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女性入內重兵把守30萬卷善本 居然還有連故宮都沒有的寶貝!


談到天一閣,當然會談及到它的藏書。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藏各類古籍近30萬卷,其中珍槧善本8萬卷,尤以明代地方誌和科舉錄最為珍貴。

天一閣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是當時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所建的私家藏書樓。範欽喜好讀書和藏書,平生所藏各類圖書典籍達7萬餘卷。範欽最早的藏書樓名為“東明草堂”。

辭官歸家之後,隨著藏書的增多,亟需興建新的藏書樓。範欽根據鄭玄所著《易經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語,將新藏書樓命名為“天一閣”,並在建築格局中採納“天一地六”的格局。1585年,範欽去世。範欽去世前,將家產分為藏書和其他家產兩部分。長子範大沖自願放棄其他家產的繼承權,而繼承了父親收藏的7萬餘卷藏書,這也形成了天一閣“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祖訓。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寧波府城陷落。英國佔領軍掠奪《大明一統志》等輿地書數十種,至1847年,天一閣中僅存書籍2223部。1861年,太平軍攻陷寧波,盜賊乘亂盜取天一閣藏書出售,後部分書籍被範欽十世孫範邦綏盡力購回。據薛福成命人所編《天一閣見存書目》,至1884年,天一閣存有原藏書2152部,共17382卷,《古今圖書集成》8462卷。

中華民國成立後的1914年,大盜薛繼渭潛入天一閣,與樓外盜賊裡應外合,將盜走的天一閣書籍運往上海,這一事件使得天一閣藏書損失千部。新中國解放寧波後,周總理派軍隊保護天一閣,後經眾多文人墨客、私人藏家捐贈,天一閣藏書恢復到30萬卷。1949年6月9日,寧波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天一閣,並使之成為事業單位,範氏後人範盈泩、範鹿其成為公職人員。

天一閣內除了眾多的古籍善本外,還有不少值得稱讚的國寶級物品,萬工轎、大戲臺、蘭亭序神龍碑刻等等數不勝數。藏於天一閣中的“萬工轎”是《國家寶藏》中最年輕的國寶,建造於70年代,它的製作工藝已經傳承了千年。


在寧波的“十里紅妝”文化中,“萬工轎”的地位極高。而就是這樣一件頗具女性氣質的花轎背後,卻有著一段陽剛氣十足的愛國故事。在演繹寧波“萬工轎”的前世傳奇時,任重化身愛國商人朱全來,為了將花轎完美地打造出來,不僅不計盈虧,更是在上海大佬的威脅下“捨命”護國貨,因此“萬工轎”才得以保全。

《蘭亭序》或稱《蘭亭集序》,又稱《禊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後世尊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用筆提按分明,既有藏鋒,又有露鋒,流美而不輕浮,中鋒運筆,點畫有粗有細,粗的健壯而不臃腫,細有清秀而不纖弱。

字的結體變化多姿,重複的字卻各有姿態,其中“之”字就有20多個,但有的平穩,有的險峻,有的舒展,有的收斂,有的工整,有的流利。據說這幅蘭亭序的神龍本真品在故宮保藏,這裡的蘭亭序神龍碑是獨一無二的真品。

天一閣建築群主要是由“二閣三祠”組成,即天一閣、尊經閣、秦氏支祠、聞氏支祠、陳氏宗祠。秦氏支祠建於1925年,是經商於滬上的寧波商人秦際翰兄弟為祭祀他們的父親秦君安一支的秦氏祖先而建。

建築群的核心是秦氏支祠一個美輪美奐的戲臺,建於1923年至1925年,系秦氏族人為祭祀祖先而建,時耗20餘萬銀元。其藻井的設計最為巧妙,由十六條如意斗拱組成幾何曲線盤旋上升,直至穹窿頂會集,中間覆以銅鏡,渾然一體而不用一枚鐵釘。

藻井不僅為戲臺增添了華麗的色彩,而且還有擴大音效的功能,歌聲婉轉,絃樂飄飄,餘音繞樑,嫋嫋不絕。秦氏支祠的戲臺匯雕刻、金飾、油漆於一體,流光溢彩,熠熠生輝。它的黃色部分全部都由金箔貼飾而成,耗費大量的黃金,可見其奢華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