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並存的兩大國際性羽毛球組織的“恩怨情仇”

說起羽毛球的起源,有人說是源於古代中國和日本的毽球,而有人說是源自十九世紀印度的一種叫做“普那”的遊戲。但至今依然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不過,大家目前公認的現代羽毛球運動起源自英國。

曾經並存的兩大國際性羽毛球組織的“恩怨情仇”


據說,有一次英國駐印度的幾名軍官在酒館喝酒時為了助興,拿酒瓶的軟木塞插上羽毛,拿酒瓶打來打去。沒曾想到,這個看似有些無聊的遊戲卻漸漸在上層軍官中流行起來。後來,到了1873年,英國的波弗特公爵在他的巴德明頓莊園宴請賓客時,一些從印度歸來的軍官在現場做了羽毛球的表演,誰知,這次表演竟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羽毛球運動也隨之在英國各地逐漸流行開來。人們為了紀念在巴德明頓莊園的這次表演,故將羽毛球的英文命名為“Badminton”。

曾經並存的兩大國際性羽毛球組織的“恩怨情仇”


隨著羽毛球運動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開展,其規則也逐步得到統一和完善。1934年,由英國、丹麥、加拿大、法國、愛爾蘭等國家發起,成立了國際羽毛球聯合會(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IBF),總部設在英國倫敦。國際羽聯成立後,使得羽毛球運動進一步得到了發展,並相繼流傳到亞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

新中國成立後,一批從印尼迴歸的華僑,如王文教、陳福壽、黃世明等人回國,帶來了先進的羽毛球技術,為推動我國羽毛球運動做出了許多貢獻。1958年9月,中國羽毛球協會成立。但是,由於當時中國臺灣的中華羽毛球總會佔據著中國在亞洲羽聯和國際羽聯的協會,雖然中國隊實力非常強,有羽毛球“無冕之王”的稱號,但是卻無法參加國際羽聯組織的比賽。一方面,國際羽聯中某些領導人出於政治原因及偏見,拒絕中國羽毛球協會加入國際羽聯。另一方面,印尼、英國、丹麥等世界強隊為維護自身在國際羽聯的強勢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對中國加入國際羽聯行成了干擾。

曾經並存的兩大國際性羽毛球組織的“恩怨情仇”


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增長,體育外交方面也取得很大勝利。1974年5月,在伊朗德黑蘭舉行的亞洲羽聯代表大會特別會議上,決定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羽毛球協會為亞洲羽聯正式成員,並取消中國臺灣羽毛球組織在亞洲羽聯的席位。另一方面,修改了亞洲羽聯章程第三條中,關於非國家羽聯成員不能被接納為亞洲羽聯成員的規定。這次會議為中國恢復在國際羽聯中的合法地位鋪平了道路,並有力地回擊國際羽聯某些領導人的錯誤做法。但是,中國羽毛球協會卻依然被阻擋在國際羽聯大門之外。

1977年5月2日至8日,在瑞典的馬爾默,國際羽聯創辦了第一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丹麥選手德爾夫斯、柯彭分別奪得男、女單打冠軍;另外,柯彭還和斯科夫加爾德聯手拿下了混合雙打冠軍。印尼的梁春生/洪躍龍、日本的梅野尾悅子/上野惠美子分獲男雙和女雙冠軍。

雖然首屆羽毛球世錦賽的舉辦取得了成功,但是,國際羽聯自身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如當時的南非政府仍然實行種族隔離制度,這一做法遭到了國際上許多國家的反對,許多會員國要求國際羽聯中斷南非的會員資格,另外,某些會員國提出修改章程中的某些不合理條款,如一國多票的投票制度,像當時英國成員中的威爾士、蘇格蘭、北愛爾蘭和英格蘭都是會員,雖然同屬一個國家,卻都有投票權。國際羽聯高層對上述問題採取消極迴避的態度,引起了一些成員國的不滿。

1977年9月,由亞洲羽毛球聯盟發起倡議,成立了世界羽毛球聯合會,同年11月,非洲羽毛球聯合會宣佈退出國際羽聯。

曾經並存的兩大國際性羽毛球組織的“恩怨情仇”


1978年2月,在香港召開的第3屆世界羽聯會議上,正式宣佈成立世界羽毛球聯合會(World Badminton Federation, WBF),其成員來自於亞洲和非洲的二十二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尼日利亞、文萊、加納、朝鮮、圭亞那、香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肯尼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毛里求斯、新加坡、斯里蘭卡、韓國、坦桑尼亞、贊比亞和泰國。總部設立在曼谷,聯絡處設在香港。

當時,國際羽聯推出的最高賽事是羽毛球世界錦標賽和全英羽毛球公開賽,而為了與國際羽聯相對抗,世界羽聯推出了自己的羽毛球世界錦標賽,第一屆於1978年在曼谷舉行,分設男子單打、男子雙打、女子單打、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其中前四項比賽的冠軍由中國的庾耀東、庾耀東/侯家昌、張愛玲、張愛玲/李方獲得,混合雙打冠軍則由泰國選手獲得。

後來,世界羽聯於1979年在中國杭州舉辦了第二屆世界錦標賽,中國選手韓建、韓愛萍分獲男、女單打冠軍,孫志安/姚喜明贏得男雙冠軍,泰國選手巴達瑪/素麗蓬和香港選手吳俊盛/陳念慈則分獲女子雙打和混合雙打冠軍。

國際羽聯在1980年5月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舉辦了第二屆世錦賽,印度尼西亞選手梁海量和維拉瓦蒂分獲男、女單打金牌,張鑫源/紀明發獲得男雙金牌,紀明發還和黃祖金搭檔,奪得混合雙打金牌,而女子雙打金牌則由英格蘭選手佩裡和韋伯斯特獲得。

由於國際羽聯和世界羽聯的對抗,使得像中國、印尼、丹麥、英國等世界強隊無法同時出現在羽毛球最高水平的賽事中,所以雙方的比賽均稱不上世界最高水平的羽毛球賽事。

1979年,隨著中國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加之羽毛球運動非常渴望進入奧運會。國際羽聯開始與世界羽聯進行秘密接觸。分別在荷蘭、印尼和中國香港舉行了三次會議,雙方逐步達成合並的共識。在1981年3月舉行了一次國際羽聯特別會議上,投票結果以57票對4票,決定與世界羽聯合並。

同年的5月26日,在日本東京舉行的國際羽聯年會上,國際羽聯宣佈與世界羽聯正式合併。

1983年5月2日至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了國際羽聯第三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這次比賽共有33個國家和地區的186名選手參賽,可以說是匯聚了當時世界羽壇全部名將。比賽中,中國選手李玲蔚、林瑛/吳迪西奪得女子單打和女子雙打冠軍,印尼選手蘇吉亞託和丹麥選手弗拉特博格/希裡迪分獲男子單打和男子雙打冠軍,瑞典和英格蘭的跨國組合吉爾斯特羅姆/佩裡獲得混合雙打冠軍。

這次比賽是兩大羽毛球國際組織合併後舉辦的第一次比賽,它的成功舉辦掀開了羽毛球世錦賽史上新的一頁,也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最高水平羽毛球賽事。

曾經並存的兩大國際性羽毛球組織的“恩怨情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