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是如何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

kart2011


黃興與孫中山曾並稱“孫黃”,但相比於孫中山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生前身後名,黃興卻顯得落寞了很多。

究其原因,在於黃興與孫中山不過是革命活動上的搭夥人,而不是革命信仰上的同路人。二人的關係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融洽,甚至分歧重重。



說到底,二人的分歧從地域上就註定了。黃興是湖南人,湖南人主要集中於華興會,而孫中山是廣東人,廣東人則主要集中於興中會,當然還有蔡元培、徐錫麟、陶成章等江浙人,他們則主要集中於光復會。1905年改組建立了同盟會,但孫中山更信任的顯然是他的廣東同仁汪精衛、胡漢民等人,黃興亦出於同鄉之間的緊密關係,從情感上可能更接近於宋教仁。

1906年,同盟會要選定會旗,黃興傾向於井字旗,而孫中山更傾向於青天白日旗,雙方几近鬧崩,黃興考慮到大局才選擇退讓。



此後黃興一直追隨孫中山活躍在反清武裝革命第一線,1912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黃興擔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

隨後宋教仁被殺,黃興主張用法律解決問題,並贏得了黨內大多數人的支持,而孫中山主張用武力解決問題,遂挑起與袁世凱的戰爭,即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跑到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但有鑑於此前國民黨內部渙散,他著重批評了黃興,並要求所有黨員都要按手印,並宣誓永遠效忠領袖。黃興堅決反對這種行為,與孫中山大吵後無果,只好來到美國定居,1916年去世。



自此,黃興便被擠出孫中山的核心圈子外。後來蔣介石建立了南京政府,由於以孫中山為國父,加之蔣介石刻意提拔老鄉陳其美在黨內的地位,以取代黃興,故黃興及湖南幫在國民黨的歷史書寫中幾乎被徹底遺忘。


達摩說


有一件事情讓黃新與孫中山產生了分歧。

孫中山要求國民黨的每一個黨員都要宣誓效忠孫中山,黃興明確表示反對,認為這樣做是在搞個人崇拜,有悖於民主理念。

黨內還有一個人也是不太服氣孫中山,這個人就是黃興的湖南同鄉,宋教仁。

早在辛亥革命推翻滿清之後,中國一下子陷入了群龍無首的無政府狀態,這個時候有人提議叫孫中山從美國回來當首腦,宋教仁對這個建議並不是很贊同,當然他也沒有強烈反對。

宋教仁的理想是在中國推行西方的政黨制度,所以他代表國民黨在全國積極進行競選活動,一時間風頭蓋過孫中山,會不會引起孫中山的不愉快?

宋教仁遇刺身亡,刺客後面的指使者是誰,一直是一個迷,孫中山們說是袁世凱的陰謀,但是直到現在我們沒有證據證實是袁世凱所為,袁世凱是不是背鍋了?

不管怎麼說,宋教仁的死讓孫中山得到兩個收穫,首先,黨內的競爭對手沒有了,然後是藉此機會把黨外的對手袁世凱幹掉。

一箭雙鵰?

如果宋教仁成功了,其他人一看,喲,原來採用公開的競選爭取人民的支持也可以取得管理國家的權力,以後我們也採用這種方式來獲取官職吧!

以後可能就不會出現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了,當然也不會國民黨一黨獨大的狀況。


黔人東子


歷史是現實的!

黃興不僅是淡出歷史舞臺,而且基本被後來的民國遺忘。

黃興去世後,章太炎曾寫下輓聯:“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但在民國,尤其是國民黨當政後,黃興卻沒有享受到輓聯所言的歷史待遇。

黃興為革命出力頗多,但去世後卻幾乎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這究竟是為什麼?

概括地說,可能有這幾方面原因:一,黃興有耿直不爭的性格;二,黃興的格局見解不高;三、黃興去世的早;四、真正跟黃興志同道合的宋教仁亦去世的早。

先來說黃興的性格。

自晚清曾國藩、左宗棠以來,湖南可謂是英豪輩出。對於湖南人的性格特性,章士釗有過總結:“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勢之順逆,人之譭譽,不遑顧也。”

說的直白點,就是騾子性格。認理不對人,行事講究問心無愧,敢玩命更固執,不管毀,也不管譽。

黃興就是個典型的騾子性格,幹革命敢玩命,跟孫中山合作過程中,因堅持自己認定的東西多次險些與之決裂,但只要認定的道理在,他又總能做到顧全大局。可一旦認定的道理不存在了,他則不計得失,不管譭譽。

舉兩個例子。

1906年冬天,同盟會曾發生著名的“國旗事件”。孫中山主張用青天白日旗,黃興認為這是在仿效日本太陽旗,因此他堅持用以示平均地權的井字旗。

為這個,兩人相爭不下,幾近徹底鬧翻,但最後在認定的大局大理面前,他還是做到了顧全大局。

二次革命失敗後,黃興再次流亡日本。1914年7月,孫中山在東京另組中華革命黨,規定入黨必須宣誓效忠,黃興因為認定的道理不在了,拒絕參加。

有人勸他另組一政黨,但黃興說:“領袖惟有孫中山,其他不知也!”

說完,黃興去了美國,幫蔡鍔的討袁護國軍籌借軍餉去了。

此事最能全面地反應黃興的性格,也註定了今後他要淡化在由國民黨主導的民國曆史中。

接著說黃興的格局見解。

袁世凱曾對南方革命黨四大領袖有過一次精闢的點評:“孫氏(孫中山)志氣高尚,見解亦超群,但非實業家,徒居發起人之列而已。黃氏(黃興)性質直,果於行事,然不免膽小識斷,易受小人之欺。蔡鍔遠在黃興及諸民黨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或亦非能所匹。”

說到底,黃興是個革命先鋒,卻不是高規格的政治家,所以他只能在革命初期扮演流血奮進者的角色,卻註定無法在民初的政治風雲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再說黃興的命運。

黃興1874年10月25日生在湖南長沙府,自幼即對八股文深惡痛絕,只喜武術。

30歲前,黃興就頗為激進,主張革命,四處宣傳革命。

30歲時,黃興賣掉家裡36畝地,在長沙坡子街附近搞集會,以興辦礦業為名,成立華興公司,口號提的很有水平:“同心撲滿,當面算清。”

次年,華興會在長沙西園正式成立,黃興被公推為會長,提口號:“驅除韃虜,復興中華。”

就像這問題說的那樣,自這之後,黃興就踏上了武裝起義的革命先鋒之路。

先是賣掉家裡300畝田產,買來長槍500條,短槍200條以及大量炸藥,想趁著慈禧七十大壽那天起事,炸死參加湖南慶典的湖南文武大員,結果遭叛徒出賣,流亡日本。

加入中國同盟會後,黃興先後參加或指揮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屢敗屢戰。

最慘烈的是隨後的黃花崗起義,雖然僥倖活了下來,卻被打斷了右手食指和中指。

武昌起義爆發後,黃興到漢口任戰時總司令,指揮作戰。漢口丟失後,他主張轉攻南京,遭到革命黨人反對,之後只能辭職。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黃興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

這是黃興的輝煌時刻,但這輝煌隨著討袁二次革命的失敗,隨即就消失掉了。

此後的黃興既不願加入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也不願另立山頭。短短兩三年之後,1916年6月,黃興因積勞成疾,最終在上海去世,時年僅42歲。

他死的時候,正是革命黎明的前夜。

前夜的黑暗淹沒了他。

最後說同道之死。

黃興真正志同道合的搭檔其實是宋教仁,黃興敢於任事,宋教仁雄才大略,兩人要是能長期搭檔下去,民國的歷史會怎麼樣還真不好說。

怎奈宋教仁英年死於暗殺。這對黃興的影響太大了,不僅否定了他曾經認定的道理,更讓他失去了創大業的可能。


黑句本


幸亥革命中黃興作為革命軍的最初領導者,其功勳是不可磨滅的。黃興同孫中山一文一武,共同實現了推翻清政府的大業,不過在這過程之中,黃興同孫中山卻是漸行漸遠,因為黃興不滿孫中山的一些做法。兩人多次發生激烈爭執,尤其是孫中山在黨內開始集權時。


兩人最激烈的一次爭執發生在宋教仁被刺殺之後,當時孫中山找到黃興,堅持要以武力討伐袁世凱。但是黃興只是說證據不足,也就是說不清楚是不是袁世凱派人刺殺,這件事情還存在疑點。而且黃興很委婉的告訴了孫中山,以當時的軍事實力,很難戰勝北洋軍。

而孫中山則認為黃興這是明哲保身的做法,與革命背道而馳。然而當黃興提出徹查宋教仁被刺案件,以憲法來懲處,屆時袁世凱若不遵從,至少還佔了一個理勝。但是這個提議被孫中山否決了,說到底宋教仁被刺這個問題,是袁世凱和孫中山權力之爭,孫中山需要藉此事書立威信。



黃興後來淡出國民黨,也是因為覺得局勢已經非自己所能左右,而且同當初革命理想相差太大。黃興沒想到民國成立之後,依舊是沒能改變這亂局。更沒想到袁世凱當選大總統之後,居然會公然解散議會,空有共和之名。


小司馬遷論史



辛亥革命之後,南方的革命黨與北洋軍閥袁世凱和談成功,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其大總統的職務由北洋軍閥袁世凱擔任。這個時候南方諸事未定,黃興留負責整編南方各省軍隊。 當時留守南京的黃興手握30萬重兵,實權遠遠勝於臨時政府陸軍總長一職, 若是爭權奪利,熱衷名利之輩,完全可以以此為憑藉,打造一支完全忠於自己的“黃家軍”,在亂世安身立命裹挾天下。當時很多抱有雄心壯志因臨時政府解散而淪落的軍官,前來投靠黃興“黃二哥”,企圖討要一官半職,在他手下效力。 不過黃興認為既然與北方軍已經達成和談,南方革命軍實際上已經沒了用武之地,所以於公於私遣散大部隊都勢在必行,於是對於那些前來投奔的軍官士兵,他公開登報發表聲明,無職可給。 當時要遣散大部分的革命軍,黃興面臨最大的難處就是沒有錢,袁世凱雖然希望他能夠迅速遣散革命軍,以免自己的統治受到威脅,但是發給黃興的電報確實一味地哭窮,意思也就是不想給錢,讓黃興自己想辦法處理。

黃興此人論身先士卒、奔走殺敵,那絕對是一名行家裡人,但是涉及到錢糧方面的問題,他可就是兩眼一抹黑了,更何況當時的中華民國根本就沒有錢。黃興想來想去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希望北京政府代借外債,另一個就是國民捐。這兩個辦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是在一時之間能處理的。 就當黃興在上海募捐無門的時候,南京城內的部分士兵發生了譁變,得知消息後黃興迅速連夜返回南京,火車到達南京的時候天色已亮,兵變也被以十分殘酷部隊鎮壓了下去。目睹兵變慘狀的黃興十分痛心,在上海募捐無多,只好致電北京政府,當時負責內閣的唐紹儀,雖十分盡力卻也拿不出多少款項。 沒有辦法黃興之後以“愛國”之名號召,希望軍人自動離職,共濟時艱。黃興本人也以身作則,不顧同盟會內部的反對,向袁世凱辭去留守之職。經過黃興的百般努力,軍隊的遣散工作終於差不多完成了,心力憔悴的黃興也悄然離開上海。 卸任後的黃興如釋重負,並於同年10月返回了湖南老家, 黃興自解兵權,縱然為天下做了表率,但是史家公論卻不承認他此舉是苦心孤詣、高風亮節。他的這一舉動備受黨內少壯派的批評與非議,認為他是推卸責任,置革命重擔而不顧。在他解職之前革命黨大佬譚人鳳特地趕到南京,勸他不要離職,要為革命積蓄力量,不能為了一個功成身退的虛名,而置大好局面不顧。


我是汽車fans


有的人一生中做的全是錯事,但僅僅做對了一件對事,就可以名垂青史。而有的人一生中做的全是對事,但僅僅做了一件錯事,就會被人們唾棄,最終被人們所遺忘。而當初跟孫中山並稱為“孫黃”的黃興,就跟後者極為類似。

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軍實際上是打不過北洋軍的,但這時候掌握著北洋軍的袁世凱向孫中山提出了一個要求,只要他能夠逼迫清帝退位,孫中山就要將臨時大總統讓給他。在這件事情上,黃興認為只要將清政府推翻,建立中華民國,那麼多年的政治理想就算實現了,於是他支持向袁世凱妥協。

事實證明,袁世凱當上了總統之後,排除異己,最終將整個民國政府變成了北洋政府。1913年,宋教仁被刺殺之後,袁世凱的反革命面目已經完全暴露,此時孫中山主張立即討袁,然而黃興認為國民黨所控制的南方各省內部不統一,革命軍隊力量薄弱,對討袁缺乏信心。

當時黃興主張採取法律的形式解決辦法,也就是跟袁世凱和談。不過那個時候袁世凱已經積極準備發動對南方的戰爭,國民黨人不得不應戰。7月14日,黃興被推為江蘇討袁總司令,但伴隨著徐州、湖口相繼失守後,黃興認為敗局已定,先離開南京了。

沒有了主將的南京很快就淪陷,其他各地討袁軍也相繼失敗,南方各省國民黨勢力大部分都被袁世凱摧毀,國民黨發動的“二次革命”迅速失敗,黃興和孫中山再一次逃往日本。

孫中山到日本後,總結革命失敗經驗,他認為黨內精神渙散,黨員不聽話,並且就黃興拖延舉兵的時間予以責難。孫中山提出把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入黨時要立誓約,並且要簽字按手印。黃興不統一重新組黨,更是反對簽字按手印的做法。

黃興與孫中山意見不和後,於1914年夏天離開日本去了美國,在美國華僑中作了一些反袁宣傳。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曾為護國軍籌措軍餉。袁世凱死後他回到上海,和孫中山恢復了以前的關係,但他在同年(1916年)10月31日的時候,因病在上海逝世。

從辛亥革命後黃興的經歷就能看出,之所以他逐漸的淡出歷史舞臺,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他跟孫中山意見不和,二是他死的太早,袁世凱才死幾個月他就死了,那時候國民黨還不成氣候,所以他這才讓人有種淡出歷史舞臺的感覺。

為什麼說黃興做了“錯事”呢?從歷史上來看,無論是南北議和還是二次革命,黃興都是在自己的職位上做該做的事。其實這個“錯事”是相對而言,畢竟大家都當孫中山是“國父”,而跟孫中山對著幹的,那可不就是做錯事了嘛!


魏青衣


黃興作為同盟會元老,孫中山戰友,一度地位顯赫,被合稱為孫黃。黃興晚年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分道揚鑣,這與孫中山,黃興之間的政治分歧有關,逐步難以調和。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深刻感覺到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革命便斷不可能成功,隨著加入同盟會的人越來越多,同盟會進化為更為先進的中華革命黨已經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孫中山和黃興的分歧也日漸擴大,根本原因是會員加入中華革命黨的程序違背了黃興的民主共和的初心。

孫中山仿照幫會的模式,堅持要求黨員在入黨誓詞中要宣誓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試圖建立一個組織嚴密的政黨。然而,對於附從二字,黃興持有不同意見,建議修改。
可是孫中山不同意,認為如果沒有這兩個字,中華革命黨將會同當年同盟會一樣,組織渙散,難以集聚合力,還可能被人用來招搖撞騙。 所以,必須完善入會程序。

此外,加入革命黨時,黨員要按手模,黃興也表示反對,認為那是封建幫會,不應該如此,孫中山卻認為新的革命黨必須要有自己的領袖,不能群龍無首,必須在領袖的領導下,強調絕對服從。

這些觀點黃興難以同意,自知無法再與孫中山像往常一樣融洽的合作,黃興逐漸萌生退意,不久就提出定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孫中山表示理解,這樣,兩位共和偉人便天各一方。兩年後,也就是1916年,黃興回國後。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不幸因病逝世,時年僅42 歲,剛過不惑之年,孫中山對於好友逝世,無限悲痛,曾經多次致祭,表達哀思。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秦右史


孫文(孫中山)與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最重要的領袖,是患難與共的戰友,在革命黨人中號稱“孫黃”,相互支持鼎力相助,“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孫中山曾送給黃興這樣一副對聯。



1927年南京政府開張後,“孫黃並稱”被“孫陳(其美)並稱”所取代,黃興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黃興雖然一直甘做孫中山的配角,但他不會對孫中山的觀點一味附和。在他們討論未來民國的國旗問題上,兩人就發生過激烈的意見衝突,甚至黃興表示要退出同盟會,最後以大局為重的黃興做出讓步,勉強同意了孫先生的方案。 而宋教仁遇刺案又引起兩人的政見相左,孫中山主張立即起兵推翻袁世凱政府,甚至不惜聯合日本。



黃興認為國內再發生大規模戰亂,我們有被列強乘機瓜分的危險,主張既然民國已經建立,應該用法律來審判主謀,讓事實明白於天下,就自然會讓國人知道袁世凱的陰謀,從而形成反袁陣線,逼其下臺。 黃興還認為孫中山將黨員分成等級,相配以不同權力利益,是以利召人,和袁世凱以金錢,地位誘人本質上沒有區別。為了避免糾紛的加深和擴大,黃興出走美國考察民主。


李三萬的三萬裡



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和黃興是一對親密戰友,他們志同道合,相攜相扶,在黑暗中砥礪前行,為中國的民主進步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這種親密無間,在辛亥革命前卻差點破裂。緣於為選用民國國旗而起了爭端。  

1906年,同盟會集,中華民國國旗被提上日程。孫先生看好自己的老鄉,已犧牲的戰友陸皓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設計的"青天白日"。但黃興覺得青天白日美中不足,與日本太陽旗接近。孫先生於是提出旗子可改作"紅藍白""三色,這樣體現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真義,又平添美觀。但黃興不予接受。  


1907年3月4日,章太炎、張繼、陶成章等人就潮州、惠州等地起義遇挫,孫中山分配贈款等事,提出罷免孫中山同盟會總理職務,改選黃興。 黃興高風亮節,毅然決然:


“革命為黨眾生死問題,而非個人名位問題,孫總理德高望重,諸君如求革命得有成功,乞勿誤會,而傾心擁護,且免陷興於不義。”  


從而以個人崇高的威望平息了沸沸揚揚,甚囂塵上的“倒孫”聒噪。 


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人代表七省同志在南洋起草了所謂的《孫文罪狀》,目的是開會改選同盟會總理。襟懷坦白的黃興也竭力抵制,為消除剖解,還親筆寫信為孫中山,並不成路途遙遠,蒞臨南洋拂拭了那裡的"反孫倒孫"情緒。緊要關頭,又一次化解同志間的矛盾,鞏固了孫先生的地位.


黃興逝世後,章太炎書輓聯曰:“無公(黃興)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縱觀黃興一生是能經受住這樣評價的。 

由上面三件事可知,甚囂塵上的孫,黃之爭內容是關於中華革命黨的原則問題,沒有絲毫沽名釣譽,爭權奪利,相互傾軋的意思.而所謂"黃興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是假命題,根本沒有這樣的說法.現在一提起舊民主主義革命,說起孫中山,就聯想到了黃興,什麼時候暗淡了黃興的形象了呢?



希望星晨58298869





黃興雖然與孫文合稱“孫黃”,但是我們必須明確的是,他們不是一路人。

黃興當年退出政治舞臺和歷史舞臺,是帶著滿滿的遺憾與無奈的,遺憾的是他沒能繼續帶領他的同志們為革命事業奮鬥,遺憾的是他沒能見證中國革命事業的勝利,無奈的是他的一己之力改變不了一個人的“瘋狂”和一群人對一個人的崇拜。



黃興生於1874年10月25日,曾取名為軫,意為“前車既覆、來軫方輶”,即吸取太平天國失敗的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1903年11月4日,黃興以過30歲生日為由聚集志同道合的人,如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劉揆一諸人,在長沙秘密商議併成立了革命組織華興會,以“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為宗旨,對外則是辦礦的華興公司。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正式成立,黃興任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秦毓鎏為副會長。

1894年對清政府徹底失望的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創立了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宗旨。

1905年黃興、孫中山等中國革命團體與組織的領導人在日本東京商議成立了同盟會。黃興在同盟會的地位是不低於孫中山的,但是為了革命組織的團結,黃興主動放棄競選最高領導人,拍板將總理的位置讓給了孫中山。黃興為什麼能夠如此“闊綽”?為了革命,為了國家和民族。



孫中山能夠坐穩同盟會總理的寶座,離不開黃興的支持。

創立光復會的陶成章和章炳麟是不服孫中山的,他們更願意支持黃興,所以曾經屢次攻擊孫中山,這或許是陶成章後來遭到暗殺的一個誘因。但是,不管陶、章兩人怎麼運作,黃興也始終不為所動,甚至專門寫信給孫中山,說陶、章是“桀犬吠堯”,自己肯定會拒絕他們,支持你孫中山。陶成章1912年被暗殺,章太炎也在經歷了長期反孫無果後,最終於1917年脫離了孫。

可見以黃先生當時的影響力確實不是沒有機會取代孫先生,但是他卻主動放棄了。當然,陶、章兩人的事也說明了黃先生的存在始終對孫先生是個威脅。



“孫黃”蜜月期結束的導火索是“二次革命”的失敗。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人暗殺,遠在日本的孫先生匆匆回國,隨後開始籌劃以武力討伐袁世凱。最開始黃先生是反對的,因為他們的實力確實不如袁,如果用武力的話恐怕討不了好,但是在孫先生的堅持下,黃先生最終還是決定支持孫先生,黃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並發表討袁誓詞。

黃先生為了支持孫先生的武力討袁,到處聯絡各省軍政要員,可以說給了全力支持,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

“二次革命”失敗後,國民黨被袁世凱強行解散,領導人們則逃亡去了日本。當時孫先生分析和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認為這次革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組織裡有人不服從領導,致使不能上下一心,矛頭直指黃先生。

最後,孫先生為了剔除不服從領導的人,使僅有的力量能夠更團結地擰成一股繩,決定改組成立中華革命黨,凡入此黨者必須宣誓絕對服從孫先生的領導。黃先生也知道孫先生是在排擠他,同時他也不認可孫先生這種近乎“獨裁”的做法,所以拒絕加入該黨,最後負氣出走美國。



黃先生曾在給日本人宮崎寅藏的信中直言:“然以弟不贊成中山之舉動,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樂聞,且甚為弟所鄙視。”

後來,在給孫先生的信中黃興說到:“國事日非,革命希望日見打消,而猶自相戕賊若是,故日來悲憤不勝。先生今力任大事,竊附於朋友之義,有所諍諫,終望採納,不勝幸甚之至。”

從黃先生寫給孫先生的信中也可以看出,孫先生試圖組建中華革命黨剔除他,他不是不敢爭,也不是不能爭,實在是因為他不願意爭,他不想為了一己之私去破壞組織的團結。他在後來與人談話時也說過:“吾黨中分裂,於孫先生名譽有礙,黨務亦因而不能統一,於國家前途亦有莫大關係。”

所以,他最後選擇了黯然退出,成全了孫先生。

只是誰也沒料到的是他這一走,竟然再也回不到政治舞臺和歷史舞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