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大決戰時,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為何解救不了天京?

石玉磊


公元1864年,南京城外盡是蕭瑟,太平天國李秀成帶著洪秀成的兒子洪天貴福,企圖突破湘軍的重重包圍。無奈兵敗被俘,過了不久李秀成就被曾國藩所殺。

至此太平天國,這個清朝時期唯一一個農民政權,宣佈失敗。


為何在這場最後的“天京保衛戰”中,太平天國的新興將領李秀成部擁軍二十五萬,卻仍然解救不了天京,以至於最後導致了太平天國的覆滅?

一、底盤不穩

首先,這二十五萬軍隊,並不是全部參與了天京保衛戰的。25萬指的其實是,李秀成麾下的部隊總數。由於太平天國前期急於求成的戰略問題,太平天國很多佔領的地區並不穩固,清朝的官員又重新組織起了力量進行反抗。


所以李秀成這二十五萬軍隊中很大的一部分兵力需要在其他地方進行防守。一開始洪秀成要求李秀成回訪的時候,李秀成只分兵了一部分回到天京協助防守,自己卻仍舊留守蘇州。等到雨花臺失守的時候,李秀成才在洪秀成的嚴詔催逼之下趕回天京。


除此之外,李世賢以及黃文金、古隆賢、劉官芳等將領的兵力都需要留守在浙江東部等地區進行鞏固。所以李秀成號稱25萬的部隊,絕大部分都需要分散出去,鞏固其他底盤。而湘軍的增援部隊卻是源源不斷從其他地方,趕來天京參與戰鬥。

二、內部原因

1856年太平天國的領導階層之間,發生了公開的分裂,原本強盛的太平天國開始走向衰落。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回到天京掌管政務。但是天王洪秀全卻在心裡,對部下的忠誠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通過加封兄弟為王的形式,牽制石達開。導致次年,石達開率部出走,於1863年陷入清軍包圍而死。


諸王的死亡不僅直接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更在思想層面對底層士兵以及民眾產生了巨大影響。正如民間的歌謠所說,“天父殺天兄,終歸一場空。打起包裹回家去,依舊做長工”,太平天國已經失去了他賴以發展的思想根基。軍隊更是人心惶惶,不知為何而戰。

三、曾國藩的湘軍

說完太平軍以及太平天國的內部情況,我們再來看看曾國藩所帶領的湘軍。曾國藩本身就是湖南當地頗有聲望的人,他所帶領的湘軍大都選自湖湘的樸素農人,加上高素質的訓練,戰鬥來絕對出色。在武器方面,湘軍洋槍大炮雖少,卻裝備精良、彈藥充足。


此外湘軍向來以團結、善守著稱。如此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軍隊再加上曾國藩的指揮,對抗上缺乏長期戰略、軍心渙散的太平軍,相信諸位看官也能夠明白——為什麼李秀成二十五萬的部隊仍舊解救不了天京。

太平天國於1851年金田起義,最輝煌的時候曾經佔有中國半個疆域,勢力發展遍佈18個省份。終於在1864年,天京淪陷,這場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戰爭走向了滅亡……


協虎戰爭史


在當時的大決戰中,雙方都進行了最後的大比拼。誰贏了誰就得到了天下的歸屬。但讓人好奇的是,李秀成所帶領的二十五萬大軍分三路來解救天京之圍,然而天京最終還是陷落了。從人數看,李秀成的軍隊是暫據優勢的,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最終還是失敗了呢?

在筆者看來,他的失敗無非就是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從軍事上來看,李秀成從南方出發,趕到天京,屬於疲兵,在加上糧草運輸困難,造成軍隊的狀態並非是巔峰狀態。而曾國藩的軍隊卻在以逸待勞,豈有不勝之理。

第二從軍紀上看,李秀成的軍隊在後期可以說豪無軍紀可言,每佔領一座城市,便縱容士兵搶人民的東西,和強盜無異。在加上軍隊的幾個首領,面和心不合,各有異心。打到天京的時候兵力以經不到一半。

第三點看來,李秀成當時的軍隊並沒有二十五萬,湘軍可能是為了誇大敵人軍隊規模,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根據歷史來看,李秀成的軍隊可能只有十萬左右。

跟據以上三點原因,李秀成的失敗是註定的。


小枝雜談


1862年到1864年間,太平天國和清軍之間爆發了最後一場大戰“天京保衛戰”。其中李秀成領兵20餘萬回援天京,清軍十餘萬,但最終李秀成竟然全軍覆沒連自己都被俘了,天京也被攻陷,不得不讓人唏噓。只能說當時的太平軍確實是窮途末路,比不了當年了。

1、1856年的天京事變可以說是太平天國的轉折點,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領軍出走,太平天國領導層分裂。該次事件對於太平軍物質、兵力上的損失並不大,但是在精神和思想層面造成了整個太平天國的混亂,底層士兵根本不知道為什麼作戰了,戰鬥意志大減。

同時天王洪秀全對於部下的猜疑大大增強,雖然也重用了陳玉成、李秀成等新秀,但是也任用大量無能的親戚洪仁發、洪仁達等把持朝政。在“天京保衛戰”過程中陳玉成、李秀成在前線拼死奮戰,這幫人還不忘了胡亂指揮、拖後腿。

2、太平天國起義初期,洪秀全等領導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官制、禮制、軍制、經濟制度,給參與起義的群眾描繪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當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領導層迅速墮落腐化,所謂財產公有的聖庫制度成了剝削民財、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太平天國上層窮奢極欲,下層卻生活沒著落,曾經的熱血、理想褪去後,底層這些人也就都不相信洪秀全的忽悠了。

到了“天京保衛戰”的時候,看似太平軍的兵力超過清軍,但是兵無戰心、將無鬥志,諸將各有私心、各行其是,這仗還怎麼打。

3、洪秀全晚年昏聵,沉迷於自己創造的拜上帝教不可自拔。面對天京被圍、坐困孤城的局面,洪秀全多次拒絕李秀成“放棄天京,轉戰中原”的正確建議,居然寄希望於上帝降奇蹟賜福於太平天國、派天兵下凡戰勝清軍這種荒唐念頭。最終糧草匱乏,大量太平軍被活活餓死,非戰鬥減員嚴重。天京陷落與其說是湘軍強攻下來的,不如說是太平軍餓的實在是打不動了。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李秀成執掌一切權力,但是太平天國的局勢已經是難以挽回了。6月19日李秀成帶著幼天王洪天貴福意圖突圍,最終兵敗被俘,於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


當狗容易做人難


1862年5月,曾國藩命令曾國荃率領三萬湘軍水陸並進,28日搶佔秣陵關、大勝關和三叉河,截斷太平軍糧道,之後又調來兩萬援軍,共五萬人圍攻天京,30日即打到雨花臺下。洪秀全恐慌不已,一日三詔命令進攻上海的李秀成率大軍回援。

當時李秀成麾下有二十五萬人,他分兵一部趕回天京加強防務,自己則留在蘇州,打算進攻湘軍重地安慶的曾國藩,逼迫曾國荃從天京撤軍回援,一路打下巢縣、無為、舒城後,在攻打六安時,天京雨花臺失守,洪秀全再次嚴詔催逼李秀成親自回援。

9月14日,李秀成由蘇州出發,督率13王,領兵20萬,回援天京。10月13日李秀成打到天京城下,與湘軍大戰,反覆衝殺,一個多月都沒能打敗曾國荃,解圍失敗。到了年底,李秀成只有率部進入天京城內。

1863年2月底,李秀成為了收集糧草,再次率部渡江北上安徽,結果還是在走到六安時,天京聚寶門差點被攻陷,洪秀全再一次將他召回。11月曾國荃攻佔孝陵衛,以及天京城外圍所有城鎮要點,李秀成建議洪秀全“讓城別走”,遭到拒絕。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說自殺),終年50歲,幼天王洪天貴福即位,李秀成成為太平軍的實際領導者。7月19日李秀成攜帶洪天貴福突圍失敗,三天後被俘,在寫完供詞後,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 年僅40歲。至此,天京保衛戰失敗,橫掃了大半個中國、震驚世界十三年的太平天國徹底覆滅。

想當年,1851年金田起義之初,太平軍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一兩萬人就能殺得一二十萬的清軍丟盔棄甲,甚至逼得曾國藩差點戰敗投湖自盡,為什麼僅僅十多年後,二十五萬的李秀成就打不過只有五萬人的曾國藩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到了1862年,太平軍中廣西老兵幾乎傷亡殆盡,所謂的25萬大軍絕大部分都是收編的江浙農民和投降清兵,戰鬥力跟當初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其次是天平天國內部經過天京之變、翼王石達開出走等變故後,諸王對洪秀全已經極為失望,很多人對救援天京並不那麼上心,如在解圍天京時,侍王李世賢沒打幾天,就直接率領自己的六萬人去福建了,還有其他一些將領也走了,以至於李秀成的二十五萬大軍,除了戰死在安徽的幾萬人外,真正從頭到尾參加天京保衛戰的只有“總數不及一萬五千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

最後就是洪秀全的原因,一將無能,累死三軍的典型就是洪秀全這種人,守城守不住,屢次命令李秀成回援,按照李秀成的計劃,如能攻克安慶,天京之圍不戰自解,還能順便回軍擊敗曾國荃,結果在洪秀全的命令下,李秀成幾次戰略進攻進行到一半,不得不更改計劃回援,之前戰死的幾萬太平軍都算是白死了。

整個太平天國的十三年間,最開始的時候,洪秀全作用很大,但他本人實際上文不成武不就,在天京的皇宮裡當個吉祥物還好,一旦掌權,其實就埋下了太平天國覆滅的禍根。


漁樵侃史


太平天國勢力最強大時幾乎平分天下,然而天京事變之後,走向下坡路,連連失地之後,天京也被包圍。

天王洪秀全急召忠王李秀成回師解圍,與湘軍曾國荃等人決戰,悅史君來說說這場戰鬥。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湘軍曾國荃率軍從陸上到達雨花臺,彭玉麟則從水路封鎖護城河,天京被包圍。

洪秀全在身邊人的恐慌傳染下,立即下詔讓李秀成等人回師,李秀成沒有辦法,抓緊穩定了蘇福省後,八月開始率三路大軍回援。

九月,李秀成大軍對雨花臺發動猛烈進攻,湘軍遭到全線包圍,幾千人喪命,曾國荃也受了傷,曾國藩都覺得打得太艱苦。

然而,四十多天後,李秀成不得不退兵,天京之圍沒有解除。

悅史君認為,以下幾個原因決定了李秀成的失敗。

第一,指揮不靈

英王陳玉成死後,李秀成就是太平天國最核心的將領,然而,洪秀全表面上對他很信任,實際上卻非常不放心。

洪秀全採用的辦法,就是把李秀成手下的大批將領封王,這樣李秀成和封王的部將就成了一個級別,指揮起來就多有不便。

在這次解圍天京中,李秀成是總指揮,但很多將領都不聽從調遣,自然就會出很多問題。

第二,水路受阻

李秀成集中精力攻打雨花臺,但他也沒有忘記水路,派護王陳坤書去攻打彭玉麟。

然而,陳坤書不是彭玉麟的對手,被彭玉麟打敗後就撤退了,導致湘軍水師一直能夠有力支持陸上作戰,糧草士兵隨時可以得到補充,給太平軍造成嚴重挫敗。

第三,補給太差

李秀成八月從蘇州出發時,天氣還不冷,然而越打越冷,太平軍沒有帶厚衣服,導致將士們縮手縮腳。

太平軍的糧草補給有問題,外地的進不來,天京也沒有,將士們還得餓著肚子打仗,士氣越來越低落。

……

在這種情況下,悅史君認為,李秀成的失敗是必然的,更讓他寒心的是,回到天京得到的是洪秀全的公開訓斥,王爵也丟了,太平天國的末路也近了。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打仗勝負又不只是兵力決定的!在1861年以前,英法俄西班牙全部是支持太平天國的,期間英法還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目的就是幫著太平天國打仗摧毀清軍戰鬥力。但是慈禧即位以後立馬做出了戰略調整,花大價錢買來了英法俄三國的支持,比如總共花了六個省的財政收入,這時候天秤實際上就向清王朝傾斜了。大量的進口裝備被購入裝備給清軍,而太平天國的武器供應則被切斷,僅剩西班牙還在給太平天國供應武器。

其次,由於太平天國不修內政導致民心盡失,江蘇人口大量逃亡。人口的減少使得太平天國的錢糧來源更加縮減,根本養不起那麼多的軍隊。幾十萬的部隊每日需消耗糧草幾萬擔,太平軍缺糧後又採取了一些極端措施,比如強搶民財,甚至直接販賣人口(賣給西班牙),這使得太平天國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整個江蘇人口從戰前的9300萬人口僅剩600萬人口。

最後,地利方面南京城本身易攻難守,南京地區水勢平緩,水面開闊,不僅起不到阻敵作用,反而非常利於糧草的水路轉運。清軍進入南京以後也沒有急於速戰,而是圍而不打,利用自身後勤更充足的優勢拖死耗死太平天國。最終,太平軍糧草耗盡,城池被破。


優己


太平天國大決戰既天京保衛戰發生於1862年5至1864年7月,此戰役幾乎可以說決定了太平天國的生死存亡,如果失敗,十幾年的起義成果將化為泡影。不過最終的結局是天京陷落,天平天國失敗。

兵力對比 湘軍:7萬餘 太平軍25萬

至於為什麼保不住天京?具體來分析一下。5月30日左右彭玉麟率領的湘軍水師和曾國荃率領的陸軍緊逼南京城下,而且曾國藩不斷派兵支援,當時天京城中只有2萬多太平軍,洪秀全急令遠在攻打上海李秀成回援,包括其弟弟洪仁玕也從皖南迴師天京。當時李秀成這哥們退回蘇州,只派了一部分兵力救援天京,直至7月天京雨花臺失守,洪秀全催逼李秀成火速來救,李秀城才在蘇州東壩集合20萬人,由13哥王爺率領,救援天京,2年的拉鋸戰由此展開。




一開始,雙方圍繞天京外圍展開激烈爭奪,李秀成和李世賢率領太平軍進攻戰略要地雨花臺,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爭奪,雨花臺牢牢佔在湘軍手裡,李秀成只好率軍進入天京城中,著代表著天京解圍的失敗。

解圍失敗之後,洪秀全這老小子不開心啊,把李秀成革爵,責令其率軍渡江攻打湖北地區,企圖把圍攻天京的湘軍主力調走,被曾國藩識破。太平軍在渡江過程中凍死,淹死了2萬餘人,攻佔了和州,巢縣等地。

之後折返攻打安徽,打支皖北地區市正直4月青黃不接,軍糧供應不足,加上清軍四處派兵堵截,損失不少。李秀成與5月折返壽州,準備東返。當時正好湘軍不斷增兵,又攻佔了聚寶門,洪秀全急忙命李回援。6月,李秀成率軍於九扶洲南渡迴天京,在渡江過程中,湘軍對天平軍炮擊,淹死、打死、加之之前因糧食不足餓死的不計其數,拋屍數里,回到南京城時只剩區區15000人有餘。

到1863年11越,曾國荃率軍攻佔天京孝陵衛,除卻太平門和神策門,天京外圍全部被佔領,而此時遠在上海蘇州地區的天平軍也被左宗棠等人打敗,幾無外援。李秀城勸洪秀全棄城,另尋他處,東山再起,天王這廝說:“朕的鐵桶江山,自有天兵來助,爾等不願助,gun犢子吧”,李秀成麼法子,碰到這種貨只能死扛,直到連太平門和神策門被佔領,天京全線被圍。

1864年6月,在天京即將被攻陷的前夕洪秀全翹辮子了(這廝命好,不然被抓,免不了被千刀萬剮),天京城內人心浮動,軍心不穩。李秀成擁立洪天福貴繼位,總覽一切大權。7月,湘軍做好攻城準備,
至19日湘軍用炸藥炸開太平軍附近城牆,殺入天京城內,太平軍於之展開肉搏,李秀成率三千人保護幼天王逃跑。至此,正個天京保衛戰結束,基本上也就宣告了太平天國這個邪教組織的失敗。

喜歡的可關注一下


寡人無嫉


有網友問:太平天國大決戰時,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為何解救不了天京? 包圍天京的湘軍只有3萬人,而且還有三分之一是新兵。由於當時,在江南地區爆發了大瘟疫,導致大批人口死亡。

就是圍城的湘軍也是“軍中疾病孔長,摧折我精銳幾有三成,存者不過七成,又將有四五成久病不痊者,其幸而執千戈以御賊者僅二三成”。真正還能作戰的湘軍已經只有1萬多人 。

那麼李秀成的25萬大軍為什麼就是無法突破呢?首先是湘軍營壘,“處處皆系兩層,前層拒城賊,後層防援賊”。 壕深壘堅,疊疊層層。另外就是曾國荃部隊有很多洋槍洋炮。曾國藩曾經寫信給曾國荃說過:洋槍機括,弟營既善於收拾,又勤於擦洗,餘當令筱泉於粵釐項下購買。

其實如果野戰不行的話,湘軍這種結硬寨,打呆仗的戰術非常好破,宋金戰爭中金軍就非常成功。宋軍同樣以堅陣聞名,金軍就在宋軍行軍時把他們圍在野外,行軍攜帶的那點給養,幾天就沒了,水甚至更少,等他們彈盡糧絕,輕易就能攻滅。淮海戰役,KMT三大軍團中的兩個是被這麼滅掉的。

但是問題在於太平軍無法封堵住湘軍的後勤,太平軍陳坤書的部隊一直都無法截斷湘軍的水路運輸。湘軍水師彭玉麟一直從水路為在天京城外的湘軍運輸武器彈藥和糧食,充足保障了曾國荃的戰鬥力。

太平軍與湘軍雨花臺大戰46天,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武器最先進的戰鬥之一。雙方都投入了大量洋槍洋炮。在戰場上上萬洋槍對射,在江面上,湘軍戰船上的西洋大炮也一直在支援堡壘當中的湘軍。最後戰鬥就變成了,要塞攻防戰,最後是後勤不足的太平軍首先支持不住了。


深度軍事


天京保衛戰的失敗標誌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正式結束,歷經三 年的的天京保衛戰,太平天國二十五萬多大軍清十萬湘軍兵力相差兩倍多,太平天國大決戰時,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為何解救不了天京?這跟當時曾國藩的湘軍,有著重要的關係。(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薩莎說史 )


曾國藩湖南人,具有資歷,在當地頗有聲望,對當地人又瞭解,所以成立湘軍對坑太平天國重任,非他莫屬,當時曾湘軍可以說是曾國藩一手成立,一手練出來的,歷經幾次失敗的經歷,湘軍是越來越強了,在當時清朝的軍隊裡,湘軍可以說是王牌軍隊了

在當時湘軍算的上王牌軍隊

每營編營官一 、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長夫一百八十人,合計每營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設八隊,火器隊與刀矛隊各半,火器主要有抬槍、鳥槍,全營有劈山炮隊二,直隸於營官。

湘軍在當時就有水師,每隻船安炮七門,舢板船安炮四門,均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各船還配有火槍、刀矛,以備近戰,此外,湘軍還設有營務處和糧臺,分別管理全軍的軍務與後勤,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湘軍的士兵由營官自招,並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

太平軍多以農民、婦女、兒童為主


太平軍的兵員多是自願投軍的農民和社會下層群眾,軍官從英勇善戰的士兵中選拔,壯男編入戰鬥部隊,婦女編入婦女營,兒童參加童子軍,初時,多將同縣同地參加太平軍的人集中編組,出廣西后,由於參加者眾多,遂打破地域界限,實行混編。武器多為刀矛為主 ,繳獲的火器槍多以火藥不足不能大範圍使用,糧草沒有保障,後期,政治頹敗,軍事指揮層次過多,設官繁冗,又濫封高官,以致形成指揮不靈的局面。



開始曾國藩派湘軍攻陷安慶後,曾國藩即設大營於此,彭玉麟等率湘軍水師沿江而下,配合兩岸陸師行動並負運輸接濟之責,鮑超部由贛入皖,攻寧國府;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鴻章部淮軍攻上海周圍的太平軍,爾後西進。


各地太平軍在敵人的全面進攻下節節敗退,湘軍迅速進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於是一日三詔催促李秀成從上海前線回緩,但當時李鴻章的淮軍正在進攻上海,李秀成沒辦法全身而退,而是退守在蘇州,派一部分兵力迴天京加強防禦,自己守在蘇州,後面天京外圍形勢更加嚴重,洪秀全嚴詔催逼李秀成趕快回援。



李秀成雖說是25萬大軍,但在上海與李鴻章領導的淮軍交戰,和迴天京回援的路上遭到各地的清軍阻擋,其實真正到達天京的兵力就剩不多不足10萬人,加上沒後援死一個少一個,糧草沒有保障,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從作戰指揮上看,前敵諸將協同不夠,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 仍然是各行其是。所有這些,都和太天國後期政治日趨保守和腐敗息息相關,最後的失敗是難以避免的,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寫完供詞後,被曾國藩殺害, 年僅40歲。城內守軍與入城湘軍展開巷戰,大部戰死,一部自焚,10餘萬人沒有一個投降的。

有人說:“如果沒有天京變亂,我國就會在19世紀中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如果沒有中外反動勢力的相互勾結,太平軍就會改寫自古以來農民屢反屢敗的歷史。因此,太平天國運動留給我們太多的惋惜。”


薩莎說史


歷時兩年零五十天的天京保衛戰是湘軍和太平軍的決戰,這場戰役也決定了雙方的生死存亡。結果是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那麼李秀成率領的二十五萬大軍為何卻解救不了天京呢?

李秀成率領的六王統轄的二十五萬大軍解救天京的時候,兵力可以說是湘軍的4倍,在圍困天京的時候,洪秀全就曾下令讓兩萬的太平軍主動出擊,可見天京城內還是有數萬的太平軍的。李秀成率領的二十五萬大軍可以說是太平天國最後的救命稻草了。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李秀成的大軍抵達天京城下的時候,兵力就剩下了一萬五千人,二十多萬的大軍就這樣被消滅殆盡了。其中我們可以從這幾點上面去解釋為何李秀成解救不了天京。

劉秀成是親率二十萬大軍進攻的是上游的湘軍重地安慶,此時的安慶是曾國藩坐鎮的,曾國荃在天京前線負責指揮戰鬥。當李秀成大軍攻下了巢縣、無為州、廬江、舒城進到六安州的時候,可以說是將曾國藩嚇的不輕,並且調兵要堵截李秀成。當李秀成圍攻六安州的時候,卻遭到了湘軍的大舉圍攻,可以說是相當的慘烈。

後來因為洪秀全的瞎指揮,導致雨花臺被湘軍偷襲,而李秀成被洪秀全三道詔書召回了天京。於是李秀成改變的戰略,一路直奔天京。導致李秀成三路大軍腹背受敵,水陸受制。李秀成在戰略決策上面的失誤,讓太平天國最後一根稻草就這樣被毀掉了。

其中也包括救援的諸王之間軍心非常的渙散,其中李世賢的六萬人馬還未到天京城下,就離開隊伍往福建而去另立基地,這一路上面的軍隊實力的減弱,使得軍心更加的不穩,其實看似兵力超過了清軍,但是兵無戰心、將無鬥志、諸將之間各有私心、這個仗該如何去打呢?

其中太平軍真正的死於戰鬥的就只有四五萬人,洪秀全的晚年的昏庸,當面對天京被圍困、坐困孤城的局面的時候,洪秀全拒絕了李秀成的正確建議“放棄天京,轉戰中原”,最後導致糧草匱乏,大量的太平軍被活活的餓死了,戰鬥力嚴重的減弱,死在籌糧上面的人數遠多於戰鬥中死去的人數,與其說天京的淪陷是湘軍強攻下來的,還不如說是太平軍餓的不行打不動的原因,徒有眾多的人馬,又有何用呢?

兵力二十五萬加上城內的五萬的大軍都解救不了天京的原因其一戰略上的失誤,二是諸王軍心渙散,戰鬥力下降,三是糧草不足,導致餓死的結果,最終即使是戰神李秀成也挽救不了天京覆滅的悲慘結局。對於李秀成二十五萬大軍為何解救不了天京?這件事情上面,你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呢?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