大了卻常因為父母的一點問題而恨父母?”這個問題,小編整理了多個來源的用戶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瞭解。

1、以下觀點被69人點贊、並有41個交流討論: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為了孩子奉獻了自己的一生,那麼為什麼還會有孩子不理解父母呢?我身邊有個朋友,二十七八歲了,平時好吃懶做,父母從小就寵愛他,是家中的獨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古語有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學,兒之錯。作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應該細心、耐心。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易在孩子心中埋下不孝的火種。孩子從小最受影響的就是父母,如果父母暴躁沒耐心,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會容易發怒。父母不孝順爺爺奶奶,孩子也受影響。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2、以下觀點被55人點贊、並有17個交流討論:

關於父母一輩子拼死拼活為孩子這個問題,我覺得本身就不對,父母對孩子有撫養的義務,可是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放棄自己的所有,一心只有孩子。農村多數女性都是傳統的家庭婦女,一輩子只幹一件事情,就是撫養孩子,照顧丈夫,而很多的男性都是外出打工,補貼家用。可以說,真的是一輩子都在養孩子,這就必然造成了他們覺得,要求孩子學習成績優異,遵從家裡的意願選擇工作,選擇婚姻都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我為你付出了一輩子,你就是我的私有財產,就是要服從我的安排和支配。而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父母的傾囊付出,給了他們巨大的壓力,偏不順心,就會背上白眼狼,不孝順的惡名,甚至成年以後造成親子關係破裂,家庭不再是你的港灣,而是你避之不及的地方。這樣的現象可以說是中國特有的怪圈和難題,不能簡單的說誰對誰不對,只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追求自由意志,無論是誰,哪怕是父母也不能企圖把自己的意志加到孩子的身上。而作為子女,如果你不想父母操控你的生活,最簡單就是獨立自強,你不再依靠父母,說話底氣也會足很多。

3、精彩回答:

什麼叫父母一輩子拼死拼活為孩子?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是為了誰?我也觀察過很多的家庭,很多的父母,所有人都會說,我為了孩子怎樣怎樣,我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多麼痛苦,我拼命賺錢供你吃穿,供你念書,十分辛苦,好好想想,懷上這個孩子,生下這個孩子,養育這個孩子,說到底是為了什麼?一點問題,這個點有多大,我不信一個小問題可以讓一個孩子真正的去恨自己的父母。就像很多父母委屈的說,我需要的很簡單,只要聽話就行,簡單吧,真的簡單嗎?說到公平,我覺得父母孩子之間從來就沒有公平不公平,如果非得較真要分出個高低,那我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對孩子是不公平的。父母可以選擇孩子,孩子卻不能選擇父母。想想,當我老了,容貌不再鮮亮,身體不再健康,思維不再活躍,再久病與床上,吃喝拉撒需要人照顧,最後要死去,孩子處理後事,我給孩子帶來多少麻煩和哀傷。我們把出生的喜悅帶給了我們的父母,卻把死亡的恐懼留給了帶給我們無限喜悅孩子。

4、精彩回答:

父母和孩子有矛盾,其實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孩子無法適應社會,就會出現啃老的,混在家裡不出去的,甚至像問題裡說的那樣,恨父母的情況。形成了孩子的生活能力的缺失和性格的缺陷。二是孩子本身沒有感恩之心,形成了以自己為中心的性格。孩子的問題上一樣。當你代替孩子做了太多本該他去做或者承擔了本該他去承擔的責任之後,孩子也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了。孩子不是這種情況的唯一受害者,父母只不過是為以前的錯誤買單。當然,一個懂事理的孩子,也不應該去仇視父母。大部分父母的初心都是希望孩子好,都是為孩子負責的。而孩子也應該考慮父母的感受,為什麼一點小事就去恨父母呢?是父母確實做的不好麼?多做換位思考,做了父母,也許“孩子”就不這樣了。

5、精彩回答:

大女兒學習沒有爸爸在外地工作,媽媽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兩個幸好小弟幫了媽媽不少忙,所有的鄰居和親朋好友都還是聽話去考了電大,也考上了,二十多年前沒有電話,學校竟然沒有通知她!從來沒有離開家的小弟很興奮,媽媽幾年後,學校分配工作又去外地了,媽媽,達的父母都反對這件婚事,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如果在外地結婚了,兩個老人更何況女孩家也反對,她原本己有男朋友,自己的兒子還沒有談戀愛,結婚後想女兒,達的母親請了半個月的假去照顧兒媳,帶去了很多東西。,每天又上班又要照顧大侄女晶,有時候奶奶帶去上班。潔也早就沒有做生意去打工了,還是母女相依為命。休息時去到處遊玩,一年也會回幾次家,陪母親吃飯或請母親和姐姐一起去家裡吃飯。還是母親和姐姐沒有給他們任何幫助?沒有潔姐姐的陪伴,你們休假的時候誰陪母親?


孕嬰幫幫媽


我是陳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學院簽約諮詢師
一起學心理學,可以加入我們的學習社群,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回覆:“學習”

父母辛苦養育孩子,孩子長大後卻對父母挑剔甚至會“恨”,看起來好像對父母挺不公平的。但其實,恨不過是愛的另一種表達。大家肯定會有體會,在生活中,對我們無關的人,我們根本不會在意,更別說使用“恨”這麼強烈的情感了。

所以,愛和恨,其實是一組同時存在的情緒,就像同時開出的並蒂花,也像硬幣的兩面,有愛才有恨,有多恨正說明有多愛。

父母對於孩子的重要性,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把孩子定義為一個“主體”,父母就是對應的“客體”,客體對主體的影響,幾乎可以說是一輩子的。


每個人一輩子,都會把與父母相處的方式複製到所有的人際中,每個人傾其一輩子,也無非是在尋找一個理想的客體(也就是理想父母),去滿足自己未被滿足的內心願望,及修復內心的創傷。

因為父母與孩子、主體與客體太過親密,所以這樣的關係絕對不可能絕對和諧而沒有衝突,這就會導致父母做了很多,孩子仍然不滿意,父母也不要希望能做到完美,因為不可能。


心理大師溫尼科特有個著名的定義,叫“足夠好的媽媽”,60分就可以了。孩子永遠不可能滿足,而父母要做的,正是藉此教育孩子完美並不存在,孩子要學習的,正是如何接受現實的不完美。

如果父母能認識到:1)孩子對自己的恨是源於對自己的愛,不去計較公不公平,能接納孩子的“恨”,(你可以恨我,這是允許的),這其實就會充分與孩子和解關係。2)既然永遠不可能讓孩子滿意,所以不需要拼死拼活,在能力範圍內做足夠好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正視不完美,讓孩子學會面對現實的不如人意。

作者簡介:
陳玲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學院二星諮詢師,OH卡整合治療師。外企10年以上銷售經驗,精神分析取向,擅長婚姻情感、個人成長及職場困惑領域。願以高度的積極關注之心,與來訪者“共舞”,得遇心靈深處的力量。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歡迎關注及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身為家長的我,非常理解父母的心情,失望、無奈、不知所措。難道是咱們養了個“白眼狼”!這個“白眼狼”又是怎麼樣培養出來的呢?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孩子是咱們給帶大的,我們做父母的是否有責任呢?

國家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後出生的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小時候,父母竭盡全力為他們提供最好的物質享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同樣的溺愛。孩子上學後,家長對他們說“你只需好好學習,家裡的事都不用管”。孩子的自私、不懂得感恩,正是家長這樣一步一步培養出來的。他們長大後,認為一切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與家長無關,認為父母付出一切都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受之無愧的”,他們不知道對家庭和父母是有責任的。感恩是一種能力,需要從小培養,父母缺失這方面的教育,孩子的感恩能力就無從談起。

有的父母打著愛的旗號,始終在控制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劃定的路線走。這類孩子的痛苦是沒有自我,父母又體會不到孩子的痛苦,甚至根本就想不到這樣會給孩子帶來痛苦,因為父母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又怎麼能要求孩子愛父母呢。孩子長大後理智上明白應該孝敬父母,實際上因為和父母沒有情感鏈接,只好走走形式,這樣雙方都不舒服,父母感到很委屈,我們對你那麼好,你怎能這樣對我們呢!

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和其他父母說孩子的缺點,極大的傷害來孩子的自尊心。咱們大人也不願意聽到別人說自己壞話,何況孩子,他們只是敢怒不敢言吧,為日後埋下禍根。有的父母給孩子吃、穿、給錢花時,嘴裡叨叨不休,不考慮他們的感受,孩子長大後,對父母的態度,正是當年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所以,大家都要學習傳統文化,父母學習做個合格的父母,孩子學習做個好孩子。

現在各種親子輔導班,心理輔導課堂遍地開花,孩子要學會放下,放過別人,成長自己。父母不會智能手機、不懂王者榮耀、好多事情父母都沒有聽到過,這些不是他們的錯,是時代造成的。有的孩子自認為長大了,不需要父母指點了,對父母詢問的問題懶得理,覺得是浪費時間、精力。“長個腦袋就會的事,你就不會,笨死你”,瞧不起父母,覺得沒有共同語言,沒有耐心。造成雙方關係緊張,孩子,你好好想想吧,你也會為人父母,你也會有自己孩子,你就是他們的榜樣啊!

話說回來,第一代獨生子女都已經結婚生子。作為成年子女應該學會理解父母,接納他們曾經帶來的傷害。畢竟在他們那個年代沒有條件學習如何愛、如何培養孩子,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但他們的岀發點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妥當。我們要學會原諒,他們畢竟是生你養你最愛你的父母親啊。要想改變現狀,父母和孩子都要放低心態,心平氣和的溝通,達到共識,血濃於水,沒有什麼比親情更重要的。父母要與時俱進,學習新的知識;孩子要尊重父母,大家互相體諒,互相適應。構建和諧幸福家庭,靠大家共同努力,這是家庭每個成員的責任。

祝福每個家庭都和諧幸福!

作者:尹洪(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婚姻家庭與女性心理系主任)

李瑞鳳(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學員)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其實這個問題很常見,父母為孩子奉獻一切,而子女大後,尤其是子女較多的家庭,在子女成家之後,更是會因為一些瑣事而怨恨自己的父母。比如前幾年,重慶萬州一個村裡面的四個兒子沒人願意贍養自己的母親,85歲老母親在新年的第一天夜裡悽慘凍死自家兒子的家門口,四個兒子真的是禽獸不如,這裡多說兩句,試想即使平常路人在冬天的寒夜敲門,但凡正常的人也會幫忙接濟,可是四個兒子啊,竟然在新年之夜將自己的母親拒之門外,以致於活活凍死,真想不到合適的詞語來形容這四個禽獸。

言歸正傳,將這個問題一分為二來看待,這個問題中談到了兩個主題:一個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這裡簡稱為父母之愛,一個是子女對父母的的愛,這裡簡稱為子女之愛,我們的問題是父母之愛≠子女之愛。

父母之愛

父母之愛是無私奉獻的給予之愛,從生命的一開始,就在給予,父精母血,母親的懷胎十月,父親給的第一輛玩具,母親給添置的第一件漂亮的衣服,一直到父母的的離去,父母對子女的這種無私奉獻給予的愛都不會終止,小學擔心我們學校裡是不是調皮,有沒有好好學習,中學擔心我們是否壓力太大,吃穿用度夠不夠好,大學又擔心我們畢業後是否能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工作後又擔心我們的終身大事……父母這種給予的愛是貫穿一生的。我的父母都是農民,為了供我們姐弟三個上學讀書,印象中,父母都沒怎麼添置過衣服,家裡每年的糧食收成也全部用來貼補家庭的吃穿用度,以及我們三個學費,幾乎每年過完年,父親就早早出去務工了,聽母親講,為了多掙點錢補貼我們三個用,父親在外邊特別的節省,生病了也捨不得去看;後來我記得我二姐大學那會兒想報一個北大青鳥8000元的培訓班,家裡那會兒也沒有錢,父親毫不猶豫的把家裡那一大囤麥子給賣了。父母都是寧願委屈了自己,也不願意委屈自己的孩子。

子女之愛

子女之愛是“自私自利”的索取之愛,從生命的一開始,就在索取,從母親的第一口母乳開始,年少時想要更好的玩具、更漂亮的衣服,長大後想要父母給提供更好的環境和人脈,有孩子後想要父母免費來做保姆……

一邊是無私奉獻的的給予,一邊是“自私自利”的索取,其實本就是一對矛盾體,有那麼一天當索取方的要求,給予方不能滿足時,肯定就會產生矛盾。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教育以及引導,子女可能就會怨恨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可能從來就不知道怎麼去體諒和愛自己的父母。我記得前幾年發生在我老家的一件事,這個家庭有四個孩子,三個女兒,一個兒子。算是老來得子,對小兒子特別的溺愛,後來孩子十七八歲的時候沉迷於遊戲,甚至偷家裡的錢去上網,後來有一次偷了1000元,被父母發現後說了幾句就負氣離家出走,父母把他追回來之後,他惡狠狠的對父母說:我記著你們這次。不久自己喝了農藥,喝過之後當天也不跟父母講,直到後來疼的受不了了,在父母的追問下,才得知實情,就醫已晚,到最後白髮人送黑髮人,何等的悲涼。

其實我們常說的三句話,剛好可以代表從子女到父母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子女者只知道索取而不懂感恩: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第二個階段,為子女者成為父母后發現: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第三個階段,明白之後想為父母做些什麼的時候: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子女成長的過程,父母要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子女遇見事情的時候,要多多體諒自己的父母,為父母做些實事,別到明白後,一切已成憾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