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就有“金張掖,銀武威”的說法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

王振華


 關於西北,很多人知道有“塞上江南”之稱的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知道敦煌莫高窟千佛洞,鳴沙山和月牙泉,卻很少有人知道河西走廊的兩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張掖和武威。

  自從張騫開拓性地被史學家們稱為“鑿空”西域通道,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部西渡黃河,征討匈奴取得重大軍事勝利之後,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打通。軍事輝煌帶來商業文明,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開始了駝鈴聲聲。當時,航海技術還十分落後,遠洋貿易還是空白,中原通向西域的“絲綢之路”就是極重要的國際貿易通道,它促進了當時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中原的瓷器、絲綢和西域的葡萄瓜果、玉石、寶馬沿著這條通道輸送交換;佛教沿著這條通道傳入中原;玄奘沿著這條通道去天竺取經;馬可·波羅沿著這條通道來到中國。

  西域開通後,給“絲綢之路”上的河西走廊帶來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武威(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敦煌四郡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埠。甘州和涼州古時就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

  張掖又名甘州。西域開通後,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這裡“一城山光,半城塔影。葦浮連片,古剎處處。”

  建於西夏的大佛寺,位張掖市郊,又稱臥佛寺。寺內有全國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描述了釋加牟尼涅槃的場景。大佛安睡在大殿正中的佛壇上,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身後是十大弟子在舉哀悼念,兩側廊坊是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殿內四壁為《西遊記》和《山海經》的壁畫。傳說大佛寺是一代君王元世祖忽必烈降生的地方,其母別吉太后的靈柩曾停放於此地。大佛寺被當地百姓傳為佛光神靈經常顯現的地方,信與不信,全在自己意念。

  張掖馬蹄寺石窟,是藏傳佛教勝地,也是國內罕見的佛寺石窟群。傳說“天馬”在此落有馬蹄印而得名。整個景區夏季山青、水秀、峰奇、洞異。你若置身此地如同是在江南,有錯位之感。

  電影《牧馬人》中“天蒼蒼、野茫茫”之下,群馬奔騰的場景,據說那就是張掖的山丹軍馬場。它從西漢時就是皇家馬場,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馬場。山丹軍馬馳名天下,為守衛國土邊疆立下軍功。現在這裡是塞外影視場地。曾製作《文成公主》、《王昭君》等多部影視片,成為重要旅遊勝地。

  張掖自漢代以來便是商賈雲集的地方。1400年前(公元609年),隋煬帝在張掖召集了西域27國的使臣和商人,舉行“萬國博覽會”。傳說隋煬帝徵選河西一帶仕女,盛裝歌舞,夾道迎賓。當時張掖數十里地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武威古稱涼州,為河西走廊東端的咽喉,因漢武帝彰霍去病“武功軍威”而得名。武威名勝古蹟眾多,文化遺存豐富,是甘肅省的文物大市。其中有兩件震驚世界的國寶級文物。

  第一件國寶是銅奔馬。1969年在武威雷臺,從一座東漢時期鎮守當地的軍事長官墓中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99件青銅車馬組成的儀仗隊伍。在儀仗隊最前面的是一飛奔中的馬,腳踏一隻飛燕,騰雲踏霧,昂首嘶鳴,氣勢驚人。其神形氣韻,被譽為“天下第一馬”。專家學者們命名為“馬踏飛燕”。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武威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旅遊標誌之都。1986年“馬踏飛燕”被定為國家級文物。

  第二件國寶是“西夏碑”。1804年在武威清應寺一座碑亭內發現“西夏碑”,全名為《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銘》。碑的兩面用西夏文和漢文記載了涼州城內護國寺佛塔如何靈驗,於西夏天佑民安三年(1092)地震時傾斜,西夏皇帝和皇太后下詔重修之事。是現存於世的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西夏碑刻。碑中的西夏文和漢文所述內容大體相同,但敘事前後有差別,兩面文字並不互譯。發現“西夏碑”時,當時西夏文尚無人能辨識,稱之為“天書”。近代著名文字學家、金石家,學者羅福成破譯了碑文。“西夏碑”被中外學者認定為研究西夏語言、文字、歷史、社會經濟的活“字典”,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武威名勝古蹟有全國三大孔廟之一的文廟;有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白塔寺;有“石窟之祖”之稱的天梯山石窟;有被譽為譯經泰斗的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講經說法的羅什寺塔。

  武威還是唐代邊塞詩《涼州詞》的發源地。唐代大詩人岑參的“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就是其戍邊駐留武威時所作。王翰、王之渙都留下《涼州詞》的絕世佳作。

  現在,張掖和武威都是全國重點建設的商品糧基地和瓜果疏菜基地。兩市均有蘭新鐵路複線和312國道貫通,交通便利。發源於祁連山的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在張掖澆灌出片片綠洲;發源於祁連山的石羊河由南向北流經武威全境,滋養著武威綠洲。兩地地下水豐富,物產豐饒。著名學者、教育家,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羅家倫先生,描寫張掖風光:“綠蔭叢處麥毿毿,竟見蘆花水一灣。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張掖認江南。”傳說馬可.波羅曾醉心於此地文物風景,在張掖停留長達一年之久。武威則有“涼州不涼米糧川”之說。

  在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沙漠綠洲,作物的品質格外優良。張掖種植水稻,出產的烏江米,在清朝時曾被定為貢米之一。烏江米籽粒飽滿,色白純正,品質極佳。武威所轄民勤縣的黃河蜜瓜、黑瓜籽,天祝白犛牛(世界惟一產地)享譽全國。武威還是中國葡萄酒的故鄉。8、9月份是張掖、武威的黃金時節,武威一年一度的“天馬”旅遊節就在此時舉行。

  “金張掖”“銀武威”絕非徒有虛名。


張掖身邊事


金張掖、銀武威,河西豪傑馬如飛!

自古以來,河西走廊就如一條珠鏈,串起了玉門、酒泉、嘉峪關等諸多城市,其中最出名的是張掖、武威。


先說張掖。

“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張掖,古稱甘州,自漢代以來,就是古 絲綢之路上 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驛鎮。古有“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之言傳世。

張掖,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之美稱。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張掖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市內有大佛寺、木塔寺、土塔寺、西來寺、馬蹄寺、鎮遠樓、山西會館、民勤會館、黑水國遺址等名勝古蹟。物產豐富、文化繁勝,故而,被古人稱為“金張掖”。


再看武威。

武威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積澱,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就出土自武威雷臺漢墓。但古時因農作物品種產量略遜於張掖,故而冠以銀字,被稱為“銀武威”。


武威,簡稱“雍涼”、“涼”、“雍”。古稱涼州、雍州、姑臧,是古西北首府,五朝古都。又稱雍涼之都、天下要衝、國家蕃衛、夢幻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在此建都,雍涼文化的發源地。是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軍隊的武功軍威而得名,曾經的中國第三大城市,西北的軍政中心、經濟文化中心。

涼州地勢平坦遼闊,為河西最大的堆積平原,西漢揚雄的涼州箴中如是說“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涼州自古以來就是“人煙撲地桑柘稠” 的富饒之地,“ 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的西北商埠重鎮。

涼州地處漢羌邊界,民風剽悍,悍不畏死。自古涼州精騎便橫行天下,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曾是“涼州刺史部”、“雍州牧”、“雍州刺史”、“雍涼都督府”、“涼州牧”、“涼州刺史”、“河西節度”、“涼州總管府”、“涼州都督府”、“西涼府”、“甘肅提督”、“涼州總兵”、“涼州鎮守使”、“涼州府”、“甘肅巡撫”、“甘涼道”、“甘肅總兵”的政府駐地。

涼州是“五涼古都”、“河西都會”、“雍涼之都”、“西夏陪都”、“馬踏飛燕故里”、“中國旅遊標誌之都”、“中國對外開放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葡萄酒城” 、“俠都”、“雍都”、“涼都”、“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中國葡萄酒的故鄉”、“世界白犛牛唯一產地”和“中國人參果之鄉”等美譽。


創新密碼


《金張掖,銀武威的來歷》:@源於清朝新疆的平叛。康熙年間平噶爾丹,雍正三年巴里坤用兵,還有後來的左宗棠平定阿古柏。河西走廊都是第一大後方。冷兵器時代,清軍騎兵發揮重大作用,戰,馬從何而來?@祁連山麓,的幾個大軍馬場提供了優質的戰'馬。山丹軍馬場和皇臺軍馬場就'在張掖和武威境內。馬政和鹽政歷來就是國家的賦稅大戶。@平叛成功後,在蘭州的慶功會上,甘肅總督根據各地對國家所作貢獻,的大小,命名褒獎詞。於是有了這兩句民諺。@當時還有第三句,是獎勵中衛縣的。但點,卯時不見中衛知縣,原來中衛知縣處理案,件姍姍來遲。總督正要發'火,旁邊的14阿哥順口說道:[塞上明珠中衛縣]。(甘肅新通志1》、《隴右金石錄》、《小方壺叢書》)。(汪學智)。,在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