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不到兩月暴跌30%的“罪魁禍首”:美國

猶記得九月底十月初,國際油價一路高歌猛進,最終站上四年高位。但僅僅一個多月過去,美油布油就齊齊跌超30%,深陷技術性熊市。油價螺旋式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美國石油工業發展迅猛導致原油產量激增。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美聯儲加息預期支撐美元走強,地緣政治局勢加劇市場對供應過剩的擔憂,特朗普還頻頻施壓OPEC降低油價。

簡而言之,原油價格為何承壓?都怪美國!

美國原油庫存高企

週三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EIA原油庫存連增九周,創2017年3月份以來最長連增週數。

具體來看,美國11月16日當週EIA原油庫存增加485.1萬桶,超出預期,前值1027萬桶創下2017年2月份以來最大單週增幅。

此外,10月數據顯示,當月美國原油和液化天然氣產出合計達到1590萬桶/日,這不僅創出歷史新高,也比去年同期高出200萬桶/日。

在產出大幅增長的同時,美國能源出口也水漲船高。在今年三季度,美國汽油產品出口達到日均510萬桶/日,為這一領域全球最大出口國。

金融博客Zero Hedge指出,隨著美國出口的增加,它對OPEC原油依賴的下滑很可能導致2014年的一幕重演——當時在美國頁岩油攫取大量市場份額之後,各國各自為政搶佔市場份額,導致油價崩潰。

美銀美林上週報告指出,截至上月,美國在能源上已經轉為貿易盈餘。這也意味著它不再依賴於OPEC等的石油進口補充國內需求,對國際能源的定價也獲得更大話語權。

特朗普秀操作

與此同時,OPEC最大產油國沙特卻為了換取特朗普在沙特記者被殺案上的庇護,讓出了油價主導權,不得不在原油增產、降低油價上配合美國。

特朗普一直希望降低美國民眾的能源成本,因此經常警告OPEC不要通過減產來支撐油價。為了達成這一目的,美國在地緣政治方面也是精打細算。

11月初,美國正式重啟對伊朗的原油制裁,禁止伊朗向國際市場出口原油。但CNBC援引能源分析人士認為,這一制裁威脅其實是將OPEC+引入增產的騙局。

在過去幾個月裡,在美國的屢次施壓下,OPEC與俄羅斯轉變了聯合減產策略,為了彌補制裁伊朗而留下的原油供應缺口而增產。

然而在制裁正式生效後,美國還是為該國最大的幾個客戶——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印度、韓國、日本、希臘、意大利和土耳其綠燈放行,給予了豁免許可。

這就意味著,OPEC+所擔憂的原油供應短缺並沒有成為現實,產油國的增產也將市場推向供過於求的境地,進而壓低油價。

全球經濟展望低迷 美元走強油市承壓

近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合組織(OECD)紛紛發出警告,稱應警惕全球經濟增長失速。追根溯源,風險因素的源頭似乎都來自於美國。

OECD認為,到2021年,由美國引發的貿易衝突升級可能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沉重打擊,造成價格壓力,迫使美聯儲加大貨幣緊縮力度。

在貿易衝突最糟糕的情景下,到2021年,全球GDP將比基準水平低0.8%,美國的GDP將較基準下跌1%以上。

IMF則稱,美國利率走高、美元走強、金融市場波動、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等因素將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帶來壓力。

低迷的經濟展望令投資者惶恐,多家權威機構警告全球原油需求降幅會超預期,市場對油市基本面的判斷和情緒驟然扭轉,推動油價快速下行。

此外,在12月的加息預期下,美元一度躍升至2017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加劇油價壓力。

《華爾街日報》認為,美元走強可能會開始對全球需求造成阻礙,而全球需求正是油市復甦的動力之一。

油價深跌OPEC怎麼走

週五,布油在跌破60美元關口後,又跌破59美元,刷新去年10月以來新低,日內跌幅擴大至6%。美油WTI最深跌8%,跌破51美元/桶,也刷新13個月最低。


油價不到兩月暴跌30%的“罪魁禍首”:美國


據統計,布油1月期貨本週跌11%,交易量較100日均值高出43%;WTI 1月期貨本週累跌9%,是8月以來最長連跌紀錄。

油價多輪暴跌令全球主要產油國頗為擔憂。據知情人士稱,油價跌幅之大已促使沙特和OPEC成員國開始考慮悄悄減產以提振油價的計劃。

OPEC或將原油產量保持與2016年設定的減產目標一致。但考慮到沙特目前的日均產量已超出目標近100萬桶,因此重回目標水平實則為減產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