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項羽肯過江東,他能否東山再起?

未來有沒有你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難,非常難,但多少有一線生機。

項羽是楚下相人,就是今天的江蘇宿遷,而江東是指長江在安徽蕪湖和江蘇南京向東北流向的這一段的長江南岸。

項羽自刎的烏江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東烏江鎮內,位於長江西岸,安徽江蘇二省交界處。

第一,秦代的江東和今天不同,很爛。

江東地區,直到漢代後期才有所發展。

但即便最後的三國時期,整個吳國地盤不過200萬人口而已。

在秦代,江東遠遠不如中原,人口稀少,浙江和江蘇還算可以,再往南就是蠻荒之地。

甚至浙南山區都有少數民族盤踞。

項羽就算退到這裡,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恢復實力,甚至恢復一半的一半也不行。

而劉邦不可能坐視讓項羽發展,必然追擊過來。

第二,項羽面對的環境和之前不同

之前是天下大亂,大家圍毆秦軍。

就實力上來說,各國總兵力不亞於秦軍,這樣項羽才能大破章邯成為領頭羊。

但是,此時劉邦已經攻破其他國家,僅剩項羽獨立支持。

就實力上來說,項羽即便退到江東,也無法和勢力龐大的劉邦對抗,早晚還是死路一條。

第三,項羽集團以及覆滅

范增病死,其他的大將幾乎全部被殺被擒,項羽的集團其實已經完了。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紅花也需要綠葉襯。

項羽一個人再強,也不可能代替一個龐大的團隊。

現在項羽一個人,孤掌難鳴,其實已經無法和劉邦對抗。

第四,項羽也不是劉邦對手

可以看出,項羽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但不懂政治、外交,也不會用人。

鉅鹿之戰後,彭城之戰後,那麼一手好牌,竟然被項羽打爛。

連這種良機都把握不住,還怎麼可能征服天下呢?

即便項羽退到江東,再拉起一支部隊,也難以和劉邦抗衡。

第五,項羽對於江東老百姓沒什麼恩惠。

項羽最初是從浙江紹興拉走了8000子弟兵,但只是通過武力殺死郡守,強迫老百姓跟隨。

說白了,老百姓並非心甘情願。

隨後,項羽也沒有像劉邦一樣給自己老百姓很多好處,又將8000子弟兵折騰光了。

這種情況下,項羽灰溜溜的回到江東,老百姓怎麼可能支持他?

說不定還會仇恨他害死了自己的孩子?

然而,用民國軍閥的話來說:在中國,只要有槍就有辦法。有了槍桿子,到哪裡都能站得住。

所以,項羽如果退到江東,拉起一支哪怕幾千人的部隊,總歸會有一線希望。

他一旦自殺,也就什麼希望都沒有了。

說白了,項羽是一個類似歐洲騎士、日本武士的看中榮譽的軍人,但絕非能夠在中國古代玩得轉的政治家。


薩沙


若項羽肯過江東,他也不可能東山再起,原因主要有:

1,項羽回到江東,以劉邦的個性,他不可能放任項羽在江東招兵買馬,因為劉邦絕對不會給項羽喘息的機會。項羽當初之所以反對秦朝非常順利,是因為趙高把握朝政,面對各地的情況,趙高沒有及時處理。而劉邦作為一個流氓,絕對不會給項羽喘息的機會。

2,項羽回到江東,只不過是身無分文的人。就像一個做生意失敗的人,此刻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資本東山再起。而劉邦此時已經成為行業的壟斷地位,以巨大的實力直接就可以將失敗的項羽進行實力的碾壓。所以,面對巨大的實力差距,項羽根本不可能。

3,項羽回到江東,此刻劉邦已經控制了全局。兵強馬壯,良將眾多。項羽雖猛,可是畢竟勢單力薄,面對此時的情景,劉邦絕對會繼續追殺項羽。項羽到那時根本無心無力改變結局,因為那時的項羽只能是逃亡的流寇。無力改變大局。

4,項羽如果回到江東,因為項羽以前暴虐,所以說江東的百姓也不會擁護項羽。並且此時的項羽,兵馬全無,身無分文,後邊有劉邦的追殺,根本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發展自己,只能是一味的被劉邦追殺。

所以說,項羽回江東,恐江東被屠戮,而身死劉邦手,根本無力迴天。



一聲有你555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的一句“無顏愧對江東父老”讓後人對項羽過江東留下了很多的遐想,然而卻很少有人去好好查一查看一看,江東其實並非項羽的老家,也不是它得以發跡的地方。

項羽是楚下相人,就是今天的江蘇宿遷,而江東是指長江在安徽蕪湖和江蘇南京向東北流向的這一段的長江南岸。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東烏江鎮內,位於長江西岸,安徽江蘇二省交界處,而項羽起義的地方位於浙江紹興,這個地方都是屬於江東,但是看看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的起兵的故事,就知道江東人實際上未必感念他們的恩德,甚至會殺之而後快了。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秋,陳勝和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這一年九月,會稽郡守殷通主動找到項梁對他說:"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這是上天要亡秦啊,我也打算起兵反秦,想讓您和桓楚統領軍隊。"項梁這個人卻想做首領,他表面答應了,當時桓楚正在逃亡,項梁說:"桓楚正在外逃亡,別人都不知道他的去處,只有項羽知道。"項梁就出去找來項羽,讓他跟殷通說。呆了不大一會兒,項梁給項羽使了個眼色,項羽就拔劍斬下了郡守的頭。



之後,項梁手裡提著郡守的腦袋,拿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見狀一片混亂,有忠誠的部下,想殺了項梁和項羽,但項羽武藝高強,一連殺了一百來人,敢於反抗者都被他殺了。接著項梁表示自己做郡守,他召集一些官員和豪強,並派人去接收會稽郡和下屬各縣的兵馬,並且拿府庫的錢糧招兵買馬,共得精兵八千人,開始征戰天下,這就是項羽所說的“江東八千子弟兵”了。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到,項梁項羽父子並未有恩於江東,他們殺掉會稽郡守取而代之,實際上是很不得人心的,只是後來項梁項羽的隊伍發展的越來越大,其中有不少8000子弟兵的功勞,所以江東人覺得跟著項梁項羽可能跟對了,後來項羽鉅鹿之戰打敗了秦朝軍隊,接著又西入咸陽做了西楚霸王,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了,這個時候的江東人應該是很驕傲的,然而後來項羽在和劉邦等人的戰爭中實力越打越小,最後垓下之戰一敗塗地,來到了烏江岸邊,不過只剩了一二百人,這個時候的他怎麼會有臉過烏江去江東?


再者,即便他去了江東,江東父老會捧著他嗎?惶惶如喪家之犬無處藏身,誰還會把他奉若神明?所以最有可能的情況其實是痛打落水狗,把他捉起來獻給劉邦,項羽對於他所謂的江東父老並沒有什麼恩德,卻反而把8000江東子弟兵都葬送掉了,當這些人的親人看到只有項羽回來了的時候,一個個的向他要人怎麼辦?原先被他殺掉的那些人的親人朋友找他復仇怎麼辦?所以他既沒有臉回去,也不敢回去。

但是更重要的一項是,劉邦會給他東山再起的機會嗎?根本不可能的!假設項羽能渡過烏江逃命,難道劉邦的大軍就不能渡過烏江?所以其實如果項羽能過烏江的話,他前腳上岸,後邊兒劉邦的漢軍也就跟著上岸了,追殺行動隨即就在江東展開,要知道,得到項羽的腦袋是可以封侯並賞萬金的,所以如果他過了烏江來到江東,面臨的境地不過是再多一些人來捉他罷了!

既然題主說是東山再起,我們再從項羽的性格上分析一下,項羽能夠重整旗鼓打敗劉邦嗎?同樣沒有可能性的,劉邦有韓信這樣千年難遇的兵神,項羽根本就不是對手,而且他的性格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以至於本來都是他的手下的韓信陳平等人都投靠到了劉邦的手下,就連跟隨他們家族多年的范增都離他而去,這樣的眾叛親離怎麼能做成大事呢?

其實上天是非常眷顧楚霸王項羽的,鉅鹿之戰擊敗章邯後,天下諸侯畏懼項羽,項羽又西入咸陽收取了劉邦的勞動果實,並且殺掉了秦王子嬰,這個時候的項羽實際上是得到了天下的,然而他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種種不著調的舉措葬送了既有的大好局面,導致天下諸侯紛紛起來反對他,加上他自己導致的眾叛親離,最終兵敗垓下,來到烏江岸邊的時候,他不自刎還有更好的去處嗎?


科普大世界




項羽若肯過江東,東山再起基本不可能,原因非常簡單。

1、不會用人



劉邦的成功,源於會用人,謀士張良也好,兵仙韓信也罷,都能被劉邦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而項羽只是有匹夫之勇,對於人才不會用,不能用。像范增,是被項羽氣走的;像彭越、英布、陳平、韓信等,都因項羽不能發揮出他們的作用,而投了劉邦。

一個不會用人的統帥,想東山再起,基本沒有可能,何況強大的競爭對手劉邦和韓信還健在。

所以說,項羽想東山再起,不會用人會成為最大的障礙。

2、再去江東征兵不易



假如項羽回了江東,就會面臨眾多江東父老,會直面“死去江東子弟”的父母,這該如何交代?

帶出去八千江東子弟,打沒了,又回來了,誰敢讓自己的子孫再次跟隨項羽?

項羽並不是個能說、會說的人,別說其他,光是父老鄉親的詰問他都過不去。

此時天下大多歸了劉邦,而且劉邦很得人心,韓信也是聲名遠揚,天下人都知道項羽不是劉、韓的對手,那麼誰又願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給項羽再去送死?

所以說,項羽徵兵會很難,因為大家已經對項羽失去了信心。

3、項羽累了,心理有陰影



項羽出道時,的確很猛,但隨著和劉邦一次次交鋒,隨著和韓信一次次對壘,項羽的心裡有了陰影,和這些“卑鄙無恥”的對手們鬥爭,項羽軍團被整得一天不如一天。

在項羽的心裡,越到後面越感覺到吃力,甚至心裡有了陰影,否則又怎會自殺?

項羽是力能舉鼎,但不是萬人敵。項羽很勇猛,但指揮軍團水平非常一般。

就這樣的項羽,就算回了江東,又能如何?又談何東山再起?

項羽是個優秀的戰士,卻不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官。面臨天下大定,面臨氣勢如虹的劉邦軍團,項羽基本沒有翻盤的可能。



其實,烏江自刎是項羽最好的選擇了,回去江東後,基本不能東山再起,而且勇猛無敵的霸王形象也會大打折扣。

自刎符合項羽的人設,如此,一出霸王別姬才讓後世不斷傳唱。


藍風破曉


當然可以了,而且還很簡單。大家只分析他們的性格、能力,沒有分析他們的年齡

項羽死得時候才30歲,正是成熟的年齡。也就是他以前不成熟的做法,經過一段歷練、加上自身的成長,那麼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反觀劉邦,此時已經55歲高齡了,再過七年劉邦就掛了。只要項羽跑了不被抓住,熬到劉邦死,劉惠那廢材一個,項羽還會怕?

當然了,大家又會說劉邦有多少大將之類的。那麼分析項羽跑掉,劉邦會不會殺他的功臣?

1、劉邦為了兒子,會殺功臣,劉邦一死,漢無人是項羽的對手。當然也有一種可能,這些功臣怕被殺,主動聯絡項羽,表示願意追隨,無論什麼情況,都不是項羽的對手。

2、劉邦由於項羽存在,不敢殺功臣。那更好了,漢朝還處於分裂的狀態,更不是項羽的對手。不過江山以後是姓韓還是姓項就不好說了,總之不會再姓劉。

什麼天下大勢什麼得,完全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對手

只要項羽能撐住7年不被劉三抓住,他就能東山再起。再起後江山姓甚,就不得而知了


銫媒體


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我不記得這首詩是誰寫的了,不過我認為項羽就算回了江東,結局也會像這首詩一樣,難以東山再起。原因有三:

1、地理因素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代,楚國就是現在的南方區域,縱觀我國兩千年曆史,無疑是相互征伐的歷史,但仔細看就會發現,自古以來從北向南很容易奪取天下,而南往北打而取天下的幾乎沒有,這可能和經濟有關,畢竟宋朝經濟中心南移以前,北方要比南方富饒的多。

2、民心所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劉邦是得道者,萬民歸附,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全都歸了劉邦。而項羽殘暴不仁,坑殺降兵,天下怨聲載道,以至手下大將英布和彭越都投靠了劉邦,以此局勢,他怎麼可能東山再起?

3、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推翻秦朝,又來了4年的楚漢之爭,從軍的人皆是窮苦子弟,歸鄉心切,戰爭一將功成萬骨枯,受苦的終究是人民,既然劉邦仁慈愛民,人們又為什麼要跟著項羽再次打仗呢?


所以,即使項羽過了江東,他也絕對不可能捲土重來。


拭血論茶


性格使然,難撐一片天。 ――題記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

一代英雄,至此隕落。

倘若項羽過了江東,東山再起也只是神話。

司馬遷《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小時候曾學習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學習劍術又沒學成;他說他要學習可以匹配萬人的兵法,剛剛學習一點,卻又又不肯學到底。項羽敗因之一是:他易半途而廢,沒有一顆持之以恆的心

有一次,秦始皇遊覽會稽郡渡浙江時,項梁與項羽一塊觀看,他道“彼可取而代也”,通俗點就是說“我可以取代他當皇帝”,而他的對手劉邦卻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劉邦體現的是理想抱負,是種追求,相反項羽體現是種野蠻,用殘暴的手段達到目的。所以說項羽雖有舉鼎之力,但還是無法成功。


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項羽每攻一座城都會屠城,叫城無遺類,而且一把大火,燒了阿房宮,百姓俱他。做了不得民心的事,恰恰劉邦最會安撫百姓,每到一個地方,找地方懂知識的人,宣揚他們是友好的,久而久之,百姓都希望劉邦當皇帝。而不是一個殘酷的人。

項羽不明白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群人在戰鬥。多次軍事上,不聽從他的大軍師(范增)的話,剛腹自用。憑著資本雄厚,總是一個傲慢的態度,可不曾想到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就算逃回江東,劉邦會立馬攻打江東,直至得到項羽項上人頭。又假如劉邦辦一次“鴻門宴”,項羽也必死無疑。
性格使然,難撐一片天。但一代英雄的豪情,為後人讚歎。


史話長廊


雖然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的一幕十分壯烈,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詠歎也傳唱了近千年。但很負責任的說,即使那一刻項羽想開了,拉下臉過了江東,他也沒有了翻盤的可能,唯一的懸念,就是他能在漢軍攻勢下繼續堅挺多久。

為何如此說?可以看看下面幾條原因。

首先一條,就是此時的項羽江東老家,已非他當年起兵時的光景。

當項羽在垓下之戰裡慘敗,艱難撤退到烏江邊時,江東老家的局勢,也是不停劇變:彭城和東海郡都已是劉邦的囊中物。閩中地區的越人也向漢王朝效忠。還有昔日項羽的部下週殷也反了水,把九江當厚禮送給了劉邦。這也就意味著,作為項羽最後家底的江東大地,已經處於劉邦的四面夾擊之中。

這樣的處境,項羽能堅持多久?

更重要一條是,就算江東子弟擁護項羽,團結一心再戰,一個客觀困難,更叫他們的戰鬥力打折:江東貧窮落後的經濟條件。

跟現代富庶繁榮的江東大地不同,秦末漢初的江東大地,那是實打實的老少邊窮。以司馬遷《史記》裡的形容,一直到了西漢中葉時,江東的農業生產,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階段。戰國時代的《禹貢》,把天下的土地劃分為九等,江東地區是其中的下下等。當年項家振臂一呼,借的是天下風起雲湧的反秦大勢,此時退守江東,再打仗就是實實在在的拼消耗。以江東的家底,顯然耗不起。

何況,就算項羽有信心拼,江東的子弟們,還願不願意跟他拼呢?這就是最重要一條原因:此時項羽,就算在江東老家,也是人心盡失。

只要看看項羽當年做的事情,就知道他的人心喪失到了何等境地:滅秦稱霸後,項羽殺害了楚懷王,然後剛愎自用的他,也把麾下很多心腹氣的人心離散,連曾情若父子的范增都鬱鬱而終。比起野史裡眾星捧月的西楚霸王來,歷史上的項羽,在垓下大戰時,身邊的部下就紛紛叛變。帶八百騎兵突圍時,路上迷路時,都被田父胡亂指路。由此可見,此時的他,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項羽的失敗,野史裡常被哀嘆運氣壞,但看看正史就知道,這是一個失敗的領袖,順理成章的結局。無論是否過江,都無法改變。

我們愛歷史


頭腦中的第一反應:不能。

項羽出身貴族,有遠大理想,是軍事奇才,常勝將軍,英雄!

鉅鹿之戰以少勝多,使秦朝主力盡喪。破釜沉舟、義無反顧的大無畏的精神和勇氣,無人能及!彼時,項羽年僅25歲。

在垓下只剩28人,分成四路衝殺,還能把劉邦的5000軍兵打到摸不著頭腦。

從點滴的歷史記錄中可以看到,項羽對虞姬的深情,對范增的尊重,對士兵的愛護,且遵守盟約、信守承諾。

項羽敗在性格,易怒、單純,對人無設防,過於自信和驕傲。

1、易怒:《史記.項羽本紀》中多處出現:項羽(項王)怒或大怒,人在大怒的時候,往往頭腦簡單,考慮問題不周全。

2、單純:劉邦在鴻門宴上謊話連篇,表現自己對項羽的尊崇,最後隨口一說:現在有小人的謠言,使你我發生誤會。項羽竟全信以為真,且告訴劉邦:這是沛公的左司馬(作死嗎?這個諧音有意思。)曹無傷說的,如果不是這樣,我怎麼會這麼生氣?劉邦逃回來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殺了曹無傷。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項羽的單純和對人不設防,同時看不起曹無傷這樣的叛徒。

單純到甚至有點糊塗,比如項伯在他準備打劉邦的前夜,去見張良,後又在張良的介紹下見了劉邦,項羽居然沒有對項伯進行處分。項伯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項羽居然還是沒有半點責怪。

3、過於自信和驕傲:這個評價也許不夠準確,但是也想不出更合適的詞了。他尊范增為亞父,但是對於范增的進言卻聽之甚少,范增是一位優秀的謀士,項羽的軍事指揮能力配上范增的謀略,在那個時代應該是無人能敵的。史記中少有記錄項羽聽了誰的進言,似乎只有在欲屠城時,聽了一個小孩兒的勸告。

他的對手劉邦並不強大,但懂的順勢而為,聽從謀士張良、陳平的謀略,得以成就自己。我覺得陳道明老師演繹的劉邦,非常符合想象,頭髮亂蓬蓬,衣服不整齊,眼神世故。


很多人認為項羽不識人,不會用人,陳平評價他用的都是項氏或妻子的兄弟。當年陳平和韓信都曾在他的帳下,沒有得到重用而離開。但我想以項羽的個性,陳平的謀略他不會接受,韓信有了戰功就討封,他也不會接受,只能說道不合不相為謀。

項羽的失敗,主要是因為陳平並不高明的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鍾離昧的關係。此後無人為其謀劃,無人為其守住後方。

歷史沒有假設,某個人、某個細節就可能改寫歷史。

首先假設劉邦同樣遵守約定,按照楚河漢界的劃定,不去追殺項羽,那麼,又怎會有烏江自刎。

寶馬送亭長,頭顱送故人,拼力廝殺,受傷、自刎,胳膊腿被瓜分哄搶,心痛不已,31歲的英雄,就這樣……

不回江東是他的個性使然,自覺無法面對,也不願連累江東父老。

我開頭寫頭腦中的第一反應是不能東山再起,寫到這,忽然覺得也許會有機會,項羽實在太年輕了,貴族的身份和生活,導致他閱歷並不豐富,社會接觸面窄。如果重回江東,劉邦必會窮追不捨,項羽必會躲避,可能接觸更多社會層面,他的個性會有改變,年齡的增長也會讓他成熟,利用餘威,東山再起也未可知!


諾蘭科技


這個我現在還記得我們初中歷史老師說的。現在發覺他是真的厲害,當時韓朝關係是鬧得不可開交,他就斷言過遲早有破冰言歸於好的時候,果不其然,被歷史老師給說中了。

當時我還記得學到古代史關於楚漢相爭這一地方。他是有和我們說過項羽就算當時逃過了一劫,渡過烏江回到江東,但是也不可能東山再起地,他是援用了三國演義裡面,關於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地言論說的,當時戰爭已經基本結束,秦朝的國土大部分已經歸了劉邦所有,人民祈求和平的願望一日勝過一日。二世那時候的朝廷可把大家折騰的夠嗆。

項羽就算回去了當時的地盤也翻不了天了。一邊是劉邦集團能人輩出,一邊是項羽虞姬孤家寡人,奈何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