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上,藥店多過糧店,這正常嗎?

CC165002988


這個問題初一看有些意思,細一想說法不大準確。

藥店多過糧店,你從哪一個城市發現的!

現在糧店是遍地都是,每一家小超市、便利店都有銷售糧食,比如大米、比如麵條,隨便一個小區都有三兩家賣糧食的店,你說藥店多過糧店,這不是不負責任麼?

所以,所謂的藥店多過糧店,專門以賣糧食為營業的店面現在是少了,賣糧食的渠道多樣化了,這是糧食流通渠道變革引起的。實際上還是有賣糧食的便利店、商店與超市,數量上遠遠超過藥店。這才是實際狀態。

然後再回到問題的本質。

問題的本質是問現在藥店很多,數量讓人驚訝。這也是市場的選擇。

首先是現在人們對健康更關注了,有點小病小痛,都要看醫生抓藥。不像以前,有點小病小桶就熬著。

其次是,有市場需求,就有大量的介入。因為藥店價格相對不那麼透明,所以目前藥店的毛利還是很高的。藥店毛利很高,就會有大量的人進入這個行業。所以藥店數量劇增,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市場終歸要取決於行業的競爭態勢。

當行業毛利很高的時候,大量人開始投資藥店,當競爭過於激烈,最終還是要回歸市場本質,以價格、服務取勝。有一部分人必然被市場淘汰。

在2002年開始,國內的平價藥店曾經風靡一時,不少人連鎖經營藥店,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渠道大變革,是在國家改革藥品流通渠道的前提下實現的。改革開放之前,國內藥品流通渠道是:廠家-一級藥品批發(全國有5家,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天津、瀋陽)-市級藥品批發(二級)-縣級藥品批發(三級)-鄉鎮衛生院等(四級)。在這個流通過程,層層加碼,價格就有些貴了,但因為是國家控制,每一個環節加價都是有限定的,所以要加總體來說保持比較平穩的狀態。

後來經過多次改革,藥品流通渠道全面放開,很多人就蜂擁而入這個行業。因為價格不怎麼透明,毛利很高,就越來越多藥店出現。

另外,醫保定點藥店現在也不少,方便了有醫保的人按方拿藥。醫保定點藥店是藥店業中的驕子,是商業競爭上來看擁有優勢,從社會責任上來看應有保障。

未來,經過競爭與淘汰,藥店不會大量減少,因為這是市場需要,但會集中在一些較大的連鎖機構手中。然後也會有一些社區便利藥店依舊發展的比較好,這些店還會帶有一些小病診斷。


波士財經


藥店多如牛毛有它的必然性,就是有利而且是暴利,第一是醫保這個大蛋糕。第二個當然是假藥了,第三個當然是買藥的正常利潤了。但不可否認的是藥店的藥比醫院貧宜。好多年前胃出血住院,醫生叫我去藥店買雷尼替丁,他說醫院一盒45元,結果到藥店去買才12元。因此很多人到醫院看病開了藥不在醫院拿藥,都拿著處方去藥店買藥。而且一些小病藥店會給你推薦藥,連掛號費都免了,總之藥店比醫院值得信賴。只不過一些好藥、特效藥被醫院控制了,不然藥店生意會更好!


135365344


這個問題只對了一半,是糧店沒了,藥店多了!

怎麼說呢?藥店為什麼多了呢?這是因為藥店掙錢!如果不掙錢誰開藥店啊?為什麼藥店掙錢呢?這是因為生病的多了,買藥的多了嘛!

你問這個正常嗎?怎麼不正常呢?存在的就是正常!因為它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有病就要治,治病就要吃藥,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嗎?

說真話,現在最忙的地方是醫院(還有藥店) ,不信你去看看,醫院走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藥店購藥的成包成袋的!沒病能住院嗎?沒病誰願意買藥當“飯”吃?

你說這個正常嗎?我說,有病去醫院很正常,慢性病常去藥店自己購藥很正常 !相反 ,有病不看有病不吃藥那才是不正常!

可是,大家想過沒有,現在為什麼生病的多了呢?為什麼癌症多了呢?為什麼英年早逝的多了呢?

大家來看我的回答:

——汙染:空氣汙染,食品汙染;

——營養過剩:粗茶淡飯少了,大魚大肉多了,肥胖者多了,血管細了;

——精神:工作壓力大了,家庭擔子重了,心理負荷超了;

——不良習慣:抽菸喝酒的多了,賭博、上網熬夜的多了,脾氣大的多了…

所以:得病的人多了,吃藥的多了 ,藥店多了!

這正常嗎?要我說,也正常,也不正常!

怎麼辦?正確、正常的做法應該是這樣的:

多鍛鍊!講衛生!多清淡!少糖鹽!少吃藥!不菸酒!睡好覺!心態好!不發怒!交好友……

儘量少生病!

最好不吃藥!


早春記憶


我看了這些評論都沒說在重點上,為什麼我國藥店多於米店呢?都是醫改惹的禍!因為醫療卡上的門診費可以到藥店刷卡,而藥店就相當於一個超市什麼都有,當然包括米,所以有病無病只要有醫療卡都可以刷任何東西,也包括藥品。所以中國藥店欣欣向榮,滿大街都是,而且都發展不錯!藥店多過病人也在情理之中!


南山148803449


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了!一條街,百來米,有四五家大型藥店!還在鬧市區,每家一百多平米,一年房租費就是一筆可觀的費用。還有一家光店員有十多個人,一年的工資又是一筆可觀的費用!老闆還有好大的賺頭,各種稅費又是一筆大的費用……很不正常,他們到底在賣什麼,看上去不是買藥,而是在賣白粉!


飄44816081


藥店確實多過糧店幾倍都不止。尤其是在東北的城市裡,比如長春市,據說就是全國藥店最多的城市。


藥店多,是好事。人們重視健康,買藥治病方便。出了家門口就有。當然,藥店多,也是有原因的吧?藥店要存在,就要盈利掙錢。那麼多的藥店都存在,都“黃不了”,不就是掙錢多嗎?換句話說,藥店是暴利行業!而糧食的價格特別透明,又是日常必須,不存在暴利,比較穩定,當然就不會超出需要了,想多也多不了。


類似的情況還有。比如眼鏡店,也是靠暴利生存。一副眼鏡,十幾元成本,可以要到上百元,上千元。而且眼鏡店的眼鏡“並不透明”,誰知道是什麼材料,材質?誰知道進價?你需要,又是眼睛的事,誰能怠慢?


大的商業綜合體,是屬於坐商,本來受網購和快遞影響很大。一般都是慘淡經營。但你看,在一層的黃金位置,都是賣什麼的呢?都是黃金手飾,珠寶玉器,化妝用品,高檔手錶。這些東西,都是價格不透明的東西,都是暴利商品!一塊石頭,你能知道它值多少錢?一個小盒盒,一點粉末末,就往臉上擦,你知道它是什麼?在商業案例中,不透明的商品,往往是商家在主宰,而顧客在不透明中被“宰”。




藥店的情況有點特殊,大的醫院覆蓋不了整個醫藥界,是雙不透明,除了價格不透明以外,還有顧客的不透明。這怎麼講呢?因為,藥品和病有關,和命有關。人們為了治病,保命,就只好“病急亂投藥了”。特別是兒童用藥,家長是不計成本的。所以,藥店暴利,就順理成章,也就不奇怪了。長春市藥店遍地,你還奇怪嗎?


盛廣學雜家雜論


當今城市裡藥店多過糧店,表面上是中國人追求健康,因為能夠生存的才是合理的。

但我們不必自我陶醉,中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並不是十分樂觀的。所以我認為藥店多過糧店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

我們有很多的不喜歡鍛鍊身體,如遇到不舒服,就要吃藥打針。前兩年看到一則報道說,中國每年用到的輸液鹽水達104億瓶,平均每個中國人要用輸液鹽水八瓶。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完全可以稱超級新聞了!

有良知的善良的醫生告訴我們:不要吃藥能好的,千萬不要吃藥,能吃藥好的千萬不要打針,是藥三分毒。但我們有些人,盲目相信藥理作用,感冒也要打針,一般頭痛也要打針。所以我們有很多人抓住這一特點,只要稍懂得一點醫藥知識,有點門路就開起了藥店。

藥的利潤率相當高,一般的藥在100%——200%,甚至更高,所以開藥店的看到是一條發財的捷徑,藥店自然多些。

還有些利慾熏天的人卻做起了賣毒品的勾當,我們市巳發現了幾起。

表面上,藥店多於糧店,無所謂,但深層次看問題,絕對不是一種好的現象。

我祈禱著,我們每個人身體硬朗朗的,身體棒棒的,少吃藥,多鍛鍊,全民之福,中國之福。


南海艦隊原老兵


這種現象沒有什麼不正常,但是,如何監管,卻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糧店數量下降,與互聯網發展是分不開的。過去。買米只能到糧店,或者到超市。現在,只要網上一點,米啊油的就能送上門,既方便,還便宜。

但是,藥就不行了,即便不要看醫生,也不能通過網絡來買。因為,搞不清真藥還是假藥,是不是過期藥。到藥店購買,如果出現假藥什麼的,至少可以找到人。

更重要的,藥店能夠在各個角落都出現,還是有利可圖,甚至暴利。不然,是很難生存的。如此一來,競爭也會加劇。在激烈的競爭下,就難免會出現假藥、過期藥等方面的問題,給監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監管跟不上,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同時,要密切注意藥店與醫生的勾結,防止醫生與藥店就某些藥品形成默契關係,損害病人利益。


譚浩俊


藥店比飯店多,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幸福指數高了,無病防病,預防為主的意識增強了。家裡備些常用的咳嗽,感冒,發燒的藥,有個頭疼腦熱,能夠及時處理,能有效的起到制止病情蔓延作用,使身體永遠保持著良好的狀態下。

第二,由於時代的發展,很多食物都不是原生態的有機食物了。農作物的糧食以及蔬菜,瓜果為了達到增產,離不開工業化肥。就連副食品的肉類和禽類,也離不開促進生長的激素。買一些增強抵抗力的藥品,或者是保健品,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已經成了家家戶戶奢侈的必備物品了。

第三,雖然現在國家三令五聲的限制藥品的價格,但在某些醫院,特別是私立醫院,患者要是在醫院抓藥,藥價要比外面藥店的高出一大截。所以,很多患者往往在醫院看完病,拿著處方到藥店買藥,圖個實惠和便宜。除非這個藥藥店設有,沒辦法才在醫院拿藥。

正因為由於以上三個原因,再加上中國是個人口位居世界第一的泱泱大國,藥品的利潤豐厚,導致人人都想來分一杯羹。開藥店的商家爭先恐後,使藥店林立。同行為了利益竟爭,紛紛打出招攬顧客的優惠廣告,這與過去藥店門可落雀的時代相比,就見怪不怪嘍。


老蔣閒言


說正常也正常。一、因為有人有人買。如果沒人買,經營者無法生存,就不會存在這種現象。二、說明賣藥這個行業有利潤空間,就如人們所說,三日不開張,開張吃三年。三、謀生的人多了,向各行各業發展,開藥店也是一種生財之道。四、說明醫院的藥太貴了。五、說明現代人懂知識、求健康,一點小病可以不用去醫院,投個方便簡單。要說不正常吧,就是覺得有些藥店的從業人員,並不是具備這方面的知識,怎麼就能獲准賣藥。至於糧店少,是因在農村的人,幾乎不用去買,在城市的人,可能是有熟悉和信任的地方買,再者糧油價格明朗,群眾很瞭解,賺暴利沒有可能,所以新人不願投資這行業。以至出現藥店比糧店多的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