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安:上億流動人口貢獻巨大 應減少戶籍制度對人口流動的限制

11月24日,在於北京舉辦的第三屆流動人口健康與發展論壇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劃生育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王培安表示,規模龐大的流動人口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們自身卻面臨諸多困難。

王培安認為,由於受到戶籍制度及附著在其上的福利保障制度、土地制度的影響以及自身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等因素的制約,進到城市的流動人口依然無法與戶籍人口享受同等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呈現出一種“半城鎮化”狀態,即就業在城市,戶籍在農村;勞力在城市,家屬在農村;收入在城市,積累在農村;生活在城市,根基在農村;在勞動權益保護、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路徑就是要促進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

數據顯示,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從1982年的657萬人增加到2017年的2.44億人,35年增長了36倍。而國內生產總值從1982年的5.3千億增加到2017年的82.71萬億,35年增長了155倍。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排序,也由1978年的第32位,躍升到2017年的第2位。

王培安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中流動人口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包括推動了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增長、推動了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推動了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實現。

以農村發展為例,流動人口為其積累了經濟資本。有調查數據表明,外出務工收入約佔家庭總收入的35.5%。這筆財富不僅保障了農村家庭的生存發展,還成為改變農村面貌的重要資金來源。

王培安強調,新時代解決流動人口問題的根本路徑在於促進流動人口社會融合。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減少社會融合的制度障礙,而其中的關鍵是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實現市民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201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核心是以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在城鎮就業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以及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以擴大內需、改善民生。

而今年的10月10日,國家發改委決定開展督查,針對的是《方案》過去兩年的落實情況。據業內人士表示,推動1億人在城市落戶的進展可能有點慢。

王培安表示,應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既要堅持自願、分類、有序的原則,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因地制宜制定具體辦法,優先解決存量,有序引導增量,又要統籌推進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領域配套改革,加快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以公平穩定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滿足流動人口的融入需求。

同時,加大戶籍制度改革措施落實力度,逐漸消除附加在城鄉戶口上的公共服務差別,不斷減少戶籍制度對人口流動的限制,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另外,應構建以家庭為重點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政策體系,提高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能力;構建以協同參與為基礎的治理模式,形成全方位推進社會融入的格局。

“在健康領域,也應做好流動人口職業健康管理,防止因病致貧。”王培安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