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

鵲·鷂丶


看到這個問題,讓我想回憶起自己從大學到考研到讀博的經歷。

一路求學的過程讓我變得堅強

我的大學本科在一所非常普通的二本農科院校,感覺過去了很久,已經不太能回憶起自己大學到底學到了什麼,或許是因為本身沒有去學習。只記得自己的大學課堂大多數都是在睡覺中度過(或教室或宿舍),一次次期末考試前一天晚上熬夜備考換來的是在大三下學期課程結束後發現自己完全不懂生命科學的任何一個細緻的領域。我想,本科階段的我,除了看了幾百本書,沒有太多值得去回憶和品味。

後來我準備考研,還記得當初確定武漢大學作為報考學校的時候,想去找學院的老師給點意見換來的是老師的冷笑嘲諷,當時老師的言語笑容至今歷歷在目(當時老師認為我不自量力和異想天開,後來想想可能真的是因為本科比較差吧)。清晰的回憶,那個暑假的日日夜夜,每天5點起床背書,白天輾轉於食堂和教學樓以及教學樓前的草坪(因為當時沒有地方備考,就在一所學校附近租房),晚上經常半夜醒來發現臥室的燈是開著的,然後手裡拿著細胞生物學那本書。印象超乎平常的深刻,我把細胞生物學那本書撕成一頁一頁的背完,然後歸納起來成幾張圖,到現在都沒有忘記。或許已經過去了很久,但還是忘不了那樣的一個個夜晚於白天,也忘不了在自己壓力太大的時候在週末跑步到市區的電影院看一整天的電影。

從大學到讀碩讀博我一直一個人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沒有熟悉的朋友。那些求學的時光,讓我逐漸變得堅強變得沉默寡言,讓我不斷的經歷著原以為只有別人才可以做到的事情。不甘平庸,我一直堅持讀書,不會平庸,我一路走進生命科學的微觀世界。

讀碩讀博使我“改變”

一直以來,我很喜歡用“改變”來評判自己。比如說一個學期自己讀了一百多本書之後,自己因此改變了什麼(或是思維體系或是社會認知等等),而不是學到了什麼。在讀碩士和讀博的過程,我能感受到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

  • 思維體系的嚴謹性的提高。每一天每一個階段的科研任務,需要自己去設計試驗,需要自己去閱讀大量的前沿科研成果,長時間的訓練讓自己變得細緻和嚴謹。還記得自己以前考慮很多問題很不全面,如今我變得慢慢細緻周到起來。我很感謝這樣一個令人睏乏的過程。

  • 變得耐心變得平和平靜。幾乎沒有假期沒有周末的科研生活,一個整個過程,已經數不清多少個夜晚,多少個週末自己一個人在細胞工作間面對摸不著的對象。還記得有一年的大年初一的晚上在實驗室和同學一起煮東西吃的場景,溫馨而又充滿孤獨。一路走過,發現自己的心慢慢的“沉”了下去,變得很多事多了一份耐心。可能這就是長久的習慣帶來的影響。

  • 更加關心疾病給人類帶來的苦楚。我是從事生命科學相關的研究的,每天接觸的是各種癌症和一些其它疾病的研究。很多時候,看著一個個眾人關注的的名人死於癌症的報道,內心深處充滿遺憾。如今,當我真的開始深入這個領域的時候,發現自己很想在將來某一天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應用到我們的醫療生活中。或許,做不到為往聖繼絕學,但願自己能貢獻出一份綿薄之力。

此外,從這麼多年來,對於同樣一個行業領域下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待遇現實來說,為了更好的立足於社會,為了自己的下一代儘量更好的生活,不是嗎?對此,我並不否認。我很感謝這個使我內心不斷強大的求學過程,我很感謝一直不斷完善自己的這樣一個經歷。

(個人經驗,願你我一起共同進步~~)


生命科學視界


咱們今天不談理想,也不談情懷,就“讀博士到底有什麼用”,談談和錢有關的事。

本人博士在讀,明年畢業,在看過前面幾屆師兄師姐的發展之後,不得不說,博士學位跟碩士學位的差別還是蠻大的。



先說碩士畢業的師兄師姐,有的去企業做研發(美的,國軒,京東方等),這些在企業發展的師兄師姐,有的已經成長為主管,有了自己的研發小團隊,甚至已經有股票分紅。但經他們的反饋,他們其實做的並不開心,日常工作的單調枯燥,以及常常沒什麼意義的加班,一天下來,都沒什麼時間陪自己的家人。

而博士畢業的師兄師姐,有的直接到國外課題組做的博士後,現在以人才引進的方式回到國內高校,直接就是給的正教授;有的沒有爭取到國外博後的機會,就去了國內高校,走師資博後,最終也留了下來。當然發展最好的師姐,以青年千人的方式回國,直接去了國內某985高校。



這些師兄師姐,他們的待遇,工資都在20萬往上;更重要的是,他們去單位,都有一筆不菲的安家費,以及科研啟動經費,比較容易的就解決了住房的問題。由於是理工科專業,有的師兄還能幫企業做點橫向,收入也不少。

當然,他們最讓人羨慕的,是工作時間的自由,這樣就有時間陪陪家人,享受天倫之樂。另外,博士的工作,都屬於研發類,富有創新性,你儘可以選擇你自己喜歡的課題和方向來做,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做成自己的事業,這就是幸福。



總之,讀書讀到博士,不管怎麼說,好處都還是挺多的,當你到達一定的時候,就會發現,決定自己生活質量好不好的,絕不僅僅是工資單上的那組數字,更何況,博士工資單上的數字也沒有低得看不下去。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我也是博士,博士後一枚。

博士後為我解決了北京戶口,已解決了愛人戶囗,這是看得見,摸得找的收穫。

另外,任何一種經歷都是一種財富。讀博期間讀了大量企業管理方面的文獻,建立了完整的知識理論體系,完成煉獄般的論文撰寫,並訓練了一個框架式的思維體系。

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在別人積累實踐工作經驗時,你在埋頭讀書,有的工作崗位,本科就能勝任,並且有年齡優勢。

我把讀博當作一種學習方式,一種人生經歷。


而輕


小編從農村一路走過,博士畢業已十多年,簡要談談自己的感受:

如果純從財富角度講,讀博多數情況下不能使你富甲一方。除了學習熱門專業,且學業精良,有經濟頭腦的博士外,大多博士都將與研科伴隨一生,搞科研衣食無憂,養家餬口應該沒有問題,想迅速積累大筆財富可能性不大。況且當前社會有更多的創造財富的路徑;



如果從提升個人素質角度講,經歷讀博的歷練,收穫還是比較多的。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思考問題方式的轉變。這一鍛鍊集中於博士論文的寫作中:選擇一個研究方向,查閱大量資料,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自己的研究空間,至少在這一領域有所突破,經受專家的嚴格審核,最終通過論文答辯。經歷這一過程的人都有自己不可言說痛苦與蛻變。這種收穫也將浸透到個人的工作與生活。


如果從對社會的作用角度講,雖然我國的博士培養過程還不是那麼的完美,但是多年來從國內外畢業的博士們還是為國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無論是在科研戰線還是在高等教育戰線,大批的博士已經成為了重要生力軍。

綜上所言,雖然每個人選擇讀博背後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能夠堅持坐幾年冷板凳的毅力都是值得敬佩的。小編也相信,眾多走過這一歷程的博士大多也無怨無悔!


姜運倉



我和她本科校友,我大她一屆,防火防盜沒防住師兄,14年她考入某校研究生,15年出國一年,16年回國直博。這些年來我們一直異地,我很忙,她也很忙博士論文科研壓力很大,期間也有無數次退縮的念頭,近期社會上的一些博士事件更是增添我的焦慮。



博士的壓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大,畢業壓力,老闆給的壓力,論文壓力,同齡人,可能已經是結婚生子,為人父母享受家庭生活的時候,博士還在為實驗發愁,每天累到凌晨甚至通宵。我能體會她的感受,不管她做任何決定,我堅決支持她。



我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希望順利畢業,然後我們一起回到我們的城市,能找到一個高校教師的工作就再好不過了。

讀過研究生的人都知道,博士沒有勇氣是不敢讀的,或者你是非常熱愛,博士也不意味著高收入。其中的辛苦只有正在經歷的人知道。

感謝!


居家小靈通


在讀博士給你說說,讀博到底為了什麼!

首先,我從來沒覺得因為我讀了博士,所以我應該大富大貴

我不大同意題目裡說的,考取了很好的博士,卻出來拿著卑微的薪水,我不知道提問的人對於卑微的薪水定義是什麼,在我看來,大部分的博士畢業之後,所拿的薪水,大體來講還是比較體面的,談不上卑微二字。當然,如果你是想通過博士學位來大富大貴,那大概率是不大現實的,不是說不能實現,而是博士的求學經歷,知識給了你一個高的起點,而至於之後的人生能夠發展到什麼地步,還是需要看你的機遇和努力,這不是一個博士學位就可以簡簡單單給你的。

當然,像題目中說的,演藝圈裡面的那些人,學歷不高,素質也參差不齊,卻拿著博士十幾倍的薪水。你只看到了藝人們的光鮮亮麗和高勞務費,但你沒看到他們的努力,也沒人家那個漂亮的臉蛋,藝人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他們也是付出了你所不能夠想像的努力的。沒有誰會不勞而獲,輕易成功。

博士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

博士,是目前最高的學位,很多人覺得,讀書讀到博士,那這個人的知識和智商真的沒的說了。

在我看來,博士,確實是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先天的智慧,但也僅此而已。其實對於博士而言,他們的知識說多也多,但說少,也真的少的可憐,說白了,也僅僅是精通於自己所研究的領域的某一個相關問題,對於其他的相關知識,大多也僅僅是處於瞭解的狀態,而這對於普通的人來講,通過興趣和努力,也完全可以具備這樣的素質。

那博士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我很認同我導師的一句話,博士,重點是在讀博期間。這期間對於一個問題的思考,對思維方式的訓練,對遇到問題時候的解決,對每一次考核、每一次基金的認真準備,對論文的發表等等,博士帶給我們的,最終是對問題思考的能力,對問題解決的能力,對問題表達的能力,這些東西,無法用要一個博士學位來代替。

我覺得,博士帶給我的,還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大家都知道,科研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最日常的,是面對失敗,經常我們打趣說,如果我博士畢業了,也都能笑對人生的坎坷了。

所以,博士,不僅僅是一個學位,更是一個人生的經歷,看待任何事情不要太功利,任何事情都不會直接的帶來大富大貴和體面,博士,僅僅是給你提供了更容易成功的途徑,但能不能成功,還是需要靠你自己。

更多問答,請關注我。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TLeeBio


1.博士很少見。不要吹牛,翻翻你的通訊錄,數數有幾個博士,在高校的可能多點,反正我的通訊錄裡只有10個博士。10/500。

2.博士不好考。沒經歷的就不要吹牛了。

3.博士收入不低。即便是不知名機構的博士,如果不是非要待在一線城市的話,找工作真的很容易。

有條件的放手去努力吧!


蘋果樂園520


中國學術不昌,卻是產博巨國。我們本土自己培養出來的國產博士,我看到的數據,如今每年的畢業人數已超過5萬人,出產率世界第一,早已將英美等所謂發達文明國家摔在龍腳下。

博士,理應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頭銜。在現在的美德日等國,名教授往往更寧願人家稱呼為他為“博士”而不是“教授”,比如前日來訪的基辛格老人家,人家明明曾是哈佛大學大教授,也曾官至國務卿等要職,但人家名片抬頭從來只是“基辛格博士”。確實,博士意味最高學術學位,十年寒窗,黌宮折桂,唸書唸到博士,就是“念”到頂端了。這在任何崇尚知識的文明社會,對於學術研究之業,都找不到比博士更高的殊榮了吧。

可在時下的中國,悲哀而且搞笑的是, 博士明明是國家精英群體,卻越來越成人們取笑的對象。“傻得像博士”,已經是流傳很多年的梗了;“一個在中國越來越垃圾的群體”已是很出名的自嘲;讀博被稱“賭博”、女博士被戲謔為“第三性”,也都是大家耳目能熟的話。

也就是說,像很多本不該成為問題的“國產問題”一樣,如今博士盛產也開始成為一種社會與個人的焦慮問題:國家到底該如何培養博士,特別是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


我自己是下里巴人、愚昧自知,與博士無緣。但是有幸與之來往密邇的很多朋友確是巍巍乎可畏的名校博士,所以對這個群體並不陌生,對他們的辛苦與焦慮也是能感同身受。

無需諱言,在我看來,博士群體表面風光,實是大學最苦悶、也最苦逼的一族。唸書唸到這步,是要以人生20多年最好的韶光為代價墊底的:即便一路綠燈暢通,中小學12年、大學碩士7年,博士三四年,最後要拿到一張A4紙般的證書,年紀已屆30。

畢業出去了,還前途未卜,“一日看遍長安花”的榮光多半也只能春夢裡想想。最直接的緣由,就是這些年博士擴招大躍進帶來的惡果,導致中國博士學位含金量極低。實際上,我們至今很多學歷學位並不為國外認可,甚至不少文憑連港澳臺也不承認。211以上人才引進,基本上只收海外的名校博士,國產博士都不大可能直接留在本校,運氣好一點的差不多都只能去地方二三本大學教書,像文科“青椒”可以預測工作前十年差不多也就是五千到七八千薪水過清貧日子。

從這一層面講,博士發家致富的概率,應該要遠遠低於街上擺攤炒飯的大爺,餘生基本還是要繼續掙扎在生存線上,像前一段網上熱炒那位延邊大學歷史學博士一樣落到送快遞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都說人生三十而立,過去的同學早已孩子都在自拍玩抖音,車房一切就位,而對於我們的博士來講,如果出身的家庭,不是爸爸開礦或者就是爸爸挖礦,到了此時全部身家也不過是學校每月的800元補助(文科),雖然也能做導師苦力掙點零花錢,但畢竟微薄可憐,大部分文科博士乾脆一毛錢沒有。這點經濟來源,不要說談個女朋友什麼的了,連吃飯開房的錢其實都不夠;而對不少女博士而言,人生已然錯過了最好的結婚年紀乃至生育時機。此情此境,你說博士們如何心理不煎熬?

所說這些,還僅僅只是經濟與婚姻層面,其餘像課題、人事、學業、戀愛等等上面的苦痛更是不忍細說。總之,浪擲三五年大好時光去換取一頂博士帽,對於多數青年來說,不能不說一個艱難的選擇,一個快樂並痛著的過程。

也即是說,從純功利來講,讀博似乎有點得不償失。我看到有熟悉的朋友辯護,比如“讀博重在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人生經歷”,但我們都知道社會中的學習和磨礪往往更見效率;還有朋友說,“博士是進入中產階級的基本入場券”云云,但我們應該也會明白中產階級的基本入場券,名校的本與碩就已足夠換取。

所以,類似這些說辭,都不免有些蒼白,逃避了很多現實衝突,或者多半都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


事情的蹊蹺也許在於:既然你把博士說的如此楚楚可憐,甚至悲慘,那麼為什麼還是每年都有那麼龐大趨之若鶩,而讀博士到底又有啥意思呢?

其實,我囉嗦說了這些多,其實也只是在說讀博士很辛苦憔悴與國產博士不再值錢這兩個現實問題

而已。我從來沒有說過,也從不認為,讀博士沒有價值,沒有意義,沒有用途。我不是“博士無用論”的信奉者,而在與那些博士朋友們的生活相處中,我也從來沒有發覺,這群潛心在社會最冷門、最清苦、最不受資本待見的文科學問山海的人們,他們自己真的會深切地懷疑自己選擇的意義,一頭紮下去做事,有著不為世俗之見左右的踏實與堅定,雖然平日裡也不乏調侃與自嘲。不管多浮躁的時代,總有知善固執的人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哪怕數十年默默無聞,洪流也衝不走。也許,專注、興趣、少了利益盤算,求自我實現,本身即是用途,即是意義,即是幸福,即是美好,即是道之所在吧。

也就是說,讀國產博士的“用處”,換算成經濟利益,可能是一樁完全折本的買賣;但核心問題在於博士的“用”本就不該是純功利計算的,拋開這一層面又可謂其“用”無窮。但這種其用無窮,絕大程度上是靠著一種超越的、多少有點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來實現的。所以,讀博士“有用”的前提,應該是你真的熱愛所要從事的學術之業,真有為之不計代價的決心與準備,有理想主義的執著情懷可編述書海之舟。如此讀博,才是真有意義與價值的選擇,一路上才會溫穩和靜,才會在枯燥裡找到成就感,才能用平凡去應對偉大和崇高,並在學習中瞭解生活與愛,並在無數寂寞與吵雜黑夜中能有滋有味。如果不能如此,讀博其實就是選擇一條歧路,是自誤前程,也是自欺欺人。

選擇此道,即選擇人生。讀博,關乎生而為人的一種熱愛、堅守與生活。所以,如果要我來說讀博有什麼用,我的回答很簡單,似乎是一句屁話:人生選擇哪條路,要自己好好思量合計,收益與代價都要自己承擔,博士不會掙大錢,理想也不能當飯吃,但讀博士一番,也許最能給你超越常人的獨具胸懷、學問境界及平步青雲的風光,當然還可能有喝西北風的大無畏勇氣和自甘清貧的心態。

過去看電影《編舟記》,為一細節感動:面對只沉浸在學問世界的松田龍平,房東婆婆說,“你很幸運,這麼年輕就找到了終生的事業”。是呀,人生時間上的轉場戲,一切冷暖自知,一切必有迴響,全部人生細節與意義就藏在其中,欲說已無言,自己選吧。


2018,11,9,晚,閒談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博士生,作為象牙塔最頂尖的一小撮人,不僅僅是一個文憑,更是一種閱歷。在深受眾人羨慕的同時,卻也飽受著社會的妖魔化,尤其對於讀博女性更是如此。除去少數的天才外,讀博士著實是一個非常費力的過程。曾有人戲稱PHD為permanent head damage的簡稱,尤其對於現今博士入學標準低、畢業標準高的現狀。然而,讀博士真的就那麼恐怖嗎?讀到博士又究竟有什麼用呢?

有人曾說,如果博士生還要靠“讀”,乾脆趁早退學回家。的確,衡量一位博士生是否優秀出色的標準,並非其課業成績,更多的是以其學術貢獻為參考;然而,“讀”這種工作對於博士而言卻有必不可少,讀文獻、讀報告、讀遍某一領域內各種學術理論,然後才能挑選出其中的某一個“點”來作為研究方向。

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所能夠收穫的直接能力,可能是數據處理能力,可能是分析總結能力,可能是項目管理能力,而這些,其實與個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有著非常大的聯繫。除去這些表象上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收穫其實是一種嚴謹的學術思維方式。而這種思維方式的鍛鍊,很難在本科的教育中有所體現,反倒是在博士期間才能有更多收穫。

質疑的精神

做一項研究的起點,就是不要輕易相信已經得出的結論。很多看似理所應當的事情,其實並非像表面那麼簡單。而本著“證偽”的學術精神,就需要在查閱文獻資料的過程中重新思考審視以往研究的假設前提或制約條件,發現其中的分歧,並通過嚴謹客觀的分析,得出可能的不同觀點。

創新的精神

重要的不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是要突破自己以往的瓶頸。當然,這種創新,指的是學術意義上的創新,與發明創造的應用性不同,是在某一領域上能夠做出理論上的貢獻。儘管現在已有不少博士論文都開始走向廣闊,但實際上,真正的論文應該是追求更深刻的走向。要知道,在博士論文的審核與最終答辯的過程裡,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研究的學術貢獻在哪裡”、“創新點在哪裡”。

匠人的精神

倘若決定要持之以恆地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很有可能是要一輩子都在這一個研究方向上死磕。而越是深入地去研究,就會發現自己所瞭解的就越少,越是進行到寫作的最後,越能夠發現自己現有研究所存在的問題,往往需要通過限制條件打N多個補丁之後方可言之有據。甚至到了論文寫作的最後,經歷過了否定之否定,也未必就一定能夠獲得肯定的答案。更何況,真正的博士研究選題,很可能只有自己才更清楚其意義和價值的所在,且不說評審老師,即便導師都有可能沒有研究生本人更清楚研究的不足。

對於這種極致的追求,與現今社會所倡導的匠人精神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只不過通常所說的匠人更多是在強調技術在商業上的運用和細節上的更新,而博士所追求的更多則是理論化的知識。


中公考研


看了樓上的回答,只有兩個是博士同行,說的有些共鳴之處,其他熱心客之評論,不足評論。

再說讀書讀到博士到底有什麼用?

做為一名文科博士,來談談自己的一點見解,可能沒有樓上兩位博士說的那麼精彩,但句句肺腑。

樓主的觀念大學數人考博前的心態,所問問題從經濟學講,其實質是:以錢去衡量“考博”的行為的價值?是否有預期收益?收益低,和收益高,直接影響對“考博”行為的認識。甚至好不客氣的說,當你有這個觀念產生的時候,你已經不適合讀博了,歸因於你可能對科研缺少一份熱愛。

【注意】: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讀博,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讀博士。博士頭上的光環有多大,背後付出就有多大,這是成正比關係。

其次,考博有什麼好處?

從經濟學來看,

從社會學來看,

從人來發展史角度看,

從自身興趣上來看,

......

這就是讀博士後的第一個最最最基本的收穫,擁有了問題意識,看問題的角度更多了,分析問題的層次更深刻了。當然思維方式的不同源自認知模式的不同,而認知模式的建立,自然是在涉獵知識的廣泛度上,這點都上博士也提到所謂知識的廣度吧。

第二個收穫留名,這是大多數常人所無法做到的,人身區區一百年,人走皆空,但我們留下的PAPER還存在與後世子孫。這點我想很多人用錢衡量有點俗。

第三個收穫此生的人生的眼界與情趣,一個人眼界的大小,對一個人發展的影響,自然大家都懂,但試問有誰真正體會的透?

關於情趣,很多方面,簡單舉例,以動態視角比對,一個上班族的退休後的人生軌跡和一位教授退休後的人生軌跡,你自行對比,細節我不必多說。有時候你看到花,永遠只是花,但博士可能看到花還有情和美。

第四個可能是樓主最關心的,收穫財富,精神財富在此不提了,就從物質財富上,我今年博四,從讀研究生開始基本上沒有靠家供養,學費住宿談朋友全自己掙。單純從碩士同門就業與博士同門對比,碩士同門一年也就是15-20W,博士同門18-36W不等。

作為一名文科博士,都知道我們的科研經費與理工科相比兼職杯水車薪,不足一提。但是如果一個博士想增加收入的話,很容易的。如果這位博士動了勁,多少都不好意思告訴你。我從大學期間開始一直到博士業餘之外,都在兼職做有教師資格證培訓,從一個小白,變成與培訓機構兼職合作的人,越來越有權利去選擇。現在有很多機會兼職考研考博,總體上每月收入還是遠遠大於支出的。

最後還是想說,讀博士一種追求,這不是掙多少錢可以衡量的。正所謂孔子所述:”三十而立“,按照現代社會的發展,當是一個人在三十歲的時候,一定要具備立足社會的本領。這個本領你自行理會,看你道行嘍。。。。

我是頭條 羊博士,若有考教師、考研、考博的疑難問題或者困惑,可以隨時諮詢我。支持我,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