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製造業再爆醜聞!三菱電機子公司造假十年!

一直以來,日本製造業在國際上都有著良好的口碑,以先進可靠的科學技術於孜孜不倦的創新精神著稱。

而此前臺鐵發生嚴重出軌事故,由於出軌列車為日本車輛製造公司製造,日本鐵道製造業因此走下神壇,就連拓展海外市場之路也變得極為艱難。

三菱電機作為日本舉足輕重的製造企業,近日也身陷造假醜聞!

三菱電機子公司,所生產的應用於鐵路車輛和家電的橡膠製品,被查出發貨的商品均未經過檢查

日本製造業再爆醜聞!三菱電機子公司造假十年!

位於千葉縣松戶市的三菱電機子公司“TOKAN”,被查出油不正當的產品檢查行為。該公司所製造的用於鐵路家電等方面的橡膠製品,防水防油性能的一些重要測試都沒有做就發貨了。該公司的大量產品會先運往三菱電機,據三菱電機稱,除了發貨時的必要檢查,影響耐久性的檢查也沒有做而是直接修改數據就發貨了。

日本製造業再爆醜聞!三菱電機子公司造假十年!

根據現有的調查,從子公司的報道可以發現,這些問題最起碼已經持續了十年,目前正在調查問題產品的發貨數量。三菱電機表示,對於團隊的行為而引發的問題深感抱歉。

長期以來的造假生產,一直對生產安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隱患。這不僅波及到海外銷售,還影響日本製造業的信譽和國際競爭力。

日本製造,其實是一部技術創新史。80年代末期的泡沫經濟重創下,日本經濟長期在低谷中徘徊,但國際上的科技競爭並沒有因為日本經濟的大蕭條而停止。

而強大的日本製造業,似乎也躲不過“盛極而衰,否極泰來”的自然規律。

二戰結束後,日本製造業從戰爭廢墟中快速恢復並崛起。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日本製造”長期憑藉其優越的產品性能和可靠的產品質量享譽全球,受到世界各地消費者的狂熱追捧,說到“Made in Japan等同於質量擔當”,幾乎不會有太多人反對。

日本製造業再爆醜聞!三菱電機子公司造假十年!

吳曉波在《去日本買只馬桶蓋》一文中,生動地描繪道:

“……有日本免稅店的營業員用難以掩飾的喜悅神情和拗口的中文說,只要有中國遊客團來,每天都會賣斷貨……”

然而近年來,日本製造業卻如同中了邪一般事故頻發。從造假醜聞到經營敗退,無不彰顯著曾經高居神壇的日本製造如今光環漸褪的窘境。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唏噓與感慨。

盛極而衰,否極泰來”似乎是一條自然規律,任憑日本製造再怎麼強大也躲不開逃不過。且不談東芝、松下、索尼財報的連年虧損,光憑以下三條重磅曝光,就足夠撼動日本製造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1、三菱油耗造假事件

三菱公司自1991年以來,一直使用與法律法規不同的違規實驗方法來測算燃效數據,另外為使從2013年開始生產的四種車型達到燃效目標,還對數據進行了篡改,共涉及62.5萬輛汽車。為此,三菱公司直接承受了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包括鉅額罰款、暴跌致市值縮水50%以上的股價、日產收購三菱股份、以及社長引咎辭職等。

日本製造業再爆醜聞!三菱電機子公司造假十年!

2、高田問題氣囊事件

身為世界三大安全氣囊供應商和日本最大的汽車零部件廠之一的高田公司,客戶惠及包括寶馬、奔馳、大眾、福特、通用在內的全球諸多汽車廠家。然而,高田公司的安全氣囊並不安全,其隱患之處非但被隱瞞了下來,還在不少安全數據上都進行了造假處理。由此導致高田安全氣囊故障在全球範圍內已經造成17人死亡,180多人受傷,被召回的缺陷汽車總成本與賠償金額更是天價。到最後,高田公司不得不以破產收場,這被稱為是日本製造業史上最大規模破產案。

3、神戶制鋼數據造假事件

日本製造業再爆醜聞!三菱電機子公司造假十年!

2017年10月,神鋼被爆出旗下3家工廠和1家子公司存在篡改部分產品的技術數據、以次充好交付客戶的造假行為,造假產品流入境內外企業數目已多達500家,部分違規行為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年前。一石激起千層浪,眾多日本汽車企業以及H2A火箭、三菱支線客機、部分新幹線列車,甚至日本製造的英國高鐵列車悉數中招,其他包括通用、福特、波音、勞斯萊斯等諸多跨國巨頭紛紛受挫。這一醜聞堪稱是“捅漏了日本製造的天”。

不僅以上三家,質量問題不斷,違規、造假、瞞報、謊報頻頻出現的劇情還上演於豐田、夏普、東芝等其他巨頭身上。此外,尼康、奧林巴斯的節節敗退,更是讓日企品牌形象風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日本製造,做錯了什麼?

不可否認,日本製造業的衰落受制於不少外因,包括日元的加速升值、世界經濟走勢的下行,以及市場風向的變化。然而,外因永遠不是決定因素,它們只不過是為自己失利尋找的藉口,起決定作用的始終是內因。

或許,“物極必反”是這一問題最好的答案——正是因為對於技術創新與工匠精神的過於“偏執”,導致日本製造事故頻發,問題不斷。

日本製造業再爆醜聞!三菱電機子公司造假十年!

對技術創新的過度追求,讓日本製造跌入“創新陷阱”

“創新陷阱”產生於新舊技術的更替過程中,具體來說,對於一家企業,從原有技術軌道跨向新技術軌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企業越是在自己原有的技術專長上加以創新,便會在原有技術軌道上走得越遠。也正因為如此,企業也便越會延滯進入新的技術軌道,進而也越來越遭受舊技術極限的扼制。

日本製造業再爆醜聞!三菱電機子公司造假十年!

此時,一旦新的技術軌道成為市場主導時,企業就不得不面對種種問題,甚至是被市場淘汰的危機。

而今,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各種新技術與新業態不斷湧現。當日本製造巨頭固守的技術軌道不再是行業主導時,他們便無法及時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不經意間落入“創新陷阱”而難以自拔。

日本製造業再爆醜聞!三菱電機子公司造假十年!

對技術創新的偏執,讓日本製造逐漸與市場脫節

一來,日本製造的技術過盛會降低產品的性價比。為了讓產品提高1%的性能,他們往往會不惜增加投入30%的成本,久而久之便導致日本製造的成本急劇提升,進而在價格上失去了國際競爭力。

二來,對技術創新的苛求常常會懵逼日本製造企業決策者的雙眼,“重技術、輕市場”的風格,致使生產出來的產品同市場需求脫節。可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佔據主導地位的恰恰是市場的需求方而不是供給方。

日本製造業再爆醜聞!三菱電機子公司造假十年!

對“工匠精神”的痴迷,讓日本製造缺乏顛覆性創新

為了貫徹一直崇尚的“工匠精神”,日本企業在很長時間裡都採用“終身僱傭制”。曾有媒體指出,在日本“有些人可以20年呆在同一個崗位,每日只幹同一件事而不會多問”,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終身僱傭制也帶來了日本企業工作崗位的老齡化與思維的固化;相比之下,更具創新意識也更加活躍的年輕職員們,經常難以被提拔到重要的崗位上。

日本製造業再爆醜聞!三菱電機子公司造假十年!

此外,在工作中,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已經遠遠無法適應當今快速變化的世界與日趨激烈的競爭。與逐步優化的商品工藝相比,日本製造業更為需要的可能是具備顛覆性的創新能力。或許這也是日本製造跌入“創新陷阱”的誘因之一。

尾聲

平心而論,僅憑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就給日本製造業判“死刑”的話,還為時太早。“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日本製造還遠遠沒有達到“瘦死”的地步。

縱觀日本製造業的興衰歷程,深究其取勝之道和問題之源,對於眼前日漸崛起而又遭遇麻煩的中國製造來說自然是意義重大。如何在追求技術創新、弘揚“工匠精神”,並牢牢把握市場需求,進而避開“創新陷阱”,將會是未來我們要重點關注的方向。

還有就是,不管中國製造眼前或是未來遇到何種狀況,我們都應當牢記:外因永遠不是決定因素,起決定作用的始終是內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