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沒有一生只打過一場戰役而被稱為歷史名將的人?

墨兮公子


蒼茫大地介紹一位,他是宋朝的中書舍人虞允文,他指揮了採石磯一戰,以寡勝眾,挽救了南宋朝的命運,成為名將。

一、南宋岌岌乎殆哉

金朝自完顏亮殺死金熙宗自立後,積極備戰,企圖一舉滅宋。但趙構對“紹興和議"及偏安江南的局面很滿足,因此毫無戰備之心。

公元1161年6月,完顏亮遷都汴梁,九月親率三十二路共百萬之眾大舉侵宋。十一月佔兩淮,轉眼間直逼採石磯。

江淮防線,原由主帥劉錡守江北、副帥王權守淮西。見金兵大舉進攻,王權逃得比兔子還快,劉琦病守揚州,江淮首戰失利的消息傳下後,滿朝震驚。

高宗準備逃到海上躲避,陳康伯苦勸成功,高宗派樞密使葉義問督察江淮軍情,虞允文做助手;又派成閔、李顯忠代替劉錡和王權,企圖重振軍威,與金兵決戰江淮。葉義問又是個慫包,他竟不敢親臨前線,派虞允文到採石磯前線慰問將士。

二、扶江山於即倒

虞允文到採石後,王權已被撤職,李顯忠還沒到任。金朝大軍已壓境,正準備一舉渡江宋軍因無主帥,人心惶惶。士兵們解掉馬鞍,脫掉盔甲,散坐於地,全無鬥志。一旦江淮失守,金兵入侵,南宋必然生靈塗炭。

二、扶江山於即倒

虞允文召集將士說:今天我帶來聖旨和慰問品,國家危難之際,正是我輩立功之時啊!全軍士氣大振,願聽虞允文指揮。

探子來報:昨天金軍已殺白馬、黑馬各一祭天,今天宣佈先渡過江者賞黃金一兩。當時金兵四十萬,配屬大量騎兵,而宋軍一萬八千人,形勢嚴峻。

虞帥令宋軍迅速立陣迎敵,將戰船分五隊,兩隊沿江的東西岸巡邏,一隊泊江中,船上滿載健卒,隨時應戰;另兩隊隱蔽在港汊中,準備馳援。安排甫畢,金兵開始渡江。完顏亮手執小紅旗,親自指揮數百艘戰船衝過江來,轉眼七十餘船抵南岸。金兵衝殺上岸,宋兵被迫後退,虞帥趕到陣中,拍大將時俊肩背,說:將軍膽略聞名四方,如今為何像小兒女狀?時俊舞著雙刀衝出陣去,士兵奮勇殺賊,江中宋船趁機衝向敵軍,將敵船撞沉。金兵不識水性,落水後大多淹死,兩軍鏖戰到日落西山時,金兵一半被消滅,一半在頑抗。雙方相持不下時,一群宋朝潰軍途經採石磯,虞帥鼓勵他何將功折罪,令他們從山後轉出,擊鼓搖旗,疑惑敵兵。金軍見狀,紛紛退切。虞帥命宋軍追擊並用強弓射殺。此戰金兵大敗,死四千餘人,被俘五百人。完顏亮殺光逃回的士兵。

虞帥估計完顏亮會殺回馬槍,令一部乘船埋伏上游,一部埋伏在渡口堵截。五天後,金兵來襲,宋軍以逸待勞,兩面夾擊,燒敵船三百艘,金軍敗退,從此一蹶不振。

完顏亮又兵出瓜洲,宣佈畏敵不前的將土將被處死。第二天金國發生兵變,兵部尚書耶律元射死了完顏亮。

此前一月,東京留守完顏雍稱帝,史稱金世宗。金世宗派人到宋朝議和。南宋終於穩定了局勢。

虞允文成為社稷之臣,其功等同於明朝指揮北京保衛戰的于謙。


蒼茫大地顧煒斌


如果只打贏一次仗就被能稱為名將的話,那這次戰役肯定是關係到王朝生死、國家存亡的命運之戰,不然名將兩個字的含金量就太低了!


這樣出類拔萃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還是不多見的,宋朝和明朝各有一位,當然,準確的說他們都是文官,但他們都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保全了江山社稷,他們做了優秀武將應該做的事,所以,稱他們為名將實至名歸!

他們就是南宋的虞允文和明朝的于謙!


虞允文和採石磯大戰


虞允文,字彬父,隆州仁壽縣(今四川仁壽縣)人,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進士及第,歷任彭州通判、權知黎州、秘書丞、禮部郎官、中書舍人等職。

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虞允文出使金國,發現金軍打造戰船,積極備戰,有南侵的企圖,返回朝廷後,請求宋高宗加強防備,但不被採納。


紹興三十年(公元1161年),金國皇帝完顏亮徵集60萬大軍,分兵四路南侵,其中陸軍分為三路,水軍一路,完顏亮親率近20萬部隊,直撲兩淮。


宋軍一觸即潰,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兩淮全部淪陷,十幾年前曾經在順昌大敗金軍名將完顏宗弼(兀朮)的宋軍名將劉錡,接戰不利,退到長江南岸。消息傳來,畏敵如虎的宋高宗準備出海躲避,幸虧宰相陳康伯力主抗戰,宋高宗才沒有跑路。


宋高宗派遣葉義問督江、淮軍,虞允文參謀軍事。當時長江南岸的宋軍將領王權因不戰而逃已被撤職,新任指揮官李顯忠還未到任,採石的防務基本上處於癱瘓的狀態。

更嚴重的是,宋軍士氣低迷,毫無鬥志,史書上稱:“我師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權敗兵也。

危急時刻,虞允文挺身而出,召集諸將和士兵,勉以忠義,宋軍將領和士兵被團結起來,願意與敵人一戰。


虞允文把沿江一帶潰軍和無統轄的部隊整合起來,共得部隊約一萬八千人,而長江對面的金軍有將近二十萬。


虞允文根據宋金雙方的兵力對比情況和戰場環境地形,進行了周密部署,以待敵人的進攻。


完顏亮發動攻擊,70多艘船隻搭載金軍在採石登陸,宋軍開始退卻。虞允文撫勇將時俊的後背說:“汝膽略聞四方,立陣後則兒女子爾!”,時俊立即揮雙刀出,士兵緊隨其後,與敵人殊死搏鬥。。其時,“中流官軍亦以海鰍船衝敵,舟皆平沉,敵半死半戰,日暮未退。

金軍傷亡很大,但依舊死戰不退,此時,恰好有一股宋軍殘兵,大約300人左右從光州退到採石,虞允文立即“授以旗鼓,從山後轉出,敵疑援兵至,始遁。


金軍後退時,虞允文“又命勁弓尾擊追射,大敗之,殭屍凡四千餘,殺萬戶二人,俘千戶五人及生女真五百餘人

。”


僥倖未死的金軍士兵回到北岸,也被惱羞成怒的完顏亮處死。


虞允文料定慘敗的金軍必定會再來,當晚“分海舟縋上流,別遣兵截楊林口”,天剛亮,金軍果然來攻,宋軍再次獲勝,焚燒敵船300餘艘。


兩次渡江失利,完顏亮移兵揚州,虞允文從李顯忠處借到一萬六千兵馬趕赴鎮江府阻截。此時,完顏雍已經在北方稱帝,得到消息的完顏亮孤注一擲,採用先滅南宋,再北上平叛的策略,下令全軍在三天內渡過長江,否則全部處死。


完顏亮此舉,激起金軍將領和士兵的不滿,他們設計掉開完顏亮的三萬親軍“紫茸軍”,發動政變,殺死了完顏亮,遣使和南宋議和。

得到宋軍獲勝的消息,宋高宗眉開眼笑:“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


此時,坐鎮京口的劉錡生命垂危,虞允文前往探視,劉錡拉著他的手說:“疾莫問,朝廷養兵三十年,大功乃出書生手,吾輩愧死矣!


虞允文於危難之時,集結起士氣低落的一萬八千名潰軍,兩次擊敗數倍於己的金軍,挫敗了完顏亮滅亡南宋的計劃,保全了半壁江山,使江南免遭兵火塗炭,如果當時金軍成功渡江,歷史恐怕真要改寫了,難怪幾百年後毛主席也對虞允文做出極高的評價:“偉哉虞公,千古一人!”


于謙和北京保衛戰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攛掇下,御駕親征瓦剌,八月,明軍在土木堡慘敗,明英宗也成為俘虜。


消息傳到北京,一時間京師人心惶惶,很多官宦和富戶準備舉家南逃,有些官員主張遷都南京,于謙、陳循等一批大臣認為京師乃天下之本,決不能遷都。

於是,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尚書,負責保衛京師。


九月六日郕王朱祁鈺登基,是為明代宗,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此舉使得也先挾明英宗要挾明廷的詭計破產。


明代宗授予于謙“提督各營軍馬”,詔令京師的明軍各營將領皆接受其節制,且賦予于謙先斬後奏之權!


于謙一面整頓京師兵馬,加固城防工事,一面調遣各地兵馬進京勤王,短時間內,北京城的兵力由增加到二十二萬餘人,在數量上相比瓦剌軍有壓倒性的優勢,于謙還派監察御史白圭等15名官員,前往京畿、山東、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員,進行應急訓練,作為預備隊!


十月,也先親率大軍進犯北京,于謙指揮明軍迎戰,先後在德勝門、西直門、彰義門等地挫敗瓦剌軍。

戰鬥中,明軍的火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量殺傷了瓦剌有生力量。德勝門外的伏擊戰中,明軍憑藉火器消滅瓦剌軍數千人;明軍炮轟也先軍營,又斃傷瓦剌軍一萬多人。


在明軍的頑強抗擊下,也先屢戰不利,使出明英宗這張王牌,又被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給擋了回去,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撤退。


明軍隨後追擊,石亨在清風店大破瓦剌軍,範廣在固安擊敗瓦剌軍。


明軍在於謙的指揮下,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不甘心的失敗的也先又數次南侵,但在明軍的嚴密防守下,數次吃癟,最後只能在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放回明英宗,並恢復與明朝的藩屬關係。


明朝土木堡慘敗,京師人心浮動之際,如果不是于謙挺身而出,穩定大局,打贏北京保衛戰的話,明朝雖然不一定有滅頂之災,但以後的歷史,恐怕就是另一個樣了!


指縫間的歷史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代名臣于謙一生只指揮了一場戰役,但是我覺得他配得上名將的稱號,都說張居正續了明朝的命,我覺得於謙也是為明朝續命的人。

于謙浙江杭州人,從小就聰明好學,有遠大的理想,他非常敬佩文天祥,於是將文天祥的畫像懸掛在自己的屋內。

他七歲的時候,一個和尚看到他,驚呼:“這是將來拯救時局的宰相。”四十多年後老和尚的言語被應驗。有一天他穿著紅衣服玩耍,一個老者戲弄他說:“紅孩兒,騎黑馬遊街。”于謙回應:“赤帝子,斬白蛇當道。

1421年于謙考中進士,1426年朱高煦起兵反叛。于謙與明宣宗一起親征,朱高煦投降後,明宣宗派于謙去罵他,于謙將朱高煦罵得不敢抬頭,趴在地上不停的發抖。

于謙隨後在江西、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為官,在任上于謙非常清廉,政績也做得有聲有色,1448年被召到北京,任兵部左侍郎,在這裡他開始了自己輝煌的一生,也在這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派使節嚮明朝進貢,2000人詐稱為3000人,企圖騙取明朝的賞賜,當時執掌大權王振不肯多給賞賜,只按實際人數給,並減去了馬價的五分之四。

也先看明朝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於是派兵南下侵擾,王振則煽動明英宗親征,明英宗非常高興,給了自己一個很長的名頭,然後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等大臣紛紛勸阻,但是明英宗卻執意親征。

明英宗帶著大明精銳親征,最後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虜了。

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城,人心惶惶,大家都不知道怎麼辦,有主張逃到南京的,有主張逃到四川的,有主張議和的,一些官員甚至已經準備逃跑了。

宮內的皇后妃嬪則大哭不止,大臣們在朝堂上爭論不止,監國的朱祁鈺也害怕的不得了。徐珵(這個人後來將於謙置於死地)以天象變化為由,請求遷都南京,于謙站出來厲聲說道:“提議南遷的人當斬......”于謙得到了王直、陳循等人的支持,隨後便沒人敢言南遷之事,在這期間于謙寫了一首詩來反對南遷,主張保衛北京,這首就是《嶽忠武王祠》:

也先打算用明英宗要挾明朝,于謙便奏請皇太后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推辭,于謙大聲說道:“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朱祁鈺於是繼皇位。

于謙請朱祁鈺發佈勤王詔書,要求京師附近的軍隊前來勤王,隨後佈置作戰任務,十月,也先帶著明英宗逼近北京城,于謙決定主動迎敵,他將兵部的事交給吳寧,自己親自到前線督戰,把北京城的城門關閉,下嚴令;退者斬。最終明朝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明英宗在北方白吃白喝一年以後也被也先送回,明英宗回來後當了太上皇,被軟禁。

1457年朱祁鈺病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發動了奪門之變,迎朱祁鎮復位,隨後下令將於謙逮捕,于謙等人被判處死刑,朱祁鎮看到于謙的名字猶豫了,說:“謙實有功。”徐有貞說:“不殺于謙,復位之事便出師無名。”于謙被押到崇文門外斬首。這個徐有貞就是前面那個主張南遷的徐珵,因為這個事他一直記恨于謙。

于謙死時天空烏雲密佈,人人都說這是冤案。當去查抄他家時,發現他家根本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最值錢的是朱祁鈺賞賜給他的蟒袍和劍器。明憲宗時于謙得以昭雪,清乾隆南巡時曾在其祠堂題寫匾額“丹心抗節。”

一人衛一城,亦衛一國。


司馬長史


《新唐書》裡記載了這麼一件人,我覺得挺符合題目的。這個人一聲只打了這麼一場戰役,這場戰役連歷史課本都不曾記載,據說是怕影響兩國友好交流。時至今日,我們也只能從歷史的犄角旮旯裡翻出這場令人血脈沸騰的戰役。

這個人叫王玄策,這場戰役沒有名字,我們姑且稱之為一人滅一國戰役吧。

貞觀二十二年,遣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國,未至,其國亂,伏帝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拒玄策。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鄰國兵。吐蕃以兵千人來,泥婆羅以七千騎來,玄策部分進戰茶鎛和羅城,三日破之,斬首三千級,溺水死萬人

以上出自新唐書,說了什麼事呢?貞觀22年,皇帝派王玄策出使天竺國,還沒走到地方國王就死了。天竺國的國王怎麼死的呢?大臣作亂,篡權自立,之後就拒絕王玄策的友好訪問。王玄策一看,這還了得,老子奉命而來,你不讓我進,這不是不給我面子嗎?於是糾結當地一批地痞流氓,把這個逆臣給滅了。

這場戰役只打了三天,王玄策一共殺了人家3000人,還淹死了上萬人。王玄策是怎麼打的這場戰鬥呢?

王玄策來訪問只帶了十幾個隨從,這肯定是不夠看的,衝過去也是送人頭添笑話。他知道吐蕃和大唐正是蜜月期,就去吐蕃借了一千兵馬,就靠著這麼一點兒兵力,去挑戰阿羅那的七千騎兵。

一場戰鬥打下來,阿羅那順棄掉茶鎛和羅城逃命,被王玄策部下師仁捉了個活的。然後順利進程,俘虜了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三萬餘頭匹。

這場戰鬥我大唐沒有派一兵一卒,甚至唐王李世民根本就不知道這回事。王玄策也不過是一個外交官,就這麼一個外交官,在縱橫捭闔之下,竟然把一個國家給滅了!

講道理,這樣震撼人心的歷史事件,擱現在肯定要大書特書的,為什麼歷史書中愣是就這麼三言兩語呢?很有可能這場戰役對大唐沒什麼影響,無論是政治啊、經濟啊、文化啊都微乎其微,換言之,對於大唐來說這根本就不是個事兒。

雖然我大唐打仗打贏了,卻輸在了另一面。

當年王玄策凱旋迴國,不僅帶來許多奇珍異寶,還帶了一個名叫那羅邇娑婆的和尚。這個和尚吹自己已經二百多歲了,專門研究不死藥,如果唐王想長生,可以吃他的藥,保證白日飛昇。

李世民信以為真,食之,卒,享年五十。















祗樹


這個問題,我想反著回答,希望給大家提供不一樣的思路。

歷史上有打過一場敗仗,而被稱為名將的嗎?有的,如果敗將算名將的話。

我是以史為劍,有不同觀點你就來。


于禁

這個人就是于禁,此生幾無敗仗,唯一一場敗仗卻讓自己揹負一輩子的罵名,直到後世。

關羽攻打樊城,曹仁被圍,曹操派于禁和龐德去救他。


曹操

這時候發了大水,于禁的軍隊遭遇水災,損失慘重。 而且北方來的士兵不善水戰,敗的很慘,于禁被逮了。

龐德選擇了以死殉國,于禁選擇了投降。 曹操很痛心、憤怒,說:于禁跟了我30年,怎麼反而不如龐德!

後來于禁被關羽留在荊州,後來關羽被殺又去東吳,孫權又遣他回了魏國。

回去的當年,這位只打敗過一仗的將軍抑鬱而死。


以史為劍


民國時期的傑出的軍事家、一代軍學泰斗楊傑將軍,就非常符合這個條件。

楊傑字耿光,雲南大理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他軍事造詣爐火純青,軍事理論造詣更是少有人及。他先後輔佐滇軍唐繼堯以及老蔣,在護國運動、中原大戰、抗日戰爭等重大事件中運籌帷幄,算無遺策,輔佐蔣介石在逐鹿中原中無往而不利。

人們常說民國有三個半軍事家,三個楊傑、劉斐、白崇禧。半個為劉伯承。楊傑將軍無疑是民國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更是鼎鼎大名的名將。他還編著過兵聖孫武的傳記,註解過《孫子兵法》。

但楊傑將軍其實並沒有多少獨自指揮的戰役,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護國戰爭中率滇軍擊潰北洋軍閥周道剛部,值得一說的是,這次戰役中楊傑有個部將叫朱德,沒錯,就是朱老總。

楊傑將軍後來因為反對老蔣搞內戰被軍統特務暗殺,無疑是中國軍事的巨大損失。


林屋公子


這種人在中國歷史上應該有很多,戰國時期趙國的名將趙奢應該就算是一個,而且還是最典型的一個。

他這一生也就是打了這一次仗,而且這一次勝仗,還是和當時比較強大的秦國開的戰,正是這一仗打的比較艱難,所以,才成就了趙奢名將的美名。

這一戰也就是秦國和趙國之間打的闕與之戰,當時的秦國要攻打趙國,趙王很著急,不知如何應對,他就把老將廉頗給叫了過來,廉頗的回答是,闕與這個地方多山嶺且狹長,道路還比較遠,長途奔襲對我們不利。

連名將廉頗都這樣說,趙王覺得不甘心,不能就這樣算了呀,但是,一時他也沒有什麼辦法。

這時候趙王也沒有主動找趙奢來商議,因為趙奢當時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在趙國是一個管收糧食的官員。

這麼一個普通的官員,趙王是如何發現他的呢?

原因是趙奢這個人,收糧的時候不懼權貴,平原君趙勝家的家奴仗著自己是貴族,想不上繳糧食,但是,最後被趙奢給殺死了。

平原君趙勝一聽就火了,要殺了趙奢,但是,趙奢一點都不懼怕,他還給平原君講道理,平原君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趙奢的話講的他是心服口服,以至於他不但上繳了糧食,還把往年少繳的給補齊了,並且趙勝還把趙奢給推薦給了趙王。

當趙王聽廉頗說這個仗不好打的時候,他就一籌莫展地總是開心不起來。這時候趙奢見到了趙王,就問趙王有什麼事?

趙王就把秦國要攻打闕與的事情給趙奢說了一番,趙奢一聽熱血沸騰。

他告訴趙王,這個仗我們能打贏,因為我們所面臨的情況秦國一樣也面對。這就好比兩隻在洞裡打架的老鼠,勇敢的一方是會勝利的。

趙王一聽,趙奢說的很有道理,既然你說能打贏,那就讓你帶兵去打吧。

趙奢率領大家浩浩蕩蕩的出發了,可是,到了距離邯鄲二十里地外的地方,趙奢就告訴全軍,安營紮寨,在這裡休息,若是有敢言進軍者全部殺無赦。

不是說要和秦軍打仗嗎?怎麼只走了二十里地就不前進了呢,這時候全軍上下都以為趙奢膽寒了,是個小膽鬼。

其實,趙奢這樣做正是在用一個計謀,因為他知道軍中有秦國的奸細,他就是想讓這個奸細給秦軍帶話的,主要目的是為秦軍營造一個假象。

趙奢在這裡一待就是二十八天的時間,期間有一個大將勸趙奢要進攻,趙奢果然把他給殺了頭。

這時候秦國在趙奢軍裡的奸細,開始去給秦軍報信去了。

秦軍的將領叫胡陽,這次本應該是白起帶兵出征的,但是,他身體生病了,只好讓二流將軍胡陽帶兵來戰趙國了。

當胡陽聽說趙奢走了二十里地,就不走的時候,他就告訴全軍,闕與是他們秦國的了,很明顯趙國的將軍趙奢是因為忌憚秦國,所以不敢帶兵來戰的。

誰知,就在秦國奸細離開趙國軍隊的那一天,趙奢突然告訴全軍火速趕到闕與,去和秦軍大戰一場。

趙軍在趙奢的帶領下,僅用了兩天一夜的時間,就趕到了闕與。

對於秦軍來說,趙國的這個行軍速度,就如同天兵天將下凡一般,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趙國佔領了地理上的優勢。

他們已經把北山完全給佔據了。

秦軍看到黑壓壓的到處都是趙軍之後,先是驚恐,然後故作鎮定,和趙軍開始廝殺起來。這一場戰役打的是異常的艱難,趙奢身處重創,差一點就戰死。

還好,最後趙軍憑藉著地裡上的優勢以及軍隊的勇猛,打敗了秦軍,自從趙奢的大名傳邊了趙國的大街小巷,趙奢也就理所當然的邁入到了名將之列。

對了,趙奢還有一個兒子叫趙括,趙括就是把趙國軍隊給敗光的那個將軍。


漢史趣聞


我說的這個人,一生肯定打過不止一場,但史書關於他的所有記載,只和一場戰役有關,而且他還打輸了,卻從此留下了大名,以至後來在民間成為了神。


這個人叫李左車,他輸給的是韓信。


韓信攻下魏國後,千里奔襲,直取趙國。趙王和陳餘在井陘口布下二十萬大軍嚴陣以待。


這時,李左車向陳餘獻了一條計策。他認為井陘道狹長,漢軍的陣型必然被拉得很長,軍糧拖在很後面。如果陳餘分兵幾萬給他,從小路抄襲韓信後方,陳餘這裡堅守不出,則漢軍前不能戰,後不能退,必然潰敗。


陳餘卻認為自己兵多糧足,不出戰顯得怯懦,更何況韓信軍中有他的仇人張耳,恨不得親手殺死此人,所以拒絕了李左車的建議。


戰爭的結果都知道了,韓信背水一戰,以數萬人破二十萬趙軍,擒趙王、殺陳餘。但戰爭之後,韓信十分誠懇地請李左車上座,向他接下來針對燕國和齊國的戰略。李左車建議他以趙地為根據地,發展經濟,安撫百姓,同時挾百戰百勝的威名令使者前去燕、齊拉攏。韓信沒有和陳餘一樣剛愎自用,採納了這條建議,鞏固了自己在北方的勢力,成為了劉邦最重要的一路支援。


而李左車雖然在井陘之戰戰敗,卻因為這兩條計策和韓信的待之以師禮名聞天下。


史書裡李左車沒有來歷,也沒有後文。不過民間喜歡這個人,於是認為他是趙國名將李牧的後代,並且逐漸演化成了雹神。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我說的這個人叫做陳湯,別看他的名字裡有三點水,但是他打仗一點都不水。他一生只打過一場仗,為了打這一仗他假傳聖旨,打完后皇帝沒怪罪他不說還封他為關內侯,而且這一仗導致了大美女王昭君嫁給匈奴人,這一仗讓可以做漢元帝父親的呼韓邪單于管漢元帝叫爸爸,這一仗留下的千古名言到今天還被人津津樂道!

陳湯打的這一仗就是著名的遠征郅支單于之戰!

郅支單于也算是草原一代雄主,當時匈奴分成南北兩部,郅支單于就是北匈奴單于。當時,北匈奴強於南匈奴,漢朝是不會坐視北匈奴強大的,於是派出大軍和南匈奴一道,打敗了郅支單于。

所以,郅支單于只得率領手下向西遷徙來到中亞地區,雖然在遷徙過程中損失巨大,但郅支單于仍然在當地建立起了統治,並控制了周圍很多國家。同時,郅支單于認為漢朝已經奈何不了他,竟然殺死了漢朝使節。

面對郅支單于的猖狂態度,漢朝一籌莫展,大軍遠征需要天量輜重,而此時漢朝正處於休養生息階段,看來只能忍受郅支單于的侮辱了。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陳湯和甘延壽出使西域為事情帶來了轉機。陳湯發現如果從西域徵調各國兵力,匯合這裡的漢軍足以支持一場對郅支單于的遠征!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自己的上級甘延壽。對陳湯的建議,甘延壽認為可行,但要經過朝廷的批准,於是這件事就耽擱了下來。不久,甘延壽生病了,所有事物就由陳湯來代理。

陳湯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於是假傳聖旨徵集西域各國軍隊和當地漢軍,很快就集合了4萬大軍。甘延壽知道這個消息驚得直接從床上蹦了起來,準備阻止陳湯。誰想到陳湯按住劍柄說:現在大軍已經集結,難道你想擾亂軍心嗎?

甘延壽畢竟行伍出生,深知現在如果解散軍隊影響太大,以後真有戰事,可能就沒人來了,畢竟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剛過去不久。為此,甘延壽只好按照陳湯的計劃佈置軍隊,同時趕緊派人到長安奏報這次假傳聖旨行為。要說甘延壽真是一位有擔當的領導,他並沒有把責任完全推給陳湯,而是和陳湯一起上奏自我彈劾,同時說明了這次用兵的情況。

很快各國軍隊全部到位,前前後後足足來了4萬多人。陳湯將軍隊分成6校,浩浩蕩蕩向郅支單于殺來。

郅支單于萬沒想到漢朝大軍會進行這次遠征,結果沒來得及跑就被圍在了郅支城。面對聯軍猛攻,郅支命令城中所有人都要拿起武器抵抗,甚至連自己的妻妾都上城牆反擊。但是雙方畢竟實力相差懸殊,很快聯軍就突入城中,在巷戰中軍侯杜憲將郅支斬首,其餘人望風而降!

陳湯對城中的戰利品進行了分配,匈奴俘虜被分配給了參戰的各國作為奴隸,城中的財富也被搜刮一空。而郅支單于的首級被緊急送往長安!

現在輪到朝廷發愁了,對於陳湯和甘延壽假傳聖旨的行為應該嚴懲,但是萬里之外斬首郅支單于更要大加封賞。經過討論,漢元帝決定赦罪封賞,封甘延壽為義成侯,陳湯為關內侯,每人賜給食邑三百戶,再賜給黃金一百斤。

消息很快傳到了北方草原,呼韓邪單于聽到郅支單于被斬首其黨羽被殲滅後,且喜且懼,親自來到長安表示願意守護北藩,歷代稱臣。

為了鞏固和漢朝的關係,呼韓邪單于奏請漢元帝,希望娶一名漢家女子為閼氏,於是漢元帝就把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

這個時候呼韓邪已經60多了,由於自請為婿,他要管40來歲的漢元帝叫岳父。這種直降身價的行為說明,呼韓邪已經被漢朝的威力所懾服。

對了,當時隨郅支首級一同送達長安的還有陳湯親自寫的奏報,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歷史風暴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括,雖然他出名並不是因為打了勝仗,而是因為紙上談兵,被人當成笑話和反面教材流傳於世。當年,趙括臨危受命代替廉頗迎戰白起,才有了著名的長平之戰,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歷史慘案。

其實,我倒是覺得趙括並沒有史書上說的如此不堪,紙上談兵、狂妄自大。當年趙國秦國對峙一年有餘,拼的已經不是軍事了,而是國力。顯而易見,此時的秦國遠勝六國。繼續對峙下去趙國一樣是輸。此時趙括接替白起,從防守轉為進攻也是無奈之舉。古有項羽破釜沉舟,今有毛主席狹路相逢勇者勝。只可惜趙括碰上的是有勇有謀殺神白起。但趙括長平之戰雖然輸了,但還是重創了白起,即使被圍困四十天之久,依然沒有軍紀渙散,可見還是有才能的。

長平之戰之後,秦國實力也大減,只能說當時秦國的制度太先進了,休養生息之後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