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福建土樓,與北京的四合院,陝北的窟洞,廣西的杆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並稱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建築,堪稱世界建築一絕。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要深入瞭解客家,就從圍龍屋開始。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民系的形成

公元三、四世紀,西晉時期的中原,發生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百姓民不聊生。為逃避戰亂,佔當時人口六分之一近百萬的中原漢人,被迫踏上南遷之路,顛沛流離,來到兵革不侵的世外桃園——江西寧化的石壁盆地,再由石壁沿著汀江流域向南遷徙去了福建、江西、廣東等地,最後來到了梅州。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圍龍屋的誕生

面對險惡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客家人為了生存和發展,聚族而居。他們釆用中原漢族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在丘陵地帶或斜坡地為自己建造家園。於是,一棟棟具有獨特文化符號的神秘建築在粵東的大山成燎原之勢分佈開來,這種典型的建築叫“圍龍屋”。其外觀是橢圓形與方形結合,層層疊疊,宛如一條盤纏的巨龍。遠望其形式又酷似一張“龍椅”,威嚴、穩固,更有步步高昇,長幼有序之意。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從圍龍屋的基本構圖開態可以發現,它是以中心為主導的模式中,中心是個集中點,最重要的使用空間放在這個位置。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圍龍屋的建築細節構造及功能分析

圍龍屋大多坐北朝南,由池塘、堂屋、圍屋、橫屋、化胎五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蘊含著獨特的宗族文化。這些建築集防衛、居住、倉儲、祭祀、加工、教育、娛樂等功能於一身,可以防盜、防火、防水、防震和控溫。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人建造圍龍屋,有著這樣一個規律,它們大多選擇在邊遠的山區,屹立在青山綠水之間,陽光充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幅生動、和諧的美麗畫面。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池塘

在每一座圍龍屋的前面,必定會有一口半圓形的池塘,被稱為風水塘”。因為圍龍屋的建造是前低後高,使得各家各戶的生活用水由暗道流向池塘。為了不使池塘變臭,聰明的客家人就在池塘裡種植蓮藕,夏天的時候,風從池塘水上面一吹,徐徐的涼風就灌到了各個房間。

池塘還有灌溉、養魚和消防的功能,如果房子一旦起火,這個池塘又是很方便的取水池。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平面示意圖

池塘和後面半圓形圍屋一陰一陽,合攏起來,構成陰陽太極圖。它和中間堂屋方形結構相呼應,正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哲學思想的體現,象徵著陰陽平衡,也象徵家與自然合一。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先民建造圍龍屋時是按照古漢語“富”字的筆劃結構進行設置的:圍屋門前一口塘,池塘外面是一望無際田野,象徵著客家人對富裕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圍龍屋始見於唐宋,興盛於明清。主要分佈在深圳、河源、惠州、以及梅州市梅縣區、興寧、大埔、蕉嶺、豐順、福建龍巖等地。其中最為集中的是興寧,佔梅州圍龍屋的60%——70%左右,是梅州的圍龍王國。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2012年興寧被評為“中國圍龍屋之鄉”。興寧圍龍屋無論在數量、建築規模或類型上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集中展現了客家圍龍屋的建築文化內涵。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禾坪(曬穀場)

禾坪主要用來曬穀或宗族舉行盛典時作活動場所用。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堂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堂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門當戶對

“門當”指大宅門前的一對石鼓,又叫抱鼓石。因其鼓聲宏闊威嚴,厲如雷霆,老百姓認為能避邪,所以民間廣泛用石鼓代“門當”。“門當”,形狀有圓形與方形之分,圓形為武官,象徵戰鼓;方形為文官,形為硯臺。

“戶對”是置於門楣上方或門楣雙側的磚雕,木雕。比較典型的為園柱形,柱長一尺左右。與地面平行,與門楣垂直。“戶對”用短園柱形,是代表了古人重男丁的觀念,意在祈求人丁興旺。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水井

幾十年前,圍龍屋樓內的居民飲用水主要靠水井,那時的水井清澈見底,水質甘甜、冬暖夏涼。

在客家先民的傳統觀念裡,井代表著家鄉、宗族和家。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圍龍屋,有圍龍屋的地方必定有井,“井”成為出外打拼的客家人心底裡始終揮之不散的故鄉情懷。

堂屋(分下堂、中堂、上堂)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在封建社會,一般老百姓只能蓋兩堂屋,七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蓋三堂。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下堂

圍龍屋一進大門是下堂,是室內和戶外的過渡空間,主要放一些公共物品。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中堂

下堂進去是中堂,中堂是議事廳,是討論宗族大事的地方,包括公共性的活動都在這裡舉行。(二堂的圍龍屋則沒有中堂)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上堂

儘管各地圍龍屋的建築樣式不盡相同,面積大小不一,但是,所有圍龍屋的核心位置,必然是供奉祖宗牌位的祠堂,即上堂。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上堂祭祖

在客家人的心目中,那是一個莊嚴而神聖的地方。堂屋是沿著圍龍屋的中軸線而建的,這也是古代中原漢人建中立極思想的體現。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神龕

客家人在上堂供奉著列祖列宗的神龕,神龕後面有一小門正對半圍龍屋中間的“龍廳”,這個小門也叫“龍門”。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有些家族會將“老人間”置於上堂後面,凡是族中的老人到生命彌留之際,其子孫即將其熱屍抬於此地,按照男左女右的規則擺放,希望祖先接引他至極樂世界。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對於客家人來說,圍龍屋不僅僅是家的概念,更是心靈的一個居所。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賞燈

客家人當家族中有男嬰出生時,都會在當年正月期間在堂屋的大廳掛上大花燈和小花燈以示慶賀和祝福。小花燈的數量和男嬰出生數量對應,客家人稱之為“賞燈”。此燈會放置一年,待第二年被新燈替換下來,然後往往會被拆分給同族各家。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當年喜添“新丁”的族人,統一把紙燈籠串在一起,在全村巡遊一週後回到祖堂拜祭。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圍屋盛宴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出嫁和迎親

客家男兒娶親,須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賓客。閨女出嫁,也要向列祖辭行後,方可罩上蓋頭,踏著象徵團圓的大圓匾出閣。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天井

堂屋與堂屋之間被天井分隔,天井具有釆光、集雨、排水之功能。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橫屋與橫屋之間的天井和過道。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在重大活動時,用厚實木板將天井鋪平,將其變為平地,方便通行。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因為它是屋內採光的主要來源,所以,屋內窗戶都會盡量開向天井。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橫屋

客家圍龍屋最奇妙的地方就在於圍屋和橫屋。客家人在堂屋的左右兩邊建房,叫橫屋,生了孩子不夠住了,又在邊上建第二橫,依此類推,只要它的旁邊有空地,它的建築就會不斷的擴大,按照輩份,越往外輩份就越小,按照“宗族團中央,子孫分周圍”原則進行分配。不過,它們的每間房間大小卻是一致的,開門方向均對著正堂。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議事廳

隨著圍龍屋人口的增多,難免會產生糾紛矛盾,作為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典範的客家圍龍屋,在圍龍屋的上堂、中堂與下堂之間左右兩邊,設“議事廳”。平時,不論你有什麼大事、小事、不平事,都可以在這兒說理,因為他們堅信有祖先的靈魂在天上看著,護佑著家族的子孫平安相處。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神位

一座圍龍屋,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縮影,按照“金、木、水、火、土”排列,榮辱興衰,總有一房會虧欠,為了平衡這種矛盾,族人還會請法師在外圍牆上立神位,把不吉利的方位擋回去,使得族群人口得於平衡,處於和諧狀態。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化胎

在圍龍屋堂屋的後面有一個半園形空地,空地上鋪滿光滑的鵝卵石,這是客家圍龍屋最神奇的地方,被稱作“化胎”。因為它的形狀微微鼓起來,好象一個懷孕婦女的肚子,而上面的鵝卵石,象徵著客家人的子孫後代。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化胎作為客家建築最為神秘的文化符號,在客家人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小孩不能在上面隨意拉尿,或用鐮刀鋤頭在上面亂動,否則就會傷了胎氣。一個宗族的子孫延綿,一個家庭的興旺人丁,都與化胎的育化息息相關。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龍穴

在宗法社會里,大家都希望自己子孫萬代,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子孫後代來得多一些呢?那就要求神靈來幫忙了,在象徵為小腹之下的“產門”(即陰戶處,又叫“龍穴”)前,求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方龍神”讓女人早日懷孕。“五方龍神”與上堂祭拜祖宗的“龍神之位”剛好相對應(所以祖堂後門一般是不關的),以便象徵產門的“龍穴”完成由龍脈到人脈的連續。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龍廳

半圓形圍屋正中一間為“龍廳”,龍廳後不能開門,否則會洩氣,同時又必須是空的,不能堆放任何東西,為的是避免壓住龍脈。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化胎後面是矮矮的圍牆,圍住裡邊的“五方龍神”,讓“龍脈”在化胎中孕育。等宗族發展後,就在圍牆的後面按照祖房的格局在外圍繼續建半園形的房間。人口繼續增多,繼續圍,和建橫屋規則一樣,興建一圍、二圍、三圍等半園形的房間。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兩排半圓形圍屋之間的露天通道,又叫"天街"。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靠山

客家圍龍屋後面,一般是“靠山”,按老一輩的說法是裔孫的“後靠”,而且,這裡一定有百年大樹。“靠山”上蓊蓊鬱鬱的大樹,叫“屋衣樹”,客家先民認為,人沒衣服不行;屋,沒有樹林同樣不行!有了綠色的大樹,我們的祖祖輩輩才能光光鮮鮮,世世代代才能生機勃勃。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位於梅縣丙村的“仁厚溫公祠

(共390間房,佔地一萬多平方米),是典型的客家圍龍屋,其規模在梅州地區曲指可數,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是“四進三堂八橫三圍龍”的結構。 (三堂指的是上、中、下堂,三圍指的是三排半圓形的圍屋,八橫指的是堂屋左右兩邊各四排房屋)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人聚族而居,沒有特殊原因是不會分開的,這是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為了對抗未知風險而形成的習慣。但隨著子孫越來越多。房子如果不能繼續擴建,客家人就會另外選址修建新的圍龍屋。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土地伯公

在傳統社會的每一個村口,必有一個“神靈”(土地伯公),人們進村都要拜一下它,土地伯公肩負著保佑這個村子安全的職責。而這個神位和墳墓結構極其相似,又和整座圍龍屋結構形式同形同構。人們希望在活著的時候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裡面,在來生神靈住的地方也象活著的時候一模一樣。

客家人崇文重教在圍龍屋的具體體現: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楣杆石(旗杆石)

客家地區人傑地靈,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很多圍龍屋沿中軸線的禾坪一側,豎有一座座形似“筆桿”的楣杆石。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人光宗耀祖靠的既不是做生意,也不是發展農莊,而是選擇讀書、做官。做官在當時社會地位是最高的,要做官就必須讓當朝的皇帝認識你,怎麼做到呢?客家人通過參加科舉考試,並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在過去漫長的科舉制社會里,凡是經過科舉考中舉人、進士、點翰林者,都可以在宗祠或祖屋門前豎楣杆石(又名石筆,通常高約10餘米),它是舊時客家人的功名象徵。一個宗族、家族考取功名的人越多,門口豎立的楣杆也就越多。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在客家地區,人們在圍龍屋裡建造了大量的祠堂學校,可以這麼說,有多少圍屋,就有多少學堂,其密度之大,令人難於想象。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人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為了激勵子孫後代讀書,他們在宗族田產中往往置有相當數量的學田,而這些田產的收入,則作為獎勵學習優秀的宗族子弟讀書的費用。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大埔縣茶陽鎮“父子進士牌坊”,建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是為紀念饒相與饒與齡父子同中進士所建,這是古時為讀書人獲取功名而樹立的另一種形式。

建築特色(局部)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圍龍屋上的門、窗、柱、梁、簷、欄等浮雕和圖案栩栩如生,做工精細,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大門兩邊連接橫屋的小門(橫屋數量越多,小門越多,家族就越大)。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石制花窗。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圍龍屋蓋的都是專門用粘土燒製成灰青色的瓦,俗稱“百子瓦”(取意百子千孫)。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從這些精緻傳神的雕樑畫棟中,我們都能看到中原地區建築風格的影子。

祠堂文化: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人的建築裡少不了楹聯、堂聯和牌匾,隨處可見的詩文,就象是客家人的家庭教師,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客家學子要勤學上進,追求品學兼優,胸懷古今。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敦厚崇禮”浮雕壁畫,教導宗族後代為人要敦厚、真誠而崇尚禮。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侯姓 上谷堂

客家圍龍屋的大門上均顯示有堂號,所謂堂號,即“祠堂名號”,是整個家族的標誌,代表著族源、血統歷史和榮譽。堂號來源一般有兩種:一是取自先祖發祥地;二是紀念祖先功勳、德望或事蹟。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除了堂號,還有“堂聯”。堂聯不僅記錄了客家歷史的光榮與過去,記錄了客家後裔對故土的留戀與懷念,同時也寄託了客家人對美好家園的憧憬與渴望,更重要的是它證明以河洛為中心的廣大中原地區是大多數客家人真正的“家”。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人向來具有追宗思源,不忘根本的精神,因此,包含祖宗功績榮耀、品德成就的姓氏對聯在客家群體裡倍受歡迎。發揚光大,幾乎所有客家居住的地方,都有濃厚的姓氏對聯文化。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族譜。客家人遺傳和承繼的上古遺風,集中表現在修族譜傳統上,由周朝至今,源遠流傳。

梅州富有代表性的圍龍屋簡介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蔡蒙吉故居

梅縣松源鎮金星村蔡蒙吉故居,建於南宋1185年前後,是梅州地區迄今發現建築年代最早的圍龍屋。蔡蒙吉,抗元英雄,其祖父、父親和蔡蒙吉本人皆為進士,被譽為“一門三進士”。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相傳蔡蒙吉十二歲就考中了進士,宋理宗趙昀知道後不太相信,便下令召見他,不料小小年紀的蔡蒙吉竟對答如流,皇帝非常高興,便允許蔡家可以將兩尊門神畫在大門上,這在當時是莫大榮耀,因為一般的老百姓家裡是不允許在門上畫這麼大門神的。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璼公祠

五華壩美村的璼公祠,據中國客家博物館有關專家考證,它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梅州市最大的圍龍屋,建築佔地面積達3.5萬平方米,氣勢恢宏,有“十橫四圍”,建於明朝初年,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文明毓秀

大埔百侯鎮“文明毓秀”宗祠。建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是具有客家特色的九廳十八井“睡獅形”圍龍屋,大門門樓為獨特的牌坊式古建築。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梅江區“聯芳樓”

據統計,梅州目前現存的圍龍屋約有二萬餘座,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曆史。這些圍屋中,相當一部分是移居海外的客家人發跡之後回國建造的,儘管或多或少開始有了西式建築的元素和痕跡,然而,其中關乎客家人信仰的內在特質卻絲毫不曾改變。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萬秋樓

梅縣區中西合壁風格的圍龍屋“萬秋樓”,由旅居馬來西亞華僑夏萬秋於1920年花費四十八萬大洋在程江鄉所建,為三堂、二橫、一圍龍建築。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南華又廬

我們所見的客家圍龍屋大多是橢圓形的,但有些圍龍屋卻被建成了方形。梅縣南口鎮僑鄉村風格迵異的圍龍屋南華又廬,創建人為清代的潘祥初,他十七歲的時候就漂洋過海到東南亞謀生,賺錢後打算在家鄉建一座圍龍屋,卻發現僑鄉村已沒有適合建圍龍屋的地方了,只剩下地勢平緩的田地,無奈之下,潘祥初只好在平坦的田地上建起與環境相融合的方形圍龍屋,這個圍龍屋共有九廳十個天井,佔地一萬多平方米,花了近二十年才建成。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牛角屋

梅江區西陽鎮新聯村圍龍屋“丘氏大夫第”。由丘開麟、丘湘麟兄弟興建,光緒元年開始建築,前後經過10年(1884年)時間才建成此屋。為三進六橫半圍龍式的結構,與常見的圍龍屋不同的有三點:一是門前沒有半圓形池塘,二是在堂橫屋和花頭之間鑿有兩口井,喻為“牛眼”。三是屋後半圓圍龍部分的建築只建半邊,形似牛角,又稱為“牛角屋”,此種建築形式是出於風水原因。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承德樓

位於梅縣鬆口鎮的“承德樓”,是梅州市境內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圍龍屋,由泰國僑領梁烔昌於1885年曆時十年建成,為“三堂二橫一圍龍”式結構。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進士第

興寧坭陂進士第,由王氏“三槐堂”十八世祖萍宇公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歷經50載建成,距今240多年。坐西向東,為三堂八橫二圍的棋盤形圍龍屋。建築佔地面積22000平方米,有2個大禾坪,池塘較寬闊。屋內有28個天井,3廳6巷,300個房間。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走進客家圍龍屋建築群,就好像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易經》和《論語》的文化氛圍之中。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然而,由於地少人多,為了生計,許多客家人已走出了故鄉的圍龍屋,走出了山門,走向了世界,分散在世界的各個角落為夢想打拼。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圍龍屋成為了一種歷史的遺蹟,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圍龍屋,讓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無論腳步邁得有多遠,對它的思念依舊是那麼的綿長……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在嶺南粵東這塊土地上,曾經惡劣的自然條件如今已是難得的天然氧吧,正日益煥發出絢麗奪目的光彩。

從客家圍龍屋走出來的歷史名人(代表人物):

丘逢甲、林風眠、黃遵憲、張弼士……圍龍屋這片熱土上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歷史名人,他們把客家精神帶到了世界各地,也為客家崇文重教的傳統寫下了最佳註釋。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黃遵憲,廣東梅縣人,清代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葉劍英,梅縣雁洋人,近代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林風眠,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白宮鎮閣公嶺村,國立藝術學院(現更名為 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現代藝術大師。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圍龍屋是梅州向世界展示客家文化的一張最好名片。2016年2月,梅州市政府發文並明確了時間表,力爭在2019年將“客家圍龍屋”提名推薦給世界遺產委員會,把圍龍屋打造成世界級的文化旅遊產品。

圍龍屋的故事,正在全球視野中續寫嶄新篇章……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客家人稱自己為“涯”。

圍龍屋成為客家文人墨客藝術創作永恆的主題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劉濟榮國畫作品《磐安古風》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曹知博圍龍系列作品之一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劉沅聲泥塑作品《老屋情懷·聽阿公講古》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曾寧國畫作品《家在雲山美景中》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謝秀珠剪紙作品《豐收》

客家圍龍屋,讓我魂牽夢繞的家園

羅利光,網名阿山,畢業於汕頭大學美術系,廣東梅州市豐順縣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大眾攝影》2007年度十佳攝影師,《車壇影協》攝影網管理員,梅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梅縣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學美術高級教師,長期致力於民俗、客家題材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