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學生寫觀察作文?

Alisa399


“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切文章都源自對自然、對社會、對生活的觀察,學會了觀察,學會了聯想和想象也就學會了寫作。指導學生寫觀察作文是學好作文的基本功。方法如下:

一、觀察要有層次感,按一定順序來進行,從遠到近、從高到低、由上到下,從點到面或者由內向外進行全面細緻的觀察。

例如景物描寫,要先遠看寫整體印象,再近看,點面結合突出景物特點。如圖所示,寫《大峽谷遊記》,來到景點要有一個由遠及近、從高到低、由上到下的整體景色的觀察。

對人物的觀察也是由整體到局部,由上到下,由外表到內在等順序進行觀察描寫,例如魯迅筆下的楊二嫂是從局部到整體刻畫——“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還有對阿累《一面》中對魯迅的觀察和描寫,採用由遠及近,突出性格特點的描寫。如下圖所示:

對小動物的觀察也是這樣:

二、觀察描寫要多角度進行,動靜結合、虛實相生,調動感官和聯想、想象,才能對人、事、物具體細緻的描寫。

1、景、物觀察常用的是動靜結合,動靜結合的寫法也是寫景和狀物作文中常用的寫作手法。例如朱自清先生寫《荷塘月色》中對月色下的荷塘進行的經典描寫,就運用了靜動結合的寫法:

一靜一動,寫出了荷塘月色的千姿百態,美不勝收。同學們在寫景時也要從動態和靜態兩個角度觀察描寫景或物。

2、虛實相生,也是描寫常用的表現手法,是由眼前景或物,聯想到相關的人、事、物的一種寫法,常用來表達作者的一種希望或嚮往,起到情感昇華的作用。例如在朱自清的《春》中由眼前的桃花、杏花、梨花想到樹上彷彿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另外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實際上也是一種由眼前景聯想到具有相似點的事物上去的一種寫法。因此觀察描寫離不開想象和聯想,插上聯想和豐富的翅膀,文字表達才會更具神彩,情感也會更加飽滿。

3、運用“五覺”法,充分調動自身感官,多角度觀察、感受、體味、描寫某一景、物。“五覺”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其實寫任何人、事、物都離不開人類的感官感受、體味,即使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同樣需要“五覺”傳達情感,在同學們常寫情感類記敘文中,經常缺乏肢體觸摸,即使是寫自己生病,爸爸媽媽帶自己去醫院去看病,也很少寫到“媽媽輕輕地摸摩著我被輸液地針扎得青紫的手背,心疼地看著我”或者“

我妹妹一見我,就張開雙臂,飛奔著撲過來抱著我的大腿,直到我把她抱起,在她那滿是奶香味的、胖乎乎的小臉上親一口,她才甜甜地、滿足地笑起來。”而這樣充分調到感官的句子描寫,才更見真情實感。而作為對景、物的觀察描寫,更離不開感官的調動,否則寫出來的景物一定是立體感不強的,不夠細緻生動的。

4、對人物的觀察描寫,除了調動感官,多角度全方面感受一個人外,還要注重側面觀察描寫,利用他人的感官對此人進行描述,同樣可以使人物形象豐滿起來。

三、要想寫出觀察作文,最關鍵一點還在於要安排好詳略,既要學會“潑墨如水”又要學會“惜墨如金”,有主次、有詳略的表現所觀察事物的特點,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寫成“流水賬”

無論是觀察人、還是觀察景、物,都要抓住最主要的特點,角度全開,全面細緻的精雕細琢。

另外,中小學生寫觀察作文,多是對某一具體事物進行觀察,那麼就要真正去近距離接觸這一事物,細細研究這一物品,例如寫《豆芽成長記》就要真正的去泡一次豆芽,把它在不同時間,不同狀態的每一個細節變化都要看清楚才能做到有話可寫,再利用上述觀察和寫作的手法多角度用文字展現出來才有可能寫好一篇觀察作文。

以上由指尖教育帝國小徐老師原創,禁止抄襲,希望小徐老師的解析能對大家寫作有所啟發,更期待大家的關注,您的關注是我創作的最大的動力。


指尖教育帝國


這個清華的學生做的比較傳統專業,是好的文明,首先寫觀察作文先要對事物本身有一個瞭解,或身在其中。然後,看能提出什麼問題,再圍繞問題進行觀察,並查閱資料或自己原有的知識儲備,瞭解一下行業地位和發展趨勢,預測一下自己的觀察的深度和思路,列出問題,並如實列出觀察到的情況(記錄)後寫出自己思考過程,和最終可能發生的結果,最重要的就是通過觀察,可以有結論的說出來方案,沒有結論的說明現狀。。。終歸知道了問題的所在,就是解決問題的開始。。。好的觀察就是用專業的眼光,去看標的。。。分析評估寫出觀察報告。。。


子水濤濤觀荷豔


觀察作文,有幾個點事需要給學生講述清楚的:

1 觀察的目的。要讓學生明確這次觀察作文是觀察什麼,是植物的細節?過程的變化?只有先明確了觀察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

2 觀察的方法。怎麼觀察,從哪些方面觀察,是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的。

3 觀察的順序。空間順序還是時間順序、邏輯順序?要讓孩子能夠有條理地描述觀察的結果,就必須引導孩子注意觀察的順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