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投靠他人時,為什麼能以主公的姿態獨立著,而其他人就不能?

簡樸韻


劉備生於公元161年,他用三個過人之處,或者說有三重身份。第一,他是漢室宗親,是中山靖王的後代,雖然年代久遠,離漢朝皇帝的血緣已經很遠了,但是他畢竟還是姓劉的。第二,他師從名儒盧植,也就是說劉備也是士人出身。

第三,劉備好結交豪傑,或者說,他本身也就是一個豪傑,正因為如此,像關羽、張飛這些人才會追隨他,而像中山商人張世平、王雙才會資助他,讓他可以聚攏更多的人。也就是說,劉備是一個漢室宗親,出身士人的豪傑。

在東漢末年,大家是很講究出身的,比如四世太尉的弘農楊氏(楊彪,楊修),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紹、袁術),太尉之子曹操,漢室宗親(劉表、劉焉劉璋父子,幽州太守劉焉,劉曄),劉備的這幾個身份是給他加分不少的。

劉備並非走士人察舉的仕途,而是走從軍的道路,他通過平定黃巾之亂,積累了很多的軍功,後來投奔了公孫瓚,這個時候顯然不可能是以主公的姿態,他必然是公孫瓚的部將,但是做為別部司馬,關羽、張飛等人還是能跟從他的,不過他是公孫瓚的同學,所以公孫瓚對他還是不錯的。

後來就一直做到了平原相,他在平原相的時候,就深得人心,廣受好評,跟普通的士人和老百姓能夠一起吃,一起坐下來聊。一個刺客想要刺殺劉備,劉備好好的款待了他,最後就放棄刺殺劉備。

黃巾賊管亥攻打北海郡,北海相孔融就派太史慈向劉備求援,孔融是孔子的後代,是當時的名士,劉備很驚訝的說:孔融竟然知道世上還有劉備這號人,連忙帶著三千兵前去救援,由此可見,劉備的名聲也傳到名士的耳中。

而且劉備一看到孔融的求救,就立馬出兵了,要是孔融向別人求救,別人可能連理都不理一下,比較東漢末年的時候,各方諸侯都是各管各的。

曹操率軍攻打徐州,陶謙向公孫瓚求救,前去救援的還是劉備,而當時曹操還是比較強大的,最後劉備留在了徐州,幫助陶謙,正因為劉備如此仁義,陶謙臨終前才將徐州交待給劉備,而陶謙原來的部下,比如糜竺,陳登,也都十分的支持劉備,劉備由此成為了一方諸侯。

呂布被曹操打敗的時候,投奔劉備,劉備收留了呂布。劉備被呂布和袁術打敗之後,投奔了曹操,曹操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由此可見,當時的各方諸侯對劉備的評價十分之高。

劉備投奔袁紹的時候,袁紹出城相迎,劉備投奔劉表的時候,劉表出城相迎,劉備與孫權合作的時候,孫權把妹妹嫁給了劉備,劉備是個仁義的君主,各方諸侯都以禮相待之,所以劉備之所以能以主公的姿態投奔其他人,就是因為劉備有個好名聲。


歷史簡單說


一般來說,投靠到別人的帳下,很快就會被同化,成為別人的下屬。這時候,從屬關係已定,聽候別人的命令和調遣也就是必須的了。


但是有一個人卻是例外,那就是三國時期的劉備。為什麼會這樣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1,劉備的身份特殊,名望很高。


劉備早期也當過幾次縣令之類的小官,在任上,他愛民如子,獲得廣大百姓的好評,積累了一定的聲望。


但是,劉備素有大志,以匡扶漢室,一統中原,救天下黎民於水火為己任,數次辭官,帶著關羽、張飛四處尋找機會。


在討伐董卓的戰爭中,劉備親自上陣,導演了一場“三英戰呂布”的好戲,從此名氣就更大了。


對外,劉備自稱是漢室後裔,中山靖王之後,這可是一塊不得了的虎皮。


要知道,古代人最講究正統和名份大義,佔住了這一點,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關羽和張飛也是看中了劉備的身世才投靠在他麾下的,還留下了“桃園結義“的千古美談。


後來,漢獻帝想借助劉備的力量為外援,大力栽培劉備,正式認他為皇叔,並且詔告天下。


從此以後,劉備的名望達到了新的頂峰,為他招攬到更多的人才,其中,就包括諸葛亮。


你說,一個頂著“漢室宗親,大漢皇叔”身份的人,你敢把他招為手下呼來喝去嗎?這可是大不敬啊,要被天下人口誅筆伐的。


所以,劉備在創業初期雖然混得不太好,還投靠過老同學公孫瓚。但是都能保留獨立的編制,沒有被吞併。


至於那些沒什麼名份的小軍閥,當然就沒那麼好運了。



2,劉備有一定的實力。


創業初期,劉備雖然兵少、馬缺、地盤小,但是手下的大將厲害啊。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那年代,只要你有錢有糧,根本不愁招不到兵。但是大將就不一樣了,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貨。


幸運的是,劉備的兩個結拜兄弟關羽、張飛,都是千金難求的萬人敵。


咱就說關羽,從溫酒斬華雄,到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所向披靡無人可擋。


再說張飛,一人於呂布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喝斷長板坡,嚇死曹軍大將,也是當世少有的好漢。


你說劉備有這兩個死忠分子輔佐,誰敢輕易打他的主意。


3,劉備的機遇好。


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的巧,劉備的運氣就是那麼好。


正在劉備四處碰壁的時候,陶謙病危了,臨終前還把徐州讓給了素有賢名的劉備。


從天而降的大餡餅砸到了劉備的頭上,一下就把他砸蒙了。


不久,袁術派大將紀靈來攻徐州,劉備只好向呂布求助。


呂布倒是來了,可是呂布和袁術也是親家啊,他雙方都不想得罪,就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命人把自己的方天畫戟插在150步外的轅門外。


然後對雙方說:“我射一箭,要是射中了戟,你們雙方就要給我面子,就此罷兵;要是射不中,你們繼續掐,我就不管了”。


結果一箭正中戟上小月牙,紀靈一看,呂布太厲害了,自己肯定是打不過啊,何況還有劉備呢。於是,只好撤兵走了,這就是轅門射戟的故事。


後來,曹操為了拉攏劉備,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之後又被任命為左將軍,一下就把劉備的軍閥身份給洗白了。


從此以後,劉備的人生就象是開了掛一樣,一路順風,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經過君臣上下的共同努力,終於建立了蜀漢政權。



4,劉備待人真誠,臉皮也夠厚。


劉備一生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不灰心喪氣。雖然,他投奔過的人不少,也做了不少傻事,卻從不以此為恥。


劉備還是個有原則的人,從來不打自己投奔對象的主意,而是憑藉超凡的個人魅力,使一個又一個的英雄豪傑折服在他的腳下。


關羽、張飛自不必說,趙雲投靠劉備後也是盡心盡力,單騎救主殺得七進七出。


諸葛亮就更不用說了,自從被劉備的三顧之情折服後,終生為蜀漢操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胸懷天下,不論投奔何人,都刻意保持著盟友而非部屬的身份。


我是來投奔你的沒錯,但我是漢室宗親,大漢皇叔啊,我是來聯絡盟友的,不是來當馬仔的。


我來找你是看你還不錯,可以作為共同匡扶漢室的盟友,而不是到你這兒來打醬油混工分的,更不是來你這蹭吃蹭喝的,有什麼事,儘管交給我來辦。


辦事總得要錢要人吧,我人手不夠啊,你說咋辦?我這大將倒是有兩員,就不跟你借了,要不就先在借點糧草和毛毛兵吧。


一來二去,一不小心借了偌大一個荊州,一輩子也沒還。


從劉備的發跡史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不但要有名望,還要有實力,更要拉得下臉皮。這樣,在機遇到來的時候才能抓住機遇,實現人生的飛躍。


該出手時就出手啊,風風火火闖九州啊。



劉備生於亂世,起於微末,卻胸懷大志,從不自棄。踏踏實實做事,積累聲望,四處尋找一展抱負的機會。


他深知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於是緊緊地把關羽、張飛團結在身邊,利用“漢室宗親,大漢皇叔”的名頭,大搞品牌效應,終於打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


而於謙、劉表、諸葛亮等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劉備即使寄人籬下,也能自強不息,能夠以“主公”的姿態獨立,從不依附於人,這是多少人望塵莫及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其實大家都忽略了劉備在東漢末年,一個極度少有的能力,縱觀整個三國時代劉備也是數一數二,當時其實謀臣武將都是一抓一大把,但是這幫人都是搞破壞的能力非常強,但是真正能治理地方搞建設的人少的可憐,而劉備恰恰是一個治政能力一流的頂尖高手,他在管平原縣時平原縣大治,當時有一個平原豪族請刺客去刺殺劉備,居然把刺客感動的下不了手,說明劉備治政非常厲害,後面劉備在徐州也是很快人心歸附大治,大家去看三國志這樣的人才可以說不超過五個,而且劉各收徐州原來的當權者都很支持,就好比你家開了一個公司,突然來了一個員工,大家一致支持他當老闆。正是劉備這和治政能力和表現,曹操才說天下英雄咋使君與操爾,因為曹操最初也只是想當一個治世能臣,是時代逼著他們最後成為嫋雄的,他們都能從對方身上看到自已的影子。而公孫瓚、袁紹、袁術、劉表、劉璋、馬騰、張繡這幫人哪個不是地盤比他倆大,最後被他們倆收拾,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治理建設人才,實力發展沒有跟上消耗,輸一次就沒本錢最後被耗死。而當你正處於為了資源焦頭爛額的時候,有一個劉備這樣的治政人才過來投奔,他們當然要好好招攬,東漢末年這些軍閥都想讓他當自已的蕭何,只是他們沒有劉邦的能力而已。縱觀後來的孫權、司馬懿也都是治政高手,所以劉備如果沒有這種舉世無匹的治政能力,當時能稱皇叔的人沒有幾百也有幾十,為什麼就他這麼受重視了,何況劉備是織蓆販屐的出身,在那個講門第出身的年代,本身就是讓人放心的原因,他們想的是得了天下,正需要劉備這樣的人才來治理。


春秋史苑


這就是個旗號的問題了,事實證明,無論幹什麼事業,旗號都很重要,在關鍵時刻,旗號和名聲能改變很多事。

前面其他答主說的,劉備自己本身保有一定實力,手下大將給力,官銜很高,這都很重要,但是這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劉備是皇族啊!

劉備到處跟人說:“我乃中山靖王之後,景帝玄孫,大漢皇族劉玄德……”,圖的是啥?這不是單純的吹牛,說這一堆話的原因是為了一件事:政治認同。

雖然我們都知道,中山靖王是中國歷史上兒子最多的一個王爺,有一百多個兒子,與劉備同時代的“景帝玄孫”應該一個師都不止,他這個頭銜其實不值錢。但是劉備之所以是劉備,就是因為他把這個不值錢的頭銜變的值錢了。

因為劉備這個皇族,是漢獻帝親自認證的,是蓋了戳的大漢皇叔。雖然他跟漢獻帝的血緣關係可能八竿子都打不著,但是有了漢獻帝這個認同,劉備的皇族身份就沒有任何人能說三道四了。

這就夠了。



東漢末年雖然天下分崩離析,但是大漢民心未失,在那個人心向漢的年代,一塊皇族的招牌遠遠比曹操、袁紹有威望的多,根本不在一個等級上。

曹操、袁紹等人更不可能把劉備收為手下,原因很簡單——劉備是皇上的叔叔,大漢皇親。普天之下,能差使皇族的只有天子一人。雖然漢獻帝完全是個傀儡,可是你曹操袁紹只要一天沒稱帝,你就還是臣子。天底下豈有臣子差遣皇族的道理?

而且劉備既非文臣,也非武將,官銜高名望重,還是深得民心的皇上叔叔。你一個地方軍閥,大漢的臣子,敢收編這麼一位?還有沒有王法了。

如果劉備不姓劉,關羽張飛又怎麼會跟他呢?他也許就像同時代眾多的草莽英雄一樣,泯滅在歷史大潮中了。劉備的經歷給了後人很多啟示,後世很多造反者硬說自己是大唐/大宋/大漢皇室後裔,連朱元璋還考慮過把自己包裝成朱熹後人呢~


小約翰


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先認識“主公”的含義,主公其實就是下屬的主人,並不是什麼官職和稱號,在很多情況下下屬如果認這個人為主人,願意終身追隨他便稱這個人為主公。在三國演義中,不僅曹操、孫權、劉備被稱作主公,就連關羽也被周倉、廖化等稱作“主公”。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中提到:卻說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乃問周倉曰:“昨夜夢見主公渾身血汙,立於前;急問之,忽然驚覺。不知主何吉凶?”可見主公並不是老大才能稱呼了,只要你魅力足夠,有很多跟班,那些跟班就會稱呼你為主公。

不僅劉備在投奔各路諸侯的時候有人稱呼為主公,袁紹投奔韓馥、曹操在袁紹手下、呂布投奔劉備的時候都有人稱呼他為主公,一般稱呼他為主公的人都是親信,那些比較疏遠的下屬一般都稱呼官職,所以劉備在別人手下被稱呼主公也沒有什麼大驚小怪了,只是劉備半生寄人籬下,這樣的情況才特別讓人注意到而已。

同時劉備半生不得志還有那麼多粉絲主要是劉備擁有英雄之才,在士大夫中名望很高,又加上自稱漢室宗親因此很多追隨者,特別在他身邊長期有兩員猛將張飛關羽的情況下,是一個不錯的潛力股,因此有很多人追隨他。

第二、他善於處理關係,劉備是最善於利用聯姻發展關係了,劉備為了穩定在徐州的地位,便娶了糜夫人,為了鞏固孫劉聯盟娶了孫夫人,在益州為了鞏固帝位再娶了吳皇后,可見劉備是一個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在這方面讓他能夠在東漢末年的梟雄之間遊刃有餘,同時也讓他能夠更好地掌握資源,最終才能成功建立蜀漢。


瀟蕭歷史文社


劉備剛到荊州時,劉表請劉備吃飯,中途劉備去上廁所,回來時卻流著眼淚。劉表異之,劉備回答說:“過去常常身不離鞍,大腿裡側的肉都消瘦了。時光如同奔馬,不覺老之將至,而功業無成,所以感到悲哀。”

劉備的觸景傷情並非惺惺作態,因為他在見諸葛亮自述平生時,也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

(欲伸大義於天下)

劉備的遠大志向,絕非池中物,這才是他能夠始終擁有自己獨立的班子系統的最主要原因,一般人物如果遭遇到劉備那樣的境遇,英雄氣短,可能稜角早已被磨平。劉備卻始終百折不撓,終成帝業。《三國志》是官方史書,奉魏為正統,但寫到劉備時也不吝讚譽之詞。“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備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口號,還有“仁義”的名頭遍佈天下,“劉皇叔”成為當時三國亂世的一面招牌,使得人心競相歸附。劉備的輾轉流離,在一般人身上叫做命途不濟,在劉備身上卻是“雖千萬人而吾往矣”的佈道者,其失敗越發值得人欽服。

(滄桑中不乏堅毅)

所以曹操屢以事成而有趨炎附勢者依附,而劉備屢以事敗而有理想主義者追隨。這種追隨,是當時人們處於漢末亂世的精神寄託,使得曹操都無法對劉備的“知人善任”視而不見,約談過一次“青梅煮酒”,“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在曹操看來,劉備不名一文,地無一履,而關張趙糜簡孫矢志追隨,其非英雄何以得人心至此?

如果劉備只有遠大志向、英雄之器,只能說明劉備乃雄主。雄主未有不敗者,如袁紹、袁術兄弟二人,何嘗沒有遠大志向?劉備終於成功,與劉備的人格魅力干係甚大。在漢末三國時,當時的世家大族佔據了高官顯位,當時的社會階層幾乎固化。曹操能以高層俯察民情,唯才是舉,這讓當時的寒族子弟大起知遇之感,而劉備又比曹操更進一步。劉備本是白身,雖說是破落貴族,但與這些寒族士人經歷別無二致,因此待人之好,讓這些寒族士子除知遇之感外,還引為知己,士為知己者死,所以此生不渝。

(劉備待人至誠)

《三國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郡民劉平素輕先主,恥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語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劉平結客刺備,備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狀語之而去。是時人民饑饉,屯聚鈔暴。備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

劉備禮賢下士,體現出的是良好的個人修養和人格魅力,是這些寒族士子在劉備哪怕不名一文時,也矢志追隨的原因。

糜竺的選擇,更是說明了當時士子的選擇。在劉備被呂布擊潰的危急關頭,徐州富商麋竺(糜竺先祖世代經營墾殖,養有僮僕、食客近萬人)以家資助軍,送來了二千下人和大量金銀貨帛,還把妹妹(即後來的麋夫人)嫁給劉備。如此雪中送炭,使劉備的力量大為增強。後來曹操想表奏麋竺為嬴郡太守,但麋竺與其弟麋芳都不接受,決意跟隨劉備。益州平定後,麋竺任安漢將軍,位在諸葛亮之上。

(糜竺獻金進妹)

曹操忌憚劉備的得人之術,在捉到關羽後,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以當時曹丞相的威望日隆,原不必如此,甚至因此曹操的部將都起了吃醋之心。曹操是多麼想在關羽身上打破劉備素能得人這樣的傳說啊!然而,最終的結果卻還是關羽掛金封印,千里走單騎,遠遠地去尋著劉備去了,曹操只得訕訕作罷。

然而曹操此舉,卻仍然在劉備與關羽之間埋下了一個楔子。曹操抬舉起來關羽,使得他名氣大增,儼然也成一方主公。劉備自此不能以尋常武將看待關羽——一個連曹操都要花大代價要挖走的高層,試問劉備作為老闆應該以什麼樣的規格來看待?所以劉備對待關羽更像是合作伙伴,對待張飛那才是真兄弟。後來劉禪的皇后,就是張飛的女兒。


(劉備終於克成帝業)

所以,劉備儘管曾經多次在各個勢力之間輾轉,卻始終能保持自己的獨立的軍事系統,蓋與兩點有關:

1、劉備英雄之器,百折不撓,是優質潛力股。這一點是眾人追隨的遠景目標。

2、劉備知人善任,禮賢下士,是老闆界良心。這一點是士子相隨的眼前利益。

所以,也有一個說法,說蜀漢其實一個有國家的軍隊,是騎士團性質的兄弟會,先有軍隊再有國家。從劉備的人生軌跡來看,也誠然如此。


而知而行






簡單地講劉備“三句話”而“定乾坤”——

“服好漢” ,“震群雄”,“傾諸侯!”

劉備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帶兵全帶將”,其一出道就夠格這樣自我解嘲地吹噓!再後來徐庶、諸葛亮等的加入亦可以說其已聚齊了“行走的七大常委”!這樣的架構班底,就算起點低點,各方肯定也不敢以等閒視之!




下面就談談那“三句話”吧:

一、服好漢

“年方二十有八而一事無成!”



一語戳中夢中人,令初見的二位弟弟自慚而對其不敢小覷!說實話,剛結識時數劉備最“寒酸迂腐”。通過這樣先聲奪人,一語中的,說出了大家對現實無奈卻又不甘的弦外之音;又讓大家感嘆到他的憂國憂民,於是這位志向遠大、憂國憂民的“正能量青年”在見面不久就吸引並折服了眾人!



位卑不忘報國(本心純正,符合民意)——占人和

二、震群雄

“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



劉表聽到劉備這番話很是震撼!思考了良久,又喜又驚 、波瀾起伏!一方面為劉氏出現這樣的人才而欣喜;另外卻為自己家的“糟心事”而憂愁。其自知難以支撐,還不如招個“好女婿入贅”呢——發展到後來甚至連“江山”都想送他,也算是萬全之策的中策了!



家貧而志不貧(戰略深遠,可守家業)——佔地利

三、傾諸侯

“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天下人即使都不給你“面子”,皆不能“認識”你,然一旦大家都“認識”的人(如名人)認識你之後,還為你“搖旗吶喊”,那麼所有的人都會“認識”你了——儘管有可能還沒機會和時間去認識你,還沒見識過你的本事…… 這種名人傳播效應想必大家都很清楚!




以曹操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侯王”權力,猶不敢居其之先,對其還比較尊重,尚能“讓其三分”,何況天下的其他“碌碌之輩”呢!



力竭不忘振興(曹超欣賞,天子厚望)——佔天時)

共賞五千年


傳聞劉備賣過草鞋,其實劉備先後當過幾個小官,在廣大百姓的圈子裡積累一定聲望,百姓們都天真的以為劉備胸懷天下,一心匡扶漢室,統一中原,拯救天下百姓於水火之中。



後來,劉備帶著張飛,關羽一同尋找機會,三英戰呂布,讓關羽一戰成名,更讓天下人都認識劉備。 重點是劉備自稱中山靖王后代,後來,漢獻帝認劉備為皇叔,劉備的聲望達到一個新高峰,所以說,劉備走到哪兒也是主公級別的待遇。

從劉備的發跡史,我們可以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有名望不夠,還要有實力,更要臉皮厚,在機遇來時,有準備的人才能抓住機遇。



劉備生於亂世,走沒落貴族的路線,他深知個人的力量有限,利用桃源結義的忠義把關羽、張飛帶在身邊,利用“漢室宗親,大漢皇叔”的名牌效應到處混場子,如:劉表、諸葛亮等人。後期劉備還娶了孫堅的妹妹,算賺到了,老牛吃嫩草。

所以,劉備面對曹操也不低三下四,寄人籬下,要錢沒有,要地盤沒有,仍能表現出主公的姿態,不依附於人,只說明一個問題,劉備的不甘於人下。


莫小邪


劉備先後投奔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人,除在公孫瓚手下外,劉備的確保持了很大的獨立性,這是因為:

第一,執行特殊任務使地位變超脫

劉備在公孫瓚手下先後任別部司馬、平原令、平原國相,這時他是公孫瓚的屬下。不久劉備去了徐州,此行並不是擅自行動,而是受公孫瓚指派去的,目的是救援公孫瓚的戰略盟友陶謙。


郯城之戰中劉備幫了陶謙大忙,陶謙躲過一劫,為感謝劉備同時能讓劉備繼續幫自己,陶謙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這樣劉備就得留下來,這件事是否徵求過公孫瓚的同意不得而知,筆者傾向於認為是徵求過公孫瓚意見的,而公孫瓚也應該是同意的,因為劉備走後平原相可任命他人,而劉備到豫州又使公孫瓚在對手袁紹、曹操的身後多了一個支持力量。

劉備就任豫州刺史是人生的一次轉折,他由默默無聞而成為地方要員,而且他的地位相對超脫:公孫瓚事實上再也管不了他,而他又不同於陶謙的那些直接下屬。

第二,被朝廷任命了高級職務

陶謙不久病死,臨終以徐州相托,徐州官民派代表前往豫州的小沛迎請劉備前往徐州主持事務,這是劉備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轉折。


陶謙死後劉備獲得了更大自由,他就任的徐州刺史一職比豫州刺史更有含金量,因為徐州的可控地盤相對更大更實在,而他的徐州刺史也不再用別人表奏,是徐州官民共同擁戴的,與曹操此時擔任的兗州牧一樣。

後來曹操控制了朝廷,為拉攏劉備,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等於承認了劉備的合法性,之後曹操又以朝廷的名義任命劉備為左將軍,使劉備的地位更上一個臺階。


對照一下此時的孫策,雖然也竭力示好曹操,但僅被曹操任命為討逆將軍,比劉備差了3級都不止。

第三,儘量只與他人保持盟友關係

劉備來到徐州幫助陶謙,是盟友的身份,就任豫州刺史,也是盟友。

劉備後來無奈之下再投呂布,又去豫州上任,雖然雙方沒有明確是什麼關係,但《三國志》說劉備“求和於呂布”,“求和”顯然不是投降,雙方之後仍應為盟友關係。


劉備擁有朝廷任命的左將軍頭銜後,身份地位無疑大增,所以後來無論投袁紹還是投劉表,他們二人都不好把劉備直接當成下屬看了。孫權後來與劉備結盟,從自身力量來看其實劉備已經很弱了,但僅左將軍這個身份孫權也不能把劉備當成下屬看,因為單從職務去論,時任討虜將軍的孫權還得接受左將軍劉備的領導。

第四,手中始終握有自己的力量

劉備在平原國時,手下的人馬已經有一定規模了,孔融在北海國被黃巾餘部圍困,求救於劉備,劉備一次就能發兵3000去救援,可見實力不小。


但劉備奉公孫瓚之命去徐州救援時僅“有兵千餘人”,顯然公孫瓚做人很小氣,把人馬留下了,劉備不去爭這個,能自由就行,他一路收集“幽州烏丸雜胡騎”,同時“又略得饑民數千人”,讓自己手中有本錢。

官渡之戰前劉備在徐州起兵反曹,被曹操打敗,這一仗劉備輸得較慘,人馬損失怠盡,投袁紹後雖然受到敬重,但劉備明白手裡沒有刀把子說話就不硬氣,所以趙雲復歸後劉備馬上交給他一個任務,讓他秘密召募人馬,“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正因為有自己的人馬,所以後來才能說走就走。

第五,心中早存大志不甘屈居人下

劉備小時候還在騎著竹杆亂跑時,就指著家中屋外一棵巨大的桑樹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這話的意思是自己將來要當皇帝,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他天生不簡單。


據記載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後代,儘管離這位先祖已十分久遠了,但劉備想必從祖父劉雄、父親劉弘那裡經常聽到他們是大漢皇族後裔這樣的話,想到自己身上流著皇族血液,劉備可能就會生出自豪感,不甘於人下的品性從小就養成了。

對於那些從小就立下遠大志向的人來說,只有自己給自己當老闆他們才會覺得適應,劉備就是這樣的人。迫於形勢,他也曾給別人去打過工,但他心裡明白那都是暫時的,只要有機會就一定會去發展自己的事業。


南門太守


我們來看看劉備的投奔軌跡就可發現端倪,他先後投過公孫瓚、曹操、陶謙、袁紹、劉表。最開始在涿郡只有不到千人的小部隊,投公孫瓚以後當上平原令,部隊發展到三四千,然後帶著這支部隊救援陶謙,陶謙讓他駐守小沛,給了他四千丹陽兵。後來在徐州自己當了老大。然後與呂布發生了不愉快,拉鋸結果是呂布掛了,劉備成了曹操手下,後藉著討伐袁術離開單飛,卷跑了曹操幾萬大軍。後被打敗跑到袁紹那裡,收穫了趙雲,安排趙雲收羅部眾;後離開袁紹去聯絡劉表,帶著自己的勢力在汝南作戰;失敗跑到荊州,劉表安排劉備駐新野、樊城,沒有給兵馬,劉備都是自己發展的。由此可以看出有三個原因。


一個是劉備的志向遠大,不甘於屈居人下。自打黃巾起義開始,他就是一直說匡扶漢室,一統中原,可見其野心很大。在投奔各種勢力時,都能夠暗地裡發展自己的勢力,組建忠於自己的班子,所以他的實力在投奔中不斷壯大,最後成為一方諸侯。



一個是劉備名氣特別大,為人仁義、得人心。世人公認劉備是英雄人物,接受了他,就能說明自己牛逼,就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當年劉備投奔曹操時,手下都勸曹操殺掉劉備,曹操擔心這樣做會失去人心,所以就拒絕了。 袁紹,出身高貴,“四世三公”,但看到劉備來投他,也出城200裡迎接。說: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這些大佬都看重他的名聲和能力,都想要收為己用,可惜沒人有這個水平。

最後一個是劉備至始至終都有忠於自己的勢力,不管多麼危機時刻,這些忠誠衛士牢牢守護在他的身邊,其他人都調不動。安排工作也只能請劉備用本部兵馬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