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劉備有機會獲勝嗎?

用戶64598321


幾乎沒有機會獲勝,戰爭一事當然不能說絕對沒有勝率,但確實很低。

陸遜在夷陵、宜都夾江防守,此地位於三峽的西陵峽,江道水急而狹隘,劉備的水軍難以前進。宜都扼守夷道,地形狹隘又難以攻陷,陸遜又憑主力部隊死守夷陵。

陸遜不選擇巫峽一帶阻擊蜀軍而選擇夷陵,這還因為距離江陵、公安更近,補給遠比劉備有優勢。

劉備無法誘惑陸遜出來野戰,並且將其擊潰,就沒有戰勝的出路,戰術已經被地形給限死了。

夷陵就是往返荊州和益州的大門,呂蒙偷襲關羽,陸遜就率先去控制夷陵,同時也截斷了關羽歸蜀的道路。王濬要攻荊州,就必須先削弱西陵(夷陵)的防備。

以陸遜的軍事才能和完善準備,夷陵的防備已經無懈可擊,除非出現已下兩種情況:

歷史上從蜀中出兵攻破三峽口入荊州確實有戰例可依。

一次是西晉滅吳,王濬大軍如破竹而出,前提卻是荊州北部有杜預的部隊為牽制,還用離間計調走西陵(夷陵)的守將張政,使夷陵地區防守薄弱才能攻出西陵峽。

這必須要在北方同時對孫吳進攻,使吳國長江防線承受很大壓力,才會削弱西陵的防守,這一點劉備辦不到,曹丕不會為劉備這麼辦。

一次是李唐滅蕭梁,蕭銑以為適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漲,流經三峽的濤濤江水咆哮狂奔而下,唐軍斷然不敢冒然進攻。唐將也多以為不可進兵,只有李靖認為:”兵貴神速,機不可失。“

唐軍趁江水猛漲出兵,以迅雷之勢進攻才是上策。唐軍很快就打到了夷陵,唐軍在野戰中先敗於梁軍,李靖趁機出兵夾擊反敗為勝,頓時拿下夷陵。李靖又馬不停蹄,率輕騎五千為先鋒,直奔南梁都城江陵,連戰破敵,圍攻江陵,散佈蕭銑已戰敗的謠言,讓梁國四方援軍行動緩慢,迫降了蕭銑。

李靖取勝不在兵力優勢,在而兵貴神速,以虛實之道迷惑敵人,直擊敵人要害。這一點劉備怕也很難辦到,畢竟陸遜可不是蕭銑,他要是把夷陵、宜都封死,李靖也都沒轍。
戰爭之法,天時為上,李靖所趁就是天時之利。陸遜憑地勢防守就是地利,反破蜀軍是有天時為輔。如何進行作戰就因人而異了,劉備在進攻時是天時、地利都不佔,只能期待對方主將是個軍事白痴才能打贏。所以勝算不是沒有,假如陸遜是個笨蛋呢?又或者劉備有李靖附體呢?


蘇沉船


應該是沒有獲勝的可能,因為失去荊州以後,蜀漢的國力就不行了,荊州“地方千里,戶口百萬”,物產豐富,是政治,經濟,軍事上極為重要的地區,孫劉雙方誰得到荊州,誰就佔據了優勢,關羽敗亡後,對蜀漢的國力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從此蜀漢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向外擴張的能力了,劉備之所以執意要發動戰爭,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再搏一搏,能夠收復荊州是他最大的願望,但是,蜀漢軍隊的實力已經明顯不濟了,此時劉備唯有立即跟曹操和解,避免兩面樹敵,專心攻打孫權,或者有一線希望收復荊州,劉備分出一部分兵力防禦曹魏,導致跟孫權作戰的部隊實力不足,只有兩三萬軍隊跟孫權的五萬人對峙,機動兵力只有八千人,雙方僵持在夷陵一帶的時候,實際上劉備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狼的影子319


真的沒機會。

大軍浩浩蕩蕩,橫掃狂卷,把能拿下的都拿下,但全部都被擋在隘口,這就是敗亡的死地。

如果見好就收,接受孫權的求和,或者能夠保存顏面,奈何一心想吞吳。

為了相對地隔離魏國,只能走陸路,所以晉國滅吳的策略無法採用。

什麼招式都用了,吳國堅守不出,空有大軍也無可奈何。

連營數百里更是昏招,一把火全燒光了,還被反擊得焦頭爛額的抱頭鼠竄,說明什麼?從指揮系統到作戰系統全部崩潰。

重點在於一個隘口就堵住了劉備的傾國之兵,勝負已判。


鴻哥iouyh福小鋪


即使戰術上贏了夷陵之戰,戰略上也輸了。因為打仗主要就是國力的比拼,而恰恰三國裡面蜀漢國力最弱。主要體現在國土面積最小,而且有限的國土裡除了成都平原,其餘基本都是高山,不適宜大面積耕種,糧食產量低,那自然也就養不活大量人口,因此總人口也就最少,這在冷兵器時代是最致命的。但是,這樣的國土也給了蜀漢一個機會,就是自保。蜀漢之西是青藏高原,無需防守。蜀漢之南是蠻夷之地,大量小部落各自為戰,根本成不了氣候,事實上最終也的確被蜀漢收服。蜀漢之東是三峽天險,除了水軍,陸軍基本不可能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即使有水軍來襲,蜀漢佔據上游之利,來者基本也是有來無回。蜀漢之北的漢中已經被蜀漢佔領,只要堅守住包括漢中之內的少數幾個隘口,曹魏基本也是進不來,而事實上魏延也做到了。因此,以當時蜀漢的情況,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絕對沒問題的,但是根本無力進攻。在此情況下,劉備強行進兵,純屬意氣用事。即使蜀漢在夷陵之戰僥倖取勝,必然也是元氣大傷。再加上遇到一個戰爭狂人諸葛亮,滅國也只是早晚的問題。


文死賤武死顫


如果只是討論夷陵之戰的話,當然有機會獲勝。劉備以哀兵姿態,盡起西川兵馬,氣勢上已經很足了。從前期孫吳的應對來說,還是比較混亂的。在戰場受挫與求和不果後,推出陸遜也是出於無奈吧。劉備的戰術也有問題,兵法上講奇正相輔,劉備卻沒有派出奇兵偷襲孫吳後方與側翼,牽制孫吳兵力,而是將二十萬軍隊擺在夷陵一個點上,被陸遜阻住後反而無法施展。失去了兵貴神速的時間優勢,又沒有出奇制勝的方略,這是劉備在夷陵失敗的最大原因。

我看有人擔心即使劉備獲勝,吞併江東孫吳政權,也難以獨力支撐曹魏的攻擊。我覺得這點倒是沒什麼。首先,曹丕的進取心和能力是不如曹操的。其次,劉備挾勝勢,兵鋒所向,曹魏反而會顫慄不安吧。曹魏最大的可能是在孫吳失敗之前與其結成聯盟,共同抵抗蜀軍才是正道。


風神翼龍12


雖有困難,但還是可以取勝的。主要劉備不懂戰場實際情況,瞎指揮,佔著人多勢眾,輕視了對手。又把軍營安置於林中,且七百里連營,犯了兵家大忘。

他可派得力兵將守住各交通要道,封鎖交通。分割包圍,打亂吳軍部署。先取得一兩勝戰,這一兩次勝戰不在大小,只要能取得擾亂動搖吳軍士氣即可,然後遂步擴大戰果。蜀軍遠道而來,只能奪取吳軍物質,以戰養戰。shu軍兵力絕對優勢,只要不中吳軍詭計,取勝的可能性是有的。

大忘更為大忌。變字特更為謝!


手機用戶68063485589


夷陵之戰之初,鋒芒所至,勢如破竹。而隨著戰爭的深入,繼而被各處關隘所阻,再沒有出現更多的進展,這實際上體現了當時蜀國的國力。即使沒有火燒連營的情況,蜀國也經不起長期對峙帶來的消耗,所以說劉備很難有獲勝的機會。

即算藉助曹魏的力量取得暫時的勝利,也無法長期在這一地區立足,因為曹丕不會真幫某一方,其目的也無非是消耗戰爭的雙方,坐收漁翁之利。蜀國是弱國,只能守關自保,靜待時期,無法夾在兩強之中求生存。之前蜀國能長時間保住荊州這塊戰略要地,實際上是東吳顧及情面和自身的需求,保持這種三足鼎立的局面。當蜀國在北方取得了新的與曹魏抗擊點後,孫權對荊州就表現得勢在必得。一方面雪昔日之恨,另一方面可能怕蜀國先滅東吳,先易後難。保夷陵與保荊州一樣重要,更兼有關羽之仇,失敗,孫權則有性命人憂,所以孫權拼盡全力阻止進攻。劉備在自己弱勢情況下在這一地區用兵,是一種失策。敗是一種必然。


zhengtao11


有可能:一、派間諜散播謠言,調撥孫權與陸遜君臣關係;二、向魏示好,邀魏共擊吳國;三、紮好營寨,防火防偷襲,兩路齊進,讓陸遜要麼回援後方,要麼與蜀進行正面決戰,蜀國陸軍畢竟善戰!四、聯絡吳境內各方蠻夷造反;五、派遣一員善戰的遊擊將軍,利用江南丘陵山川縱多的地形,劫掠吳軍糧草,打游擊的形式造成後方動盪;如此五招齊出,要麼陸遜打陣地戰敗於蜀軍,要麼孫權換將,參見戰國趙王換廉頗……當然純屬虛構 歷史無法改變!


哈哈6710283798235



昨事今史


有的。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會慘敗是犯了兵家大忌造成的,劉備在這次徵吳有很大的機會取勝並奪回荊州要地,吳國就算戰敗但不會滅亡 ,因為蜀國想建立水軍並戰勝東吳水軍是非常難的,還有就是曹魏的虎視眈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