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航母戰鬥群能同時攔截多少枚來襲導彈?

大太陽69773527


美國航母戰鬥群,根據其執行的作戰任務不同,其艦隊編成也大不相同,攔截來襲導彈的能力可不是一個固定的量值。舉個例子來說,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為了更好的執行對地攻擊任務,航母編隊中的部分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垂髮系統全部更換,只為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此時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想要攔截來襲導彈,只能靠近防系統。



更重要的是:一個航母編隊能同時攔截多少枚來襲導彈,還要看來襲的是什麼導彈,來襲導彈的突防能力,攻擊角度、部衛,來襲導彈的抗干擾能力,等等——這些才是決定航母編隊能攔截來襲導彈數量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來襲的是高超音速反艦導彈、反艦彈道導彈,就不用考慮“同時攔截多少枚”的問題了……天下就沒有攻不破的盾,美國海軍航母編隊也一樣。對於突防能力極強的彈道導彈、高超音速導彈的攔截,目前還只是處於最初始階段,無法做到有效攔截。


目前,美國共擁有10艘尼米茲級、1艘福特級,共11艘核動力航母。在非戰爭時期,並且沒有演習的任務的情況下,美國一個航母編隊的組成:1艘航母,2—3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2—3艘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1—2艘攻擊型核潛艇,1—3艘補給艦。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共同擔負整個航母編隊的防空作戰,但這可不代表只有防空導彈能夠攔截來襲導彈,近防系統也可進行攔截,但效果值得懷疑,也根本無法計算。

以阿利•伯克ⅡA驅逐艦為例,它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為編隊提供“保護傘”。阿利•伯克ⅡA可提供三層防禦:“標準”Ⅱ SM-2ER遠程艦空導彈,速度2.5—3馬赫,防禦區域為方圓15—150公里範圍,備彈46枚;“海麻雀”ESSM 型艦空導彈,防禦區域1—40公里,備彈24枚;“拉姆”艦空導彈,防禦區域100—9000米,備彈22枚。1艘阿利•伯克ⅡA所有的防空導彈加在一起共92枚,但這可不代表阿利•伯克ⅡA一下子就能把這92枚導彈發射出去——理論上,可同時發射9—12枚艦空導彈攔截5個來自於不同方向的來襲目標。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可執行防空、反艦、反潛、對陸攻擊任務,自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服役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開始強調對地攻擊能力,共可混裝122枚標準、戰斧導彈——目前,以對地攻擊為主要作戰任務,搭載的戰斧巡航導彈數量更多。2001年之後,拉姆導彈取代了原有的密集陣系統,加強其防空能力。因其可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而隨時更換髮射模塊,所以,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搭載的防空導彈數量沒有確切的數據。



據西方媒體的報道,該艦可同時攻擊/攔截16個空中目標——但現在要打個折扣,因為該艦更強調對地攻擊能力,防空作戰主要由阿利•伯克負責。如果按一個航母戰鬥群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2艘阿利•伯克ⅡA驅逐艦來計算,理論上可同時能夠攔截42枚來襲導彈,前提是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以防空作戰為主。 但現在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防空能力相比以前降了一大截,況且實際與理論是存在差距的。以現役來說,1艘航母、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2艘阿利•伯克ⅡA驅逐艦這樣配置的一個航母戰鬥群,理論上能同時攔截來襲導彈的數量絕不會超過20枚。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如果以防空作戰為主,則攔截數量更大,可達30枚——若是來襲導彈從多方向、同時攻擊(到達航母編隊時間相同)防禦薄弱的幾個部位,則航母編隊能夠攔截的數量就會少。阿利•伯克ⅡA對“灌頂攻擊”的反艦彈道導彈,探測能力極差,幾乎是探測不到,這就需要空中預警機等對來襲目標進行指示——所有戰艦的防禦弱點。反艦彈道導彈的末端速度為高超音速,更難攔截,如珠海航展上展出的CM401反艦彈道導彈,它的末端最大速度為6馬赫,整個飛行過程平均速度4馬赫。



儒道之主


這個問題不嚴謹

第一,美國航母編隊有十二個,每個編隊4~6艘擔任防空任務的巡洋艦和驅逐艦,這些區域防空巡洋艦由於先進程度不一,戰力有高下,無法一概而論。總的來說,搭在標準3的情況下,每艘軍艦每秒一枚的射速,宙斯盾可以同時引導攔截9~12枚來襲導彈,整個艦隊可以同時對抗36~72枚來襲導彈,但是誰敢打賭一發攔截彈就能命中一枚反艦導彈呢?所以多半是雙重命中或者三重命中體質,這樣攔截效率就成倍下降。

第二,不同的導彈形成的飽和攻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超音速導彈,亞音速導彈,高超音速導彈和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差距可以大到數量級,比如能防50枚亞音速魚叉的防控體系,可能5枚超音速日炙都擋不住,也可能一枚東風21就給報銷了。

第三,目前有些戰艦已經安裝了硬激光近防系統,這套系統目前沒有經過實戰,效能未知,據說還能抵抗東風21?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無法估計。

所以,如果一定要說能攔截多少枚來襲導彈,只能說,1到100,都是可能的。


大概是神


再強大的航空母艦戰鬥群,攔截導彈,也是有數量的。說白了,它就是提供戰鬥機,作戰的一個平臺罷了,其實它本身,沒有什麼戰鬥力,要按戰鬥力來講,它還不如一艘核潛艇有威懾力!




航空母艦攔截多少導彈,也許沒有固定數字,一枚,幾枚導彈,也許它能攔截,要是導彈從各個方向,突如其來,來一場導彈雨,恐怕航空母艦也是捱揍的下場。必定你是在海面上,沒有隱藏的地方,只有捱打的下場。

導彈攻擊航空母艦,主要就是打擊你甲板上面是重點,其次就是防禦系統。先把你起落飛機的地方炸了,飛機就沒有地方依靠了,就像把鳥窩拆了,鳥兒就會無依無靠,亂飛了……。



別看都說有這個軍艦,那個潛艇,不少飛機還裝模作樣的掩護你,其實戰鬥一打起來,這些東西,還自身還難保呢,還忙不過來逃命呢,誰會管你呢……。武器裝備其實和人一樣,平常都愛說大話,一到實踐中就不見蹤影了。


春天來了7270


看到了很多人在說彈道導彈打航母,愛國熱情我給個贊。但是航母艦隊並不是坐以待斃。標準3能夠中段攔截彈道導彈。2008打衛星時,擊中的是30馬赫失控衛星,彈道也不穩定。而且標準2-4A和標準2-4 都能末端攔截彈道導彈。標準六更是提高了了末端反導能力。我來介紹下標準六,前面的問題答完了,這個免費贈送。在2017年4月6日至13日期間,美國海軍對標準六型防空導彈(surface-to-air Standard Missile-6 ,SM-6)Block I進行了四次飛行測試並獲得了成功,使標準6導彈具備了多功能的能力不再是一款單純的反艦導彈。這些測試標誌著SM-6 Block I距離實現要求具備的防空、反艦、反導 三大功能的全面作戰能力更近了一步。SM-6Block I按照要求導彈同時具備有防空作戰、彈道導彈海上終端防禦和反水面作戰能力。這是最新的SM-6 Block I軟件的第一次測試。標準-6導彈是美國雷聲公司最新研製的一種防空武器,彈體採用了成熟的標準2er的成熟彈體,導引頭採用了精度更高的AIM120空對空導彈的導引頭導彈全長6.58米,採用兩級火箭推進,最大飛行速度3.5倍音速,最大射程400公里,採用慣導+中段指令修正+末段主動雷達/半主動雷達尋的。美國於2004年9月開始標準六防空導彈的研製工作,2005年6月順利的通過了初步設計評審,2008年6月進行標準6反艦導彈首次實驗,並且 獲得鄭工。2013年經過嚴格的測試評審,終於達到了初始作戰能力。標準六防空導彈可利用共享作戰能力系統(CEC)從網絡上獲得所需的火控數據對導彈進行引導,因此具備了超視距攔截能力,可以應對近些年開始興起的超低空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威脅。並且標準6防空導彈不在是單純的一款防空導彈,其不僅能攔截各種固定翼和旋轉翼飛機、無人機及反艦巡航導彈,而且要求同時具備反艦作戰能力和彈道導彈海上終端防禦能力。使用防空導彈反艦在美國是有過實戰先例的,1988年的螳螂行動中就使用標準1防空導彈成功擊沉了伊朗的導彈艇,而且美國在多次演習中都會進行標準導彈的反艦試驗,可以關注我,看我法國的視頻——美海軍“班布里奇”號驅逐艦擊沉退役軍艦奧班農號。標準6的反艦作戰能力不但填補了美國海軍沒有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空白,也增強了美國的反艦作戰能力,美國至今沒有一款出色的反艦導彈,一直使用79年服役的 魚叉反艦導彈。同時也更加符合海軍的“分佈式殺傷力”概念;海上末端反導能力增強了其防禦彈道式反艦導彈的能力,提高了戰艦以及艦隊的生存能力,可以用來應對正在逐漸興起的反艦導彈導彈的

2015年6月,美國海軍陸上模擬艦依靠NIFC-CA系統發射了一枚標準6導彈成功攔截了一枚超視距超聲速靶蛋,測試了標準6的反超音速=反艦的作戰能力。2016年1月18日,安裝了宙斯盾基線9.C1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約翰保·羅瓊·斯號(USS John Paul Jones DDG-53 )在夏威夷導彈測試場用發射了一枚SM-6擊沉了作為靶艦的佩裡級護衛艦魯本·詹姆斯號(USS Reuben James FFG-57)。雖然標準6的戰鬥部並是很大,但是由於速度快,動能大,依舊重創了靶艦並導致沉沒這次測試也展示了美國海軍“分佈式殺傷力”概念。“分佈式殺傷力”就是讓更多的水面艦只,具備更強的中遠程打擊能力,並讓它們以分散的陣型部署、既能協同作戰也能獨立作戰,讓對手難以應對,並提高自己的戰場生存能力。“分佈式殺傷力”的核心硬件就是讓艦船攜帶更具殺傷力的超視距反艦導彈。

2016年9月12日,美國海軍成功進行了F-35B與現有的“海軍綜合防空火控”NIFC-CA系統的協同實彈驗證。在墨西哥的白沙靶場, 使用最新版本“宙斯盾”基線9.C1系統的地面模擬戰艦LLS-1接收了地面站轉發過來的視距外導彈來襲的信息後,發射了SM-6成功擊毀了目標。在2016年9月30日的測試中,從提康德羅加級普林斯頓號(CG59)巡洋艦發射的一枚標準6防空導彈對一個超視距的來襲的靶蛋進行了有效的攔截,這也是海軍歷史上射程最遠的艦對空攔截。2016年12月14日美國導彈防禦局和海軍聯合進行了一次標準6導彈的海上末端反導能力測試,參與測試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約翰·保羅·瓊斯號(DDG 53),發射了兩枚SM-6導彈成功的攻擊了一枚複雜的中程彈道導彈目標,展示了SM-6海上的末端反導防禦能力。

艦載防空導彈兼顧防空、海上末端反導以及反艦的多任務性將來必定是一個發展趨勢。一彈多能將會讓戰艦的垂髮布之更加靈活性,不必大費周折的去計算攜帶多少反艦彈和多少防空彈了,一會避免出現高烈度海戰中,出現某種導彈攜帶數量過剩,而另一種彈缺少的局面。導彈多樣化必將是今後的一種發展趨勢。我國也應該儘早進行相關的研究和測試。


文化知識小詞典


你好,我是迷彩派軍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今年的4月28日,美軍標準-6(SM-6、RIM-174ERAM)防空導彈完成了所有測試項目,開始具備完整作戰能力。標準-6導彈作為增程型標準-2導彈的繼任者,其飛行速度達到3.5馬赫,對空射程達到240公里,將艦隊防空網的攔截範圍向外延伸了數倍。在測試中,標準-6導彈成功攔截了低空掠海的亞音速巡航導彈、躍升俯衝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還擊沉了一艘佩裡級護衛艦。演示了其具備對抗多種反艦導彈的能力,基本涵蓋了現有的所有反艦導彈類型。

圖:美宙斯盾艦發射新型標準6導彈畫面

至於載彈量,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有96個垂直髮射單元,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則有112個垂直髮射單元。一個航母戰鬥群按3艘驅逐艦1艘巡洋艦計算,則可配備至少200發標準-6型導彈,可抗擊至少100個反艦導彈目標。這樣的防禦能力基本可以免疫一個B-1B轟炸機中隊或者一艘美軍航母F/A-18戰機發射的一波LRASM攻擊。當然戰時航母編隊的護衛艦數量將大幅增強,其防禦能力也將大大提升。

在E-2D和F-35的探測能力支援下,標準-6導彈可以不受地球曲率的限制完全發揮其240公里的超遠攔截能力。對抗亞音速反艦導彈的時間比以往大幅增加到了14分鐘,這麼多的時間可以從容的進行多次一對一的對抗攔截,從而節約導彈數量。而對抗3馬赫的超音速目標則也有4分鐘的反應時間,至少可以進行2次攔截。


迷彩派軍事


同時抗擊的來襲導彈數量為30枚,但是可以更多,因為導彈來襲的時間並非都是同時的,如果攔截的速度足夠快,那麼就可以分批次攔截導彈,這就要求導彈的飛行速度足夠快,美國海軍的標準系列防空導彈飛行速度也是足夠快的,一般可以連續抗擊3個批次的目標,按照一個航母戰鬥群5艘各類型防空艦艇算,他們可以抗擊90枚來襲導彈。

美國航母編隊內編有大量防空艦。

但是這90枚導彈必須要在一個狹窄的區間內,如果是廣泛分佈的各方向來襲的導彈,則美國海軍抗擊能力要打對摺,就只能抗擊40多枚導彈了,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防空艦目前都不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和主動制導空空導彈的配置,他們都是被動制導導彈,這樣,就必須要依靠SPY-1D雷達進行搜索,還要依靠SPG-62火控雷達對防空導彈進行制導,火控雷達的波束很窄,這樣能夠保證精度足夠,一個照射雷達一次只能抗擊一個目標,可以分時照射3個目標,但是要採用分時照射必須是多個目標存在於一個方位角度內,這樣雷達才能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應和切換目標,如果目標來自於不同的方向,照射雷達就一次只能照射一個目標,也就只能抗擊1個目標,一艘美國伯克級驅逐艦有3部照射雷達,提康級巡洋艦也只有4部照射雷達,所以他們如果抗擊多方向目標,也就只能抗擊5×3個目標,也就是一批次15個目標。

航母艦隊的體系相對完整,並不容易打擊。

一個美國航母艦隊一般編制有伯克級驅逐艦3-4艘,提康級巡洋艦1-2艘,防空指揮是由提康級巡洋艦負責,他上面設置有防空司令部,這些艦船提供了包括彈道導彈防禦在內的整合式防空反導防禦系統(IAMI)能力,這一能力實質上包括了航母在內的所有艦艇,在面對來襲導彈的時候要集體採取行動,而不是單打獨鬥各自攔截,所以美國海軍廣泛發展出CEC聯合接戰能力,聯合接戰能力使得看不見目標的軍艦也可以發射導彈,交由其他軍艦進行制導,這樣以來,美國海軍的抗擊來襲導彈數量還能提高。但是具體數字就不方便計算了,因為無法估計支援軍艦和照射軍艦的數量。

航母艦隊的主要作戰力量是艦載航空兵,他們也是攔截敵人空中目標的主力。


海事先鋒


首先,我們有必要搞清楚的美海軍這個戰鬥群的軍艦編制和配置。以參與防空的水面戰鬥艦艇計算,通常情況下戰鬥群裡除了航母還包括大約7-10艘其他水面艦艇。不過這僅僅是標準配置,具體戰時會根據威脅程度,採用不同數量的艦艇編隊形勢。

以單航母編隊為例,簡單計算我們得知,一個戰鬥群大致攜帶可300-400枚防空導彈。這裡僅僅估算的是威脅程度較低時單航母編隊攜帶導防空彈大致數量,由於任務需要的不同,各艦攜帶各型導彈數量也不一定,這裡只做簡單的估算。按照一次攔截使用兩枚導彈計算,一個戰鬥群大概可以同時攔截150多枚導彈。

不過這僅僅是理論上的數據,現實中由於來襲的導彈種類不同,完全做到攔截成功難度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面對彈道導彈攻擊時,攔截的難度和成功的概率就要低很多了。

這裡其實我們還有必要考慮來襲的導彈種類,如果是反艦導彈夾雜部分彈道導彈,針對某航母編隊某一防禦弱點區域,同時開展同一波次、大批量、不間斷的攻擊,理論上也很容易突破該區域防空火力網。因為在偌大的海上區域,航母編隊眾多戰艦是每艦負責一片空域的,對於自己防禦空域以外的目標,很多艦艇是沒有辦法發射導彈進行防禦的。

由於戰時航母編隊在海上攜帶導彈短時期內數量是無法改變的,至少在發射後若干小時內是無法補充的。所以面對敵方攻擊,美海軍認為一個戰鬥群在同一批次上能防止96枚導彈攻擊已經接近防禦的上限了。


楠竹一


2.這組要得看你攔截什麼導彈了,我們以美國的現在裝備的標準二來說。如果需要攔截的目標採用的是高拋彈道,導彈從四面八方射來,那理論上美國裝備有SPG62的美國阿利伯克驅逐艦就可以同時指揮12枚以上的攔截彈在200公里以外對導彈進行多次攔截,通常一個航母戰鬥群會有3到4艘伯克機驅逐艦那就是說這個艦隊可以同時照顧36枚以上的攔截導彈,至於能否全部成功連接要看對面的發射陣位和導彈水平。如果敵軍採用的是掠海飛行的反艦導彈那就比較麻煩了以為因為地球曲率影響雷達發現導彈時導彈離船就只剩下了40公里,如果敵軍發射的還是超音速導彈那基本上就只允許一次攔截不成功就成仁,這時一部照射雷達就很難兼顧多個目標了,火力通道會技術下降,如果導彈只從一個方向襲來那三條伯克能攔截的導彈數量可能只有個位數。


軍事帝


這只是假說,因為無論飛機數量還是導彈數量,都沒法和美國比,你飽和攻擊一個航母艦隊,人家就會報復你,飽和攻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我們能打到美國本土的太少。這個假說只能說說,如果真有對抗,也不敢擴大戰局。只可能航母對航母,飛機對飛機的消耗戰,而不是摧毀戰。以我們現在空軍和海軍的實力,可以把美國懟在第一島鏈到第二島鏈之間。然後就是消耗和拉鋸戰。就看誰消耗的起了。然後坐等談判,雙方白白死了幾萬人,然後又回到了站前狀態。簡單這戰爭毫無意義。


Alex_CaiNan


航母能攔截的導彈主要是指“洲際導彈”,一般的反艦導彈還是要交給護衛軍艦去負責的,美國的航母戰鬥群要負擔起國土防空的重要責任,針對的目標主要就是射程超過8000km的遠距離洲際導彈。它主要的攻擊目標是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或者軍事建築,目前只有少數國家擁有。美國是率先提出要對洲際導彈有相應攔截措施的國家,那麼如果洲際導彈來襲,美國航母戰鬥群能攔截幾顆呢?

美國能夠攔截幾顆這個誰也沒有結論,畢竟要知道美國能夠攔截多少還是在戰爭之中才能瞭解,所以此事還是一個未知數。但我們知道美國攔截洲際導彈的具體手段有哪些。通常攔截洲際導彈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初段,中段和末段攔截,現在三個階段的攔截手段美國都已具備。

初段使用F-15等戰機襲擊洲際導彈的發射地,對正在準備發射或者升空的洲際導彈進行摧毀;而中段攔截需用宙斯盾或者路基中段導彈系統將導彈進行攔截擊落;末段則要採用愛國者系列導彈對靠近本土的洲際導彈進行最後的攔截。

但絕大多數人覺得美國一枚也攔截不了,雖然美國關於攔截洲際導彈的研究花費了很多的心血來研究但反導成功率還是很低。首先是美國的反導系統太依賴於遠程衛星,一旦衛星被擊毀那麼對導彈的定位和追擊都無法保證,其次是導彈不可能只有一個彈頭,面對多導彈彈頭密度太大就大大增加了攔截的難度。

綜上美國能攔截多少枚洲際導彈目前還尚未可知,但一般情況是攔截的幾率很低。現在洲際導彈的彈頭都可能超過幾十枚而且還能變軌,所以想要攔截一枚可能都會十分困難。這也是目前的美國要將航母編隊分別部署在全世界的海洋的原因,為的就是對敵對國的洲際導彈做出提前預警,同時儘可能在洲際導彈飛行初段就將其攔截。

(洲際導彈發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