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原大戰之前,三萬桂軍能打敗十萬湘軍?

李超粵


這個問題及其複雜,需要好好掰扯掰扯,並非一句話兩句就能說清楚的。

所涉及的背景應該是在北伐過程中,國民革命中的新軍閥矛盾,這裡的桂軍就是李宗仁白崇禧的第七軍,湘軍應該是指唐生智的第八軍,其中繞不開的還是蔣介石。

蔣介石與唐生智爭功

在北伐軍北伐的出發的時候,老蔣以軍事領袖的身份指揮北伐軍作戰,實際上老蔣的嫡系只有第一軍,支持老蔣的主要是譚延闓的第二軍和程潛的第六軍。所以說,老蔣未必就是最後的贏家。

武漢能夠打下來,那是當時認為自己可以取代老蔣的人,從廣州一直排隊排到了武漢,這種想法最激烈的人就是北伐中加入的第八軍唐生智,桂系的李宗仁等等,尤其是這個唐生智,當時勢頭很盛,在北伐中國民革命軍是兵分兩路的,蔣介石率隊進取江西,第四軍和第七軍到湖南去增援唐生智,我們看到的打吳佩孚的那些漂亮仗,鐵四軍,鋼七軍的,都跟老蔣沒啥關係。

蔣介石在江西反而陷入危機,被孫傳芳的部隊反撲,南昌失守,第一師作為老蔣嫡系中的嫡系,在戰鬥中竟然潰逃,還其他北伐軍支援的情況下才轉危為安,老蔣也說這次失敗是革命軍最不榮譽的一件事,也是北伐史上最恥辱的一頁。

相比之下,唐生智的聲望則水漲船高,雖然唐生智是一個武人,在國民黨內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但是唐生智拉攏了當時在海外的汪精衛回國主持大局,這個搭配其實和後來蔣介石+胡漢民差不多。

唐生智認為自己功勞很大,三天兩頭的去蘇聯代表那去上眼藥水,說自己要是當北伐軍總司令比老蔣幹的好。

老蔣當時在南昌氣的肝都炸了,甚至在日記裡罵唐生智欺人太甚。

唐生智逼迫蔣介石下野

當時老蔣提議把國民政府從廣州搬到武漢,希望用這套班子壓著唐生智,結果廣州政府遷都過去之後,連開會都不叫蔣介石了,這讓老蔣異常痛恨,在這樣的情況下,老蔣在南昌不動,希望武漢國民政府作出妥協,結果當時的宋子文直接掐斷了老蔣的軍費(當時還不是他的大舅哥),老蔣無奈之下只能北上。

老蔣認為自己一旦到了武漢,北伐軍總司令的軍銜可能就被拿了去,為了彎道超車,老蔣率軍直取江浙一帶,一江浙財閥為支撐,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分庭抗禮,也就是寧漢分流。

這個時候,唐生智勢力最強,擔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在汪精衛到達武漢後,唐生智更是如虎添翼,汪精衛搖旗吶喊,唐生智磨刀霍霍,就是要東征討伐蔣介石,1927年8月率軍東進,新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也不願內部交戰,因此勸老蔣退一步海闊天空,老蔣被迫通電下野。

在前幾回閤中,唐生智仰仗軍事實力始終壓著蔣介石一頭,並且將老蔣趕下了臺,實際上也讓老蔣對新桂繫心生怨恨。

新桂系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群毆唐生智

蔣介石下野後,唐生智的個人野心也越來越大,總想著成為國民革命軍的軍事領袖,實際上唐生智加入國民革命軍的時間只有一年,討伐吳佩孚中表現最佳的是第四軍和第七軍,唐生智不過是在混戰中快速發展了自己,兵多卻不精。

唐生智從一個師長一直做到手下擁有三個軍的集團軍總司令,做事難免專橫跋扈,跟每一方面人都搞得很僵,尤其是對國民黨內的大佬並不放在眼裡,這就導致了唐生智在政治上走不遠,就連最看好他的汪精衛都認為唐生智不可依仗。

寧漢合流後,實際上新桂系聯合國民黨內的西山會議派(國民黨內一個資格挺老,前期一直被蔣汪胡排擠在核心外的小團體)成了新的話事人,汪精衛本以為攆走蔣介石他就可以當老大,事實上說明他想多了,在汪精衛的攛掇下,唐生智拒絕服從國民政府。

隨後以新桂係為首聯合一切反唐的勢力組成西征軍,兵力遠不止三萬,武漢形勢特別危險,唐生智只能通電下野,那個曾經以為可以取代老蔣的唐生智,後來還是在老蔣的扶持下東山再起了幾把,卻再也未能恢復巔峰時的自己。


史論縱橫


這個提問有點聳人聽聞之嫌了,李宗仁和白崇禧西征武漢唐生智一役,雖然唐部湘軍主力超過10萬人馬,但是桂軍卻並非孤軍作戰,幾乎就是國民黨所有派系在聯手圍剿唐生智這個“刺頭”。





白崇禧以新桂系兩個軍3萬多人馬為“西征軍”基幹,又以南京政府中央“軍委會”的名義聯合了程潛和譚延闓的另外二路湘軍,本就是“湘桂聯軍”,同時統一指揮李濟深的粵軍、馮玉祥的西北軍和朱培德的滇軍,總兵力亦不下20餘萬大軍,其中直接投入戰場的近7萬人馬中,半數也為程潛湘軍第六軍系統的部隊,簡單地做“三萬桂軍打敗十萬湘軍”的結論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西征之戰的結果,是唐生智兵敗下野,所部基本被桂系收編參加二次北伐,桂系的勢力達到頂峰。




國民革命軍1926年誓師北伐時共有八個軍,其中有三個軍屬於湘軍系統,分別是譚延闓(副軍長魯滌平)的第二軍、程潛的第六軍和唐生智的第八軍。唐生智其實就是湘軍軍閥出身,北伐佔領武漢三鎮後奪取了漢陽兵工廠,並收編了大批直系敗軍,所部擴編為四個軍加10個暫編師,號稱“百團”,與張發奎的部隊共同成為汪精衛與南京方面對峙的兩大軍事支柱,張發奎的主力追擊南昌起義部隊前往廣東後,武漢地區呈現唐部湘軍一家獨大的局面,老唐的政治野心開始膨脹,但是政治能力卻非常一般。

蔣介石宣佈下野後國民黨“寧漢合流”,決計在南京建立統一的國民政府,然而桂系憑藉軍事實力置於南京周邊的優勢,實際操縱並控制了南京政府,形成了“西山會議派”主政、桂系主軍的政治局面,讓一心想當領袖的汪精衛大為不爽,1927年9月宣佈辭職離寧赴漢,擬以唐生智的軍隊為後盾爭奪領導權,老唐也正想問鼎最高權力,雙方一拍即合。李宗仁和白崇禧派出特使斡旋無果後,開始以南京政府的名義聯絡各派勢力,準備西征討唐,新軍閥混戰的特點就是:談不攏就打。




此役從一開始桂系把持的“寧方”就已立於不敗之地,首先是財政上控制著江浙富庶地區,並已著手對武漢進行經濟封鎖,造成武漢地區物資奇缺、糧食困難和軍心動搖;政治上李白以南京政府特別委員會的名義行使中央權力,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上則以剛剛取得“龍潭大捷”的桂系第七軍、第十九軍和程潛的第六軍、第四十四軍為主力部隊,士氣正旺,補給充足,同時還可以指揮南京政府所轄的海軍和空軍,又得到了其他所有派系的軍事支持,佔盡優勢。

反觀唐生智的“漢方”部隊,主力第八軍軍長李品仙是廣西人,第十八軍軍長葉琪是白崇禧保定同窗,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與桂系眉來眼去,比較忠誠的只有第三十六軍劉興所部。武漢乃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老唐面臨的形勢是:東邊是白崇禧任總指揮的南京“西征軍”、東南是朱培德的滇軍、西南是李濟深的粵軍和黃紹竑留守廣西的桂軍、西邊是魯滌平的湘軍第二軍和趁火打劫的川軍楊森部隊、北邊是馮玉祥派來的國民軍,老唐可謂“四面楚歌”。



客觀地說,唐生智的政治能力實在太差,如此眾多的派系,居然沒有一個盟友,唯一暗中支持他的是已經下野的蔣介石,然而黃埔系軍隊的主力何應欽所部卻被李宗仁布署在長江以北,負責防守孫傳芳和張宗昌的北洋軍閥反撲,並不能給予老唐實際的支援。

(插播:度度狼軍史問答全部原創,抄襲必究)

戰爭自1927年10月18日正式開打,程潛第六軍率先發動攻擊,唐生智的湘軍幾乎是一觸即潰,迅速放棄安徽撤回武漢附近,最激烈的戰鬥是在湘軍劉興的第三十六軍和桂系胡宗鐸的第十九軍之間爆發的,在蘭溪附近大戰一晝夜,雙方死傷不足千人,從此再無象樣的戰鬥。11月11日,面對敗局已定,唐生智接受老師蔣百里的意見通電下野,蔣百里的論斷是:桂系跟蔣系早晚是要決裂的,孟瀟(唐生智)離開部隊則桂系再無攻擊理由,保存部隊實力,坐看蔣桂撕逼,再圖東山再起。

咱得說,蔣百里確是軍事謀略家,對後面的形勢判斷超乎尋常的準確。

(湘軍大將,廣西人李品仙)

1927年11月15日,西征軍主力佔領武漢,唐軍餘部撤往湖南。1928年1月,白崇禧親率桂軍主力第七軍(夏威)和第十九軍(胡宗鐸)銜尾追擊,準備一舉解決唐生智的老本,開始西征軍第二期作戰。然而此時蔣介石已經復職,為防止桂系勢力過度強大,開始密令各部搗亂,同時以二次北伐的名義要求李宗仁和白崇禧儘早結束戰事,白崇禧無奈派人追著一路狂逃的李品仙部隊要求談判,成為新軍閥混戰史上的笑談。

1928年3月初完成談判,唐生智餘部改編為第12路軍(總指揮李品仙)開往長江以北參加北伐,下轄葉琪之第十二軍和廖磊之第三十六軍,唐生智唯一的心腹劉興被趕跑,寧漢戰爭以唐生智湘軍被收編宣告結束。

不到兩年後,完成二次北伐的蔣介石就對桂系下手,唐生智果然得以回國重掌部隊。


度度狼gg


李宗仁的桂系軍隊和唐生智的湘系軍隊前身分別是國民革命軍北伐軍序列中的第7軍和第8軍,在北伐戰爭的華中戰場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同時部隊也得到了擴大。

國民革命軍北伐佔領長江以南後,國民黨內部發生分裂,擔任第1方面軍總指揮的唐生智準備奉武漢國民政府之命東征討伐南京國民政府。東征還沒開始,原先擁護南京蔣介石的桂系突然逼迫其下野,促成南京與武漢合流。桂系以此實力大增進而謀求軍政大權,而唐生智還依然頑固的堅持其推翻南京政府的主張,兩派不免就要刀兵相見了。

於是南京政府以關停漢口中央銀行為由,以桂軍為主力討伐唐生智。 唐生智兵力雖眾,但是在戰略受到桂軍、西北軍、黔軍、粵軍的四面包圍之中,在桂軍的攻擊下,唐生智所屬的第8、35、36軍節節敗退,桂軍很快進圍武漢。陷入四面楚歌、大勢已去的唐生智通電下野並流亡日本,所屬湘軍部隊大部分被桂系吞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