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認為海洋世界比太空還難探索?

讓靈魂墮落


確實這樣的,探索海洋比探索太空要難多了。目前我們人類對於海洋的探索,大部分還僅僅限於淺海地區,至於海洋中那部分深藍地區基本上還是空白。為什麼人類對海洋世界的探索比探索太空海洋難呢?

首先,探索海洋需要克服海水的巨大壓力。在海洋中深度平均每下降10米,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的壓力。咱們普通人不帶任何潛水裝備的情況下,只能夠下潛30米到40米左右的深度。這裡的壓力就已經有3到4個大氣壓了。就拿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來說,平均深度就有4000米。在這個深度上,海水的壓力已經達到了400個大氣壓。世界上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深度達到了11034米,這裡的壓力更是達到了令人恐怖的1000個大氣壓以上。目前世界上只有兩個人到達過海洋最深點。其中一個是《阿凡達》電影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其次,深海處是一片黑暗的。海水雖然是透明的,但是太陽光線只能穿透海面以下1000米左右的深度。海面1000米以下的地方則是陽光永遠到達不了的黑暗地帶。這也給我們探索海底世界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不像我們探索太空,只要我們仰頭就可以看到太陽,月亮和滿天的繁星。這樣就可以對太空進行簡單的探索了。

我們人類是陸生動物,而非海洋水生動物,因此無法在海洋裡自由遨遊。只能藉助於潛水器。能夠製造出深海潛水器的國家並不多。我們國家的蛟龍號潛水器已經能夠下潛到了海面下7062米的深度,是同類型潛水器的世界紀錄保持著。

我們仰頭就能最遠看到宇宙230萬光年遠的地方,但是低頭卻只能看到海面下十幾米深的地方。海洋世界的探索確實比太空難多了。我的頭條號中有一篇關於馬裡亞納海溝海溝的文章,介紹了人類到達哪裡是有多麼的困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看一下,謝謝大家!


我就是兔斯基


太空探索的主要挑戰是遙遠。雖然人類發展出了航天器,可以近距離觀測甚至實地勘探地外天體,但它們能到達的範圍在太空中仍是微乎其微的,幸而電磁波和光能傳播到太空的各個角落,在認識了這兩種物理現象後並發展出相應工具後,人類對太空的探索能力成指數級地增長。迄今它們仍是人類認識太空的最主要工具。

不幸的是,這兩種媒介會被海水阻擋。雖然人類又掌握了利用聲波探測水下的技術,但海水的密度和複雜性又使這種探測手段的範圍極為有限。可以說人類對水下不能看,只能聽,而且類似瞎子摸象。水下的實地勘測則受到水體巨大壓力和海流等因素的影響,難度堪比航天,收效卻大打折扣。

再加上水下長期居留的難度和成本比近地軌道還高,超高壓的黑暗環境的科學價值卻不如近地軌道上的微重力環境。另外,在太空對地球是一覽全貌,在水下卻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人類投入水下勘探的資金和精力遠比投入太空的少。

當然這不等於人類對海底瞭解不多,近幾十年地球物理、地質、水文、海底測繪、海洋生物、大氣海洋相互作用和資源開發等領域的進展都很大,已經不能說明顯不如太空探索了,只是一到宏觀層面還是缺乏全局掌握。


吳戈


人類對世界一無所知,宇宙看似更大,說不定海洋通向平行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