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兒子已成年,宋太祖死後為什麼是其弟弟繼位?

用戶58639260812


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九年(976)十月病逝後,繼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而不是他的兒子德昭或德芳。

宋太祖之所以傳位於弟而不傳子,歷來有兩種說法。

說法一,金匱之盟:出於母親杜太后的安排。

宋太宗趙光義在後周時為供奉官,他和趙普主謀,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太祖有功,建國後被封為殿前都虞侯。趙光義自幼聰穎,多才多能,深得母親杜太后的喜愛。杜太后是一個秉性剛毅、持家重禮法的賢母,她很有政治頭腦。宋太祖登基後,她經常參與決策國家大事。宋太祖很尊重太后,對她也很孝順。

上圖趙普劇照,王繪春飾演

建隆二年(96l)夏天,杜太后病危,召太祖和宰相趙普至榻前。她問太祖:“你知道你何以能夠君臨天下嗎?”宋太祖回答道:“我想我之能得天下,是因為祖宗積德所致。”“不對!”太后說,“你能夠得天下,是因為周世宗讓他的幼兒主天下。要是周氏有一個長君,天下怎會為你所有。所以你將來百歲之後,帝位的繼承,可傳給你的弟弟。要知道,國有長君,社稷有福,才能江山長保。”

宋太祖原本就很聽太后的話,何況這是太后的臨終遺言。他趕緊表示謹遵母后遺言。

上圖宋太祖

聽了太祖的回答以後,太后仍不放心,轉向她十分信任的大臣趙普,對他說:“你也要記住我的話,不要違背。”接著,她又讓趙普在床邊記下自已的遺囑。趙普寫好後,在末尾鄭重地寫上“臣趙普記”。然後,交給專人妥善保管。不久,太后與世長辭。

上圖宋太宗

另外,宋太祖與趙光義之間兄弟情誼深厚,太祖十分倚重弟弟的才幹。太后去世後,宋太祖離開京城時將趙光義留守京城,任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後來又加封晉王,位在宰相之上,成為宋太祖以下權位最高的人物。在生活上,太祖對弟弟關心備至。有一次,晉王病了,不省人事。太祖很著急,親自去探視,還點燃艾草,給晉王治病。為了不傷著弟弟,還在自己身上先做試驗,直到晉王病勢減緩,才返回宮中。宋太祖曾經對身邊的人說:“晉王一定是個太平天子,我的福德趕不上他!”

說法二,燭影斧聲:哥倆打起來了。

開寶九年(976)十月,宋太祖病重。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晉王趙光義應召趕到宋太祖病榻前。這時,所有內侍都退了出去,只留下他們兄弟二人。外面的人遠遠望見燭光暗影之中,晉王離開席位,像在退避什麼。一會兒,傳出斧子著地的聲音,又聽見太祖高聲說道:“你好好地幹吧!”不久,趙光義出來說道:“聖上駕崩!”這時,正好更敲四下。宋太祖病亡,趙光義繼位真相乃成千古一謎。


古道犀風


因為斧聲燭影的事情,很多人覺得,宋太祖的皇位是被他的弟弟宋太宗給篡奪的。其實,如果我們仔細看一看宋太祖生前所做的那些事情,就會明白,宋太祖其實一開始就是想把皇位傳給宋太宗的。


有幾件事情可以證明。

一是宋太祖除了封趙光義為晉王外,還讓他擔任開封府尹。要知道,整個五代的傳統是,只有皇位繼承人才能擔任開封府尹的。

二是宋太祖雖然有成年的兒子,包括二兒子趙德昭和四兒子趙德芳。但是他連王都沒有給他們封,目的就是一點,不要讓他們對晉王趙光義構成威脅。

三是宰相趙普是宋太祖最信任的人之一,但是後來趙普和趙光義的關係搞僵了,兩人都不斷在宋太祖面前說對方的壞話。這個時候,宋太祖選擇了貶責趙普而保趙光義。


四是當時宋太祖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想把都城從開封遷到洛陽。但是趙光義堅決反對,而很多人也幫著趙光義說話反對宋太祖。如果是遇到別的皇帝,這種情況是肯定會猜忌趙光義的。不過宋太祖不但沒有懲罰趙光義,反而順從了他的建議,不再遷都。雖然宋太祖認為,不遷都,百年後國力將盡。宋太祖之所要做的,無非就是要確保趙光義的權威。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宋太祖實在是想把皇位傳給趙光義的。

那時候,宋太祖的兒子已經成年,他完全可以把皇位傳給他的兒子,為什麼卻要把皇位傳給趙光義呢?

我覺得根本的原因是宋太祖從整個趙家天下的長治久安來考慮的。也就是說,宋太祖可能一開始就沒想過要把皇位傳給他兒子。他的兒子雖然也成年了,但是,畢竟閱歷和能力都不是很足。五代時期有太多這樣的例子,就是說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當皇帝,很快就被朝中的那些權臣和地方上的節度使給推翻了。而趙光義無論能力和歷練都遠遠高於宋太祖自己的兒子。所以宋太祖寧願把皇位傳給弟弟,也不傳兒子。

但是,就算是宋太祖這樣考慮,宋太宗依然有些迫不及待和惴惴不安。在斧聲燭影中,把宋太祖害死。


不但害死宋太祖,他還汙衊宋太祖對他的關愛。比如,上臺後,搞了一個金匱之盟出來,說他的皇位是他和宋太祖的娘杜太后要求的。杜太后生前要求宋太祖把皇位傳給他,並把此事寫成盟約。然後他又把潛在的皇位競爭對手,宋太祖兒子和他弟弟都一一害死。這實在有些背義陰險而殘忍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唐宗宋祖,宋太祖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宋王朝,公元960年,在陳橋兵變中,後周檢校太尉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取代了後周建立了大宋。宋太祖文治武功,性格寬厚,優待後周皇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在任時,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的策略,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50歲。時人多懷疑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根據史書的記載,宋太祖並沒有留下傳位遺詔,趙匡胤死後其三弟晉王趙光義繼位。既然太祖沒有留下繼位遺詔,那宋太宗繼位就屬於自立了,於是宋太宗趙光義便搬出了金匱之盟以顯示自己的正統性。金匱之盟,指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趙廷美的生母)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主要內容命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弟趙光義。又分為“獨傳約”和“三傳約”之說,“獨傳約”是指杜太后讓趙匡胤百年後傳位給三弟趙光義,“三傳約”是指太祖傳位給三弟趙光義再傳之四弟廷美,而廷美復傳之趙匡胤之子德昭。目前史學界普遍認為金匱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並且多數學者支持三傳論。至於所謂“燭影斧聲”,既趙光義害死趙匡胤的說法,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宋太祖死時是四鼓時分,大約是凌晨2點多,趙光義當時不在寢殿,不可能“弒兄”,這也是一樁疑案了。

  作為一個父親來講,趙匡胤肯定是想傳位於兒子,這也是人之常情。趙匡胤死時,其兒趙德昭已經25歲,趙德芳也已經長大。趙匡胤生長於唐之後的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幼主多不能善終,趙匡胤和其母對此應該有深刻的認識,況且趙匡胤就是趁後周幼主年齡小在陳橋兵變中被黃袍加身。其三弟宋太宗趙光義不僅是陳橋兵變的重要參與者,其能力更是出眾,被太祖加封晉王和開封府尹位列宰相之上,成為了事實上的“接班人”,在趙匡胤有生之年,其子德昭與德芳也並未封王。趙匡胤臨死之時,大宋並未完全統一全國,與周邊政權仍時有戰爭,最為重要的一點,趙匡胤恐怕沒有預料到自己會在50歲時“英年早逝”,他也有可能是想把其三弟趙光義作為“備胎”,等全國真正統一局勢穩定後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所以趙匡胤在50歲暴死時也沒有留下遺詔指名接班人。而從宋太宗繼位後的表現來看,並沒有殺戮太祖的子孫,太祖死後,封趙德昭為武功郡王,詔令讓他與齊王趙廷美從朝會時班位在宰相之上。在公元979年,因受宋太宗訓斥,自殺而死,宋太宗聽見此事非常驚悔,跑去抱著趙德昭的屍體,大哭著說:“痴兒何必這樣呢?”。而終北宋南宋,宋皇室也未見有明顯的骨肉相殘的行為,金匱之盟為真的可能性極大,只是宋太宗沒有去履約,最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至於宋太祖是不是真的想履約,也只有他本人最清楚了。而所謂宋太祖被他弟弟害死的“燭影斧聲”之說,這個不好評判。


吃遍美食界


宋太祖在位期間 ,有關繼承人的問題 ,一共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不同的階段,它有不同的主張。

在第一個階段, 也就是宋朝剛剛建國之初, 宋太祖曾經考慮將弟弟趙光義立為繼承人。建國的第二年 ,他就認命趙光義為開封府府尹 ,封為晉王。從五代以來 開封府府尹一般都是由王位繼承人擔任向。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後,手中掌握著京城的大部分的兵力,權勢熏天,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宋太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安排,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他的母親杜太后的要求,第二個原因是五代以來,如果皇帝繼位時年紀太輕,很容易被權臣把持,導致王朝更替。

當時宋太祖的長子年紀尚小,不到十歲,因此選擇趙光義作為皇位默認的繼承人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個階段是在宋朝穩定中原之後,以宰相趙普為首的官員支持宋太祖立兒子為繼承人,與皇弟趙光義之間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史料中,記錄了不少趙普如何專權,如何跋扈而甚至收受賄賂等等事情。其實趙普本人對於錢財並不在意。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負,使得趙宋江山穩固,才是趙普最大的追求。

稱趙普為宋朝的總設計師也絲毫不為過。無論是杯酒釋兵權,還是後來的崇文抑武,其根本主張都出自趙普。

趙普的種種劣績,之所以會被曝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於趙光義在暗中的操縱。

趙光義知道,唯有扳倒了宰相趙普自己繼承王位才有可能。

宰相趙普也知道,自己和趙光義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於是也多次出手,勸說宋太祖儘早確立繼承人。

在開寶年間,宋太祖的態度其實已經悄悄發生了轉變他大幅度提升兒子的爵位,並且讓長子。趙德昭和河南尹聯姻,並且幾度提出想要將國家都城遷移到河南洛陽,以此跳出趙光義的權力包圍。

但是因為趙光義集團的強力反撲,監督計劃最終被擱置。宰相趙普也被罷免,流放到地方。

宋太祖是一位非常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同時也是一位過於寬仁的皇帝。他對於手下大將的一些違法行為往往採取包容的態度。像他的小舅子,曾經殺人吃人,殘害許多人命,宋太祖在得知真相之後,大為生氣,但是也只是將其關了禁閉了事。

第三個階段,當弟弟趙光義強烈反對遷都時,宋太祖也選擇了退讓。或許在他看來,自己年紀尚輕,還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處理繼承人的問題,於是在開寶九年,宋太祖選擇了派軍北伐,將他的心腹大將都調去攻打北漢。

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光義主動出手,聯絡宮中醫館官,毒死了宋太祖,在王安石的涑水紀聞當中明確的記載,宋太祖暴斃當天,負責宋太祖病情的醫生曾經到趙光義家中拜訪。這是嚴重違背公平理智的事情。

涑水紀聞當中還曾經記載,宋太祖的皇后是召宋太祖第二子趙德芳入宮繼位。但是沒有想到負責傳遞詔書的太監王繼恩擅自做主去宣召趙光義入宮。

總體來說,宋太祖早年確實想過傳位於弟弟趙光義,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兒子的長成倒,宋太祖晚年時期有關繼承人的問題已經發生了轉變。他已經在打算讓自己的兒子繼位,並且做出了初步的安排。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弟弟非常狠毒,搶先出手將他殺死。宋史大家王立群老師也認為宋太祖是被趙光義毒死的。

宋太宗在稱帝之後,做了大量的工作去掩蓋真相,修改史書,並且和趙普聯手,大力扭轉輿論。他讓趙普恢復宰相之位,趙普則主動宣楊金匱預盟一事,告訴天下人,其實宋太祖,宋太宗的母親杜太后早就決定讓趙光義繼位。

只是天網恢恢。真相還是很難遮掩。


葉之秋


這和宋太祖趙匡胤突然暴斃,以及他生前沒有立太子有很大的關係。

因為趙匡胤生前沒有立太子,所以 ,皇位的接班人有可能是他的兒子,也有可能是他的兄弟。也就是說,在趙匡胤去世之後,誰先到達事發地,誰就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說到這裡我們就有必要說下,為什麼宋太祖趙匡胤遲遲不肯立太子?

其實這和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有關係。

杜太后臨死前把趙匡胤,趙光義和趙挺美,兄弟三個人叫到了床前,她有事情要給當時的皇帝趙匡胤交代。

杜太后要交代的這件事,就是關於皇位應該如何傳承的問題?

要知道趙匡胤生活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之中過,那時候的皇帝隔幾年就換一個。尤其是趙匡胤,他能當皇帝,是奪了人家周世宗柴榮兒子的皇位。那時候周世宗的兒子才八歲。

這也就是說,一個政權想要長久,就必須要讓年長的人當皇帝。否則,容易被人篡權。

所以,杜太后讓趙匡胤答應她,等趙匡胤百年之後,就把皇位傳給自己二弟趙光義,趙光義去世後,就傳給三弟趙廷美。

趙廷美死後,就把皇位傳給趙匡胤的大兒子,然後二兒子......,就這樣傳承下去。

當時,趙匡胤答應了母親。所以,後來他也就沒有提過立太子的事情。

當然趙匡胤內心,肯定是想讓自己的兒子接班的。但是,皇帝一言九鼎,說過的話,就要算數,他也不好意思違背當年的誓言。

當時的趙匡胤,遲遲不提立太子的事情。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他覺得還不到時候,畢竟趙匡胤死的時候,年齡僅僅只有四十九歲。

他沒想到自己會死的那麼早,在他的預想之中,自己再活二十年,一點問題都沒有,所以,太子也就先不立了,能推一時,算是一時。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了他沒有及早的立太子,後來皇位被他弟弟給弄了走。

在一年冬天的深夜裡,趙匡胤和弟弟趙光義在一起喝了一頓酒,那頓酒喝完之後,趙匡胤就再也沒有起來過。

歷史上通常把這件事,叫做是斧聲燭影事件。說趙光義是殺害趙匡胤的嫌疑人之一。

畢竟趙匡胤死前,沒有接觸過任何人,只是和他在一起喝了酒。

在一個就是趙匡胤死後,最大的受益者,恰恰還是趙光義,因為他繼承了大宋的皇位,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宋太宗就是他。

趙匡胤死後,是他的皇后第一個發現的。

皇后發現趙匡胤斷氣之後,也沒有聲張,就趕緊讓身邊的太監,去叫趙匡胤的小兒子趙德芳,想讓他來登基稱帝。

誰知,這個太監半路里改了一個道,就直接去找趙光義去了。

結果趙光義先來到了趙匡胤的陵寢前,然後繼承了皇位。

通過太監私自改道的事件,可以看出,這些事似乎早在趙光義的算計之中。好像他早就給太監商議好一樣。否則,一個小小的太監,哪來的這麼大的膽子,敢違背皇后的命令,私自去叫別人。

所以,說趙光義是最大的殺害趙匡胤的嫌疑人之一,一點都沒有冤枉他。

就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了趙匡胤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弟弟。


史學達人


關於宋太祖死後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由弟弟繼承大位,歷來有三種說法。一是兄終弟及是他們的母親杜太后的意思;二是傳弟不傳子的主張,是宋太祖本人的意思;三是宋太宗趁宋太祖之危,殺害了宋太祖,奪得皇位。這三種說法已被著名宋史研究學者鄧廣銘先生,一一考證辨析。

第一種說法,南宋史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是這麼記載的:杜太后臨終前把宋太祖叫到身邊,告誡他後周之所以失去天下,在於他們把皇位傳給了幼兒。為了確保趙家天下不倒,命宋太祖死後要把皇位傳給弟弟。太祖哭著同意了,並寫下誓書,將誓書藏在金匱裡。

第二種說法也是來自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李燾用了很大的篇幅敘寫了宋太祖與宋太宗感情。據李燾所述,宋太祖待宋太宗感情極好。時為晉王的宋太宗生病了,宋太祖親自去看望他,併為他“取艾自灸”。晉王病癒,宋太祖又去探視他,並賜給龍鳳氈褥。有次晉王喝醉了,不能騎馬,宋太祖親自扶著晉王到殿階。他們感情篤厚,以至於宋太祖曾說,“晉王必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第三種說法見於釋文瑩《續湘山野錄》,其中以駭人的“燭光斧影”廣為人知。在釋文瑩的描述裡,宋太宗很可能弒殺了宋太祖,然後自己登上了大位。

前兩種說法多有矛盾之處。宋太宗即位,肯定要向世人宣示他繼承大統的依據。既然有了母后或皇兄的遺命,那他大可拿出來堵住群臣的悠悠之口,但他卻沒有拿出任何一項遺命來。而且這兩類史料出現的時間,大都是在太祖去世不久,陸陸續續問世的。這不免讓人 ,這些史料是史官為太宗繼位找出的根據。

第三種說法據鄧廣銘先生考證,儘管故事可能不確實,但宋太宗早有不臣之心是真的。在宋太宗當晉王期間,他就有“多養力士”、“招納亡命之徒”、“收受賄賂”、“私結禁近軍校”等恣縱不法的行為。所以據司馬光的《涑水記聞》和《宋史》中的《程德玄傳》記載,宋太祖駕崩時,宋皇后派王繼恩去召見宋太祖的兒子德芳,但已被宋太宗收買的王繼恩選擇去通報宋太宗進宮。由此,宋太宗順利的登上皇位。


所以,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宋太祖死後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由弟弟繼承大位,全然是因為宋太宗採取了一些不光明的手段“逆取”。當然,其所用的手段尚未達到殘忍的燈下弄斧的程度。


與書居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二弟、開封尹、晉王趙光義進宮議事,趙匡胤讓所有人都離開。外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對趙光義說了些什麼,接著蠟燭光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柱斧戳地之聲,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太監王繼恩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安排後事。然而趙光義早已窺伺帝位,收買王繼恩為心腹。得知太祖病重後,即派親信程德玄在晉王府門口等待消息。

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召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於是趙光義立即進宮,入宮後不等通報徑自進入太祖的寢殿。王繼恩回宮,宋皇后問:“德芳來耶?”王繼恩卻說:“晉王至矣。”宋皇后見到趙光義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已經無法挽回,只得對趙光義乞求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答道:“共保富貴,勿憂也!”隨即,宋太祖趙匡胤駕崩,而其死後,他的屍體顏色又“玉色瑩然如出湯沐”。這樣的體色變化與聲音異常足以說明,趙匡胤就是被毒死了,而且中毒還不是一般的輕。趙光義在靈柩前即位,改元太平興國。

這件事由於沒有第三人在場,對此事件後世議論不一,有趙光義弒兄登基的說法,又有說太后杜氏去世前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後由其弟光義繼位,所以當時只是太祖向晉王囑咐後事,並不是趙光義行篡逆之事。但終因無法證實而成了千古疑案。

皇位的繼承問題永遠是封建王朝的第一要務,宋太宗的即位不符合中國皇權繼承的傳統,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不利於維護國家穩定,事實證明它的維穩性能比父死子繼要低得多。


沫聊情感


唐宗宋祖,宋太祖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宋王朝,公元960年,在陳橋兵變中,後周檢校太尉趙匡胤被黃袍加身,取代了後周建立了大宋。宋太祖文治武功,性格寬厚,優待後周皇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50歲。時人多懷疑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

作為一個父親來講,趙匡胤肯定是想傳位於兒子,這也是人之常情。趙匡胤死時,其兒趙德昭已經25歲,趙德芳也已經長大。而從宋太宗繼位後的表現來看,並沒有殺戮太祖的子孫,太祖死後,封趙德昭為武功郡王,為了滿足女人,時間更長,享受女人豔羨的目光,為了這一切,可以伽威兩個E兩個T和一二零。詔令讓他與齊王趙廷美從朝會時班位在宰相之上。而終北宋南宋,宋皇室也未見有明顯的骨肉相殘的行為,金匱之盟為真的可能性極大,只是宋太宗沒有去履約,最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至於宋太祖是不是真的想履約,也只有他本人最清楚了。而所謂宋太祖被他弟弟害死的“燭影斧聲”之說,這個不好評判。


龐羊疆龐


關於金匱之盟,且不論真假,覺得大宋王朝可惜啊,讓一個女人干政,杜太后干預國家大計,也許是出於好心,太宗也許出於仁義,孝道,不管怎麼說,傳位於弟,這個做法是否理智!關於太宗皇帝我沒有什麼太多的不好的說法,估計後代做皇帝的話,也不會差,可惜了,龍生九子,子子不同啊,太祖光義,也可能根本就不是那塊料,現在的社會都能看出來,一家出了個特別牛逼的人,他弟弟跟著享福可以,但是你把江山傳給他,不是打江山的人,體會不到打江山的那份艱辛,誤了我大宋啊,更可恨的是傳給了他的兒子,沒有傳給太宗之後,人在做天在看,總算到南宋又迴歸了,算是天意弄人吧!!不然,大宋絕不會那麼悲涼,作為一個鞏義人,時常站在太祖皇帝陵前,為曾經的大宋王朝惋惜!


科技復興站


對於宋太祖死後為什麼是弟弟繼位這個問題其實有點複雜。首先,在宋太祖生前對於繼位人到底是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應該說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是這裡我們需要強調的一個事實是,從唐末到宋初的90多年時間裡都找不到任何一箇中原王朝的皇帝生前用詔書明確冊封太子的事例。其原因在於五代十國時期亂世封建禮制遭到極大的破壞,政權不穩更替頻繁,所以大多數時候的選擇是傳賢不傳子,出現了許多傳位兄弟侄子甚至養子的情況。 宋太祖出身五代末期的亂世不可不受其風氣影響,而且宋朝當時並未統一全國,周邊仍然是強敵林立。當時是太祖在世時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都沒有封王,官職也不大。相反其弟趙光義早早卻被封為了晉王和開封府尹,而且在太祖死時開封府尹已經當了15年,在五代時期,親王+開封府尹的職務被廣泛認為是皇儲的標誌,從這個意義上說太祖想傳位給弟弟的傾向比較明顯。 還有一個情況是,每每太祖出征都是命其弟光義在京都主持國政,在封建王朝皇帝親征一般只有皇儲才能監國主持內政。在這裡太祖再次釋放了明確的政治信號。 由於宋太祖是突然暴斃而亡,並未留下傳位的口諭,因此在朝中經營多年,勢力盤根錯節晉王依靠自身的實力繼位成功應該說是順理成章,而且在整個繼位的過程中也未發生流血武裝衝突和宗室內亂,從這一點上看至少當時大多數的宗室和大臣將領是默認晉王趙光義繼位是沒有任何法理上的問題的,否則不可能不出現流血衝突。 至於歷史上出現的燭影斧聲的秘聞,大多是後人根據傳聞編撰的,不足為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