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西遊記》中,如來佛祖的手下向唐僧索賄這個鏡頭?

妖風不開評論不改名


針對這件事,分享一下個人觀點:

1-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既然來取經,也得留下點東西,這是價值交換。

2-就像西遊記裡說的,免費給你了,怕你不珍惜,隨意丟掉。你那值錢的東西換了,也就不會隨意糟蹋換來的經書。

3-人家陪你去取經書,也得給點勞務費不是,現在裝卸工還有裝卸費了。

4-在那個法力無邊的世界,他們肯定知道如來是知道他們索賄的,既然不阻止,那就是允許的,換句話說,這是如來的意思。


兔子先生Mr


西遊記故事裡,唐僧師徒歷經艱辛來到靈山後,竟會遇到阿難迦葉兩位尊者索要人事一事,公開索賄。這就有問題了,作為如來坐下,修為高深的阿難迦葉二尊者做出此等事來,令人不解。


靈山索賄一事鬧到佛祖面前,如來只是一笑置之,看來這事乃如來指示而已,目的是讓東土大唐經師徒四人之口得知經書來之不易,更要愈加珍惜,努力修行。


這也是如來本意,故事開頭就是讓觀音找一虔誠佛徒歷盡艱難來取真經,讓他們知道經書多麼難得,才會好好珍惜。所以如來又通過兩位尊者有意刁難,使得師徒四人加深印象,明白經書來之不易,不是白給的。


神仙也瘋狂


《西遊記》裡面的啊難尊重向唐僧索賄情節純屬汙衊佛教。

在佛教的理論體系中認為佛法不可輕傳,因為如果輕易的就告訴了你,你會很不重視。所以請法求法之心一定要懇切。在很多佛教經典之中都可以看到關於弟子向佛陀請法時候的情節。通常會繞佛三匝,然後再三請法,也就是請求三次。然後佛陀才開口講法。這樣一層意思是你會把這個事情看得重要,會悉心接受教育,另一層意思就是對智慧的渴望會使人生起恭敬心。

即使現在求法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想要求授在家居士五戒的人,要通過考試,背誦《大悲咒》《心經》而後參加受戒和尚為我們講的關於授三皈依和在家居士五戒的意義的開示,還有授戒儀式。然後才算是在家修行的佛教弟子。可以聽大和尚講的關於在家人如何護持佛法等開示和聽和尚的講經。

如果想要得到更深的佛法,就是要出家了。否則不會有哪位和尚為你傳授更深的佛法。出家要授沙彌十戒,然後通過幾年或者幾十年的修行才可以授比丘戒,菩薩戒。三者加起來統稱三壇大戒。這才是佛法不易得的體現。

而《西遊記》裡面的情節雖然是為了體現佛法難得,但是卻是在汙衊佛教。








仁道居


佛祖手下“索賄”,這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矛盾。佛教講求“六根清淨”、“無慾無求”、“六大皆空”,而如來又是佛教始祖,他手下阿儺、伽葉兩弟子公開“索賄”,這是不可想象的,再加上如來法力無邊,他如何會不知曉內情?由此看來,阿儺、伽葉兩弟子所謂的“索賄”其實是有深意的。

這“索賄”一幕說直白點更像是現代的“傳承”。這從阿儺、伽葉兩弟子的的說話中可以看出端倪。話說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雷音寺,見到佛祖,拜求真經。佛祖說:我今有真經三部,一部關於談天、一部關於說地、一部關於度鬼,經書共有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然後吩咐阿儺、伽葉二弟子將經書傳於唐僧。

誰知阿儺、伽葉兩弟子見到唐僧後,不談傳經之事,卻先索要“人事”,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好處費”。唐僧愁眉苦臉地表示路途遙遠、歷盡坎坷,不曾具備。阿儺、伽葉二弟子說了這樣一句話:白手傳經,後人餓死!也就是說:我這樣白白傳經於你,以後傳經之人還不都得餓死?這句話其實已經點明瞭主題:這是傳經佈道的“經費”。

後來孫悟空不服,到如來面前告阿儺、伽葉二弟子之狀,如來說:這件事我已經知道了。這麼重要的經文是不可以輕易外傳的,既然傳了,就不能空手取走。上次我傳經於趙長者,只付給我三鬥三升米粒黃金,感覺他給的太少了。

看到了吧,阿儺、伽葉二弟子的行為是受如來佛祖指示的。那麼,佛祖這麼做的用意到底是什麼呢?只有一個原因:用於佛教發揚光大的“經費”,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傳承基金。這其實很好理解,現在的佛教播撒者,那些宣傳費用、建設費用、生活費用是怎麼來的,都是“化緣”來的,也就是我們今天談到的這個話題。如果讓傳經之人都去空喊白吼,按阿儺、伽葉兩弟子的話說:還不都得餓死?這樣佛教別說發揚光大,就連怎樣生存下來都是一個問題了。


故史堂


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西遊記》的這個境頭,世人的出發點不同,理解的世界觀自然不同,如果以佛學的角度去解讀,不應用“索賄”這樣的詞彙去詮釋理解。



在禪門,有一個公案:有一個小和尚跟他師兄去雲遊,前邊有個河,正要走,過來個女的,女的過不了河,師兄說:“我揹你過去吧。”他把女的背過後就繼續往前走,小和尚說:“咱們出家人怎麼能背個女的,像話嗎?”師兄說:“你老揹著她幹什麼?”小和尚說:“誰背了?不是你背了嗎?”師兄說:“現在你不是還揹著嗎?”

同理,對於這個境頭,心存“索賄”,才會看成索賄。實際上,以佛學的角度去詮釋,我們不妨將之視為“人間佛教”,就是說,它是一種世間法。

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在世間的展現,應當是活靈活現的運用接地氣,而不是空中樓閣的虛幻或者高不可及。因此,唐僧用缽來換經書,我們可以理解為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平常的物物交換,符合人情倫理,不是搶不是偷不是霸道的佔有,而且彼此心甘情願的交換。這才是符合人性的公平,若連人性的公平都做不到,談何路子的佛法,這就是人間佛教的接地氣的魄力。

先哲有言,大道若簡。佛法並非遙不可及的另類,它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如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所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這才是“索賄”境頭的正確延伸,是“人間佛教”的正確解讀。


再者,我們可以將這“索賄”解讀為取與舍的平衡,沒有捨得擁有的“缽”,哪能得到經書的“真”。世俗意義上,我們任何的“成就”的得,不經過“努力勤奮”的舍,哪有可能存在等價交換?

任何佛法的教化中,我們不應以人性之醜惡去理解,若執以貪嗔痴慢疑去行世,人間處處地獄,若以真善美待世,處處淨土。就像在《維摩詰經》中,當那個天女以女人身現身時,舍利弗問,何以現有漏的女兒身,結果天女把舍利弗變成女身,然後問舍利弗,你怎麼也是女兒身?結果舍利弗啞口無言。當中的禪意,引用出來供大家共同進步領悟。


醉墨客林世偉


唐僧師徒,歷經磨難,最後喜到雷音寺,向佛祖長跪,將通關文牒奉上,拜求真經。

佛祖開言:我今有經三藏,一藏談天,一藏說地,一藏度鬼,共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即叫阿儺,伽葉二尊者將經卷傳於唐僧。

阿儺,伽葉索要人事,(見面禮,好處費,紅包,賄賂等),唐僧表示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說:白手傳經,後人餓死!孫悟空肯定不服,狀告如來。

如來言道:二人索要人事(紅包),我已知之。經不可輕傳,不可空取,前次與趙長者誦經,只討得三鬥三升米粒黃金,感覺賣賤了。唐僧無法只得將唐王親手賜的紫金缽盂,獻與二尊者,才取得真經回唐。

不論以前和現在,不經歷難是不知貴重,不經風雨,不珍惜今天的幸福,有些事物在自己手中是珍寶,落入他人之手,猶如芥草,唐僧歷經八十一難,去西天共花去十多年時間,真是不易,佛曰:經不可輕傳,索要物事,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容易的就平常,艱難的就貴重!


李長維1


佛亦不淨,心淨為淨,淨而為真佛——修己,拜我




上官聽海


封建時期以九為尊,為湊夠九九八十一難,就有了佛祖座下阿儺,伽葉索要賄賂一事。





青雨梨花別樣姿


幸其燃燈古佛不忍看他們白跑一趟,才派白雄尊者追去將此事點破。

師徒幾個又鬧到如來佛祖那裡,卻原來如來早就知道,或者說那就是如來的意思。而且到最後還是有了人事,留下紫金缽盂才傳了有字真經。

由此。大家都認為佛家也不乾淨,西天也非淨土,所謂的淨土靈山同樣是物慾橫流,骯髒不堪。那麼高高在上的佛教跟尋常人沒什麼兩樣?

其實這一切都是表象,是人們根據自己的觀念的一種誤解。如來佛祖此舉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這次傳經,得分清誰欠誰的情?或者說誰求的誰?

唐僧到西天取經,是唐王李世民所派,但卻是觀音菩薩招來的。他既是東土大唐的僧人,又是西天如來佛祖的弟子金蟬子,後面他們還可能成佛,是佛教的一分子。就是說他既可以代表東土之人到西天去求取真經,又可以代表西天佛教把佛經傳往東土。

這在我們看來沒有多大差別。而實際上這卻是有天壤之別的。如果東土大唐派使者到西天取經,歷盡千山萬水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吃苦受罪都是因為心誠。

如果是佛經東渡則是一種文化拓展。這一路的魔難都是為了佛家。

主體不同,受益者不同。在人們心中的印象絕對不同,人們對佛經的珍惜程度就不一樣,佛經度人的效果就會相差好多。上趕著做的不是買賣,送到門上的買賣才好做。

如來當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他們留下人事。所謂的人事並不在東西的多少,只是一種證明,表示這經是你求到我門上來取的。因為有唐王的紫金缽盂為憑證。

論說他們持有更多的寶物,我們且不說唐僧的錫杖和袈裟,因為那本來就是西天之物,就是金箍棒,釘耙和沙僧的鏟杖,也都比那個紫金缽盂貴重的多吧?

但人家要的是人事,既不是金錢,也不是寶貝。只是人的一種憑證,這就非紫金缽盂莫屬了。

如來佛祖要這人事,為的就是證明這一切辛苦都是你們的事兒,跟西天無關,佛祖也是應你們之求才把經書傳給你們的。我佛慈悲,一切是為了你們好。

為了把這一切說得更清,非得等他們把經傳回東土大唐之後,再回來受封。在這之前他們一直是東土大唐的使者。


夢113300796


要“人事”不是索取賄賂!“人事”是道,“人事”是成佛傳道的必通之路。不懂人事何以傳經?何以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