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鬧蝗災的時候人們不食用蝗蟲以度災年?

leecen163


在今天山東地區,三隻蝗蟲都不敢在一起飛,怕被穿成串!

作為一名不折不扣的山東饕餮客,進入我口中的蝗蟲可能都夠一個師的建制了。當然,你可能會問:為何不是一個大兵團的建制?因為太少且緊俏!


去年在山東濰坊地區發生小範圍的蝗災,雖說玉米受災,當地人徹底發揮了吃貨的本質,男女老幼紛紛拿著抄網去抓蝗蟲,著實給孩子上了一堂生動的實踐課。也成了飯桌上的盤中美味。

—————————分割線——————————

時間倒流回民國和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期,爺爺和父親都曾跟我講起過,那時的蝗蟲還沒有受到農藥化肥等人工製劑的荼毒。在田野裡,在山坡間,在秋天的黃昏,很多人會在回家的路上捕捉一些蝗蟲,回家給孩子做一個油炸蚱蜢。是的,我吃的蚱蜢最早都是我爸捉到的。那時候,蝗蟲確實可以考慮用來補充身體所需。但是蝗蟲之短暫。往往一兩個月便見不到了。

然而,蝗蟲雖好,多則成災。發生於民國時期1928年的大旱預示著一場饑荒的到來。入秋之後,蝗蟲隨之而來,本就長勢弱小的秋糧作物,在還沒有成熟之前便遭遇了蝗蟲的洗禮。蝗蟲成群結隊,談不上遮天蔽日,但也已是鋪天蓋地而來,

你一定會問此時的人們為何不捕捉蝗蟲充飢呢?

蝗蟲一般都是沿著一個方向鋪展而來,對當地的作物啃食一光之後,便揚長而去。非常迅速。所以基本上能夠捕捉蝗蟲的機會只有一兩天。但你可要知道,真正的大饑荒在來年開春等著無辜的農民百姓。

1928年的《申報》發表過這樣的記載《山東遍地災荒之慘狀》:

“魯省災祲無歲無之,而以民國十六年者為最巨,其西南各地……覆被民國十六年之旱災,變為赤地 ……積旱連年,兵匪紛擾,致呈一片荒涼……因兵災匪患,旱蝗交侵,竟使若干人民死亡離散。綜而言之,魯省災情,實因連年疊至而底斯極也……僅將各地災民情況,口志如下:……今年苦旱,夏目無收,秋禾未得播種,以故居民乏食,遷徙流離。或出賣婦女,或以小孩易糧,或遠走關外,或散之四方……”

由此可見,發生在1928年的北方八省的大旱,是一次以旱災為主,同時又有蝗災、風、雪、雹、水、瘟疫併發的罕見災難。


即使能夠靠蝗蟲充飢幾日,但誰又來拯救寒冬臘月的冬天和青黃不接的春天裡的遍地餓殍的百姓呢?

災難無情,人間煉獄,我們的先人連草根樹皮都吃了,甚至吃“白肉”易子而食。蝗蟲怎麼會不吃?但那顆粒無收餓殍遍野的冬天和開春。哪又有蝗蟲可食吶!


珞珈山的貓


其實古人是吃蝗蟲的,畢竟真的餓到一定程度,樹皮都往嘴裡賽,何況蝗蟲這種還富有高蛋白的生物。

但是蝗災來得快,去的也快,密度高,破壞力極大,凡是蝗蟲經過的地區幾乎是寸草不生,植物、莊稼等都會被破壞,而且一段時間內長不出糧作物。所以蝗災發生時,大家還是有糧食吃的,依靠家裡的存糧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當家裡的糧食吃完後,地裡又長不出新的糧食時,饑荒就發生了。

而且蝗蟲經過的時間短,要想吃到它們,就得跟上它們的遷徙速度。就算捉來吃也吃不了多久,大量捕捉更不現實,沒有可供冷藏存放的容器,過不了多久就會變質不能吃了。而且蝗蟲雖說高蛋白、可以吃,偶爾吃是不錯,但天天吃這個充飢肯定是不行的,不僅會反胃噁心,還會吐綠水,對身體極不好。


老照片


誰說鬧蝗災時大家不吃蝗蟲?壹周君查過資料,在中國有記錄的幾次大饑荒中,大家都在吃蝗蟲。只是,人在餓的時候,最需要的應該是碳水化合物,是糧食,而不是蛋白質,這樣只會越吃越餓😁

還有,蝗蟲所到之處,只會寸草不生,你想隨時隨地吃到蝗蟲,就要跟上它們遷徙的速度。否則等到莊稼被啃光了,蝗蟲也飛別處去了,你只能吃觀音土,啃樹皮。

至於題主問到的,為什麼現代人不吃蝗蟲?這個就是偽命題啦。首先,沒有人為了蝗蟲富含蛋白質就要吃它,其它更健康、更正常的食材多得去了,而且蝗蟲吃多了也不是好事,容易吐綠水👌

至於鄉間野味飯館都有蝗蟲這道菜,還有專業的蝗蟲飼養戶,這個倒是實話。因為當不了主食,作為個零嘴,蝗蟲也還是有存在意義滴!

蝗蟲,也叫螞蚱,中國人吃蝗蟲的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就生吃過蝗蟲,為百姓除害做表率,他的舉動也讓老百姓依葫蘆畫瓢,將害蟲變成了盤中餐。

在北京、天津兩地,老一輩的人非常愛吃蝗蟲,天津衛還流行著一句歇後語,"烙餅卷油炸螞蚱——夾(家)著吃去吧”。而在泰國,“油炸飛蝦”這道菜人盡皆知,東亞飛蝗更是被列為“21世紀安全綠色食品”。

好啦,是時候秀出大家吃蝗蟲的決心啦!

最出名的——雲南十八怪,三個螞蚱一盤菜!

蝗蟲(螞蚱)用熱水燙一燙,去翅,然後在油鍋裡慢慢煎黃,加香油、花椒煸炒即可。咬上一口,清脆中還有一股青草的芬芳😁

而在北方一些城市的燒烤攤上,“烤螞蚱”的受歡迎程度絕對不遜於小龍蝦。炒上一盤,喝上幾杯小酒,爽!

最後,想要嚐鮮的童鞋,壹周君推薦萬能的某寶,有幾百家店鋪售賣各種蝗蟲的美食產品。一般是每斤50元—100元之間,最貴的進口蝗蟲買到了每公斤300元以上。

果然是吃害蟲的成本比較高😁


武漢壹周


古代蝗災時候人們確實吃過蝗蟲的,但要完全依靠其度過災荒是很難的。

古人不是傻子,歷史上蝗災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會捕捉蝗蟲為食,既在一定程度上消滅了蝗蟲,同時又增加了少許食物。甚至上到皇帝,下到地方官的統治者,也會鼓勵人們吃蝗蟲。唐太宗還當眾生吃蝗蟲,作為給臣民的示範。題主問人們為什麼不吃,是在想當然了。

不過,要指望吃蝗蟲就可以度過災年,那難度是很大的。

首先,捕食蝗蟲,本身只能捕捉到蝗蟲的一小部分。蝗災是由飛蝗引起的,成群蝗蟲遮天蔽日地飛行,所到之處,草木掃蕩一空。人們對於正在蠶食本地植物的蝗蟲,確實可以撲上去很容易就捕捉到一大袋,但是即使如此,捕捉到的還是少數。一旦吃光了本地植物,蝗蟲又會離開飛走,人們追之不及。

其次,捕捉到的一部分蝗蟲,能獲得的肉,比起被它們吃掉的植物莊稼來又是少數。大家都知道食物鏈中的能量傳遞,下一個層級的能量被上一個層級吃掉後,只能保留10-20%。所以蝗蟲吃掉的植物,最多也只有10-20%能量轉化為蝗蟲自身的能量(組織細胞)。更別說,越小的動物越需要消耗更多比率能量在維持生命上,蝗蟲還要長距離飛行更是消耗能量。這麼一來,被蝗蟲吃掉的植物,能轉化成的蝗蟲組織就更少了。

再說,蝗蟲作為食物質量也很低劣。蝗蟲味道很不好。硬殼翅膀內臟什麼的不但苦澀難以下嚥,而且沒有營養。災民們可沒有時間把蝗蟲肉如同今天的人一樣慢慢烹飪。這樣能吃的部分就更少了。再加上蝗蟲屍體也不容易保存,最後能吃下肚的很有限。

總之,吃蝗蟲,災民們一直在做,但要靠這個減少蝗災饑荒,難度很大。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更多精彩歷史話題共同探討,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嘎嘣脆,不吃白瞎了,記得以前我在網絡上經常看到人們生吃各種蟲子,那些人吃之前基本都會說句這個口號,然後就是一頓猛吃。現代人吃蝗蟲的多了去了,隨便一個城市中,人流量較大的小吃街中,肯定會有炸蝗蟲的。不僅僅是中國人這樣,法國人就非常喜歡吃蝗蟲,他們一度把這個當做休閒小食品。

天津和北京這兩個地方吃蝗蟲的歷史更是悠久,人們一般管蝗蟲叫做旱蝦或者飛蝦,有些地區也把蝗蟲叫做蝗米。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的話,蝗蟲是非常有營養的,蝗蟲體內有甲殼素,並且非常的豐富,這個對人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對女性來說。

甲殼素能夠幫助身體排毒並且還有養顏的功效,所以說很多女性朋友都是非常喜歡蝗蟲的,而且蝗蟲的脂肪和膽固醇是非常低的,蝗蟲早就被列為了21世紀安全綠色食品,隨著這個知識的逐漸普及,現在很多燒烤攤上都會有這道菜。

由於市場需求大,現在很多的養殖戶都開始飼養,並且市場價格還不低。那麼有人要問了,既然說蝗蟲是可以吃的,那麼古時候鬧蝗災的時候為什麼不吃?當然吃了,當人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什麼都吃,更何況是蝗蟲呢?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還曾經吃過蝗蟲呢,並且是生吃。

大家忽略了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蝗蟲是有很多種的,能夠造成蝗災的都是飛蝗,這種蝗蟲速度極快,到了一個地方大肆破壞之後,會迅速轉移,這種蝗蟲與大家平時見到的不同,很難抓,不是想抓就能抓到的,其次蝗災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不會想到去捉這個吃,家家都有口糧,都反應過來需要捉蝗蟲當食物的時候,蝗蟲早就去下個地方了。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滴!!!

解放錢鬧過蝗災,我聽老人講過當時的真實情況。我也問了這個問題,老人的解釋是這個樣子的。

當時蝗災來的很突然,正在地裡幹話呢,瞬間遮空蔽日,如烏雲而來,數量之多,達到每株玉米上有幾百只!!!幾個小時時間,凡是蝗蟲能吃的基本吃完了!!!

當時村民們也抓蝗蟲,兩個人撐一個口袋在地裡一跑,不出百米,己經有半袋蝗蟲了!!!你想想密度有多大!!!

捉蝗蟲容易,可蝗蟲吃多了上火,好多人嘴腫,嘴角爛了!!!接著蝗蟲飛走了,己捉的蝗蟲也放壞了。

當時鹽貴,買不起太多,也買不及呀!

這是一個最真實的故事!!!

歡迎大家關注,作為記者,我喜歡提供法律及維權幫助。關注我吧!!!











正義令主


時代真的變了,過去人們怕蝗災,現在的人巴不得蝗災呢。

先講個真事,去年濰坊的峽山發生了蝗災,在乾旱的水庫邊上,蝗蟲漫天飛舞,玉米葉都被啃光了,玉米減產。當天,新聞媒體對此做了報道。

結果,聽到這個消息,全市人民都沸騰了。第二天,水庫邊上的那條路直接堵車了。拿著網兜的,拿著手電的,紛紛都出動去捕螞蚱。大晚上的,到處都是晃來晃去的手電筒。

有捕螞蚱的能手,都是一袋子一袋子的裝,一晚上能抓到幾百斤。被螞蚱啃食的玉米地的主人,也下手抓螞蚱了,一斤螞蚱十塊錢都供不應求,算了算,竟也差不多能彌補玉米的損失。

政府部門的出動加上人們的抓捕,不幾天,螞蚱就絕跡了。我想,要是螞蚱會話說,一定會哭著說,倒了八輩子黴了,以後再也不來了。

油炸螞蚱,在濰坊人民的眼中,絕對是美食,很好的下酒菜。炸焦了,又脆又香,營養還豐富。市場上的螞蚱,一般都賣到十多塊錢一斤呢,要是在飯店點個炸螞蚱,一盤怎麼也得二三十以上。

有人說了,螞蚱這麼受歡迎,那古代經常發生蝗災,人們不高興死了。哈哈,還真不是真麼回事。過去,科技不發達,哪有什麼防治蝗災的手段,一般都是眼睜睜地看著莊稼被吃掉。即便是這次濰坊的蝗災,其實大部分功勞還是政府部門的,撒了蝗蟲藥,才能很快撲滅。在古代,那蝗災真的是分分鐘把糧食都吃光了。

那用螞蚱來代替糧食行不行,當然不行。螞蚱說到底只是個下酒菜而已,吃個一頓兩頓還可以,吃長了身體受不了。人體機能能接受的主食還是糧食,主要成分是澱粉,易於消化吸收,對於螞蚱這種高蛋白來說,很難吸收利用。

再說了,古代,即便抓了螞蚱,保存也是個問題,幾天就臭了,即便做成鹹菜醃著,你能天天吃鹹菜嗎?

糧食,才是國之大事,螞蚱,只是個下酒菜而已。


山東味兒


食用了啊!

聽我奶奶講,鬧災時什麼都吃!

我奶奶吃過樹葉樹皮樹根,蛇老鼠,蟋蟀螞蚱蝗,餓急了連土都吃!還說有些村莊連人都吃。

奶奶說能逮到蛇和老鼠等有肉的東西吃,那都是奢侈!

蝗蟲多的時候,燒口大鍋(沒油,不放油的),燒熱的時候,將一大袋活蹦亂跳的蝗蟲螞蚱蟋蟀之類的倒在鍋裡,立馬蓋上鍋蓋,幾秒中後打開鍋蓋,各種蟲子已奄奄一息,用鍋鏟翻炒直至炒熟。

奶奶回憶說特別香。

老人家不願回憶太多,她那時也小,自己的家人又有餓死的,現在我們都不提了。小時候童言無忌問得比較多,奶奶被問的煩了,會含糊的講一些。

唉,推薦你看看電影《1942》,雖然講的是旱災,但一樣沒吃的。我奶奶是河南人,親身經歷過。


我家來只貓


也就是古代才會考慮這個問題,現代人吃蝗蟲吃的蝗蟲都不敢結對出現了!

聽網友說,去年山東濰坊鬧蝗災,蝗蟲還沒飛出濰坊地界就被抓光了!抓蝗蟲的人烏央烏央的,簡直比蝗蟲都多!

不少人在蝗災時還能賺大錢,因為蝗災的蝗蟲都是純野生的,絕對能賣100一斤的,漫天遍地的蝗蟲,那不是蝗蟲,那是人民幣啊!

在山東等地,蝗蟲養殖已經是超級賺錢的新興農業模式了。從4月初到11月中下旬,能養3~4茬螞蚱,一畝地一年淨賺3萬~5萬。一畝地三五萬,養十畝蝗蟲,比白領掙得多多了!

現在蝗蟲的價格,少說也要20塊錢一斤,有時候能賣到50塊錢一斤。有的蝗蟲養殖戶,年產量達18萬斤,這就是500萬的收入啊!這哪裡是蝗蟲,明明就是黃金啊!

我們老家農村沒有出現過蝗蟲災害,但是經常出現豆青蟲成災。去年夏天,豆青蟲收購價20一斤,全村人都去捉蟲子,當年大豆產量並未出現減產。

到飯桌上一看,你發現蝗蟲身價一點不輸給小龍蝦。飯館裡,一盤炸蝗蟲30多,放在電商平臺,一斤炸蝗蟲最貴賣到350元以上。


古代如果吃蝗蟲,可不可以起到防災減災的作用?

答案可能很讓人失望,效果很有限。

捉來的蝗蟲,大部分會被扔掉,少部分炸一下烤一下當零食吃,不頂飽,還得再吃飯。

我給學生上課時講過這個笑話,

小明愛吃魚,爸爸大明摳門不給買,於是小明又一次故意讓大明撿到一條魚,回去父子倆好好吃了一頓。小明故技重施,大明撿到魚直接扔掉“這麼一條魚,害我一頓飯多吃了一斤大米!”

這個笑話告訴學生,魚和大米是互補品,配合起來才好吃!

蝗蟲也一樣。吃蝗蟲,可能消耗更多糧食。

更重要的是,收穫不到糧食,收到了蝗蟲,蝗蟲是活物,無法長期保存。過一段時間,蝗蟲都放壞了,糧食也沒有了,那麼我們只能餓肚子了!

類似的事情還經常發生在遊牧民族身上,他們養到位牛羊,遇上雪災風災等災害,大片死去,你以為能吃肉嗎?不能!因為那個時代沒有冰箱儲存,也沒有大量的鹽做臘肉,基本全扔掉了!



歷史知事


每次這種提問出來的時候,提問者就會像晉惠帝一樣被批。其實這個問題根本扯不上弱智也扯不上道德問題,而是現在城市人真的不瞭解農耕生活。所以知道原因的解釋就好,畢竟這只是好奇,沒有到“何不食肉糜”的誇張地步。

首先我們的祖先在面對蝗災的時候是吃過蝗蟲的,那時候連觀音土樹皮都吃,蝗蟲為什麼不能吃呢?我們可以看一下歷史上蝗災之中,朝廷鼓勵子民吃蝗蟲的記載。

785年唐貞元元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百姓飢,捕蝗為食。1353年元朝,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

歷史上埃及薩克拉村挖掘出的4400多年前的古墓墓碑上,就刻有“人吃蝗蟲”的圖案;《聖經》上也留有人吃蝗蟲的記載;而公元前8世紀的阿拉伯壁畫上,常常可以看到士兵大吃“蝗蟲串”的場面——這種“蝗蟲串”是將肥碩的蝗蟲摘去頭、腿和翅膀後串在樹枝上,然後放在文火上烘烤而成,與今天的羊肉串十分相似。

既然蝗蟲這麼多,人們也試著吃這種噁心的蟲子了,為什麼還餓死這麼多人呢?

蝗災和饑荒並非同時,蝗災一般發生在春夏兩季,而饑荒大多在青黃不接的冬天和春天。當到處都是蝗蟲的時候,大家至少還有其他的東西吃,但是蝗蟲一過,毀了一年的莊稼,就會引起接下來的饑荒了。

蝗蟲這種昆蟲的習性也有必要說明一下。蝗災一般都伴隨著旱災,因為蝗蟲特別喜歡溫暖乾燥,所以風調雨順的年份反而不利於它們的孵化,而且雨水充沛的年份,青蛙這樣的天敵就能正常繁衍了,對於蝗蟲來說也是一種消耗。旱災讓人們沒有了食物,蝗蟲也沒有了食物,它們將目標放在了人們僅有的農作物之上。他們一片一片成群遷徙,等到吃完莊稼,蝗蟲也飛走了,這才是饑荒的起點。

就算當時蝗蟲過境的時候,農民們有了經驗,將蝗蟲全部捉回來,但是蝗蟲怎麼保存呢?曬成蟲幹嗎?在漫漫冬季和春季,整整六個月,這些蟲幹怎麼夠吃?本來旱災的時候植物已經不多,作為食物鏈的高一級,蝗蟲吃了植物還消耗能量,理論上就算捉遍蝗蟲也不夠人們填飽肚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