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陝北、關中和陝南各地的飲食習慣有何差別?

商洛有什麼


我的朋友住在陝南的漢中,我對他們的飲食習慣有一些瞭解,他們喜歡吃臘肉、湯菜。

我去過他們住的地方,菜都長在地裡,吃什麼就去地裡取,如:油菜、小白菜。

他們有個絕活,在家裡把豆子泡好了,打成豆漿,用家裡做漿水菜酸酸的湯就可以做出來豆腐,雖然粗糙,豆子味很濃。

他們做的泡菜又脆又酸,還有用漿水菜做的漿水面,開始的時候我不太喜歡,後來也喜歡吃了。

他們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回陝西過年,回來會帶來家裡的特產,他們煮的臘肉我也愛吃。

他們從家裡帶來的鹽菜、豆豆,跟煮好的臘肉一起炒,是極好的下飯菜。

他們經常把雞、五花肉、海帶、芋頭、藕、大蘿蔔、胡蘿蔔、土豆一起煮,吃菜喝湯,雖然很清淡,卻很好吃。

我還見過他們用豬手煮湯,我沒吃過,想想一定好吃。

他們用臘肉炒菜,經常炒的是蒜薹、香菇、土豆片。

他們喜歡吃從家裡帶來的辣子,辣子炸的油很香,用來拌涼菜、小鹹菜很好吃。

他們喜歡吃麵條、米飯、涼皮,跟我們吃的大致差不多。


玉泉溪


  由於各地的自然環境及糧食的生產情況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飲食習俗大體上說,陝北和關中的飲食風俗是屬於北方類型的;陝南的飲食風俗則與四川、湖北相似。在口味上喜食酸辣,味道偏鹹,則是陝西各地群眾在飲食習慣上的共同特點。下面具體說三地各自特點。

陝北


洋芋擦擦

陝北屬於塞外文化區北,其農作物主要有:苦菜、白菜、穀子、糜子和玉米等;傳統的陝北飲食,在用料上及其將就,將就葷素搭配,粗糧細作;在烹製技術上,燒、烤、炸、炒、蒸、煮、熬、燉、涮、燴等工藝交替使用,製作過程精到細緻,以求達到色、香、味俱全的境界,其中以熬、燉、燴為主要的烹飪方法。陝北民間的各種飯菜,大致上可以劃分為三類:即家常便飯、節日飲食和各種風味小吃。家常便飯,即百姓平時所吃的食物,這種飲食製作簡單、實惠方便,通常吃的蒸饃饃、熬稀飯、揪面片等就屬於這一類。節日飲食,就是陝北民間飲食中的一些上品美味,它製作精良,而又獨具風味,一般在過節時會享用,但除在特定的節日外,還可以用來款待親朋好友,比如油糕、燴菜、八碗、餃子、豬肉和羊肉。除了以上兩種凡是外,在陝北飲食文化中,還包括一些風味小吃,這些小吃常常代表著陝北各地不同的地域特色。如榆林羊雜碎、清澗韭盒、綏德油旋、米脂驢板腸、子洲果餡等。這些不同特色的風味小吃,更是陝北飲食文化中的難得的精華之作。 陝北大燴菜包羅萬象,營養豐富,葷素皆備,是陝北傳統的大眾文化食品。常見的陝北大燴菜有白菜燴菜、土豆燴菜、蘿蔔燴菜、大豆燴菜等。

關中


油潑面

關中地區屬麥粟文化地帶,人民喜好麥面,麵食的種類很多,主要分麵條,鍋餅和蒸饃三大類。僅麵條就種類繁多,如臊子面、旗花面、麻食麵、炸醬麵、油潑面等。而麵條又有西府面和東府面之分。西府麵條特點在於細,最細的像頭髮絲;東府的麵條在於寬,最寬的像寬皮腰帶。此外,關中地區還有很多特色小吃。羊肉泡饃、岐山臊子面、西安肉夾饃、岐山擀麵皮、鍋盔等。

陝南


漢中熱麵皮

陝南魚稻飲食文化與麥粟飲食文化在間重並華,有三個偏好。一是愛吃酸。這種酸不是指醋酸,而是漿水菜的酸、泡菜的酸和醃菜的酸二是愛吃肉,尤以豬肉為嗜好。山區還有許多野味,如野豬、野兔、野雞等。三是愛喝酒。所謂“無酒不成宴席”、“無酒不成禮儀”。陝南也有很多特色小吃,比如麵皮、菜豆腐、甜酒、窩窩面、餈粑等


白衣墨非


陝西的關中、陝南、陝北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飲食生活習慣。

陝南的漢中更接近於四川,回鍋肉、火鍋,臘肉,安康接近重慶湖北的習慣,這兩地方和關中並不相似。

關中地區的生活習慣東、西也不相同。西邊是早期的周、秦,西府的麵條很厲害,比如岐山面;

東邊的渭南幾個縣早期屬於晉國河西地區,後來屬於魏國,渭南一帶的饃、水盆、很好吃。特別是早餐吃一大碗熱乎的水盆羊肉,再喝一碗湯,就感覺雙腿有勁一天能跑一百五十公里……

西安現在的飲食是一個大雜燴,而真正關中特色老店至少有幾十家,一兩天根本吃不完。

陝北的飲食又和關中陝南完全不是一個世界。陝北以前很多世紀都和匈奴等北方民族混合在一起,一會歸咱,一會又歸少數民族,放羊放牛的多,種植業也和關中不一樣,所以飲食文化更是差異比較大,比如陝北的小米粥、羊肉面、洋芋叉叉等就很好吃。

特別是到了榆林北,基本一直就是匈奴、夏之類的民族在管理,冬天來一大碗榆林大燴菜,能吃的你熱血沸騰、眼冒金星、肚子撐到站都站不起來!

一個陝西省,實際上是五種地域特色,現在的西安逐漸招商引進這些餐飲,綜合了所有特色。所以這些不同的美食在西安幾乎都能吃到。


終南高揚


一般說起陝西的飲食文化, 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羊肉泡饃、哨子面、鍋盔等等。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這些都是陝北以及關中一帶的飲食特色。巍巍秦嶺,將關中和陝南分開,山那邊,是黃泥巴土地麥浪翻過青紗帳;山這邊,是漠漠水田菜花稻花香中話豐年。地長物產之不同,必然分野不同宗、不同味的飲食習俗。

陝南山清水秀,氣候類似南方,包括漢中、商洛、安康在內的菜餚,是陝西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各縣市又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山不同景,水不同源,山水不同,則風情大異。一方水土,自有一方風情、風味所屬。陝南是中化民族的文化搖籃之一,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民以食為天”,“衣食足而思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陝南飲食文化,也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載入史冊。我國最早的地方誌《華陽國志》載:陝南人“尚滋味”、“好辛香”。

陝南有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我國南北方動植資源在此交匯生長。陝南有眾多的地方風味小吃和名菜佳餚,既有北方風味,也帶南方特點,經數千年民俗風情的演變,而更具陝南地方特色。陝南的飲食飯菜雖未形成獨立的體系,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風味小吃、名餚佳饌琳琅滿目。如陝南漿水面,就是楚漢相爭時,由漢王劉邦和謀臣蕭何共同品嚐後命名的;漢水蒸盆子、皮豇皮等,源自漢劉邦時期,可見歷史的悠久;漢陰炕炕饃民間傳說為牛郎追趕織女所帶的乾糧,頗具文化韻味。漢代陝南城固人張騫開通了絲綢之路後,飲食文化在東西方之間和各兄弟民族之間,時時不斷地交流著,促進了陝南飲食文化的發展。東漢佛教傳入陝南,齋席、齋飯和吃素習俗開始興起;元末明初伊斯蘭教在陝南傳播,伴隨著大批迴民遷入陝南,清真食品傳入陝南各地,古“廟”會漸漸興起,為民間風味小吃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機遇。近代,“七七事變”以後,華北、東北、華東和中原相繼淪陷,陝南成了抗戰的大後方,東北和北京的許多高校、中學和淪陷區難民相繼遷入陝南,京、魯、豫、湘等菜也陸續在陝南登場。在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陝南飲食文化的內容和促進了陝南飲食文化的發展。

陝南毗鄰川、鄂、甘諸省,飲食風俗與川東鄂西北相似,喜食大米和豬肉,在口味上酸辣麻鹹俱全。正如俗語云:“秦嶺一條線,南吃大米北吃麵”。陝南的主食以大米制品為多,除了大米稀飯大米蒸飯,還有米麵涼皮、米涼粉、米糕饃、餈粑、粽子、湯圓等;麵食的花樣也很多,如炸醬麵、漿水面、梆梆面、抄手(餛飩)油炸饊子核桃饃、芝麻餅等,都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

吃大肉是陝南漢族人民的偏愛,農村家家養有大肥豬,一般人家每年都要宰殺―兩頭,趁肉皮未乾,抹上鹽,懸掛在灶頭或火塘上空,利用柴草煙火燻烤。燻幹後,其色殷紅晶亮,其味芬芳醇香,當地稱之為臘肉。

陝南臘肉,精選農家生態土豬為原料,傳統工藝製作,香味濃郁,肥而不膩!¥50購買

這裡的人吃肉,無論燒、蒸、燜、燉,都切得又厚又大,肉片直徑超過碗口,兩頭搭在碗沿外,稱為蓋碗肉。招待客人常把巴掌大的肉片埋在碗內米飯的下面,誠心誠意要讓客人吃下去,如果把肉切得小了,就會認為主人不大方。不僅富裕人家離不開肉,貧窮人家每隔十天半月也要飽餐一頓大塊肥肉,叫做“打牙祭”,當地有“三天不喝油湯, 心裡躁得發慌”的俚語。舊志載:“山區擔柴賣草者,自城歸,只見扁擔頭懸有肉串。”其嗜肉之風可見一斑。

陝南人注重副食,對佐餐的菜餚毫不馬虎,每餐都要擺上幾碟幾碗,早餐和晚餐一般是醃菜、泡菜、豆豉、豆腐乳、豆瓣醬、漿水菜等。午餐或燜或炒,一般都有三五個菜,無論是漿水燒豆腐或醃菜蒸臘肉,都喜歡油大味重。《隋書·地理志》中即有記載:“漢中之人,質樸無文,不甚趨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漁,雖蓬室柴門,食必兼肉。”“食必兼肉”就是陝南飲食文化中的一個特點。

陝南紅豆腐(豆腐乳),美味下飯菜,傳統工藝,無添加,地道家鄉味!¥15購買

關中、陝南在菜餚的製作技藝上大同小異,但在口味上區別上比較明顯。先說菜餚,不同之處在於食材。關中與陝南兩地的食材區別很明顯。陝南以燻、臘為主,以山貨為主。關中以鮮肉為主,以時令蔬菜為主。在烹調技藝上,關中更為發達,門類更齊全,花樣更多。這是一個差別。但在小吃上卻是相互融合,但也有不同。比如餅子,關中多為粗加工的麵餅,多用作夾饃和泡饃,當然還有一些工藝複雜的麵食,如泡泡油糕、黃桂柿子餅等。而陝南人會進一步加工,如漢陰的炕炕饃、漿粑餅等。

再如涼皮,關中有秦鎮米皮、岐山麵皮和回坊麻醬涼皮。而“漢中涼皮”,吃的卻是“熱皮”,熱米皮白淨軟綿,口感爽滑。同樣是熱米皮,安康人卻叫蒸麵。熱麵皮是泡米磨漿籠蒸而成,出鍋熱麵皮鍘刀橫切,黃豆芽墊碗,再調入辣子蒜水薑汁五香湯即成。漢中麵皮提味的關鍵是“耍個辣子”,這油潑辣椒一般都是攤主自己炮製,家家有秘方,誰家辣子香,吃的人就多。 涼皮的吃法,關中和陝南也不相同。關中人一般是要一碗涼皮,再配個肉夾饃,喝的有講究,冬天會是一碗紅豆稀飯,夏天就是一瓶冰峰汽水。而漢中米皮一般都要“套餐”:除一碗熱米皮外,必須有一碗菜豆腐稀飯,配上小菜(鹹菜,各家不一樣。)

南船北馬,南米北面,分別代表了陝南和關中的飲食大方向,同時,也塑造了兩地人迥然不同的性格特質和生活價值取向,在這一點上,充分說明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話總結的多麼到位。飲食是可以影響人的性格的,陝南人就體現出靈活、雅緻,充滿情趣的生活天性,而關中人則呈現出純樸、粗獷、真爽的性格。


看見什麼吃什麼


我當兵在陝南安康,老家靠近關中西安,上班在陝北幹了四十多年,三地生活習慣就是有很大差別,陝北靠近內蒙,和蒙人生活有點接近,羊肉炒米磚茶,小米大米土豆為主食,關中人是饃饃麵條油潑辣椒,陝南生活靠近四川,


用戶善良馬


美麗的陝西由於魏魏的大秦嶺南北穿過,形成南北氣候分界線\\,飲食也大有差己\\關中麵條,胃南扯麵,寶雞人愛吃哨子面,秦嶺南的安康江中喜歡吃魚\\陝北人喜吃羊肉饃了。走到西安\\羊肉泡饃撲面而來,吃上一口,真嘹咋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