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如果南遷,他會得到南方各派別、軍隊的擁護嗎?

司馬長史


這個問題說實話沒什麼好回答,試問在明朝這個中央集權、君主集權高度集中的王朝,誰敢不聽明朝皇帝的?難道你沒發現明朝這二百餘年就沒有大臣和將領敢造反的嗎?造反的基本都是皇族和窮苦百姓,再者崇禎帝在當時已經在位17年,兩京十三省的官員幾乎都是他任命的,試問誰敢反對他,即使到崇禎末年,袁崇煥這位手握數十萬精銳士兵的大將不也是一道聖旨就殺了嗎?所以說崇禎帝要是南遷,就絕對不會出現吳三桂投清,也不會出現弘光朝江北四鎮、馬士英和左良玉這些將領不聽朝廷調令事情的出現。可以這麼說崇禎帝若南遷,南方百萬大軍不會分崩離析,滿清也根本就不可能毫無顧忌的進入關內,滿清不能入關南京也就不丟,南方這塊稅賦重地也就不會被佔。



可以說如果崇禎南遷,明朝就還有回到中原的機會。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採用兩京的制度,北京和南京的政府機構幾乎完全一樣,北京有內閣和六部,南京也有,北京有禁軍,南京也有 ,可以說崇禎帝只要一到南京,就可以立馬頒佈政令統治天下,南方數百萬的軍隊再加上南方充足的錢糧,崇禎帝完全有捲土重來的資本,即使到時候滿清入關,以滿清數十萬的兵力頂多就是掠奪一番,它也完全佔領不了中國。再以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的那個尿性,一進入北京就貪圖享受,縱然手下搶奪京城百姓的錢財,百姓早已看穿李自成的本性,北京的官員也已然知道這所謂義軍的劣根性,你覺得那個時候他們還會支持李自成嗎?顯然不會,到那個時候崇禎帝登高一呼,返回中原指日可待啊,明朝還是依然能夠統治著中國。



但是以上的結果,最關鍵的地方在於崇禎皇帝能夠知道自己在北京犯的錯,他能翻然悔悟,認識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改掉他那多疑、薄情、嚴苛和猜忌的心理,只有這樣明朝才有機會回到北京,再加上南京的官員能夠拋棄派別之爭,團結對外,和崇禎帝一起抵禦外敵,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即使滿清入關也能抵擋的住。如果這些實行不了,那麼崇禎帝是否南遷,明朝也終會亡,不會出現其他的結果。試想下,如果崇禎帝還是那麼多疑,你認為他會放過遠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嗎?要知道當時的吳三桂家人可都在李自成的手中,即使吳三桂還是依然忠心為國,以崇禎帝那麼多疑的性格,絕對是會收拾他的,恐怕那個時候滿清會更加容易的進入關內。



而且我們似乎忘記了一個問題,如果崇禎帝南遷了,那麼北京的封疆大吏肯定也會過去,他們過去了,可能就不再是北京一派之間的對抗啦,而是南京與北京兩派之間的互毆啦,畢竟尚書、侍郎這些官職的位置就那麼幾個,本來南京這邊官員之間就不夠分了,現在倒好,你們這些北京的高官還要跑過來跟我們爭,不打你打誰。所以如果這個時候的崇禎處理不好北京和南京官員的衝突,可能明朝會滅的更快。再者即使北京的封疆大吏因為是“正統”,南京方面不敢跟他們爭,他們還是繼續坐著這些位置,以我們過來人的眼光看,你們認為這幫人可以嗎?答案顯然是不行,想想看真實的歷史李自成進京之後,那幫官員的表現就知道啦。



所以說這個問題其實應該是問崇禎帝如果南遷,明朝還有機會嗎?這個答案是有,但是得看崇禎和官員的表現,如果崇禎帝能夠勵精圖治,並且不多疑、不多變、不猜疑,而官員之間也能拋棄黨爭,團結所有的力量眾志成城的去對付外敵,那麼明朝隨時隨地都能回到北京,重新統一全國。但是如果崇禎帝南遷之後,不改變自己的性格,官員也依然在爾虞我詐,還在搞黨爭,還在敵視崇禎而不願意獻計獻策,那麼明朝可能會亡的更快。


澳古說歷史


首先,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帝自殺那一年,朱由崧就在南京稱帝(即弘光帝),但僅僅過了一年之後,清軍便迅速南下攻下了南京。朱由崧被清軍所俘,押往北京後被處死。在此之後,南明政權還經歷了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及明鄭時期,但都沒有成大氣。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其實不難看出,在南明抗清這段時間中,他們是不團結一致的,其中紹武政權和永曆政權是同時存在的,並且在後來的永曆政權中的李定國和孫可望之間的鬥爭就可以表明他們基本都是各自為政,並沒有全心全意抗清整個南明猶如一盤散沙。那麼,是什麼造就了這麼一個情況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沒有一個真正的領導人,在崇禎自殺後,他這一支的正統皇室血脈就算絕了,那剩下的那些在南方諸如朱由崧,朱由榔之類的南明明王室後裔,南方多的是,那就造就了一個誰也不服誰的現象,因此南明政權也就沒有太大的號召力。所以,基於以上的情況,如果崇禎帝南下,受到南方各方的支持那是必然的。


燈泡年


我們對崇禎皇帝應該客觀的評價,當時李自成圍困北京,崇禎皇帝不是不想走,他是不好意思走,如果當時有大臣站出來奏上一本要求遷都,估計崇禎皇帝二話不說拍屁股就往南邊跑了,到最後居然沒有一人說出來,北京城陷落後,搞的崇禎家破人亡,無怪乎崇禎臨死時說君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可見崇禎對這些大臣們是徹底失望了。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崇禎帝在北京城陷落後突破重圍逃了出來,到南京重組政府,由於明朝實行的是兩京制,南京還有一套政府機構,六部和各司衙門一應俱全,到了就可以開工幹活 國家政權還可以正常運行。



崇禎到達南京後,雖然他是逃難的皇帝,面子上可能掛不住。但他還是這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南方那些個驕兵悍將還得聽他的,之前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和洪承疇等一流的統帥都不敢反水,何況南方像馬世英、左良玉這些二流將領那,所以只要崇禎活著,他們就不敢有異心,所有的兵馬調動必須經過皇帝同意,有皇帝在的話 ,軍隊就是國家的,他們效忠的對象是大明朝廷,而不是這些將領他們個人。

雖然崇禎個人的能力有限,但是在重大決策上還是他的意見最重要的。如果南方的哪個軍閥敢不用命,崇禎完全可以以各種理由收拾他們。畢竟,從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還沒有哪個將軍敢公開謀反的,所以,如果崇禎南遷的話,肯定會得到南方各派別、軍隊的大力支持。


大飛哥愛歷史


崇禎帝如果南遷,他肯定會得到南方各派別、軍隊的擁護,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上,當初李自成包圍北京城前,崇禎帝確實是想讓城別走,南遷到南京去的,可事情就壞在一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大臣之手。這些文臣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義堅決反對崇禎帝南遷,並信誓旦旦的表示要與北京共存亡。誰知李自成剛進北京城,這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就卑躬屈膝的跪在李自成面前搖尾乞憐了。

由於大臣們的極力阻擾,北京城破後,不僅崇禎帝被逼煤山自盡,他的太子和其他幾個兒子都被闖軍俘獲,一個都沒有跑掉。這就造成了南京這個大明的副都群龍無首,沒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皇族來繼承皇位。結果各方勢力為了爭奪帝位各不相讓,大打出手。短短几年時間,南明先後就有幾個皇帝輪流登基,把原本大好的抗清局勢消耗殆盡。最後被清軍各個擊破,把江南大片的國土拱手相讓給了清廷。

實際上,只要崇禎帝當時南遷到了南京,馬上就可以利用南京現成的一套管理機制行施權利。崇禎帝是大明正統的皇帝,只要崇禎帝發號施令,南方沒有任何一派勢力敢於不服調遣,否則就是形同謀反,人人得而誅之。退一萬步說,就算崇禎帝沒有及時南遷,只要他派太子前往南京監國。大明能不能收復北方不好說,但是南明肯定可以像南宋一樣延續國祚,這是毋庸置疑的。


少將團長


1644年3月,李自成將明帝國的首都北京團團圍住,在紫禁城中的崇禎皇帝已經退無可退。在失去了所有希望的情況下,他砍死了自己的女兒,並將自己的兒子交給親信太監分散逃亡以後,他自己本人選擇了在煤山自盡。死之前留下來遺詔“朕非王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看見崇禎皇帝十分的不甘心,那麼現在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在李自成圍城之前,崇禎皇帝選擇了遷都南京,明朝的結局又會如何呢?一、即便崇禎遷往南京,李自成也做不了北京城1643年,明帝國陝西方面的主力軍全軍覆沒,統帥孫傳庭陣亡。此時的明朝北方除了山海關外還有吳三桂率領的3萬多關寧鐵騎以外,再也沒有任何有生力量可以去抵抗李自成的農民軍。“傳庭死,明朝亡”,孫傳庭的陣亡使崇禎身邊再也無將可用。1644年春節剛過,李自成就率領著20萬以上的部隊開始向北京進軍。此時,崇禎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趁李自成尚未到來,自己火速南遷,北方讓給李自成,而自己先鞏固南方在圖發展。當時的北方在兵災、水災、旱災的反覆蹂躪之下,農業生產已經支離破碎。河南由於人為的黃河決口成了一片澤國;山東在兵災和旱災的作用下也是哀嚎遍地;河北和山西的情況也不比魯豫兩省好多少。李自成沒有任何的政治經驗,完全是四處流竄,其佔領了晉豫兩地的許多州縣以後,沒有選擇設立官員管理地方,使當地成為自己的轄區。而是毀其城牆之後選擇撤離,至於為什麼要拆毀城牆,答案很簡單——為了下次再來搶時方便。從這一點看李自成根本沒有帝王那種一步步發展的雄心,也沒有把攻陷州縣的百姓當做自己的子民,只把他們當成了隨到隨取的“取款機”。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以後,同樣也會選擇大肆劫掠一番,猶如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暴發戶。至於他提出的那句“均田免糧”的口號,完全是一句廢話。鑑於土地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實現平均;至於免糧就更加子虛烏有,沒有了軍糧他的部隊用什麼。從各方面來分析,李自成進入北京以後,將沒有能力管理這一大片的區域,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民心喪失殆盡,華北地區陷入持續的混亂。二、該來的清軍還回來,管你是不是李自成李自成進入北京給華北人民帶來的絕不是幸福,而是災難。東北方一直雄心勃勃想入主中原的滿清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也許有人會問吳三桂,吳三桂最大的可能就是跟隨崇禎皇帝南撤,李自成的部隊接手山海關。清廷的攝政王多爾袞的目光顯然要比李自成高遠得多,李自成進入北京,他肯定會率領八旗主力南下,與李自成爭奪華北地區的控制區。即便李自成的部隊守住了山海關,清軍也會繞道從其他方向南下。在明朝抗擊清軍的過程中,清軍多次選用繞過明軍主力,直插縱深的戰術,這套方法對待李自成同樣好用。從當時李自成部隊的作戰能力來看,絕不是以騎兵為主的清軍的對手。即便不在山海關、也會在北京城下,這場大決戰在所難免。而交戰的結果會與現實的歷史基本相同,李自成同樣會敗退出北京,然後向他的老巢陝西撤退。清軍進入北京這個很難阻擋。三、明朝不會這麼垮掉,最少也是又一次南北朝崇禎皇帝的南遷至少可以保證南方不會垮掉。崇禎的南遷使自己這位大明帝國的皇帝仍然毋庸置疑,絕對不會出現原來時空那種南方諸王爭位的亂象。也正應為他是這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他在調配全國資源中處於無可抗拒的優勢。他完全可以命令部隊扼守黃河天險阻止李自成軍或者清軍的進攻。至於將領和軍隊不是問題,通過現實中南明的表現不難看出當時明朝的威望在南方猶在(現實的情況是南明在南京建立以後,閩浙、兩湖、西南、兩廣之人紛紛入南京,希望能夠重建大明)。至於清軍的入關將在所難免,不過清軍絕對不可能統一全國,想通過黃淮地區都將十分的困難。雖然清軍也可以組織起一批偽軍,但是由於南方的正牌朝廷還在,這幫人有多要作用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最主要的是根據全國的情況來看,明朝在對抗中會具有優勢。之前的南北朝和南宋都是在雙方均等的情況下產生的,而明清的對抗將會有所不同。由於北方戰亂已久,經濟崩潰,民生凋敝;即便清廷佔領了華北也很難立刻南下。而南方由於戰亂波及較少,經濟的底子還在,而且具體來講民心還在。崇禎皇帝在南京站穩腳跟以後,至少可以保住半壁江山。最理想的可能是與清廷以黃河為界,明軍守住黃河天險;最差的可能也能守住淮河一線,使東南地區絕對的安全。在這場新的南北對抗中,將會是明強清弱的態勢出現。至於四川的張獻忠,從他的種種行為來看,他很難長久在四川待下去。至於具體四川一帶地區的歸屬問題,就要看明清兩方的高層誰能把握住最好時機,收取四川技高一籌了。


歷史一塵埃


個人認為名義上他還是天下共主,是這個王朝的統治者。但是縱觀我國古代史只要皇帝被迫永久性離開了都城那就意味著改朝換代基本上就可以正式開始了。詳情可以參考隋煬帝,崇禎帝比楊廣運氣好一點,因為朱氏皇族統治明朝已經數百年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應該還能再苟延殘喘一段時間,但不管怎麼說想要重振旗鼓基本是妄想了


蘿蔔雷特


為什麼南明會如此,就因為缺少合法正統的政權,別說崇禎帝南遷,就算太子朱慈郎當時去監國,形勢也不會如此了……


一點看不到


必然的,但必須看清誰是真正的大敵,聯合李自成先把韃子滅了。


黃奕747


南明亡在群龍無首,崇禎帝南遷的話,局勢必然會更好一些,但怕是也很難維繫這半壁江山。


三級頭Ak吃雞


一個人有病,換個地方,就能治癒?大明帝國的終結者,走到哪裡,結局都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