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農業發展歷程的介紹

俄羅斯農業發展歷程的介紹

從蘇聯到當今的俄羅斯,農業發展經歷了一個複雜又艱辛的歷程。

蘇聯時期的農業

不論在蘇聯時期還是在其繼承國俄羅斯時期,農業一直是其重要的經濟部門,同時又是薄弱部門,往往還會成為一個尖銳的社會經濟問題。從歷史上看,斯大林逝世後,各個不同時期的領導人都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抓農業問題。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雖然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並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但仍然是一個小農經濟佔優勢並且農業水平相當落後的國家。如何把占人口多數的農民與十分落後的農業引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以什麼樣的態度與政策對待農民與農業問題,是十月革命勝利後布爾什維克黨面臨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也成為蘇聯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中的一箇中心問題。十分遺憾的是,在蘇聯時期並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

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牛、馬、綿羊的頭數仍未達到集體化前的水平,糧食產量甚至低於1913年的水平。斯大林執政時期,大規模的饑荒就發生過兩次:一次是上世紀30年代初集體化時期,一次是二戰後。每次饑荒餓死亡人數以數百萬計。

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記述了基輔省委第一書記傑姆欽科在1932年的一次談話:“新近有一列火車開進基輔,上面裝滿了餓死者的屍體。這列火車一直從波爾塔瓦到基輔沿路收集屍體。”(《赫魯曉夫回憶錄》,東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頁)肖洛霍夫在1933年寫信給斯大林:北高加索的農民“在飢餓的死亡線上掙扎:大人和孩子都得了浮腫病,逮著什麼吃什麼,像動物屍體、柞樹皮和沼澤植物的根等人不該吃的東西,他們都拿來吃了”。(《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15卷,第663頁)俄羅斯著名人口學家烏爾拉尼斯認為,蘇聯居民從1932年的16570萬降為1933年4月的15800萬,減少的770萬人,主要是農民。

赫魯曉夫上臺後,面臨著尖銳的農業問題。曾任戈爾巴喬夫時期的宣傳部部長亞·尼·雅科夫列夫在分析赫魯曉夫上臺時前任給他什麼樣的遺產時寫道:“農村過著赤貧生活,戰後完全荒蕪。每天晚上集體農莊的作業隊長總是沿著村裡的街道一戶一戶地給成年人派明天的任務。他這種派工也是吃力不討好,因為那些由於繁忙的家務變得兇狠的婆娘們都給做嘲弄的手勢,而留在農村的男子漢則一邊罵娘一邊詛咒為‘工分’、為工作日去幹活。”“20世紀中葉,俄羅斯的農村成了國家農奴制農村,而且國家從農民那裡奪去了除空氣以外的所有東西。”(《一杯苦酒—俄羅斯的布爾什維主義和改革運動》,[俄羅斯]亞·尼·雅科夫列夫著)

俄羅斯農業發展歷程的介紹

上述農業狀況,迫使赫魯曉夫一上臺就首先抓農業。他通過對農業計劃制度的改革來擴大農場、農莊的經營自主權,這對解決蘇聯當時最為關心的糧食增產問題起了積極作用。這期間,糧食產量除個別年份出現過下降的情況外,總的來說,呈現增長的趨勢。但在赫魯曉夫執政後期,由於政策多變,農業生產出現停滯與倒退。1963年,蘇聯國內甚至連麵包供應都發生了嚴重的困難。為此,赫魯曉夫甚至建議實行糧食憑卡供應制度。後來動用了860噸黃金,從加拿大和美國進口糧食,另外還動用了國家的國防儲備糧,才沒實行這個制度。

勃列日涅夫一上臺,面臨赫魯曉夫執政後期出現的農業嚴峻局面,也不得不首先推行加強農業的政策。一方面繼續進行改革,另一方面大幅度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從1973年到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農業投資在整個國民經濟的基建投資總額中一直佔27%左右;如果把與發展農業直接有關的化肥、農藥、農機、混合飼料、微生物工業部門的投資計算在內,農業投資要佔整個國民經濟投資總額的30%以上。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執政,在他執政的7年期間,農業情況進一步惡化。到解體前的1990年,由於農業嚴重惡化,市場供應矛盾變得十分尖銳,1200多種基本消費品中有95%以上的商品供應經常短缺,211種食品中有188種不能自由買賣。到1991年,國家不得不在所有城市實行嚴格的票證供應。1991年10月—1992年4月,筆者在蘇聯(俄羅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作為訪問學者考察當時正處於準備與起始階段的經濟改革,親眼目睹這個時期蘇聯(俄羅斯)市場商品奇缺的狀況,比人們想像的要嚴重得多,真是“空空如也”。

蘇聯農業問題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已不能從十月革命前的歷史原因中去尋覓了。早在1955年3月18日,赫魯曉夫在薩拉托夫市舉行的東南地區各州農業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就說:“沙皇俄國沒有給我們留下多少東西。但是,同志們,自從蘇維埃政權成立以來,已近三十八年了。時間不算短了。因此,再往尼古拉二世身上推諉,該覺得可恥了,他早已不在人世了。”(《赫魯曉夫言論》第四集)

俄羅斯農業發展歷程的介紹

蘇聯時期一直改變不了農業的落後狀態,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不考慮農業生產力水平,用行政命令乃至暴力手段推行農業全盤集體化政策。從斯大林整個經濟體制形成過程來看,生產關係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體制不符合客觀實際,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但農業集體化顯得最為突出。

第二、長期以來實行剝削農民的政策。由於斯大林推行的工業化與集體化基本上是同時進行的,加上超高速的工業化所需資金相當一部分要從農業中取得,因此,斯大林通過控制農業來解決工業化所需資金。斯大林通過“貢稅”這種強制的辦法,使農民一半的收入交給國家。斯大林之後,蘇聯各屆領導人都力圖通過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來解決剪刀差,問題有所緩解,但沒有根本解決。

第三、對集體農莊像對國有企業一樣實行嚴格的行政指令性計劃管理體制。從1931年起,國家開始對各級地方機關和集體農莊下達擴大播種面積和實現農業技術改造的計劃。隨著集體農莊的發展,對其生產計劃的指標越來越細。播種面積、播種作物的結構、播種時間與收穫時間、總產量與單位面積產量、牲畜種類、頭數與牲畜產品率,以及各種農藝措施,均由國家自上而下地作出規定。這種做法嚴重地束縛了集體農莊的積極性,難以做到應地制宜。後來幾經改革,下達給農莊的指令性指標雖有減少,但並沒有根本改變指令性計劃管理農業的體制。

俄羅斯農業發展歷程的介紹

俄羅斯時期農業改革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力圖通過改革來解決農業問題。改革的主要涉及到兩個相互聯繫但又有區別的問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改組與農業土地所有制。

集體農莊與國營農場經營組織形式的改組

我們在前面分析蘇聯時期農業長期落後的原因時指出,主要是不符合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農業組織形式與管理體制。蘇聯解體前的1990年,有23500個國營農場,佔有勞動力110萬人,29100個集體農莊,佔有勞動力為118萬人。葉利欽上臺執政後,決定把在農業中佔絕對統治地位的國營農場與集體農莊加以改組。規定必須在一年內(在1993年1月1日前),完成國營農場與集體農莊重新登記工作,並對那些無力支付勞動報酬和償還貸款債務的農場、農莊,加以取消與改組。

1992年9月4日,俄羅斯政府正式批准了農場、農莊與國營農業企業的條例。該條例確定的經營形式改革與產權改造的基本原則是:按生產單位勞動集體成員的意願,將農莊、農場改組為合夥公司、股份公司、農業生產合作社、家庭農場及其聯合體。到1993年底,俄羅斯已有2.4萬個農莊、農場進行了改組與重新登記,其中1/3的農莊、農場根據勞動集體的決定保留了原來的經營形式,其餘的2/3改組為1.15萬個合夥公司、300個股份公司、2000個農業合作社和3000個其他新的經營形式。它們的成員成為具有自己份地和股份的商品生產者。(陸南泉主編:《獨聯體國家向市場經濟過渡研究》)

在葉利欽時期,特別重視發展農戶(農場)經濟。這是以土地私有化和經營組織農場化為基礎的。歐美式家庭農場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但在俄羅斯,這種農戶(農場)經濟並沒有得到很大發展,更沒有成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普京上臺執政後,不得不改變農業發展政策,變革農業發展道路。普京強調要搞大農業,具體來說,要搞大型的農業綜合體,把它視為發展農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當今俄羅斯農業生產組織有三種生產組織形式:農業企業、居民經濟和農戶(農場)經濟。這三種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組織在發展過程中,相互間形成了自然的勞動分工。俄羅斯在農業領域出現了一些大型控股公司。這些公司通過投資設廠、收購、兼併等措施,建立起了集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進行規模化經營。一些大型農業加工企業正在興起,比如,歐洲最大的年加工能力為100萬噸葵花籽的加工企業,已在頓河羅斯托夫建成投產;投資3.5億美元興建的“魯斯農業”生豬養殖場在貝爾格勒州也已建成。(參見陸南泉等主編:《蘇東劇變之後——對119個問題的思考》)

俄羅斯農業發展歷程的介紹

曲折的土地私有化改革

蘇聯在十月革命勝利後,就宣佈一切土地歸國家所有。俄羅斯為了向市場經濟轉型,認為不能在國民經濟其他部門進行私有化時,對農業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仍保持單一的國有制。為此,1991年4月25日,俄羅斯聯邦議會通過了《俄羅斯聯邦土地法典》,該法典為根本改革俄羅斯聯邦土地關係、保護土地所有者、土地佔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權利,組織合理使用土地資源,提供了法律保證。根據這一法典,在俄羅斯取消了土地的單一形式,確定了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

1991年底,葉利欽簽發了《關於俄羅斯聯邦實施土地改革的緊急措施》的總統令,它不只規定了土地改革的一般原則,並要求在一年內完成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改組與重新登記,預定要在俄羅斯農村發展100萬個家庭農場,以形成一箇中產者階層。1993年10月27日,葉利欽又簽署了《關於調節土地關係和發展土地改革》的總統令。這道總統令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規定土地所有者有權出售為自己所有的土地。接著,又於1994年和1995年分別頒佈了俄羅斯政府《關於借鑑下諾夫戈德州實際經驗改革農業企業》的決議和《關於實現土地份額和財產份額所有者權利的方式》的決議。根據這兩個決議,在改組織農業企業的過程中,使這些企業的工作人員和農民得到歸自己所有的一份土地和一份財產。1996年3月7日,葉利欽簽署了《關於實現憲法規定的公民土地權利》的總統令,重申土地所有者有權自由支配自己的土地份額,包括出售、出租和贈送土地份額。

雖然俄羅斯在執行有關土地所有制改革的總統令方面,遇到各種阻力,但土地私有化的改革還是取得了不少進展。到1997年1月1日,國營農業企業佔用的農業用地佔全俄農業用地的已下降到13.4%,其中耕地為12.5%。到1999年,約有63%的農業用地轉為私人所有。(在經濟轉軌前的1991年底,國營農場佔用農業用地為1.06億公頃,集體農莊佔用7910萬公頃,分別佔全部農業用地的47.7%和35.6%)

在葉利欽時期,有關土地私有化的改革,並沒有解決農用土地可以自由買賣這個關鍵性問題。普京上臺後,在農業問題上強調指出,要解決俄羅斯農業中存在的大量問題,急需儘快通過長期爭論不休的新土地法典。在他執政初期,對土地自由買賣問題的態度並不十分明朗,比較謹慎,但實際上是同意土地自由買賣的。2001年1月30日,普京在俄羅斯國務委員會主席團會議要求:必須通過明確的土地法。他認為缺乏對土地的調節,是影響投資的一個很大障礙。

經過激烈爭論,2001年9月20日,國家杜馬三讀通過了拖了7年之久的新的俄聯邦土地法典草案,10月10日,俄羅斯聯邦議會以103票贊成、29票反對、9票棄權的表決結果最後通過了《俄羅斯聯邦新土地法典》,並由普京總統簽發生效。但這一法典並未解決農用土地自由買賣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02年6月26日,俄羅斯國家杜馬最終以258贊成149票反對通過了《俄羅斯聯邦農業用土地流通法》。7月9日俄羅斯聯邦委員會批准,並由總統簽發。應該說,這項法律的出臺,標誌著俄羅斯土地私有化有了重大發展,即最後解決了農用土地可以自由買賣的問題。《俄羅斯聯邦農用土地流通法》的頒佈與實施,不僅為土地流通提供了法律基礎,如果從經濟轉型視角來講,其重要意義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解決了農用土地進入流通領域,成為商品經濟的一個重要要素;第二、允許土地迸入流通,改變了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與土地的關係,農民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第三,農用土地進入流通,為俄羅斯農業朝著規模化和效益化方向發展提供了可能。

俄羅斯農業發展歷程的介紹

俄羅斯農業的轉機

俄羅斯農業在葉利欽執政期間,農業與整體經濟一樣出現了大幅度下滑。從1999年起,俄農業生產開始好轉,2000年和2001年增長率分別高達7.7%和7.5%。從2001年開始,俄羅斯首次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當年俄糧食產量達到8520萬噸,不僅滿足了國內糧食需求,還再次成為糧食出口國。特別要指出的是,近幾年來俄羅斯農業有了很大進展,糧食產量穩定增長。俄出口糧食主要以小麥為主,2015年年7月至2016年6月,俄小麥出口量達2460萬噸,超過加拿大和美國。2016年俄農產品出口可達169億美元,超過俄2015年武器銷售額(145億美元)。

俄副總理德沃爾科維奇稱,“農業是近些年唯一穩步增長的經濟部門,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它不僅是增長的驅動器,而且是奠定基調和情緒的領域。2016年俄農業生產增幅逾4%,糧食收成超過1.19億噸。俄農業部認為,鑑於油價下跌,糧食生產獨佔螯頭,‘糧食是我們的石油’。”(胡曉光:《俄羅斯中產階層盼經濟早日復甦:農業成亮點政府仍缺錢》)

俄羅斯農業明顯好轉,除了在農業領域推行的改革政策逐步顯現成效,另外,還與對農業實施各種扶植政策有關。

第一、日益對農業的重視,不斷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投入。俄羅斯政府對農業投入的增加與出臺的有關政策有密切聯繫。自2005年俄將農業確定為國家重點發展領域後的兩年時間,對農業的投入就增加了近10倍。2011年11月7日,俄羅斯農業部公佈了《2013-2020年俄羅斯聯邦農業發展和農產品、原料和糧食市場調控國家綱要》。《新綱要》的資金保障更加多元化,不再單純依靠聯邦預算撥款,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投資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第二、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俄羅斯在調整農業政策中的一項重要的措施是減輕稅負,2003年開始徵收統一農業稅。俄羅斯規定統一農業稅稅額為農業企業總收益與其總成本之差的6%。此外,俄羅斯還對農產品增值稅實行稅收優惠,即按10%的優惠稅率課稅(標準稅率為18%)。為了適應“入世”的需要,俄羅斯國家杜馬於2012年9月三讀通過了一項法律,強化對農業生產者實施的稅收優惠政策:規定農業企業利潤稅將無限期實行零稅率政策;在2017年12月31日前對一些糧食種子、種畜等農產品的增值稅繼續實行10%的優惠稅率。(《俄羅斯:通過立法對農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中國稅務網)

第三、實施信貸優惠政策。針對農民貸款難的問題,俄政府成立了俄羅斯農業銀行,專門負責分配使用國家對農業的投資,發放農業貸款,並將長期貸款的期限從原來的8年延長到10年,同時,還加大了對長期貸款的補貼額。農民可以以抵押土地的方式申請貸款,政府補貼貸款利息。政府還資助建立農村信貸合作社,幫助農戶和小型農業合作集體解決生產資金問題,等等。(參見郭連成、唐朱昌著:《俄羅斯經濟轉軌路徑與效應》)

雖然俄羅斯農業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並且具有很大的潛力,但俄羅斯要把潛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也並不容易,困難仍不少。首先,俄農業效率低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與歐美國家仍有較大差距。其次,農業技術創新水平較低,特別表現在農畜業的優種對國外依賴程度高。(根據陸南泉文章剪輯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