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朝末年,慈禧把實權交給光緒,那會怎麼樣?

拔刀齋6



很遺憾的告訴大家,就是慈禧太后真的將大權交給了光緒。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清朝亡的更快。二是君主立憲制會成功。

毫無疑問前者清朝亡國更快的可能性更大。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用親政時期光緒帝的作為來入手分析。

現在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為在戊戌政變之前的光緒帝雖然親政,但其權力有限,依舊是一個傀儡罷了,真正的大權還在慈禧手中。這種說法的確正確,但頗有一些以偏概全。如果光緒帝真的沒有一定的權力,慈禧太后何必要大費周折的發動政變來奪回權力呢?

所以說親政的光緒帝還是擁有一定的權力。

怎麼說光緒帝的權力呢,以奏摺處理來看,在戊戌政變以前,光緒帝對於重要的奏摺及其所做的決定,須在當天將奏摺原件呈送慈禧太后處報告,算是一種事後報告制度。也就是說光緒帝對於當時的政務擁有處理權,但慈禧太后有監督權。

再說說光緒帝親政以後戊戌變法的作為。

今天國人說起戊戌變法,基本上大概印象莫過於光緒帝為了強國,主張變法學習西方列強,並且廣開言路,不拘一格的重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愛國書生,簡直是一派明君作風。(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如果不是慈禧太后最後發動政變廢除了戊戌變法,那麼說不定光緒帝真的是有一番大作為。

其實戊戌變法美好表面的背後並非是那麼美好,甚至有一些可笑。因為戊戌變法的內容多是華而不實,雖然很多新政長遠來看是對的,但很明顯不符合當時的國情。

比如說在哪個西方列強殖民化,土地越來越重要的時代。維新派中康有為面對變法經費不足的問題,竟然想把西藏賣與英國。譚嗣同的想法也是想盡賣新疆於俄羅斯,盡賣西藏於英國。簡直是可笑至極。

所謂的廣開言路只是吸引了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不切實際的書生來進言新政罷了。

還有戶部候補主事閔荷生就在條陳中提出了一個很奇葩的建議:即在清朝龍興之地東三省鐵路沿線種樹。他認為:“東三省乃京師之根本,俄人經營鐵路,心不可問”,由此密令東三省諸大員,以“清界限保護鐵路為名”,在沿線的官地上種植易於生長的樹木,“一旦有事,可藉以為火攻”。這招火攻鐵路也的確太幼稚可笑了。

而這種不切實際的新政,使地方實力派官員對於變法新政也是陽奉陰違,這樣就形成了朝廷上年輕的皇帝與一群年輕的書生熱火朝天的議論國事,出臺了很多新政下發到地方,而地方實力派多是陽奉陰違的詭異局面。

不幸中的萬幸是隨之而來的戊戌政變使這場鬧劇收場,也使沒有完成的戊戌變法在大眾心中留下一個比較美好的印象。

通過戊戌變法中光緒帝的作為來看,這位年輕皇帝似乎並沒有太多的施政經驗,也並非康熙雍正那種天生的治國強人,所以如果慈禧太后真的將實權交給光緒帝的話,光緒帝所謂大刀闊斧改革下,垂垂老矣的清朝經不起幾番折騰更有可能早幾年亡國的。

所以說慈禧太后將實權交給光緒帝還真不是一件好事,別想的那麼好。


宋安之


光緒十五年(1889年),愛新覺羅·載湉親政。筆者以為,如果此時慈禧把實權交給載湉,清朝很有可能扭轉國運,擺脫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危機,走上中興之路。原因有三:

第一,光緒帝不是“樂不思蜀”的劉阿斗,而是一位頗有抱負的的政治明君。為了振興大清,能做到置個人利益和榮辱於度外,他曾這樣說:“太后如果不給我大權,我情願退位,不甘做亡國之君。”對此,《清史稿》對光緒到帝作了這樣客觀的評價:“德宗親政之時,春秋方富,抱大有為之志,欲張撻伐,以前國恥”。

第二,光緒帝有著任人唯賢的良好政治品質。這從戊戌變法中對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一班維新派的破格使用中可以看得出來。孫中山先生對光緒帝的用人政策高度讚賞,曾這樣感慨:夫康梁,一以進士,一以舉人,而蒙清帝載湉特達之知,非常之寵,千古君臣知遇之隆未有若此者也。百日維新,言聽計從,事雖不成,而康梁從此大名已震動天下。

第三,光緒帝具有良好的政治視野和較強的政治決斷力。他深知閉目塞聽,拒絕外來新鮮事物必然會造成大清帝國的更大的落後,因此在變法前夕,就選派宗室親王、貝勒出洋遊歷,公以下閒散人員由宗人府保薦,目的就是要了解世界大勢,找出自身與歐美的差距,從而為變法進行必要的準備。戊戌變法中從北京紫禁城發出的一道接一道的新政詔令,不但是變革圖強的政治決心的展現,更是其非凡的政治決斷力的體現。可惜的是新政雖然內容全面,針對性很強,但卻遭到封建守舊勢力的抵制和反對,甚至明目張膽地阻撓新政,究其根源,就是因為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沒有實權,以慈禧為首的後黨即保守派牢牢控制著政局,致使變法詔書大多成了一紙空文。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又一次失去了民族獨立和振興的機會。


春秋史社


如果當時慈禧真的把實權交給光緒皇帝的話,我覺得清朝有九成九的可能會提前滅亡、崩潰,如果成功的話,也會走上一條很不好的道路。


光緒皇帝這個人我們都很瞭解,是一個非常向上、在歷史教科書中一度被認為是有可能成為中國版“明治天皇”的皇帝,不過因為受到慈禧太后的制約,這才一直到三十幾歲都沒能掌握大權,最後在鬱郁不得志中被毒死了。

魏忠賢和慈禧對他們的國家來說作用要比崇禎和光緒大

光緒皇帝有變法之心是毫無疑問的,這說明他是一個有理想的皇帝。


但是我們要清楚,理想是不能當飯吃的,最重要的還是能力。

崇禎皇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明朝眾多皇帝中少有非常有理想、非常有追求的皇帝。

但是他這樣有理想的皇帝在殺死魏忠賢、重用東林黨之後,卻開始使整個國家一步步走向了崩潰。

魏忠賢還掌握大權的時候,他知道該用哪些將領去抵禦山海關外的女真人。

而崇禎皇帝這個人有理想是有理想,但是卻不太會用人,在把一個個抗清名將殺掉、撤掉之後,為明帝國的滅亡埋下了因果。

而且魏忠賢這個人名聲雖然非常不好,但是他能通過各種強力手段收到維持國家運轉的賦稅,而崇禎皇帝卻因為一句不與民爭利而使得明帝國的財政最後陷入了崩潰。


從這種種的方面來說,如果把國家交給一個理想化的皇帝以及一大幫理想化的臣子,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將整個國家都給覆滅掉。

慈禧的名聲與魏忠賢一樣都不是很好,但是我覺得慈禧是類似於魏忠賢那樣的人物,她雖然很不討人喜歡、雖然揹負了很多罵名,但是她卻可以說得上是滿清屹立不倒的最大功臣。

當然大家要注意一點,她也僅僅只是滿清的功臣,對我們整個國家的歷史來說,滿清滅亡才是最佳的選擇。

她以一己之力支撐了清政府運轉幾十年而不倒,在那個各種內災外患接連不斷的年代,她的手腕在某些方面還是比較值得稱道的。

如果慈禧太后把所有大權都交給光緒皇帝掌管會變成什麼樣呢?

康有為和譚嗣同兩人的賣土變法

首先光緒皇帝基本上是沒處理過什麼公務的,如果在平和的年代這還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他推行了那麼大的改革、又用了康有為這些人的話,我覺得他最大的可能就是失敗。


首先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康有為等人,他們就有些類似於東林黨,是那種走極端路線的理想主義者。

大家知道他們是打算如何推廣變法的嗎?接下來我跟大家講一下。

當有人問到康有為如何給即將到來的變法尋找到金錢支持的時候,他說出了他的方法。

他覺得如果錢不夠用的話,可以把全國的礦藏開採權都租給外國人使用,這樣就能獲得變法的金錢了。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自認為良好的方法,那就是把邊外之地賣給外國人,而當時人們認為的邊外之地主要是東北、新疆、西藏等地,從這方面來看,他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而他的這些想法,主要記載在他自己給自己寫的歷史《我史》中。

還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不知道他是受到了康有為的影響,還是康有為受到了他的影響,他也有著和康有為一樣的想法。

在談到如何獲得變法金錢的時候,他也主張賣出東北、西藏、蒙古、新疆等地給俄國和英國。

而關於他這方面的想法主要記載在《譚嗣同書簡》中,這本書是譚嗣同老師的孫子通過譚嗣同與他祖父的書信聯繫編撰而成的,由此我們也可以瞭解到譚嗣同當時的想法。

一條無論成敗都不是很值得稱讚的道路

他們這樣的想法是很危險的,如果他們真的僥倖獲得變法成功的話,或許真的會給我們國家帶來很大的好處,但與此同時,也很有可能會導致我們國家丟掉大半的國土。

從這方面來說,他們最後的變法失敗反倒是一件好事了。

除此之外,康有為的一些變法計劃也有必要讓大家瞭解一下。


他曾經提出過中日合邦的想法,而這個想法的主要關鍵之處就是讓清政府認日本為宗主國、自降身份為日本的附屬國,通過藉助日本的先進工業技術走上強國之路。

無論從哪些方面來說,康有為等這些當時的變法中堅都是非常理想化、極端化的,如果真要把大權交到這樣的人手中,想讓清朝不亡國都難。

所以說如果慈禧太后把大權交給光緒的話,清政府不是走上一條亡國的道路就是走上一條極端屈辱的道路,想像日本那樣成功的機會是很渺茫的。


孤客生


首先需要清楚,慈禧在名義上還政給光緒時,已經是公元1886年了,此時的日本已經開展明治維新近20年,當時的光緒皇帝年僅16歲,諾大的中國,混亂不堪的時局,重擔壓在一個孩子的肩上,可以想見這個孩子的壓力。

但是清朝十二個皇帝,除了康熙和雍正,我最喜歡的就是光緒,他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一位憂國憂民的皇帝,一位勇於君主立憲的皇帝,一位拒和主戰的皇帝,一位無比悲情的皇帝。

"每念吾民滿目瘡痍。難安寢饋。朕躬氣血素弱。"身處那樣一個滿目瘡痍的時局裡,年輕的光緒帝相比慈禧那個一心貪戀權力的老女人,顯然把祖宗的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放在第一位,為此他甘願削減皇權,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朕維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而用通達英勇之士,不能變法。"雖然還沒有足夠的變法經驗,變法措施也有很多缺陷,但他至少勇敢的突破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邁出了"君主立憲"的腳步,這個舉措的偉大程度,不應該被忽視。

乾隆時代自詡"天朝上國",拒絕英國公平貿易的請求,為此後清朝的落後埋下了禍根,光緒皇帝深知自己不能再像祖宗那樣自大,他在親政之初就迫切的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外國事宜,希望學習西方列強的優勢,每次駐美公使,駐日公使迴歸,他都迫不及待的召見,瞭解美日國情,思考救國救民之策,別忘記,他當時還只是個不滿20歲的孩子。



日本增兵朝鮮,企圖入侵中國,很多大臣希望央求列強從中調停,光緒帝不對西方豺狼抱有任何幻想,他敦促李鴻章積極備戰,後來日本襲擊中國運兵船,悍然挑起甲午戰爭,光緒帝命北洋水師勇敢還擊,鄧世昌將軍壯烈殉國,光緒皇帝聲淚俱下,寫下了"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的悼詞。

如果沒有慈禧的干涉,我不知道光緒的變法革新會不會成功,可能會變法失敗,他不會委曲求全,很可能與列強徹底撕破臉,因為不籤協議導致列強更猛烈的進攻,清朝甚至可能亡的更早一些,但他的存在一定不會讓清朝那麼屈辱,"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清朝不缺少甘願赴死的將領,比如彭玉麟,只不過在慈禧時代無用武之地。甚至,到最後,光緒可能會像崇禎一樣自殺殉國也說不準。

剛才說的是最壞的局面,往好了想,如果袁世凱忠心光緒,變法雖然會走一些彎路,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成功,光緒最不缺的就是改革的決心和學習的慾望,一旦成功,中國就會提前實現近代化,光緒就會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


北宋一書生


歷史是線性的又是循環往復的,線性在於歷史是按時間線進展的,發生就是發生了,沒有反悔,像這個問題指的戊戌變法,如果光緒有實權,繼續維新,或許晚清就能活過來,都只是假設,歷史發生的是慈禧發動政變,大清完了。

而歷史的循環往復在於,中國歷史的王朝更迭就像循環播放的電影一樣,崇禎吊死了,大清出現了,不到三百年,大清覆滅了。你說,光緒即使掌了實權,大清就能起死回生了?救不了,大清照亡無誤。

挽救王朝危亡於覆滅,那需要天降之才,諸葛亮那樣曠世的才華可能還不夠,這只是基本。光緒有麼?他雖然支持維新變法,但他並無千古一帝的眼光與韜略。

即使光緒有這種大才,他依舊需要幫手,晚清腐朽的大臣指望不上,維新變法的康有為們就能指望的上?從後來康有為們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們並不是真正的義士,不是匡扶天下的重臣。



假如歷史重演,慈禧真的交出實權給光緒,晚清也不可能變成資本主義強國,唯一的可能是社會撕裂更厲害,晚清覆滅時間提前。

你覺得光緒掌握實權,戊戌變法能成功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很多人喜歡拿清朝的戊戌變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做對比,實際上兩者存在諸多差異,根本上來說,戊戌變法不會成功,大清在光緒的帶領下也走不上富強。

政權就是放到光緒手裡也好不到哪裡去

實際上慈禧並不是沒有給光緒機會,很多人將慈禧和光緒放在對立不可調和的立場來評價二人的關係,實際上光緒是慈禧選定,並且一手扶持起來的,慈禧幹了這麼多年勾心鬥角其實也累,如果能有一個好的接班人,那她肯定會放手。

只不過光緒太心急,尤其是光緒後面那些清流,想要光緒主導政權,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出人頭地,比貪官汙吏還禍國殃民的是清流,在甲午戰爭爆發後,這些人堅持主戰,一戰到底,然而在開戰前卻打壓李鴻章這些當權派,在光緒親政這幾年,北洋海軍根本就沒有發展,尤其是光緒的父親和光緒倆人為了早點讓慈禧讓位,搬出皇宮因此拿海軍經費來給慈禧修園子。

最等不及的其實應該是康有為這幫人,他們本身就是光腳不怕穿鞋,什麼也沒有,因此迫切需要變法來改變自身的地位,實際上康有為真的是為變法嗎?並不是,他只是想要借變法來獲得權力,光緒也是為權力,實際上光緒就是在1898年什麼也不用幹,等個十年到1908年的時候皇位也是他的。

所以,光緒、康有為這些人都是借變法之名想要獲得權力。

實際上晚清時期最開明的人並不是光緒和康有為,而是慈禧

我要是下了這個結論,肯定會有人噴我,實際上慈禧能夠主導清王朝這麼多年,並且帶來同治中興,其手段和能力是顯而易見的,那麼慈禧是怎麼控制住局面的,是靠洋務運動,獲得了漢族地主階層的支持。

開眼看世界在慈禧這裡得到了實現,富國強兵也是慈禧主導下的,重用漢族大臣還是慈禧做到的,清朝的統治者極為固步自封,因此慈禧走得每一步都很艱難。

在甲午戰爭失敗後,慈禧做得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大清國能上戰場的都上了,先後六十萬多萬兵力都用上了,還打不過那就不是一個人的事了,最起碼慈禧還打了,民國時期多少軍閥看日本人來了還沒等打就投降了。

慈禧也知道需要變法,光緒主持戊戌變法的時候是得到慈禧支持的,不然也進行不下去,但是變法的過程和目的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了,康有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是令人不恥,他們說到底根本不是在變法,而是在奪權,最後慈禧只能是結束了變法。

實際上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後,慈禧就任命袁世凱繼續變法,史稱清末新政,縱橫可以負責任的說,清末新政變法的幅度要比戊戌變法還要深入,前後僅僅差了三年,所以那些說清朝拒絕維新變法而走向覆滅的可以歇一歇了。

處於貶低慈禧的立場,所以必須捧光緒,這是中國人的典型思維,說趙括不行就必須說廉頗能打,說慈禧不能拯救清朝,那光緒就一定能。

實際上就是變法過程中沒有康有為這些居心叵測的人也不行,關於明治維新的成功和清朝維新變法的失敗,我前幾天在微頭條中說了一下,簡單來說,日本本身就善於對外學習,善於改變,而中國是兩千多年來基本一層不變。俗話說得好,船大難調頭啊。


史論縱橫


滿清只會敗得更快,

慈禧什麼人?26歲,以懿貴妃兼同治皇帝聖母的身份,聯合皇后、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於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

你覺得慈禧的政治手腕如何?

治國靠手,腕靠能力,不是靠人品,更不是看你勤不勤政、愛不愛國,

說能力,從不認為光緒皇帝能力比慈禧強,說駕馭大臣的手腕,光緒顯然更不行吧?

這種假設沒有意義,滿清出現這種問題是好事,只有滿清抽心一爛,土崩瓦解,才能建立起新王朝。

沒個王朝的滅亡是好事,舊的、腐朽的王朝滅亡,新的才會崛起,任何試圖挽救都是徒勞的。還不如讓他早點死


南朝四百八十寺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慈禧太后是一個貪權戀位的人嗎?歷史事實似乎都在證明這慈禧太后的貪權戀位,似乎滿清的滅亡更大的原因在於慈禧太后的貪權戀位。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慈禧太后是否是一個貪權戀位的人。我們就從辛酉政變、同治帝親政、光緒帝親政這三件事情來說。

慈禧太后為什麼要發動辛酉政變 殺顧命八大臣

看資料都說辛酉政變發生的原因是慈禧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不和,到底因為什麼不和,還沒有人說清楚。現在來分析下慈禧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不和的原因。

先看顧命八大臣的背景和簡介

1、載桓: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就是因為載桓因為談判破裂而刑殺巴夏禮等20多個談判人員而引起的,可以說當時負責談和的載桓是罪魁禍首;不懂外交、強硬的守舊派是其特點。

2、端華:沒有什麼事蹟,只知道按輩分,他是東太后慈安太后的姑丈;

3、肅順:肅順是端華的庶出弟弟,傳聞其母是回人;肅順是著名的主站派人物,也是引發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責任人物;

4、景壽:沒有什麼事蹟,在辛酉政變之後只是被奪職,沒有被處死,依然保留公爵和額駙的品級;

5、穆蔭:也是扣留談判人員巴夏禮等20多人的主要責任人員,辛酉政變之後被撤職流放,同治3年死在家裡;

6、匡源:沒有什麼事蹟,辛酉政變之後被罷官;

7、杜翰:杜翰唯一的罪狀就是——反對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最積極的人,都是儒家文化惹的禍,辛酉政變之後,杜翰因為父親杜受田緣故被免死罷官,流放,被赦免後,閉門不出,在同治5年去世;

8、焦祐瀛:一個聽命於肅順的人,辛酉政變後被撤職。

現在總結來看咸豐帝的顧命八人組成分:

強硬守舊派3人:載桓、肅順、穆蔭;隨大流派5人:端華、景壽、匡源、焦祐瀛、杜翰。

也就是說,這個顧命八人組,都是強硬守舊派。他們是反對和英法談和,主張繼續和英法繼續開戰的。如果同治帝是由他們輔佐,大清和英法必定繼續作戰。

至於和英法繼續作戰是否明智,這裡不做討論。


對比了咸豐顧命八人組,慈禧太后的主要支持人物分析:

1、奕訢:外號“鬼子六”已經說明了以前,他就是主張談和和開放的;

2、奕譞:沒什麼特別,不過他是慈禧太后的妹夫,自然和慈禧太后是利益共同體;

3、桂良:簽署《天津條約》的他自然是主張談和和開放的;

4、賈楨:事蹟不詳,不過能夠在英法聯軍攻打北京而咸豐撤走後,敢於單獨堅守天安門的人,也是相當的勇敢;

5、周祖培:沒有什麼特別,看不出其價值觀;

6、沈兆霖:沒有什麼特別,看不出其價值觀;

7、勝保和僧林格沁都是軍權人物,也無法看出其價值觀。


總結:咸豐顧命八人組,其實就是強硬守舊派;而慈禧太后等的辛酉政變人物以談和開放派為主。因此,辛酉政變的本質就是大清是戰是和的國策問題。慈禧太后和顧命八大臣的不和,主要是政見不合。

肅順的主戰,奕訢的主和,在當時,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很難說得清楚。但有一個事實必須清楚:由於中國和英法兩國距離過遠,即便英法佔據,也無法和本國形成有效的互動。同時不能排除中國在和英法的戰爭中學習和引入槍炮科技。

也就是說,無論是主戰,還是主和,大清必然引入西方的科技技術。但如果經過長期的戰爭洗禮,就能更快速的學習和讓國人醒悟。

戰未必錯,和未必對!


同治帝親政

1873年1月,年滿18歲的同治帝親政。

1874年10月,同治帝生病;

1875年1月,同治帝病死。

同治帝執政時間雖然只有差不多2年的時間,但從同治帝辦理臺灣牡丹社事件的手法來看,同治帝還是很有治理能力的。

同治帝用人比較開放,在辦理臺灣牡丹社事件時,就大膽使用不是自己親信的沈葆楨、李鴻章等人去辦理。這和光緒帝只信任自己人的風格大為不同。

楊乃武和小白菜之案的辦理,也是發生在同治帝親政時期。

總的來說,同治帝和兩宮太后的關係比較融洽,在重大事情上,還是經常和兩宮太后溝通。

兩宮太后並沒有過多幹預同治帝的治理,唯一一次干預是同治帝想要修頤和園給兩宮太后休養但被滿城大臣以費用過高為由反對,在雙方僵持時,慈禧太后出面叫停了。

同治帝的死因,有兩種說法:官方說法是死於天花;野史說法是死於花柳病。但不同如何,相對光緒執政,同治帝和兩宮太后的關係融洽多了。

同治帝的早死,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一不能穩定其政策,二沒有留下可即位的子嗣。


光緒帝親政

相比同治帝親政時期,光緒帝親政時期可以說是一事無成,反而招致了國家利益大損失。

1889年1月,光緒帝親政。但和同治帝親政不同,在眾多大臣的要求下,慈禧同意繼續訓政;而光緒帝也組成自己的親信勢力:翁同龢、汪鳴鑾、孫家鼐、文廷式、志銳。。

戊戌變法,雖然是光緒帝進行的,但作為訓政者的慈禧太后如果不默認同意,光緒帝也無法展開。

慈禧發動戊戌政變的因素有很多:

1、康梁黨認為是他們圍攻頤和園計劃被袁世凱告發所導致的;

2、變法派提出聘用伊藤博文為變法顧問、中美英日合邦方案,這是變法觸碰慈禧底線的事件,而光緒帝對此默許,也不和慈禧商量。

從光緒帝採信翁同龢之言發動甲午戰爭,重大政事不和訓政的慈禧太后商議來看,光緒帝的治理能力太差,基本就是一個毛頭小子的所為。


綜述,關於慈禧太后:辛酉變法是關於戰、和的國家策略;
同治帝親政時關係融洽;
光緒帝只信任親信,用人偏聽偏信,急躁冒進。

如果慈禧真的把實權給光緒帝,以光緒帝在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中的作為,大清只會早些進入內鬥模式。


歷史哨聲


那是不可能的,光緒這個人眼高手低,沒有真才實學脾氣還臭大,不懂得忍!用來治國必然禍害。比如慈禧臨死前就是把皇位傳給他的,但是卻因為袁世凱得罪了光緒,光緒又一直對袁世凱怨念太深,最終被袁世凱秘不發喪悖旨矯詔給殺了。

光緒這個人絕對腦殘!君主立憲給大臣當傀儡跟沒有君主立憲給慈禧當傀儡對光緒有區別嗎?在1898年的時候,慈禧已經63歲了,按著古代的情況來說,這個已經是高壽了,再熬也沒幾年了。而光緒當時才27歲,只要再等等,總有媳婦熬成婆的時候。但是呢,光緒竟然去勾結變法派去奪權慈禧太后,還會同意變法派的君主立憲,這絕對是尾大不掉的事。實際上只要有點腦瓜子的人就會明白君主立不立憲根本不是重點,日本還還政天皇呢,同樣可以變法強國。所以,變法派只是打著變法為旗號目的也不在於變法,而是準備政變奪權。還好慈禧沒交權,不然連光緒也可能被變法派給做了。雖然不排除光緒可以事後做掉變法派,但是從他對待袁世凱的態度來看完全沒那個能力。

君臣之間同樣是利害得失的關係。光緒變法以前首先拉攏的是袁世凱,但是許給袁世凱的利益還不如慈禧給袁世凱的而風險卻大得多,袁世凱憑啥要聽他調動。所以,光緒就是個政治小白,不懂得玩權謀,沒有耐心,這樣的人根本不適合當皇帝。


優己


因為統治者的需要,醜化慈禧,把光緒宣傳成正面角色,同情光緒帝的人是被歷史書洗腦了。可以這麼說,光緒帝連漢獻帝都不如。性格暴躁,目光短淺,懦弱無能,安在光緒帝身上絕對不過分,雖然慈禧沒有把實際權力完全過渡給光緒,試問一下,歷朝歷代皇太后臨朝的還少嗎,外藩成繼大統的比比皆是,除了劉賀被廢,還有比光緒慘的嗎,就算他執掌權力,也比隋煬帝好不到那兒去,中國封建社會這麼多年,經過北洋軍閥,國民政府,新中國幾十年才算清理差不多,絕對不是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能做到的。為什麼說光緒絕對不可能成功,就算慈禧變法也絕對不能成功。第一,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缺少認同性,和其它君主立憲國家沒發比,看看孫中山革命的口號就知道了。第二,民智未開,當時的文盲率怎麼也要百分之九十以上,底層百姓不知道變法為何物。第三,激進,戊戌變法才百日,發出的變法詔令竟多達一百多道,根本沒有讓地方適應的時間。第四,盲目任性,在深宮裡長大的光緒,根本不知道他的帝國是怎麼樣的,需要什麼樣的制度改革,只是採納政治素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不切實際的想法變革,第五,其他權貴不可能放任光緒胡亂折騰,就算慈禧同意,下面的官員也會抵制,變法是循環漸進的過程,只有讓底層感到變法的好處,才能接受。第六,封建帝制是一個無法逾越的大山,別管怎麼說光緒的好話,他也沒有放棄權力,他要的是滿清萬萬年,不是中國萬萬年。第七,革命黨不同意,當時中國已經腐敗不堪,經歷甲午戰爭,清政府已經沒有變革的倡導力,大批的仁人志士對滿清失望透頂。第八,看不清形式,妄想皇帝一紙詔書,下面就得無條件支持,在財權和兵權沒掌握的情況下,冒然變革,袁世凱告不告密還兩說,就算真告密,也無可厚非,因為變法成功的一成機率都沒有。所以說戊戌變法就是一個狂妄自大的年輕人和一群得不到權力的人共同導演的一場悲劇,戊戌六君子死的一點意義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