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億“強敵”要來了!公募基金怎麼辦 壓力大動力更大

資管新規逐步推進,銀行理財新規、銀行理財子公司新規先後出臺,目前在具有託管業務資質的27家銀行中,包含中行、建行兩家國有大行在內的16家銀行已經陸續宣佈設立理財子公司,這些背靠銀行資源、沒有銷售門檻、具備固收業務優勢、投資範圍廣泛的新興資管機構將與公募基金形成新競爭合作格局。對手的強大公募基金早有領教,基金公司必須拿出有效的對策。

投資、銷售等領域

給公募造成多大壓力?

銀行理財子公司“狼來了”,業內人士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後,可能會在投資、銷售等領域對公募基金造成較大壓力。

某國有大行總行資產託管部副總經理表示,銀行在貨幣、債券等固定收益領域具備傳統優勢。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後,銀行更有可能將其在固收領域的這種優勢移植到理財子公司去,而不再委託給基金公司,這可能對公募固收業務帶來替代性的效應。

而這個替代性效應,正是公募所擔心的。

銀行理財子公司新規進一步允許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且不設置理財產品銷售起點金額。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董事長認為,在投資範圍和銷售門檻幾無差異的情形下,銀行理財子公司入局,與公募業務“短兵相接”,在渠道、資金等方面都更具優勢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很明顯會在固收業務上對公募形成競爭優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研究員陳道富也認為,資管新規要求所有資管產品按照淨值化管理,雖然公募基金已經在淨值化管理方面非常嚴格,但受制於投資和銷售拓展能力,公募基金的主動管理規模停滯,下降較快的還有銀行等相關的通道業務。而銀行理財子公司很容易在類貨幣基金、部分債券基金方面顯示出競爭力,從而對公募形成足夠的替代能力。

在固收業務上具備優勢,但在權益投資層面銀行理財子公司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短板。

上述國有大行總行資產託管部副總經理坦言,“銀行30萬億的理財規模,不可能完全平移到銀行理財子公司去,權益投研團隊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因此,在理財子公司發展初期,還需要在自身不擅長的權益投資領域繼續與基金公司保持合作。”

而在基金銷售上,一直以來基金公司高度依賴銀行銷售渠道已是事實,不少公募人士擔心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後,銀行在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上會受到“厚此薄彼”的對待。

北京某公募基金銷售人士坦言,“銀行理財子公司新規要求,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可以通過銀行代銷,也可以通過銀保監會認可的其他機構代銷。對於銀行而言,他們未來代銷的公募理財產品,既有公募基金的,也有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投資門檻也都相同,銀行自然會考慮在銷售熱門檔期安排自家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公募基金則有可能受到冷落,這對過分依賴銀行渠道銷售的公募是非常不利的局面。”

不過,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未來運營上也可能會出現中間費率較高的問題,這也是銀行的相對劣勢所在。

上述國有大行總行資產託管部副總經理表示,銀行需要覆蓋實體門店、人員和服務等多方面的成本,在公募理財產品的中間費率上很可能會提得很高,未來怎樣降低費率、提高投資收益,銀行也需要認清形勢,適應形勢的發展。、

未來市場格局

有競爭,也有合作

雖然資管新規後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成立,市場格局將會發生一定變化,但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銀行和基金公司都需要發揮各自優勢,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生存法則,相互合作才能共同發展。

上述國有大行總行資產託管部副總經理稱,未來銀行和公募還是要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大家都做自己擅長的領域;第二個是要融合,未來投資顧問的模式還會長期存在。他還表示,市場最終看的不是出身,而是看誰的產品給投資人帶來更好的收益、更安全的投資回報和體驗,滿足他們在養老、子女教育、醫療、消費升級等方面的需求。雖然銀行在固收領域有優勢,但不少大型公募基金在固收領域同樣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優勢,如南方、易方達、匯添富等基金公司。“未來資管行業將共同面對養老市場,希望銀行基金一起參與到養老金領域,一起探索如何服務養老金,共同合作做好增量市場。”

滬上某商業銀行總行財富管理事業部公募基金團隊負責人也表示,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淨值型產品會成為主流產品,部分特色突出、風格化的公募基金也會更受銀行的青睞,發行這類產品的公募基金將有更大機會佔領細分市場,銀行也願意與在某一細分領域具備優勢的公募繼續合作,服務自己的理財客戶。

在陳道富看來,未來銀行很可能會通過FOF、MOM等形式去做好資產配置,銀行與其花費巨大氣力培養自身的投資管理能力,不如去養成基金的評價能力。

陳道富稱,“資管新規後,基金行業目前到了非常重要的發展時期,這也是一個非常困難且逐漸發生分化的時期。只有努力提升公募基金的主動投資能力,凸顯出優秀投資管理能力,並有效地維護和培育客戶,才能讓公募行業發展得越來越好。”

銀行系公募或受衝擊

銀行子公司挑戰著公募行業,同樣作為銀行子公司的銀行系公募基金公司,則要面臨更為複雜甚至尷尬的局面:如何與“二胎”兄弟實現差異化、協同發展。

對於銀行子公司,公募人士有個比喻,“現在銀行要生二胎。一胎是銀行系基金公司,二胎是銀行理財子公司,而父母一般更疼小兒子。”雖是戲言,但背後不僅凸顯了銀行系公募對可能面臨的直接挑戰的危機感,還有對兩類銀行系子公司如何差異化發展的困惑。

針對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對銀行系公募的影響,北京一位基金公司董事長表示,已經具備生存和發展能力、靠自身拓展可以獲取市場資源的的銀行系公募,所受影響可能不會太大;而那些高度依靠母公司銀行的委外資金、銀行銷售渠道,缺乏獨立生存和拓展能力的銀行系基金公司,理財子公司設立後,銀行的資源要重新劃分,他們的規模和發展可能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有銀行系基金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設立對銀行系公募的影響要一分為二來看: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可能受到的影響更大,而銀行持股比例較高、話語權較強的基金公司所受的影響會比較小。他舉例分析,對於鑫元基金、永贏基金等公司而言,影響可能相對小一些。而在銀行系基金公司中,還要看銀行股東對基金公司的支持力度。如果靠銀行支持較多,所受影響會更大。如果銀行對基金公司的支持有限,那麼理財子公司的影響可能就沒有那麼大。“有的基金公司實際上類似於銀行的子公司,這些基金公司未來受到的影響可能就會比較小,儘管有了理財子公司,銀行總行也會做統籌規劃。”

“內外有別”

兩類子公司分工明確

有銀行系基金公司人士推測,成立銀行理財子公司後,在資源分配上,銀行可能會做一些劃分,一部分劃給理財子公司,一部分劃給基金公司。“估計不會把資源全部給到其中的任何一方,應該會把資源分開來。”

滬上相關基金人士也認為,銀行的蛋糕肯定會被分掉一些,但也不會是全部收回。站在銀行的角度,如果既有基金公司又有理財子公司,那麼銀行可能會根據兩者的優勢區別對待,做更明確的職能劃分,理財子公司可能會承擔更多的“對內”功能,而基金公司則可能承擔更多的“對外”功能。“這樣一來,基金公司可能會承擔更多地向公眾募資的功能。”

某國有大行旗下基金公司人士也告訴記者,由於目前理財子公司的具體情況和分工角色還沒有完全定義清楚,對於他們帶來的影響現在還很難量化。公司現在主要考慮未來能不能和理財子公司合作,例如理財子公司如果做一些FOF產品的話,公募基金能否讓自己的產品成為底層資產。“這種合作共贏的模式是有很大空間的。如果能夠做出聯動效應的話,那對銀行系基金公司也有好處。”

還有銀行系公募公司人士向記者介紹,他們的母公司銀行已確定了設立理財子公司,而對於理財子公司的具體情況還在進一步規劃當中。他分析,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優勢在於銀行的信譽背書。對於個人客戶而言,選擇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得到銀行的信用背書,這是相當大的吸引力,而公募基金的優勢則在於投資能力。

該人士稱,“銀行的投資能力肯定不如基金公司,而且投資能力建設也很難一朝一夕就完成。再加上銀行體系的激勵機制往往不如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子公司要想從公募挖人也很難。因此,未來理財子公司和基金公司之間如何分工合作還有待研究和挖掘。”

全面淨值化時代

公募基金仍大有可為

不管基金公司是否情願,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經走上舞臺,公募基金迎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應對和突圍,實現自身業務的持續增長,成為基金業必須正視和思考的問題。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的優勢在於主動投資能力,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點,提供更多風格清晰、標的明確的細分類工具化產品,在強大競爭對手目前依然可以保有自己的領地。

數據顯示,目前整個大資管行業資產管理規模已超過120萬億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規模13萬億,佔比約10%。與信託、保險、銀行理財等相比,最為透明和規範的公募發展速度反而相對偏慢。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公募的規模弱勢有自身管理能力、市場波動等原因,但外部環境不匹配和不平等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相比而言,公募基金受到的約束更大。比如,公募基金不能承諾收益,但之前有的資管產品是可以保底的。公募基金有一些領域不能做,其他資管產品的投資領域要寬很多。”一位熟悉公募的銀行人士表示。

不過,隨著剛兌被打破和淨值化管理時代開啟,不同行業產品風險波動的制度性差異也在逐步得以拉平。

“打破剛兌可能是給專業機構一次真正難得的機會。在剛兌和傳統銀行理財產品仍然存在的情況下,5%以上的無風險收益率也仍然擺在那裡,投資型產品很難撬動客戶,除非有牛市的支撐,才會出現大量淨申購,這些客戶往往會在熊市虧損離場,體驗非常糟糕。剛兌被打破,意味著淨值型產品成為整個市場資產配置的主流。利用基金公司的優勢來做好產品的投資,依然有很大的空間。”

另一位銀行人士稱,銀行子公司的出現會給市場格局帶來一些變化,但不會成為影響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各類資管機構依然需要憑藉各自的所長和優勢,在市場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生存法則。

提供特色工具化產品

是公募未來發展主要思路

在一位基金公司市場總監看來,目前體現公募基金能力的權益類基金產品佔比較低,未來公募基金能力點依然在於權益和固收信用下沉,在提供養老產品投資服務時,也要著眼於這些方面。

該市場總監還強調,公募基金在資產配置上並不佔優勢。積極提升自身的主動投資管理能力、提供更多工具化產品、降低相應產品的費率、在產品策略上進行更加細緻的產品升級,產品投資範圍以細分資產為主、投資標的和投資風格更加清晰明確,是公募基金未來主要的著力點。

另一家基金公司副總也表示,提供更多風格明確、基準清晰、可回溯的產品,比如寬基類、行業指數類,以及確定風格類產品,讓機構或個人客戶在做資產配置時,有明確清晰的配置工具可以選擇,是未來公募主要考慮的方向。

“從公募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歷史看,基金公司的能力更多的體現在類屬資產管理能力上,資產配置能力的鍛鍊機會相對較少。從產品角度來講,最適合公募基金的定位應該是以正收益為目標的產品,而不是做大類資產輪動,以高收益為目標的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越來越多小而美的精品基金公司不斷湧現,他們風格鮮明,在所專注的風格上管理能力突出,在各資管機構之間委託模式、顧問模式等相互融合的環境下,這樣的基金公司會不斷佔據一些細分市場份額,並得到客戶越來越多的關注。

第三支柱養老

給公募打開發展空間

在不少公募人士看來,公募面對新的競爭環境,可以參考美國的經驗。在美國,共同基金已成為居民理財的主要力量,在養老金配置的佔比接近一半。可以說,第三支柱養老金才是基金行業與其它資管競爭並顯示優勢的藍海,基金行業也應該是個人養老金產品的重要供應商和第三支柱建設的參與主體。

“養老公募產品,不僅僅是一個品類,它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改變行業的結構,也能夠幫助我們改進行業的痛點。”

華南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總經理表示,養老目標基金封閉運作、稅優導向的特徵可能導致兩個非常重要的結果:一是基金持有人份額分佈結構可能被改變,持有成本大幅度下降,未來盈利體驗會增加;二是會改變募集資金的現金流結構,從而有效改變行業未來的投資行為。

一位基金公司FOF負責人表示,從已經發行的養老目標基金來看,個人投資者佔比較高,從客群拓展的角度說,如同餘額寶慢慢地將大量的全新投資者帶人公募基金一樣,每一隻養老基金通過大量新投資者的開拓,也會為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騰飛撒下無數的種子。

不過上述基金公司市場總監表示,在包括養老目標基金在內的FOF領域,並不是公募基金獨享的擅長項,在這個領域立足必須具備兩個核心能力:一是跨境配置能力,二是全品類的配置能力,要做好,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和大量深入的研究。

本文源自中國基金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